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84)
2023(12551)
2022(11195)
2021(10702)
2020(9016)
2019(20949)
2018(20980)
2017(40204)
2016(22288)
2015(25075)
2014(24930)
2013(24671)
2012(22855)
2011(20349)
2010(20445)
2009(18377)
2008(17814)
2007(15558)
2006(13868)
2005(12194)
作者
(63871)
(52880)
(52308)
(49974)
(33905)
(25564)
(23972)
(20757)
(20255)
(18942)
(18243)
(17811)
(16944)
(16501)
(16253)
(16235)
(15895)
(15565)
(15125)
(14990)
(13171)
(12864)
(12630)
(12140)
(11798)
(11794)
(11723)
(11682)
(10618)
(10561)
学科
(83795)
经济(83684)
管理(61035)
(57620)
(46465)
企业(46465)
方法(35894)
数学(30531)
数学方法(30085)
(26161)
中国(22493)
地方(22063)
(21086)
(20640)
业经(18963)
农业(17834)
环境(16115)
(15993)
(15196)
贸易(15186)
(14694)
(14690)
理论(14433)
技术(12729)
(12622)
(12603)
银行(12561)
(12468)
财务(12400)
财务管理(12368)
机构
大学(303898)
学院(302415)
管理(119704)
(113630)
经济(110784)
研究(104289)
理学(103122)
理学院(101855)
管理学(99993)
管理学院(99456)
中国(77300)
科学(67833)
(66543)
(53198)
(52460)
(52195)
研究所(48482)
中心(47891)
业大(47720)
(45265)
(42806)
北京(42559)
师范(42440)
财经(41214)
农业(40789)
(38098)
(37288)
(37255)
师范大学(34436)
技术(32597)
基金
项目(210489)
科学(164099)
研究(154064)
基金(150660)
(132522)
国家(131112)
科学基金(111306)
社会(93807)
社会科(88508)
社会科学(88482)
(82897)
基金项目(81393)
自然(73871)
自然科(71974)
自然科学(71956)
自然科学基金(70612)
(70284)
教育(69590)
编号(64158)
资助(61299)
成果(52395)
重点(47133)
(45212)
(45167)
课题(43923)
(43247)
创新(40263)
科研(40084)
大学(38725)
项目编号(38652)
期刊
(129850)
经济(129850)
研究(89883)
中国(60255)
学报(50780)
(48535)
科学(46520)
管理(42795)
(39326)
大学(37461)
教育(36347)
学学(34907)
农业(33635)
技术(25221)
(25191)
金融(25191)
业经(21736)
图书(19239)
财经(18927)
经济研究(18573)
(17612)
问题(17408)
(16016)
资源(15951)
科技(15512)
理论(15128)
(14788)
实践(14016)
(14016)
现代(13689)
共检索到4506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刘璨  陈珂  刘浩  陈同峰  何丹  
2008年,中央财政启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文章回顾了此项转移支付政策的演化过程。为评估相关政策成效,我们选取了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的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和2个省级生态功能区开展调研,了解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拨付、使用与监管等情况。发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存在资金测算分配不合理、生态支出与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资金分配不科学、转移支付力度不足、监测效果与考评错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度保障、技术保障和发展转型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刘璨  陈珂  刘浩  陈同峰  何丹  
2008年,中央财政启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文章回顾了此项转移支付政策的演化过程。为评估相关政策成效,我们选取了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的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和2个省级生态功能区开展调研,了解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拨付、使用与监管等情况。发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存在资金测算分配不合理、生态支出与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资金分配不科学、转移支付力度不足、监测效果与考评错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度保障、技术保障和发展转型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帅   姚顺波   侯孟阳   翁飞龙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至关重要。文章基于2000-2021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中国县域公共服务指数变化呈现出“N”型态势,中国西部区域的公共服务指数上涨幅度较大。此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能有效提升县域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且政策实施时间越久,促进效应越强。该政策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创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而财政自给率与经济集聚水平在该政策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关系中起负向调节作用。此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还具有促进邻近县域公共服务供给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国平  张文彬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是通过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签订生态补偿契约的形式实施的。中央政府应避免"一刀切"政策,构建以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生态转移支付差异化契约。文章通过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委托代理行为选择的分析,发现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中央政府除支付保留效用和努力成本外,还需要支付风险成本和信息租金。随后,文章对理论分析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收益共享系数和信息租金都随产出方差、风险规避度和成本效率参数递增;风险成本随产出方差和风险规避度递增,随成本效率参数递减。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曹鸿杰  卢洪友  祁毓  
中国在2008年开始试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以通过集权倾向的措施解决环境分权治理产生的不利影响,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为研究这一指定用途的转移支付机制与当前分权体制是否协调,本文对政策的制度变迁和特征事实进行了梳理,在分权体制框架下探讨了其中的影响机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转移支付达到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目标,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供给存在激励效应;转移支付机制与分权体制还存在改善的空间,环境分权对政策效果有促进作用,而财政分权抑制了政策效果的发挥。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国平  李潇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具有实施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民生的政策目标。由于财力较弱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既缺乏改善民生的资金,又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因保护生态环境成本较大需要更多的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因此,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须通过平衡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以提高所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与民生水平。为了验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机制是否具有向财力较弱与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地区倾斜的特性,本文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公式进行了推导,并以陕西省为例对资金的分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公...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国平  李潇  汪海洲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关系我国宏观区域和微观区域的生态安全。国家对这类区域的开发和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禁限政策,同时对这类区域因开发和建设受限而制定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通过对政府规制下和基于最小安全标准约束下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益本分析,得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理论标准。运用这一理论标准考察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的分配依据、计算公式、资金使用、考核与激励约束的规定,发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效果不显著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密切相关。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潘方杰  王宏志  宋明洁  陈安  王璐瑶  
