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52)
2023(14468)
2022(12056)
2021(11431)
2020(9532)
2019(22256)
2018(22100)
2017(40682)
2016(22713)
2015(25953)
2014(26268)
2013(24911)
2012(22958)
2011(20495)
2010(20615)
2009(18611)
2008(18282)
2007(16419)
2006(13776)
2005(12158)
作者
(62529)
(52422)
(52084)
(49844)
(32988)
(25141)
(24143)
(20609)
(19959)
(18555)
(17917)
(17403)
(16493)
(16346)
(16323)
(16253)
(16125)
(15465)
(15184)
(14883)
(13038)
(12935)
(12770)
(12139)
(11829)
(11802)
(11620)
(11568)
(10557)
(10478)
学科
(82711)
经济(82605)
管理(58980)
(55572)
(45325)
企业(45325)
方法(40553)
数学(35869)
数学方法(35349)
中国(27193)
(24041)
(22625)
教育(22135)
(19837)
理论(17556)
业经(17479)
(15982)
农业(15597)
地方(15551)
(14929)
贸易(14926)
(14492)
(13708)
财务(13649)
财务管理(13612)
技术(13447)
(13149)
企业财务(12837)
(12681)
银行(12646)
机构
大学(316050)
学院(311113)
(118451)
管理(116252)
经济(115737)
研究(104470)
理学(100676)
理学院(99500)
管理学(97442)
管理学院(96850)
中国(72585)
(66842)
科学(63930)
(54860)
(51301)
(50790)
(49709)
师范(49209)
中心(48994)
(47333)
研究所(46962)
业大(46191)
财经(44065)
北京(41941)
农业(40101)
(40068)
师范大学(39993)
教育(39469)
(37815)
技术(37325)
基金
项目(212258)
科学(167848)
研究(160237)
基金(151221)
(131796)
国家(130328)
科学基金(111263)
社会(99308)
社会科(93746)
社会科学(93720)
(84395)
教育(81015)
基金项目(79240)
(72604)
自然(70690)
自然科(69045)
自然科学(69021)
自然科学基金(67778)
编号(67763)
资助(61129)
成果(57248)
重点(48983)
课题(48650)
(48430)
(46114)
(44499)
教育部(42094)
项目编号(41408)
创新(41297)
科研(40947)
期刊
(123971)
经济(123971)
研究(94784)
中国(66089)
教育(63719)
学报(49575)
(45343)
(43963)
科学(43675)
管理(40355)
大学(38745)
学学(35019)
技术(31548)
农业(30936)
(22826)
金融(22826)
财经(21445)
业经(21185)
经济研究(19833)
(18474)
职业(16646)
(16594)
问题(16504)
图书(16053)
(15820)
统计(14731)
技术经济(14015)
(13889)
论坛(13889)
科技(13646)
共检索到4565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徐林   王阿舒  
新时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命题是如何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充分激发各族人民共创民族复兴的巨大动能。已有研究多立足教育学单一学科视角。本文基于迈克尔·吉本斯的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理论,构建多学科分析框架。以该分析框架透视,它具有价值追求的政治学属性、铸牢过程的教育学属性、实现目标的经济学属性。为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统合政治学视角的力量凝聚、教育学视角的人才培养、经济学视角的人力开发,以教育发展促进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为根本路向,完善人格以增强各族人民五个认同,凝聚人心以增进各族人民团结进步,开发人力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培育人才以促进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造福人民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唐兴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精神力量范畴。从本质属性、存在价值、根本目的等维度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落点都聚焦于人的价值塑造,是通过价值塑造达成民族团结和“五个认同”旨归的教育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行动,必须在对象、内容、形式和空间等教育要素中,突显对“共同性”的价值观照。要牢牢把握“团结”与“认同”教育的逻辑主线,构建面向全员和促进全维发展的教育格局,坚持“意识”和“存在”互构的实践范式,统整制度性教育与非制度性教育两个场域,全面推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卫英   彭云青   李鹤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时代与政策变迁、观念与思想整合以及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转换同构的演化视野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双向奔赴的互动关系。基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的基础上建构身份认同、唤醒集体记忆、拓展育情场域,从而多维度实现两者高度的统一。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智慧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践需求结合起来,以“协和万邦”理念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以“家国同构”情怀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史料体系;以“重德贵和”传统重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从历史文化的元素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良   杨安然   王晓慧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体系是由多元主体在各自组织场域中依据共同的价值志趣构建出的课程集合体。依据课程层次理论,该课程集合体从规划、设计到实施,从决策者、编制者到教师和学生,呈现出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课程、运作课程、经验课程五种形态,并彰显出学科发展逻辑、国家构建逻辑、社会重构逻辑、教育教学逻辑、心理发展逻辑的五维课程建设逻辑。这五种逻辑在理论层面表现出彼此关联、层次递进的特征,但在实践领域也衍生出学科发展和国家构建“去生活化”、社会重构和教育教学“脱域化”、心理发展与行为形塑“知行分离”等内在风险,影响并制约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效果。为此,需要重新审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建设过程,关照不同层级课程建设的内在逻辑,从把握课程属性、关照课程形态、增强课程联系三方面寻求化解风险之道。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赖力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终身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大重要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终身教育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具有良好的联动逻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终身教育综合育人深刻内涵;终身教育的全民性、终身化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效性和全覆盖。终身教育法的制定应当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观高度,以教育法法典化为契机,以地方性终身教育条例为基础,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内容。终身教育法应采用总则加分则的体例结构,在重点条文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持续推进终身教育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钟志勇   李家莹   马琪乐  
