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27)
- 2023(12745)
- 2022(10879)
- 2021(9723)
- 2020(8410)
- 2019(18863)
- 2018(18207)
- 2017(34867)
- 2016(19146)
- 2015(21482)
- 2014(21242)
- 2013(21284)
- 2012(20033)
- 2011(18092)
- 2010(18084)
- 2009(16873)
- 2008(16870)
- 2007(15085)
- 2006(12966)
- 2005(11352)
- 学科
- 济(87628)
- 经济(87529)
- 业(55672)
- 管理(54104)
- 企(44398)
- 企业(44398)
- 方法(41914)
- 数学(37521)
- 数学方法(37239)
- 农(25115)
- 财(22302)
- 中国(20527)
- 业经(19517)
- 地方(18627)
- 学(17334)
- 农业(17154)
- 贸(16592)
- 贸易(16589)
- 易(16104)
- 制(14242)
- 务(14033)
- 财务(14018)
- 财务管理(13983)
- 企业财务(13320)
- 技术(13180)
- 产业(12860)
- 环境(12270)
- 融(11937)
- 金融(11935)
- 和(11766)
- 机构
- 大学(284284)
- 学院(283515)
- 济(119306)
- 经济(117023)
- 管理(108663)
- 研究(97910)
- 理学(94850)
- 理学院(93755)
- 管理学(92262)
- 管理学院(91761)
- 中国(71140)
- 科学(62443)
- 京(58632)
- 农(57215)
- 财(52789)
- 所(50923)
- 业大(47967)
- 研究所(46716)
- 农业(45839)
- 中心(45043)
- 财经(42824)
- 江(41096)
- 经(38975)
- 经济学(37428)
- 北京(36396)
- 范(35063)
- 院(34916)
- 师范(34553)
- 经济学院(34331)
- 州(32787)
- 基金
- 项目(197061)
- 科学(154464)
- 基金(144382)
- 研究(136169)
- 家(129463)
- 国家(128084)
- 科学基金(108181)
- 社会(88010)
- 社会科(83663)
- 社会科学(83636)
- 省(77967)
- 基金项目(77346)
- 自然(71849)
- 自然科(70167)
- 自然科学(70141)
- 自然科学基金(68959)
- 划(65936)
- 教育(61232)
- 资助(58392)
- 编号(52268)
- 重点(45039)
- 部(43370)
- 发(43356)
- 创(41272)
- 成果(40986)
- 科研(38627)
- 创新(38582)
- 计划(38494)
- 国家社会(36947)
- 教育部(36517)
共检索到4034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千
笔者利用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法分析了国家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对河南相关产业的影响,认为河南在实施国家重点产业振兴规划的过程中经济增长的质量的确有所提高,但总体上还是处于粗放式的经济发展阶段;对河南经济增长贡献较大的是技术效率指数,而技术进步对河南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小。河南必须以国家重点产业振兴规划为契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古 罗聪
国家重点产业规划是政府协调资源配置的重要“指挥棒”,但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同质化竞争可能会给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带来市场分割的威胁。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建模思想,引入博弈论的分析范式,建立了在国家重点产业规划下地方政府间策略选择的竞争模型,并对博弈假设、核心结论和机制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对国家重点产业规划的盲目追随会引发地方政府间的同质化竞争,进而可能加剧市场分割;设置“高墙”是地方政府的绝对占优策略,能否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与区域间技术交流及交易成本密切相关;地方保护与本地整体产能间呈现倒U形关系,持续高涨的区域壁垒不利于产能红利的释放。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魏丽 刘志洋
本文以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为研究背景,以行业板块指数数据为研究对象,在运用聚类分析方法获得具有统计意义上的相关行业数据的基础上,利用Gumbel-Copula模型分析了行业结构的上尾相关性,计算出表征行业之间上尾相关性测度的Kendall秩相关系数,运用多元Garch模型考察了十大产业对其他行业的风险传递效应、信息传递效应及产业振兴计划对该产业自身的拉动效应,并得出了相关研究结论。
关键词:
十大产业振兴计划 A股市场 拉动作用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平 江飞涛 王宏伟
2009年年初,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钢铁、有色金属、石化、汽车等十个产业实施调整与振兴规划。调整振兴规划是短期应对危机措施(保增长)和中长期产业发展政策(调结构)的结合,其中,"调结构"政策是原有产业政策的延续,具有直接干预市场、以政府选择代替市场机制和限制竞争的管制性特征,是典型的选择性产业政策。从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实施效果来看:1、振兴规划在保增长、扩内需方面作用显著。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保增长的政策应转向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平衡健康发展方面来。2、振兴计划在调结构上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过于依赖行政手段,政策存在许多值得商榷之处,并由此可能带来负面效应。...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罗来军 陈衍泰 刘畅 罗雨泽
为了更好地探讨我国十大规划产业的发展,本研究从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构建数理模型和计量模型,利用产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出口绝对数量对产业发展具有正向作用,而出口比重起负作用,标准化回归系数显示正作用大于负作用;就业与投资均出现转向信号,某些产业和领域的就业边际增加和投资边际增加会伤害增长与效率;装备制造业、纺织产业和船舶产业的人力资本对产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其余产业的情况均不好;在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方面,汽车产业、钢铁产业、装备制造业、船舶产业和有色金属产业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能力,而另外四个产业能力不足;钢铁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石化产业对国外研发溢出的吸收较好,另外...
