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61)
- 2023(8894)
- 2022(7832)
- 2021(7185)
- 2020(6348)
- 2019(14616)
- 2018(14197)
- 2017(27025)
- 2016(15123)
- 2015(17114)
- 2014(17284)
- 2013(17097)
- 2012(16351)
- 2011(14940)
- 2010(15492)
- 2009(14289)
- 2008(14456)
- 2007(13343)
- 2006(11545)
- 2005(10265)
- 学科
- 济(64302)
- 经济(64229)
- 管理(37577)
- 业(36168)
- 方法(29144)
- 企(27361)
- 企业(27361)
- 数学(25606)
- 数学方法(25288)
- 农(18993)
- 学(18005)
- 中国(16335)
- 地方(15996)
- 财(13992)
- 环境(13608)
- 农业(12663)
- 贸(12317)
- 贸易(12310)
- 业经(12283)
- 易(11863)
- 和(10927)
- 制(10178)
- 融(9617)
- 金融(9614)
- 划(9115)
- 银(9098)
- 银行(9051)
- 理论(9045)
- 行(8641)
- 地方经济(8241)
- 机构
- 大学(228273)
- 学院(225454)
- 济(89140)
- 经济(87138)
- 研究(84617)
- 管理(80750)
- 理学(69490)
- 理学院(68427)
- 管理学(66938)
- 管理学院(66505)
- 中国(60768)
- 科学(56968)
- 京(50426)
- 农(46052)
- 所(45568)
- 研究所(42133)
- 财(39475)
- 业大(38135)
- 中心(37837)
- 农业(36535)
- 江(34890)
- 范(33170)
- 师范(32829)
- 财经(31789)
- 北京(31757)
- 院(30370)
- 经(28658)
- 经济学(27662)
- 州(27433)
- 师范大学(26889)
- 基金
- 项目(154436)
- 科学(120229)
- 基金(111927)
- 研究(107149)
- 家(101405)
- 国家(100274)
- 科学基金(82889)
- 社会(66556)
- 社会科(62930)
- 社会科学(62904)
- 基金项目(60162)
- 省(59678)
- 自然(55535)
- 自然科(54052)
- 自然科学(54029)
- 自然科学基金(53016)
- 划(52126)
- 教育(48165)
- 资助(45359)
- 编号(42220)
- 重点(36347)
- 成果(34852)
- 发(34304)
- 部(33644)
- 创(31011)
- 计划(30455)
- 科研(30148)
- 课题(29882)
- 创新(29125)
- 国家社会(27714)
共检索到3302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耀欢 赵传朋 杨海军 丁方宇 李中华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国家为保护、恢复和提高区域水源涵养、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蓄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而划定的需要重点保护和限制开发的区域。分析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人类活动空间变化,是环保等相关部门把握国家生态功能区宏观生态环境状况,并对其进行量化监管的重要手段。为此,本文基于面向对象方法提取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510个县2010年、2015年两期的生态环境变化空间分布信息,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核密度法对两期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变化中,71.77%的变化为耕地、工矿、建设用地的转入,27.53%为植被的...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国平 张文彬 李潇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已成为各国政府为保护生态环境而达成的共识,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是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契约设计的视角,依据委托一代理理论构建了中央政府与县级政府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契约模型。首先,对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的行为选择进行界定,构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最优契约;其次,在完全信息契约形式的基础上,设计了三种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契约,通过分析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的最优行为选择,得出了最优的转移支付契约形式;再次,运用成本收益分析,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契约影响因素的变动进行数值模拟,讨论不同信息结构状况下,不同价值类...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国平 李潇 汪海洲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关系我国宏观区域和微观区域的生态安全。国家对这类区域的开发和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禁限政策,同时对这类区域因开发和建设受限而制定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通过对政府规制下和基于最小安全标准约束下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益本分析,得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理论标准。运用这一理论标准考察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的分配依据、计算公式、资金使用、考核与激励约束的规定,发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效果不显著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密切相关。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孟雪源 陈刚 郑志元
【目的】研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用地结构转变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对编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调整国土资源合理配置有重大参考价值。【方法】利用安徽省太湖县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建立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在600 m×600 m格网尺度下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定量,并运用空间自相关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聚集特征与冷热点分异规律。【结果】(1)2000—2020年太湖县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的速度总体缓慢,建设用地增长了1.43%,耕地减少了1.00%,草地、林地、耕地面积逐年下降,建设用地逐年增加;(2)土地利用综合变化指数高于0,全县的土地利用变化结构正处于成长期;(3)20 a来,太湖县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水域和林地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的贡献率最高;(4)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呈正相关,以低-低聚集区和高-高聚集区为主,随着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集聚的相关度也随之增加。从冷热点分布状况看,太湖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量在总体上呈现“中热北冷,南部冷热分异明显”的分布特征。【结论】太湖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需要关注水体面积保护与南部建设用地扩张两者的土地资源配置优化问题,加强对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和生态用地空间格局的提升。图4表7参31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潘方杰 王宏志 宋明洁 陈安 王璐瑶
