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50)
2023(11241)
2022(9473)
2021(8406)
2020(6692)
2019(14889)
2018(14538)
2017(27090)
2016(14169)
2015(15748)
2014(15610)
2013(15515)
2012(15021)
2011(13982)
2010(14650)
2009(13640)
2008(13153)
2007(11924)
2006(11243)
2005(10642)
作者
(43832)
(36918)
(36574)
(34614)
(23591)
(17605)
(16502)
(14052)
(14019)
(13085)
(12818)
(12199)
(12147)
(11813)
(11607)
(11307)
(10799)
(10530)
(10503)
(10164)
(9404)
(9152)
(8840)
(8537)
(8350)
(8278)
(8017)
(7998)
(7395)
(7213)
学科
(82991)
经济(82919)
管理(39246)
(34362)
地方(26813)
(25434)
企业(25434)
中国(23607)
方法(21092)
(20218)
环境(19127)
数学(17612)
(17537)
业经(17524)
数学方法(17489)
地方经济(16222)
农业(14257)
(13438)
(13015)
金融(13014)
(12208)
贸易(12195)
(12031)
(11981)
(11950)
银行(11935)
(11744)
(11651)
(11642)
(11163)
机构
学院(214268)
大学(212129)
(98642)
经济(96691)
研究(86663)
管理(74884)
中国(65319)
理学(62129)
理学院(61269)
管理学(60414)
管理学院(60011)
科学(51501)
(47309)
(44850)
(42716)
研究所(40326)
中心(37896)
(36287)
(34420)
财经(32858)
(31503)
经济学(31138)
北京(31133)
(30939)
师范(30670)
(29620)
业大(29378)
经济学院(27625)
农业(27614)
(27353)
基金
项目(135652)
科学(106706)
研究(100876)
基金(97193)
(86120)
国家(84988)
科学基金(71077)
社会(66440)
社会科(62981)
社会科学(62964)
(53253)
基金项目(50525)
(44629)
教育(43140)
自然(42791)
自然科(41499)
自然科学(41487)
自然科学基金(40702)
编号(39074)
资助(38760)
(36959)
成果(32340)
重点(31654)
发展(30131)
(29638)
(28874)
课题(28822)
国家社会(28330)
(27639)
创新(25953)
期刊
(127826)
经济(127826)
研究(72200)
中国(51166)
(34609)
学报(32459)
科学(31527)
(31196)
管理(30585)
大学(24609)
农业(23747)
学学(23215)
(23089)
金融(23089)
教育(22477)
经济研究(20733)
业经(19881)
技术(18273)
财经(17233)
问题(16241)
(15126)
(13089)
资源(12788)
(12545)
世界(12351)
国际(11704)
技术经济(11656)
经济问题(10348)
现代(10314)
图书(10141)
共检索到3558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谢婷婷  
寻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是经济学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构建了简单的理论模型,提出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逻辑条件,并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显著促进了县域人均GDP和植被覆盖率。机制分析表明,空间利用效率提升、产业结构转型和中央转移支付是推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的重要路径。该政策效应具有异质性,主要由生态环境保护的机会成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成本和中央转移支付的补偿效果综合决定。总之,本文的分析有助于县域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寻找交集,探寻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谢婷婷  
寻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是经济学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构建了简单的理论模型,提出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逻辑条件,并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显著促进了县域人均GDP和植被覆盖率。机制分析表明,空间利用效率提升、产业结构转型和中央转移支付是推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的重要路径。该政策效应具有异质性,主要由生态环境保护的机会成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成本和中央转移支付的补偿效果综合决定。总之,本文的分析有助于县域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寻找交集,探寻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祁毓  陈建伟  李万新  宋平凡  
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面临着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供给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这是困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难题。本文以生态功能区制度和生态转移支付制度为例,构建了一个简单的理论分析模型,讨论了在环境保护目标下,地方政府在面临经济激励和政治激励后的行为反应及其策略选择。本文利用2003~2014年全国县级面板数据,识别了两类制度安排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的影响及其差异,关注了背后的激励扭曲效应。实证结果发现:(1)生态功能区制度和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环境质量,提升了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的努力程度,但是改善程度和努力程度呈现出递减和弱化趋势;(2)两类制度所带来的环境改善是以弱化发展(工业发展)激励为前提的,但是也带来了财政收入下降、财政支出上升、收支缺口扩大,公共服务水平相对下降;(3)在生态功能区县(市)或享受生态转移支付的县(市)中,财政收支缺口越大时,生态县(市)发展工业的激励越强,工业发展水平越高时,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更高,但带来了环境污染加剧,这是激励扭曲一种表现;(4)生态功能区制度政治激励不足所产生的扭曲效应显著高于转移支付制度,其与绿色晋升激励不足(缺失)有关。在绿色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行为会因制度安排不全和激励不足产生扭曲,当现有制度安排无法有效弥补县(市)因保护生态环境而放弃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时,地方政府为了保障机构运转和公共服务需要,则会通过发展一定规模的工业来弥补公共服务成本,进而影响了生态环境治理效果,政治激励不足会进一步加剧这种扭曲效应。提高均衡性转移支付公式中的生态因素权重,适当扩大生态功能区专项转移支付规模,设置差异化生态绩效考核梯度,建立和推行绿色晋升机制,对解决激励扭曲效应和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罗成书  周世锋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个长期的过程,我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进行科学开发的格局尚未形成。"两山"理论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正确理解"两山"理论,并以其为指导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转型发展意义重大。应坚定不移推进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科学保护"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加快构筑"工商资本下乡、旅游客流进山"的畅通渠道,建立差异化考核体系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继续深化试点试验并总结推广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罗成书  周世锋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个长期的过程,我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进行科学开发的格局尚未形成。"两山"理论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正确理解"两山"理论,并以其为指导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转型发展意义重大。应坚定不移推进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科学保护"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加快构筑"工商资本下乡、旅游客流进山"的畅通渠道,建立差异化考核体系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继续深化试点试验并总结推广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涂文明  