关键词:
产业 就业 投资 转向信号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端 李伟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发展的带动,只有产业兴旺,农业才能全面升级,农村才能全面发展。农村最终选择发展什么样的产业,需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多环节调研和因地制宜的甄选、培育,依托本地特色和优势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近年来,河南省大力发展根植于农业农村的特色产业,一些亮点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提供了"河南样板"。坚持以农为本打造特色产业,牢固乡村振兴基础。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依托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
关键词:
河南省 乡村振兴战略 照镜镇 特色产业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邵元军 李建平 周振亚
本文基于产业区位理论的研究基础,以综合区位商作为小麦产业区位度的衡量。采用扩展的生产函数模型,对河南省小麦产业的区位动态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模型结果确定了河南省小麦产业区位发展的制约因素,为合理规避不利因素,实现河南省粮食生产的健康发展提供改进参考。同时也为国家同类粮食主产区的投资和政策倾斜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河南省 小麦产业区位 实证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康艳芳 聂规划
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文章根据2002~2011年河南省三次产业对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作为分析数据,运用灰色理论方法中的GM(1,1)模型,对各产业未来对GDP的贡献率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曼
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和传统村落概念解读开始,全面梳理了国家级、河南省级传统村落名录情况及2014-2018年中央财政补贴和省级财政补贴情况,回顾近10年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活态保护概念,从法律法规、创新机制、激活资源、全域旅游、互联网+等方面提出全方位有效策略。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活态保护 河南 策略研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广兴
[目的]探究近年来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发展关系,将为今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统筹发展相关政策的提出提供理论参考,将有利于不断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法]通过构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基于熵值法对2007—2016年河南省17个地级市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格局演变分析,并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1)2007—2016年河南省17个地级市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分值均呈递增趋势,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总体快于乡村振兴,且区域差异较为显著。其中2016年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分值为0.862,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南阳市和商丘市的评价分值较低,分别为0.230和0.223。鹤壁市和郑州市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分值高于其他地区,分别为0.566和0.517。平顶山市的评价分值最低,仅为0.346。(2)2007—2016年各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明显的递增趋势,其中郑州市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耦合协调阶段,其他各市不断向更高水平耦合协调阶段过渡。[结论]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总体上落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今后应针对地区优势,不断优化乡村建设规划,加快乡村振兴发展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向更高水平耦合协调阶段过渡。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范卫宏 郭寿良
本文基于2009年以来我国实施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构造准自然实验,根据十大战略产业中每个产业与其所涉及的高校一级学科进行匹配,结合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来识别该学科具有A级的高校从而构建处理组,采取双重差分模型对重点产业政策对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进行检验与分析。本文研究发现,重点产业政策的实施显著提升了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正向影响同时也呈现出高校间和地区性差异。重点产业政策对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促进效应在“211高校”和其他高校中更为明显,更多集中在东部和西部地区高校,而对“985高校”以及中部地区高校则没有显著的促进效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喆 李晴晴 薛文晧
【目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近些年来覆盖较广,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生态政策之一,探索其对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对于政策的可持续性以及保护与发展的平衡至关重要。【方法】本文以2007—2018年中国县级行政单位为样本,将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PSM-DID模型系统分析了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对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1)总体上,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显著增加了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相比于未设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设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的人均农村居民收入增加3.6%。(2)分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西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对农村居民收入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其平均农村居民收入上涨了4.9%,而东部和中部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不显著。(3)分类型异质性研究发现,水土保持型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型生态功能区的设立对农村居民收入产生了显著的积极效应,分别使收入提高了2.8%和10.6%,而水源涵养型和防风固沙型生态功能区则降低了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结论】因此,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总体上实现了绿色减贫,未来需要进一步因地施策,努力实现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申云 陈慧 陈晓娟 胡婷婷
客观评价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状况,评估各省份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水平及短板,对于协同推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助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以农产品、农业多功能以及农业支撑为主的乡村产业振兴体系理论分析框架,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全国30个省份(不包含港澳台和西藏地区,下同)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指数进行了定量测度和比较。研究发现:①乡村产业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复合型的有机整体,既要体现总体逻辑主线又要体现区域特色。②全国30个省份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指数整体划分为3个梯队,且各梯队之间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指数差异较大,指数得分排序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③全国30个省份农业多功能产业体系发展指数得分整体优于乡村农产品产业体系发展指数与农业支撑产业体系发展指数,且各地区在乡村产业发展体系中存在不同的发展短板和弱项。④乡村产业振兴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人均GDP越高的省份,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指数得分也越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亚婵
当前,河南省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助推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农产品产业融合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存在产业链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发展规划不合理等问题,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河南农村 产业融合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赵海
利用894家我国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数据,对其生产经营状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主营业务销售收入、利润和带动就业能力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目前的财税支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但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及竞争力的作用比较有限;技术研发与应用增强了企业发展驱动力,但由于投入大、见效慢、风险高等,因此投入增长较缓慢。最后提出了不断优化和完善财税和信贷扶持政策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