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49)
- 2023(10903)
- 2022(9161)
- 2021(8267)
- 2020(6526)
- 2019(15087)
- 2018(14635)
- 2017(27026)
- 2016(14758)
- 2015(16461)
- 2014(16193)
- 2013(16071)
- 2012(15432)
- 2011(13885)
- 2010(14195)
- 2009(12786)
- 2008(12400)
- 2007(11106)
- 2006(10132)
- 2005(9223)
- 学科
- 济(65574)
- 经济(65505)
- 管理(36316)
- 业(35300)
- 地方(25925)
- 企(24851)
- 企业(24851)
- 农(22583)
- 中国(21701)
- 方法(18521)
- 环境(16467)
- 业经(16013)
- 农业(15828)
- 数学(15732)
- 数学方法(15517)
- 学(14593)
- 地方经济(13190)
- 发(12467)
- 融(11173)
- 金融(11171)
- 财(10773)
- 和(10666)
- 贸(10611)
- 贸易(10594)
- 银(10498)
- 银行(10479)
- 制(10430)
- 技术(10366)
- 行(10223)
- 易(10117)
- 机构
- 学院(205291)
- 大学(201505)
- 济(80715)
- 研究(80302)
- 经济(78708)
- 管理(74041)
- 理学(61999)
- 理学院(61100)
- 管理学(60018)
- 管理学院(59643)
- 中国(59291)
- 科学(51854)
- 京(45838)
- 农(41750)
- 所(41654)
- 研究所(37919)
- 中心(36739)
- 财(35190)
- 江(34398)
- 业大(33744)
- 农业(32064)
- 范(31988)
- 师范(31695)
- 院(29721)
- 北京(29444)
- 省(28485)
- 州(27521)
- 财经(26667)
- 师范大学(25567)
- 科学院(25037)
- 基金
- 项目(139366)
- 科学(108442)
- 研究(103262)
- 基金(95944)
- 家(85240)
- 国家(84073)
- 科学基金(70348)
- 社会(63876)
- 社会科(60294)
- 社会科学(60274)
- 省(59694)
- 基金项目(51424)
- 划(48564)
- 教育(44928)
- 自然(44142)
- 自然科(42837)
- 自然科学(42824)
- 编号(42311)
- 自然科学基金(41940)
- 资助(37421)
- 发(37346)
- 成果(33852)
- 重点(32308)
- 课题(31208)
- 发展(29820)
- 展(29283)
- 创(28990)
- 部(28280)
- 创新(27170)
- 计划(26022)
共检索到3308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国平 马艺鸣 曾先峰
文章基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内涵,按照UNEP方法和DPSIR模型构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陕西省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包含的41个县(市、区)为样本,对其2011—2020年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TAPIO模型研判其可持续性特征。结果显示:各三级指标对绿色发展贡献度差异明显,关键自然资本指标在研究期间变动微弱且贡献度较低,绿色发展主要靠经济发展带动;陕西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整体呈现低层次的绿色发展水平和不稳定的生态保护效果;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绿色发展水平高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但其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更加紧张。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国平 李宏伟
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功能定位的制度前提条件出发,基于PSR模型,以陕西省36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为例,测度其2011~2015年绿色发展状况和绿色减贫效果。得出结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现状是整体低层次的绿色发展程度和低幅度的绿色减贫效果;功能区的自然禀赋不同使绿色减贫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绿色减贫效果优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国家级贫困县的绿色减贫程度优于非贫困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袁梁 张光强 霍学喜
文章采用分析居民生计状况的标准化工具方法——可持续生计分析方法对陕西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政策、居民的生计资本和可持续生计能力进行了分析。在对可持续生计模型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理论分析了生计资本、生态补偿政策对可持续生计能力的影响并提出假设,采用因子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个基础变量的权重,得到居民的生计资本、面临的生态补偿政策以及可持续生计能力数值,并实证研究生计资本和生态补偿政策对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影响最大,生态补偿政策对可持续生计能力具有显著直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潇 张朝
以陕西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及其毗邻的重点开发区作为研究区域,从人口、生态、经济和社会四个系统构建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CRITIC熵权法、引力模型、趋势移动平均模型等,对2006—2020年各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动态测度、系统差异比较、空间关联分析、发展趋势预测。主要结论如下:(1)陕北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发展水平均值高于关中重点开发区、陕南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间异质性明显。(2)关中重点开发区的人口、经济、社会强于两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弱于两个重点生态功能区。(3)各城市对其他城市的空间作用强度总和与高质量发展水平有较高的拟合度,高质量发展在区域间具有带动作用。(4)预计2021—2025年,除个别城市,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点开发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别呈上升、下降趋势,但幅度均较小。基于高质量发展水平实际状态和未来趋势,区域间的联动、互助应更加灵活,探索形成高质量发展区支援低质量发展区的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潇 张朝
以陕西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及其毗邻的重点开发区作为研究区域,从人口、生态、经济和社会四个系统构建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CRITIC熵权法、引力模型、趋势移动平均模型等,对2006—2020年各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动态测度、系统差异比较、空间关联分析、发展趋势预测。主要结论如下:(1)陕北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发展水平均值高于关中重点开发区、陕南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间异质性明显。(2)关中重点开发区的人口、经济、社会强于两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弱于两个重点生态功能区。(3)各城市对其他城市的空间作用强度总和与高质量发展水平有较高的拟合度,高质量发展在区域间具有带动作用。(4)预计2021—2025年,除个别城市,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点开发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别呈上升、下降趋势,但幅度均较小。基于高质量发展水平实际状态和未来趋势,区域间的联动、互助应更加灵活,探索形成高质量发展区支援低质量发展区的路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饶茜 汤尚颖
本文以生态环境、产业规模和居民生活三个维度来衡量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分别从理论和实践实证两个方面来研究。首先构建了生态功能区内流通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了适合的评价方法。然后选取了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为样本,实证分析了该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结果显示:生态环境是推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流通产业发展的助力;流通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影 文传浩
