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83)
2023(6918)
2022(5812)
2021(5463)
2020(4518)
2019(10269)
2018(9874)
2017(18347)
2016(9803)
2015(11203)
2014(11449)
2013(10877)
2012(10187)
2011(8964)
2010(9764)
2009(9321)
2008(8472)
2007(7938)
2006(7355)
2005(6996)
作者
(27291)
(22159)
(21888)
(21305)
(14304)
(10728)
(10184)
(8637)
(8346)
(8330)
(7606)
(7514)
(7114)
(7004)
(6927)
(6912)
(6635)
(6482)
(6319)
(6282)
(5744)
(5404)
(5315)
(5253)
(5076)
(5065)
(4917)
(4904)
(4487)
(4440)
学科
(33146)
经济(33086)
(28451)
管理(26783)
(25863)
金融(25862)
(23668)
企业(23668)
(23617)
银行(23611)
(22898)
中国(20106)
(13468)
(12858)
(11974)
中国金融(11013)
地方(9989)
方法(9700)
业经(9506)
(9224)
财务(9187)
财务管理(9154)
企业财务(8682)
理论(8275)
农业(8216)
数学(7782)
数学方法(7571)
(7555)
(7273)
贸易(7260)
机构
学院(131675)
大学(128838)
(52016)
经济(50555)
研究(45102)
管理(44425)
中国(43889)
理学(35650)
理学院(35225)
管理学(34435)
管理学院(34203)
(29753)
(27850)
科学(24959)
中心(24034)
(22898)
(22802)
财经(22104)
(20228)
研究所(19914)
(19750)
银行(19556)
(19437)
(19105)
北京(18668)
(18472)
(18409)
师范(18315)
人民(17347)
(17223)
基金
项目(75365)
研究(60695)
科学(57782)
基金(51512)
(44330)
国家(43396)
社会(36305)
科学基金(36264)
社会科(34283)
社会科学(34272)
(30563)
教育(28137)
编号(26536)
基金项目(26144)
(24847)
成果(23771)
资助(21953)
自然(21204)
自然科(20660)
自然科学(20657)
自然科学基金(20284)
课题(19450)
重点(17416)
(17217)
(17118)
(16636)
项目编号(16232)
(16170)
(15939)
创新(14995)
期刊
(67160)
经济(67160)
研究(47043)
中国(33955)
(32519)
金融(32519)
(25004)
教育(20621)
(19102)
管理(18300)
学报(17218)
科学(15545)
大学(13637)
学学(12380)
技术(12230)
农业(11572)
财经(11143)
业经(10970)
经济研究(9669)
(9604)
问题(8394)
图书(7916)
理论(7600)
财会(7320)
(7210)
国际(7060)
实践(6842)
(6842)
(6812)
论坛(6812)
共检索到2322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义奇  
要在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考虑金融中心布局,尽快明确北京金融街国家金融中心定位,坚固其设施,完善其功能,并理顺北京、上海和香港这三个金融中心的关系,推动错位发展,形成合力,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币国际化和国家金融发展战略大局。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天大研究院课题组  
本报告认为布局和建设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意义突出表现为:推进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于中国大国战略的实现,并促进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深化。报告强调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的风险,如操之过急的金融自由化引发金融动荡、虚拟经济的过度泡沫化危害经济发展,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向国内蔓延更为迅速等都是需要密切关注的风险点。报告提出了中国布局和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原则,即遵循金融改革开放风险可控的首要前提、坚守金融依附实体经济的基本底线和把握金融中心服务国内经济的根本宗旨,坚持这些基本原则有助于中国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尽可能趋利避害、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中国应以国际金融多中心为战略选择,以...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俞红玫  
我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均提出了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发展目标。但经济规律和我国经济总量、现行金融监管体制表明,如此多的城市发展成为金融中心,势必造成无序竞争、资源浪费以及金融集聚功能的有效发挥。建议由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引导,建设多层次金融中心和国家新区级金融中心,发挥各新区中心城市政府的积极作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耿小烬  
金融集聚有助于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提升金融效率,然而过度的金融集聚将造成金融排斥与金融脱实向虚问题,缩小经济发展空间、滋生金融泡沫,不利于金融稳定可持续发展。因此,提出金融适度集聚与分散理论,认为实现金融资源合理分布和经济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合理布局区域性金融中心。我国金融资源分布存在东部多、中西部少的问题,区域金融资源分布严重不均,金融发展内部分异显著。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有助于实现我国金融资源合理分布,改善长期以来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对我国金融整体稳定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陈聪  孙超波  
十四大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把上海建设成国际性的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这对我们每个理论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课题。本文拟从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志、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主体思路和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环境等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把上海构建成国际性的金融中心。 一、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志 尽管现在国际金融中心类型多种多样,但凡称得上国际金融中心,都具有大致相同的标志: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黄建中  
