- 年份
- 2024(11228)
- 2023(15717)
- 2022(13254)
- 2021(11976)
- 2020(9735)
- 2019(22021)
- 2018(21245)
- 2017(40115)
- 2016(21459)
- 2015(23378)
- 2014(22967)
- 2013(22631)
- 2012(21417)
- 2011(19554)
- 2010(20358)
- 2009(18728)
- 2008(18414)
- 2007(17053)
- 2006(15582)
- 2005(14361)
- 学科
- 济(94882)
- 经济(94783)
- 业(66595)
- 管理(65608)
- 企(54158)
- 企业(54158)
- 中国(33724)
- 方法(30875)
- 农(27728)
- 地方(26828)
- 数学(25404)
- 数学方法(25097)
- 业经(23513)
- 技术(23488)
- 财(22124)
- 制(19364)
- 农业(18918)
- 学(17863)
- 贸(17430)
- 贸易(17409)
- 银(17384)
- 银行(17357)
- 融(17114)
- 金融(17112)
- 行(16856)
- 易(16797)
- 理论(15522)
- 策(15028)
- 发(14782)
- 技术管理(14611)
- 机构
- 学院(309061)
- 大学(307032)
- 济(133216)
- 经济(130343)
- 管理(116884)
- 研究(111265)
- 理学(98531)
- 理学院(97363)
- 管理学(95956)
- 管理学院(95320)
- 中国(84323)
- 京(66059)
- 科学(64577)
- 财(62803)
- 所(55540)
- 江(50626)
- 中心(50004)
- 研究所(49649)
- 财经(48214)
- 农(46819)
- 范(44563)
- 师范(44189)
- 经(43664)
- 北京(42442)
- 经济学(41061)
- 院(40563)
- 业大(40220)
- 州(40163)
- 经济学院(36734)
- 农业(35793)
- 基金
- 项目(197528)
- 科学(158325)
- 研究(150315)
- 基金(142330)
- 家(123463)
- 国家(122035)
- 科学基金(105421)
- 社会(98174)
- 社会科(93264)
- 社会科学(93241)
- 省(78851)
- 基金项目(74029)
- 教育(68835)
- 划(65693)
- 自然(64317)
- 自然科(62888)
- 自然科学(62876)
- 自然科学基金(61796)
- 编号(59784)
- 资助(56765)
- 成果(49795)
- 发(48400)
- 创(45857)
- 重点(44991)
- 课题(43954)
- 部(43460)
- 创新(42022)
- 国家社会(40852)
- 发展(39743)
- 展(39091)
- 期刊
- 济(160185)
- 经济(160185)
- 研究(104415)
- 中国(72228)
- 管理(48566)
- 财(46931)
- 农(44060)
- 教育(43009)
- 学报(42646)
- 科学(42621)
- 融(34373)
- 金融(34373)
- 大学(33540)
- 学学(31099)
- 技术(30254)
- 农业(29998)
- 业经(26617)
- 经济研究(25662)
- 财经(24990)
- 经(21894)
- 问题(21730)
- 技术经济(17400)
- 贸(16810)
- 科技(16628)
- 业(16539)
- 坛(15893)
- 论坛(15893)
- 现代(15427)
- 图书(15017)
- 世界(14846)
共检索到4968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嘉望 李博阳 彭晖
本文根据2011年科技部启动实施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来设计准自然实验,采用2007—2016年中国城市层面的独特数据,实证考察国家高新区“以集群促发展”政策对所在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家高新区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且经过系列安慰剂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基准结论依然成立。政策差异化视角的研究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政策对城市创新的激励效应明显弱于试点建设政策。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实施创新集群政策通过政策效应、协同集聚效应和信号传递效应三种机制影响城市创新。进一步讨论发现,创新型产业集群政策具有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技术互补效应。本文的研究对国家高新区制度设计及产业政策体系变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冀新 李燕红
因产业集聚转型的迫切性及产业集群创设先天优势,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在国家高新区开展,并成为国家高新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评估创新型产业集群对高新区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结论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显著提高了实验组的创新效率;相比东部和东北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高新区创新效率影响更为显著。未来可通过在中西部地区扩大政策实施范围,提升整体区域产业创新能力。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李政 杨思莹
文章基于2003年至2016年我国215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了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及其空间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并且高新区设立带动的城市投资集聚是推动城市创新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空间双重差分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并非源于其对周边城市创新资源的掠夺,相反高新区设立对周边城市和省内城市均产生了显著的溢出效应,提升了本省城市和周边外省城市创新水平。此外,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特征,在省会城市、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而能够显著提升一般地级市创新水平;随着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高新区建设对城市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直至不再显著的非对称"倒V型"变化特征。但是研究也发现,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水平影响的区位异质性并不显著,高新区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城市创新水平提升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郑江淮 陈喆 冉征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地理格局从产业集群转向创新集群,传统以地理距离为边界的区域发展格局被逐渐打破,中心与外围城市之间技术互补关系逐渐成为主导。