生态空间科学合理识别是区域生态保护的基础。该研究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案例区,借助于RS和GIS技术方法,因地制宜地选取指标进行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对生态空间识别进行研究,并简要提出了分区分级管控生态空间的思路,最后结合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空间土地利用冲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阳县生态空间总面积为3 032.21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8.66%,其中底线型、危机型和缓冲型生态空间面积分别为1 406.79 km~(2)、862.59 km~(2)和762.83 k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1.14%、25.22%和22.31%。2)在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中,约有17.11%的耕地和0.23%的建设用地等非生态用地位于生态空间内,既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切实维护区域生态安全难以起到积极作用,也不利于保持生态空间的稳定性。3)底线型生态空间原则上按照禁止开发区要求进行管理,危机型生态空间强制性管控,缓冲型生态空间限制性开发。该研究能够为现阶段生态保护红线划分与优化调整以及生态空间分类管控提供科学的依据,以期实现县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张跃胜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是完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首先分析了县级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选择。随后,根据博弈论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原理,构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生态补偿博弈模型,利用博弈反应函数求出双方的最优选择,从而找出影响县级政府保护生态环境和中央政府选择实质性监管的主要因素。为保障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实施效果,中央政府在监管中既要加大惩罚力度、增强法律的威慑力,又要增强监管的规范性和效率、降低监管成本。此外,中央政府要加大生态保护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从而降低地方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成本。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喆 李晴晴 薛文晧
【目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近些年来覆盖较广,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生态政策之一,探索其对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对于政策的可持续性以及保护与发展的平衡至关重要。【方法】本文以2007—2018年中国县级行政单位为样本,将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PSM-DID模型系统分析了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对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1)总体上,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显著增加了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相比于未设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设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的人均农村居民收入增加3.6%。(2)分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西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对农村居民收入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其平均农村居民收入上涨了4.9%,而东部和中部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不显著。(3)分类型异质性研究发现,水土保持型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型生态功能区的设立对农村居民收入产生了显著的积极效应,分别使收入提高了2.8%和10.6%,而水源涵养型和防风固沙型生态功能区则降低了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结论】因此,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总体上实现了绿色减贫,未来需要进一步因地施策,努力实现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罗成书 周世锋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个长期的过程,我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进行科学开发的格局尚未形成。"两山"理论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正确理解"两山"理论,并以其为指导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转型发展意义重大。应坚定不移推进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科学保护"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加快构筑"工商资本下乡、旅游客流进山"的畅通渠道,建立差异化考核体系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继续深化试点试验并总结推广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罗成书 周世锋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个长期的过程,我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进行科学开发的格局尚未形成。"两山"理论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正确理解"两山"理论,并以其为指导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转型发展意义重大。应坚定不移推进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科学保护"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加快构筑"工商资本下乡、旅游客流进山"的畅通渠道,建立差异化考核体系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继续深化试点试验并总结推广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婷 王奕淇 李国平