生态空间科学合理识别是区域生态保护的基础。该研究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案例区,借助于RS和GIS技术方法,因地制宜地选取指标进行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对生态空间识别进行研究,并简要提出了分区分级管控生态空间的思路,最后结合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空间土地利用冲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阳县生态空间总面积为3 032.21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8.66%,其中底线型、危机型和缓冲型生态空间面积分别为1 406.79 km~(2)、862.59 km~(2)和762.83 k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1.14%、25.22%和22.31%。2)在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中,约有17.11%的耕地和0.23%的建设用地等非生态用地位于生态空间内,既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切实维护区域生态安全难以起到积极作用,也不利于保持生态空间的稳定性。3)底线型生态空间原则上按照禁止开发区要求进行管理,危机型生态空间强制性管控,缓冲型生态空间限制性开发。该研究能够为现阶段生态保护红线划分与优化调整以及生态空间分类管控提供科学的依据,以期实现县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孔德帅  李铭硕  靳乐山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是主体功能区建设背景下协调区域利益的重要措施,合理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则是保障资金使用效果、提高区县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重要制度保障。从中央与区县政府之间的一般"委托-代理"模型分析出发,分析了引入相关可观测变量、构建相对绩效激励机制对改善考核激励效果、降低代理成本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央政府在激励合同设计中应该考虑改变现有的单一指标考核体系,将有利于揭示区县政府努力程度及外部不确定性的可观测变量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中,以尽可能完善双方的信息状况;并结合区域所面临的系统风险情况,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孔德帅  李铭硕  靳乐山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是主体功能区建设背景下协调区域利益的重要措施,合理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则是保障资金使用效果、提高区县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重要制度保障。从中央与区县政府之间的一般"委托-代理"模型分析出发,分析了引入相关可观测变量、构建相对绩效激励机制对改善考核激励效果、降低代理成本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央政府在激励合同设计中应该考虑改变现有的单一指标考核体系,将有利于揭示区县政府努力程度及外部不确定性的可观测变量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中,以尽可能完善双方的信息状况;并结合区域所面临的系统风险情况,构建基于相对绩效的激励机制,从而实现考核激励合同的优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全  周忠发  闫利会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承担着国家层面的重要生态功能,生态系统脆弱、生态区位重要,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有利于探索绿色、和谐发展的新道路。为科学指导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十分必要。研究借鉴国内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国家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构建了以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文明意识与文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等5个方面为准则层、33项指标层组成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近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价。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14年荔波县国家重点生态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金声甜   李小花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关系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探究其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分析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2007—2021年长江经济带县域碳排放强度总体呈逐渐递减态势,且各区域间碳排放强度的绝对差异逐渐缩小。(2)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显著为负,且该影响效应存在持续性。(3)重点生态功能区可以通过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从而降低碳排放强度。(4)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对本地区及邻近地区碳排放强度均产生抑制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金声甜   李小花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关系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探究其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分析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2007—2021年长江经济带县域碳排放强度总体呈逐渐递减态势,且各区域间碳排放强度的绝对差异逐渐缩小。(2)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显著为负,且该影响效应存在持续性。(3)重点生态功能区可以通过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从而降低碳排放强度。(4)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对本地区及邻近地区碳排放强度均产生抑制作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周升强  孙鹏飞  赵凯  王峰  左向东  
本研究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宁夏盐池县为研究区域,基于4乡镇16村221户养殖户的调研数据,从工程的自身特性、工程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工程的可持续性5个方面共选取18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R型聚类分析及变异系数法,评价了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1)工程实施效果的综合评价得分为0.627,表明退牧还草工程实施的效果较好;2)工程实施效果的分项评价结果呈现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持续性>自身特性的特征,表明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但工程的可持续性仍处于较低水平,养殖户对工程的自身特性评价较低。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杨嵘  
2009年,甘肃省开始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央资金转移支付,并依据全省自然生态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逐步扩大转移支付范围。截至2012年,共有13个市州的77个县(市、区)享受此项转移支付,对促进全省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公共财政服务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2009—2011年度,中央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