本文运用技术复杂度和城市间技术互补指数对创新集群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进行重新识别,并对互补性技术体系下创新集群中心—外围的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创新集群中心—外围经济发展差异呈现不断缩小的特征;中心与外围城市间技术互补促进了创新集群经济增长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并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创新集群中心—外围技术结构呈现从技术竞争向技术互补的转变,中心与外围城市技术竞争对创新集群经济增长收敛具有抑制作用;外围城市协同式创新水平和倾向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创新集群中心—外围技术互补程度。这些经验证据的政策含义是转变区域发展思路,实现从以地理半径为导向到以技术半径为导向的逐渐转变,增强城市间、都市圈与城市群内外部城市的技术互补,赋能创新集群中心城市,在更大地理范围内实现城市间技术分工与合作,推动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冀新 汤洁文
高端化与创新融合纵深发展正逐步成为国家高新区新的发展方向。自2013年我国设立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以来,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国家高新区高端化和创新发展的又一影响因素。为厘清创新型产业集群对国家高新区的影响机制,选取113家国家高新区2013—2020年面板数据,其中以第二批和第三批获批设立创新型产业集群的53家高新区作为实验组,以同期未设立创新型产业集群的60家高新区作为对照组,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创新型产业集群政策实施对国家高新区高端化与创新能力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2015—2018年间,创新型产业集群设立政策对国家高新区高端化与创新能力影响均较为显著,但在2018年后对高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更为显著;增加R&D经费内部支出能显著促进高新区高端化水平与创新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加能促进高新区高端化水平提升,但R&D人员投入对高新区高端化水平与创新能力提升作用有限;创新型产业集群设立对中部地区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较为明显,对中部和东北地区国家高新区高端化能力的提升作用较为明显。为此,应结合各国家高新区的区位优势,探索建立创新型产业集群差异化发展机制。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婉红 刘芳 刘天森
基于我国233个城市2000—2016年的数据,采用PSM-DID模型检验设立国家高新区是否提升了城市创新效率,并从城市规模和城市等级层面分析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效率影响的异质性。进一步,引入空间集聚作为调节变量,从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视角分别探讨国家高新区影响城市创新效率的内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对城市技术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效率的影响与城市规模及城市等级有关,表现为国家高新区对大型、中型和小型城市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优于特大型城市;对二线和三线城市技术研发效率的促进作用优于四线和五线城市,但对成果转化效率的作用低于四线和五线城市。空间集聚调节效应的结果表明,要素集聚显著正向调节了国家高新区对于城市技术研发效率及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产业集聚则显著负向调节了国家高新区对于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此外,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对于东部和中西部城市创新效率的调节作用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本文扩展了国家高新区驱动效应的传导机制,也为探索城市创新效率提升路径提供了事实依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荣 张冀新
为评估创新型产业集群对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的影响作用,文章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国家高新区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准自然实验。结果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集聚更多资源要素,能够提高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创新型产业集群对高新区集聚效应的提高程度,呈现显著空间差异:东部地区政策效果最为显著,仅略高于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效果最不明显。需通过强化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集聚功能,提升高新区创新载体功能,积极发挥产业集群培育的外部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荣 张冀新
为评估创新型产业集群对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的影响作用,文章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国家高新区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准自然实验。结果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集聚更多资源要素,能够提高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创新型产业集群对高新区集聚效应的提高程度,呈现显著空间差异:东部地区政策效果最为显著,仅略高于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效果最不明显。需通过强化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集聚功能,提升高新区创新载体功能,积极发挥产业集群培育的外部效应。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佘硕 王巧 姚志