寻求发展与环保的平衡是循环经济实施的逻辑起点,文章以此作为价值标准,分析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成就、不足与现实约束,并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作出矫正。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饶茜  汤尚颖  
本文以生态环境、产业规模和居民生活三个维度来衡量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分别从理论和实践实证两个方面来研究。首先构建了生态功能区内流通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了适合的评价方法。然后选取了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为样本,实证分析了该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结果显示:生态环境是推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流通产业发展的助力;流通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车振华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车振华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的永恒主题。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空间。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人类才能生存,经济才能发展。现代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了繁荣,但...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韩汉君  
一、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社会经济发展所谓生态或生态系统是指,栖居在某一地理空间中的所有生物,包括一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所组成的生物群落及其环境,通过各个组成要素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具有统一功能的综合体。经过长时期的变化发展,一个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和各要素与周围环境条件之间形成平衡,即生态平衡。所谓环境,就是生物生存的物质空间。人类环境(也即通常所说的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的物质空间。环境的功能主要有:(1)提供生产所需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明洪  
就我国林业事业的发展而言,林业资源保护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同时,林业资源保护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今,我国的林业资源相对较为匮乏,故而如何做好林业资源保护工作,对林业事业的发展来说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林业资源能够与社会的发展实现良好的配合,则就能有效地推进整体林业事业的发展。文章从林业资源的特点以及功能出发,就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希望能够为提高我国林业资源工作的有效性提供帮助。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潇   张朝  
以陕西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及其毗邻的重点开发区作为研究区域,从人口、生态、经济和社会四个系统构建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CRITIC熵权法、引力模型、趋势移动平均模型等,对2006—2020年各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动态测度、系统差异比较、空间关联分析、发展趋势预测。主要结论如下:(1)陕北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发展水平均值高于关中重点开发区、陕南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间异质性明显。(2)关中重点开发区的人口、经济、社会强于两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弱于两个重点生态功能区。(3)各城市对其他城市的空间作用强度总和与高质量发展水平有较高的拟合度,高质量发展在区域间具有带动作用。(4)预计2021—2025年,除个别城市,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点开发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别呈上升、下降趋势,但幅度均较小。基于高质量发展水平实际状态和未来趋势,区域间的联动、互助应更加灵活,探索形成高质量发展区支援低质量发展区的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国平   马艺鸣   曾先峰  
文章基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内涵,按照UNEP方法和DPSIR模型构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陕西省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包含的41个县(市、区)为样本,对其2011—2020年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TAPIO模型研判其可持续性特征。结果显示:各三级指标对绿色发展贡献度差异明显,关键自然资本指标在研究期间变动微弱且贡献度较低,绿色发展主要靠经济发展带动;陕西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整体呈现低层次的绿色发展水平和不稳定的生态保护效果;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绿色发展水平高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但其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更加紧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潇   张朝  
以陕西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及其毗邻的重点开发区作为研究区域,从人口、生态、经济和社会四个系统构建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CRITIC熵权法、引力模型、趋势移动平均模型等,对2006—2020年各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动态测度、系统差异比较、空间关联分析、发展趋势预测。主要结论如下:(1)陕北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发展水平均值高于关中重点开发区、陕南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间异质性明显。(2)关中重点开发区的人口、经济、社会强于两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弱于两个重点生态功能区。(3)各城市对其他城市的空间作用强度总和与高质量发展水平有较高的拟合度,高质量发展在区域间具有带动作用。(4)预计2021—2025年,除个别城市,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点开发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别呈上升、下降趋势,但幅度均较小。基于高质量发展水平实际状态和未来趋势,区域间的联动、互助应更加灵活,探索形成高质量发展区支援低质量发展区的路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常纪文  
1长江经济带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重要性流域能够为民族的生存和繁衍提供生态与物质基础,因此古代文明的发源与流域有很大关系,古代文明的传承与流域的生态保护也有密切的关系。事实证明,凡是古代文明能够传承至今的国度,都是流域生态得到持久保护的地方。因为流域的断流导致生态环境变迁,一些古代文明走向衰落。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既是对人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历史规律总结,也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庞淼  
生态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如果从保护与发展的视角来看待退耕还林工程,它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着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在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协调保护和发展两个矛盾的基础上,使退耕还林工程既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重建,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