沪港金融中心定位及沪港关系问题探讨黄建中上海在浦东开发开放,特别是确立国际金融中心定位之后,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为世人所瞩目.与此同时,"九七"日近,"上海能否取代香港"也成为一个热门而敏感的话题.本文拟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提出"将中国的国内、国际...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天大研究院课题组  王元龙  
本文认为国际金融多中心是中国布局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选择,国际金融多中心可顺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助于维护金融安全,促进竞合效应的发挥,符合中国主要城市金融实力格局。选定上海、香港和北京作为布局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城市,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利益,与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现状是相适应的。布局建设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总体政策取向是:中央政府总体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布局、加大金融软件设施环境的建设力度、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金融机构、探索培养和吸引金融人才的长效机制、加强具有实际需求的金融创新。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文越  杨婷  张祥  
本文基于对欧洲金融中心当前布局结构和沿革历程的分析,总结出欧洲金融中心的发展规律,认为我国金融中心建设要正确处理经济、地理、文化、创新与金融中心的关系;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建设各层次金融中心体系,形成多样化的专业化金融中心;积极推进金融开放,增强金融中心的国际性。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关莉  
文章通过分析传统图书馆馆藏布局的特点和当今以空间为中心的图书馆空间新布局的内涵,探讨了在图书馆馆舍空间价值不断凸显的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掘和利用这种价值,了解用户空间需求,实现以空间为中心的图书馆布局,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有效实现图书馆空间功能的转型升级。
[期刊] 征信  [作者] 粟春花  
阿坝州银行业金融机构灾后重建布局合理,对优化阿坝州投融资格局、改善基础设施、推动金融市场发展、激发经济增长潜力、促进经济结构转变具有积极作用。在灾后重建中,存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和层次难以适应灾后跨越发展的要求、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因此,应加快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的灾后恢复重建,围绕"一强一地两区建设"调整机构配置,突出县域经济、中小企业、"三农"金融服务重点深化银行业改革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齐美东  胡洋阳  
金融产业集群加速了金融资源集聚,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基础。合肥应以金融产业集群为依托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合理利用合肥金融产业集群的优势,充分发挥其在合肥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中的作用,以金融中心建设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安徽在中部率先崛起。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金燕  裴立伟  
了解全球金融中心的发展状况以及评估体系,对于中国的金融布局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目前最具权威的国际金融中心排名以及评估体系之一——伦敦金融城发布的GFCI报告,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有可能在多个城市兴建角色定位、辐射范围、功能等级各不同的金融中心,形成中国金融新布局。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陆磊  
本文就当前中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模式进行讨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金融中心的本质特征是金融交易的集中性与金融资源配置的分散化,在现有决策体制下,金融资源分配权导致了只有北京具备建设中国金融中心的唯一可能性。因此,金融中心建设在实质上必然要求对现有金融体系进行改造。第二,当前的金融中心建设仍主要立足于对特许权和行政审批的高度依赖,而真正的金融中心具有不依赖于行政决策的自发形成特征,这就要求任何具备建设金融中心冲动的城市必须反思构建金融中心的基本目标与发展模式。第三,从现有经济制度和金融发展初始条件看,北京是金融行政中心,也是中国唯一真正的金融决策中心;上海是北京中心的执行中心,具有行政特许权背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晓东  
广西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光、热、水资源丰富,一年四季的光、温、水、热变化又恰与甘蔗不同生长期的生理要求吻合。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甘蔗生长;冬季干爽少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甘蔗糖份积累。发展甘蔗生产的条件十分优越。 近年来,广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自然条件优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蔗糖生产已迅速成为该省的支柱产业。据1988~1989年榨季统计,广西制糖工业总产值达13.86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实现工业税利4.9186亿元,成为地方财政重要来源。南宁地区财政收入中38%由糖业提供。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陈列  
涉及到我国高等院校现行布局的论述都认为,目前我国高校的地理布局甚不合理。但究竟怎样不合理?又怎样才使之合理?论之寥寥。本文试图对我国高等学校现行分布的分析出发,探讨我国高等教育地理布局的合理性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