民族院校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通识课程则是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本研究聚焦6所国家民委直属民族院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通识课程现状进行剖析,并总结实践经验及存在困境。研究发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课程具有占比大、类别设置多样、内容选择异中有同等特点,但也存在分布比例失衡、班额偏大、实施方式参差不一等问题。建议增设通识课程类别与模块,调整课程比例与方式,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民族院校协同合作。本研究可为探究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通识课程提供新的理论观点与实践路向,同时也可为民族院校促进课程体系高质量发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新思路。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肖姝  
高校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场域,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应有之义,亦是涵养各族青年的家国情怀、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民族音乐无论是在历史层面、精神层面还是在现实层面都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逻辑关联,因此高校可以以民族音乐为切入点,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当前在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一定困境,应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升化课程体系、构建多元开放协同育人机制等途径加以改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良   刘宝琴   王耀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及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当前学术界关于该领域的研究主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层面展开,但鲜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材的探讨。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材置于互文性理论框架下,构建以互文单元为基础,以互文模式为符意传递路径,以互文主体为意义建构方式,以互文目标为价值旨归,最终指向个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系统建立、情感浸润涵养、人格雕琢成型、行为规范养成的实践模型。聚焦于高校教育教学实践,这一模型应落实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学逻辑,即回归对母体文本教学的整体性认识,形成特有性解构逻辑;关照互文本教学内在展开过程,形成类有性建构逻辑;重视教学过程互文本性与主体间性的转换,形成独有性重构逻辑。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伟华  张亦弛  
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口述史的研究方法突破了学科的界限,以其独有的价值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时代叩问而言,口述史以其事件性、主观性与公共性等特点,使得以集体记忆巩固各族人民相互依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可能;而以口述史方式所提取的,基于个人生命经历的记忆具有进一步升华为更高层次的集体记忆乃至国家记忆的潜力,能够通过巩固中华民族历史根基、挖掘中华民族精神意涵、实现中华民族文化整合三个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此,以呈现形式与依托载体创新拓宽口述史资料传播的横向广度,并结合数字化技术与仪式操演等方式实现口述史资料的长远纵向传承,是以口述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向。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阮朝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办好高水平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的重要使命。民族地区高校要自觉主动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重任,坚持系统观念,注重从政治保障、价值引领、文化浸润、知行合一、研究创新等多维进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根铸魂,使各民族师生自觉成为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付艺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关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青年学生是社会中最朝气蓬勃、富有活力的群体,高校是青年学生汇聚的主阵地,是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创新意识、坚定理想信念的主要场所。青年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要引导学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凝聚思想共识,在实践中不断夯实认知基础,逐步成为坚定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时代青年。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蒋文静  祖力亚提·司马义  
铸牢国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学校作为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对塑造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心理学的认知、情感和意动视角出发,构建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即象征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象征教育重在感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象征符号和形塑集体记忆;情感教育重在体验情境和生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价值观教育重在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理性和指导价值实践。这一逻辑层次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认知内化为情感,并促成其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为此,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遵循学前及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及中专教育和大学教育四个阶段的教育特征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分阶段、有侧重地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在不同阶段铸牢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实践路径为:学前及小学教育阶段启蒙共同体意识、孵育爱国情感;初中教育阶段强化共同体认知、激发共同体情感;高中及中专教育阶段树立价值理性、增强共同体认同;大学教育阶段践行共同体意识、实现知行合一。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廉睿  
传统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承担着相应的思想涵化功能。但研究表明,国家在场下,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目标接续,催生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功能。在实践中,国家在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形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依托于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建设这一时空背景,并遵循“载体-话语-效力”的动态改造逻辑。面向未来,国家在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形塑仍将延续。但不论如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功能应主动服务于主体功能,实现两者之间的话语融通。此外,还应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多个环节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一体化的建构方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