以生态保护优先机制为导向,从环境保护利用、经济绿色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三个方面选择23个指标构建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绩效评价体系,并以三峡库区为例,整合熵权法与专家评分法计算其2000-2020年绿色发展绩效,分析环境、经济、社会系统发展绩效及耦合协调度,并探索多维时空效应。研究发现:三峡库区绿色发展绩效在0.3-0.5之间,总体水平不高,但逐年稳步提升;环境保护利用绩效对绿色发展绩效贡献最大,社会和谐进步绩效贡献次之;库腹绿色发展绩效领先,库尾次之,库首较低,区域差异总体在缩小;时空格局呈现出“全面提升,七星引领”的演化特征,表现出显著空间正相关,但空间集聚性在减弱;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度高,但耦合协调发展度低,复合生态系统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谢森炜 郭凤芝
文章基于绿色生态学体系,从生态建设压力、生态健康状况及生态系统的治理三个角度,构建了我国省域绿色生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除西藏和港澳台)的绿色生态发展程度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表明了我国绿色生态建设的区域现状及不平衡性,东部沿海省份的绿色生态发展建设综合水平优于中部及西部省份。从绿色生态学系统三个角度看,中、西部省份的绿色生态建设压力都大于东部地区省份,从绿色生态建设管理水平角度来看,东部省份的管理投入大于其他省份,中部省份在生态环境的保护投入及污染面的治理等方面也应做出相应改善。
关键词:
绿色生态 指标体系 水平测度 省域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罗成书 周世锋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个长期的过程,我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进行科学开发的格局尚未形成。"两山"理论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正确理解"两山"理论,并以其为指导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转型发展意义重大。应坚定不移推进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科学保护"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加快构筑"工商资本下乡、旅游客流进山"的畅通渠道,建立差异化考核体系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继续深化试点试验并总结推广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罗成书 周世锋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个长期的过程,我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进行科学开发的格局尚未形成。"两山"理论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正确理解"两山"理论,并以其为指导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转型发展意义重大。应坚定不移推进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科学保护"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加快构筑"工商资本下乡、旅游客流进山"的畅通渠道,建立差异化考核体系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继续深化试点试验并总结推广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全 周忠发 闫利会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承担着国家层面的重要生态功能,生态系统脆弱、生态区位重要,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有利于探索绿色、和谐发展的新道路。为科学指导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十分必要。研究借鉴国内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国家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构建了以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文明意识与文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等5个方面为准则层、33项指标层组成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近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价。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14年荔波县国家重点生态功...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杨冬民 陆帅 杨博捷
以陕西省10市为研究对象,运用DEA-Malmquist模型分析绿色发展效率的动态演变过程,并进一步通过ML指数分解分析了绿色发展效率波动的原因,最后运用Tobit模型探究旅游业对陕西省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陕西省绿色发展效率随时间呈增长趋势,但整体仍未达到有效;地区差异明显,绿色发展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陕北、关中、陕南。技术进步因素成为制约绿色发展效率较低区域提高其绿色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和旅游收入对绿色发展效率具有显著推动作用,旅游人数和旅游景区数量对绿色发展效率具有显著的先抑制后提升的影响。
关键词:
绿色发展效率 旅游业 影响因素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谢婷婷
寻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是经济学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构建了简单的理论模型,提出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逻辑条件,并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显著促进了县域人均GDP和植被覆盖率。机制分析表明,空间利用效率提升、产业结构转型和中央转移支付是推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的重要路径。该政策效应具有异质性,主要由生态环境保护的机会成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成本和中央转移支付的补偿效果综合决定。总之,本文的分析有助于县域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寻找交集,探寻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谢婷婷
寻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是经济学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构建了简单的理论模型,提出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逻辑条件,并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显著促进了县域人均GDP和植被覆盖率。机制分析表明,空间利用效率提升、产业结构转型和中央转移支付是推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的重要路径。该政策效应具有异质性,主要由生态环境保护的机会成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成本和中央转移支付的补偿效果综合决定。总之,本文的分析有助于县域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寻找交集,探寻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李虹 陈丽姿
葡语国家大都处在国际航运大动脉上,在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运用加入绿色物流发展指标等变量后的引力模型,对中国与葡语国家的双边出口贸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测算,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对亚非葡语国家的出口贸易流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物流发展水平对中国出口贸易有积极的影响,物流行业碳排放增长率与中国出口贸易流量呈负相关关系。因此,中国必须加大力度发展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绿色物流,并根据葡语国家的市场和生产环境实施差异化的出口策略。
关键词:
葡语国家 出口策略 贸易潜力 绿色物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