立足于探讨国家高新区设立对属地省域绿色创新水平的实际驱动效应。首先,从理论层面揭示了高新区设立驱动绿色创新水平提升的3个作用机理,即集聚驱动、结构驱动和规模约束驱动;其次,构建了衡量区域绿色创新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综合应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和核密度估计,对中国区域绿色创新水平的基本格局及区域差异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绿色创新效率呈波动上升态势,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核密度估计结果也显示中国绿色创新水平省域差异日益扩大,马太效应日趋明显;最后,以2006-2015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面板数据为例,采用面板Tobit模型验证高新区设立对区域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国家高新区的设立对区域绿色创新水平具有显著驱动效应,但高新区发挥实际作用还依赖于经济基础,进一步分析表明,高新区设立对东部省市绿色创新水平的驱动效果显著,而对中西部地区没有明显的驱动作用,最后据此提出相应启示与对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范硕 何彬
本文利用89个国家级高新区2011—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基于Bootstrap DEA-Meatafrontier方法计算了国家高新区的创新效率,并对创新效率指标进行全域空间相关性检验和局域空间相关性检验,最后通过空间面板Tobit模型检验国家创新激励政策是否提高了高新区创新效率。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财政补贴对高新区创新效率起到负作用;第二,研发活动税收激励对高新区创新效率也起到了负向激励作用;第三,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直接税收减免与高新区创新效率无直接相关性。针对上述情况,在实施创新激励政策上应该改善支持方式,并逐渐完善支持机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耕
创新驱动战略是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创新驱动是国家发展战略与高新区转型升级的双重统一。国家高新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困难在于创新生态体系不健全、创新合作联动机制不完善、创新发展模式相对僵化等方面。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家高新区的转型发展需要以创新驱动理念为指导,构建创新生态环境体系以及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兆友 刘冠男
基于中国内地30个省(市、自治区)政策文本,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CA)进行国家级高新区科技政策研究,对不同政策类型的综合影响路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存在4种条件变量的组合影响路径:资源投入型路径、资源协作型路径、内敛规制型路径和外向规制型路径。人力资源政策和财政优惠政策在组合路径中具有导向作用,创新平台政策和组织制度政策是影响高新区创新驱动力的内部保障性条件,外部投入型政策与内部规制型政策具有政策互补性,对制度性政策的倾斜往往会产生更显著的驱动效应。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欢
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是突破传统产业集群低端锁定与促成产业升级的政策尝试。基于2006-2019年中国26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以中国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设立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东中部地区城市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但对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与高行政级别城市相比,试点政策对一般城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更显著的正向影响;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非资源型城市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但对资源型城市的影响不显著。机制检验表明,试点政策能够强化政策激励、增强科技型人才储备和改善创新环境,进而对城市高技术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林 高安刚
国家高新区是国家制度力量嵌入城市空间的重要表现形式,但其对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演化究竟起到何种作用需要检验。本文运用2003—2016年中国13个城市群面板数据,基于单中心-多中心视角测度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国家高新区对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高新区显著推动城市群向创新多中心空间结构模式演进,且显著通过缩小城市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强化了这一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国家高新区对城市群创新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些结论依然成立。本文为国家制度与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对基于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的国家高新区战略优化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关键词:
国家高新区 城市群 创新空间结构 多中心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郑玉雯 薛伟贤
为破解西部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增长不均衡、不充分突出的困境,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序列型网络RAM模型和引力模型,从绿色创新效率和绿色创新联系度两方面对39个西部国家高新区的绿色创新能力进行测评,结合新时期高质量发展导向下西部国家高新区的战略定位、功能和使命,研究提出促进西部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能力提升的差异化路径。结果表明,成熟型国家高新区需着力打造成为全国绿色创新的先行先试示范区;成长型国家高新区以引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低碳转型为主要任务;发育型国家高新区应发挥自身独特优势、释放绿色创新潜能辐射带动邻近高新区;潜在型国家高新区则要敢于培育其独特的绿色创新文化,为成功对接绿色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高新区奠定基础。研究结论为西部国家高新区全面转向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现实依据与政策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