将能值生态足迹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结合,构建能值生态足迹和生态补偿理论模型,并以陕南三市为例,对2011—2017年陕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标准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11—2017年,汉中、安康和商洛三个地区供给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递增趋势,增长幅度分别为7.72%、8.32%和8.19%,说明陕南三市为保护与建设当地生态环境不断做出努力,使当地所供给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逐年递增;根据测得的能值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发现陕南三市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说明这三个地区的生态系统所供给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扣除自身消费后,还能向社会提供剩余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陕南三市应获得生态补偿;汉中、安康、商洛应获得的补偿标准分别由2011年的11.22亿元、5.67亿元、2.97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16.04亿元、11.24亿元、5.94亿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户艳领 陈一洋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框架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经成为一个重点,其中建立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至关重要。论文通过构建指标体系,选取京津冀代表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并运用Moran’s I指数从生态产品价值空间总体格局、生态产品价值空间演变两个方面分析生态产品价值空间相关性和局部关联性。研究结果显示:(1)价值量较高的生态产品分别是局部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和农产品;(2)价值量较低的生态产品分别是渔产品、淡水资源和生物质能;(3)2012—2021年,研究区域总价值和调节服务价值在总体上均呈现增长趋势,但存在一定范围的波动;调节服务价值在生态产品总价值中起主要影响作用;(4)各生态功能区总价质量整体上呈现空间正向相关,但是功能区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婷 王奕淇 李国平
将能值生态足迹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结合,构建能值生态足迹和生态补偿理论模型,并以陕南三市为例,对2011—2017年陕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标准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11—2017年,汉中、安康和商洛三个地区供给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递增趋势,增长幅度分别为7.72%、8.32%和8.19%,说明陕南三市为保护与建设当地生态环境不断做出努力,使当地所供给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逐年递增;根据测得的能值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发现陕南三市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说明这三个地区的生态系统所供给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扣除自身消费后,还能向社会提供剩余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陕南三市应获得生态补偿;汉中、安康、商洛应获得的补偿标准分别由2011年的11.22亿元、5.67亿元、2.97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16.04亿元、11.24亿元、5.94亿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奕淇 李国平 延步青
在对可持续生计的理论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熵值法和极差标准化法相结合,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进行标准化,得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居民生计资本、生态补偿政策以及可持续生计能力的量化值,并利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五种生计资本对居民的可持续生计具有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的排序为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生态补偿政策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也具有正向影响,说明生态补偿政策有利于改善当地收入状况,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最后,生态补偿政策还可通过与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的交互作用,促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的提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奕淇 李国平 延步青
在对可持续生计的理论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熵值法和极差标准化法相结合,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进行标准化,得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居民生计资本、生态补偿政策以及可持续生计能力的量化值,并利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五种生计资本对居民的可持续生计具有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的排序为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生态补偿政策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也具有正向影响,说明生态补偿政策有利于改善当地收入状况,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最后,生态补偿政策还可通过与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的交互作用,促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的提高。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化楠 接玉梅 葛颜祥
[目的]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将生态补偿项目与扶贫战略相结合,是有效实现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目标的重要途径。基于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与扶贫的辩证关系分析,归纳目前在我国推进生态补偿扶贫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构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扶贫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借鉴。[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贫困与生态环境、扶贫与生态补偿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并系统归纳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补偿扶贫所存在的机遇和挑战。[结果]贫困是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诱因之一,生态环境恶化又进一步加剧了贫困。生态补偿是扶贫的重要措施,但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补偿与扶贫的不断结合为生态补偿扶贫提供了新的机遇;法制监管和长效保障机制的缺失、各部门管理职责交叉,缺乏统一管理、市场化参与程度过低,公众补偿意愿不高、补偿标准难以确定,补偿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对生态补偿扶贫的顺利实施造成了重大的挑战。[结论]应从不断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供可持续的生计模式、兼顾公平与效率、大力进行生态修复和农村环境建设等方面构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扶贫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生态补偿 扶贫 生计模式 补偿标准 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