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124)
- 2023(20126)
- 2022(17162)
- 2021(16012)
- 2020(13327)
- 2019(30369)
- 2018(29826)
- 2017(57310)
- 2016(30988)
- 2015(34763)
- 2014(34405)
- 2013(33867)
- 2012(31346)
- 2011(28153)
- 2010(28734)
- 2009(26270)
- 2008(25964)
- 2007(22906)
- 2006(20213)
- 2005(17992)
- 学科
- 济(132260)
- 经济(132129)
- 管理(93305)
- 业(89698)
- 企(74573)
- 企业(74573)
- 方法(57512)
- 数学(49985)
- 数学方法(49246)
- 财(38791)
- 中国(38239)
- 农(35074)
- 地方(32653)
- 业经(30172)
- 学(26060)
- 制(24771)
- 技术(24153)
- 农业(23514)
- 贸(22611)
- 贸易(22593)
- 理论(21939)
- 易(21812)
- 务(21150)
- 财务(21064)
- 财务管理(21003)
- 银(20886)
- 银行(20840)
- 融(20330)
- 金融(20328)
- 企业财务(19971)
- 机构
- 学院(434788)
- 大学(434463)
- 济(176895)
- 经济(173201)
- 管理(171701)
- 理学(148417)
- 研究(147065)
- 理学院(146719)
- 管理学(144000)
- 管理学院(143196)
- 中国(110912)
- 京(93037)
- 科学(90009)
- 财(86633)
- 所(73781)
- 农(67835)
- 研究所(66577)
- 中心(66363)
- 财经(66241)
- 江(65467)
- 业大(62302)
- 经(60113)
- 北京(59254)
- 范(58365)
- 师范(57834)
- 院(53796)
- 经济学(53574)
- 州(52795)
- 农业(52544)
- 财经大学(49041)
- 基金
- 项目(293872)
- 科学(232685)
- 研究(216542)
- 基金(212788)
- 家(185274)
- 国家(183522)
- 科学基金(158497)
- 社会(137431)
- 社会科(130394)
- 社会科学(130360)
- 省(116040)
- 基金项目(111781)
- 自然(102052)
- 教育(100399)
- 自然科(99761)
- 自然科学(99740)
- 自然科学基金(97951)
- 划(96849)
- 资助(88255)
- 编号(87841)
- 成果(71333)
- 重点(66123)
- 发(65331)
- 部(64533)
- 创(63482)
- 课题(61589)
- 创新(58749)
- 国家社会(56530)
- 教育部(55737)
- 科研(55501)
- 期刊
- 济(196591)
- 经济(196591)
- 研究(131762)
- 中国(91482)
- 财(67865)
- 学报(66001)
- 管理(65712)
- 科学(61593)
- 农(61413)
- 教育(53954)
- 大学(50591)
- 学学(47423)
- 农业(42542)
- 技术(39926)
- 融(39831)
- 金融(39831)
- 业经(32923)
- 财经(32446)
- 经济研究(32111)
- 经(27847)
- 问题(25094)
- 业(23153)
- 技术经济(22275)
- 图书(22262)
- 科技(21601)
- 统计(21158)
- 商业(20132)
- 策(20064)
- 理论(19574)
- 版(19414)
共检索到6561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马宝林 王一寒 张煜 安锦
随着高技术产业在科技创新中的贡献越来越大,对高技术产业的创新生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首先采用2010—2018年数据,构建中国东、中、西、东北四个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获得各区域的科技创新综合得分,并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区域创新耦合协调关系。然后以区域耦合协调为调节变量,提出三个假设,建立以创新经费投入和创新产出为中介变量的理论概念模型。最后,采用2009—2018年的国家统计数据,应用有调节的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国家财政、产业创新和区域协调的互动关系,揭示高技术产业的创新生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四个区域创新耦合协调不断提升,创新经费投入和创新产出在财政支持和国家税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高技术产业创新负向影响国家税收,区域耦合协调负向调节创新投入产出过程。政府及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以克服政府失灵,加强区域创新协调,加大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畅通高技术产业创新的资金流转,助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国家财政 高技术产业 区域协调 创新机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宵雅; 张继彤;
文章基于1999-2014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的面板数据,利用扩展的MRW框架阐释财政转移支付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并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SAR)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实证研究了财政转移支付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以绝对差距指标和相对差距指标为基础的实证模型结果均表明,财政转移支付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效应都是显著为正的,现阶段我国实施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不仅没有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反而扩大了差距。研究结论可为我国政府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权衡以及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等方面提供参考。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琦 黄天华
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有多种因素,财政政策在协调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但研究发现,现行财政政策的调控措施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效应并不明显,甚至起到了扩大区域差距的作用。因此,为缩小东中西部三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公共服务提供的均等化,须完善政府均衡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财政政策,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调整转移支付结构,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距 协调发展 财政政策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强 李泽锦
本文引入高质量发展指标,构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厘清了产业结构升级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从省域与城市群两个层面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样本期内,省域与城市群两个层面的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均呈现攀升态势,东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在作用机制方面,产业结构升级可显著提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且在内陆省份“、生产型”省份以及人力资本优势省份该作用效果更为显著;产业结构升级对于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上,对于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上。此外,产业结构升级也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生产要素积累以及促进居民消费升级三种方式间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董书慧
欧元的出现标志着欧洲货币一体化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货币联盟需要共同的货币政策,但调节宏观经济的两大政策工具在欧盟出现了不协调,即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各国分散的财政政策相伴。因此有必要对各国财政政策进行协调。这对欧盟经济与货币联盟的顺利发展、对欧元的稳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欧盟成员国实现财政协调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财政协调的目标选择。本文分析了欧元区国家财政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并对协调路径的选择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欧元区国家财政政策协调可供选择的几种模式。
关键词:
欧元区 财政政策 协调模式 财政约束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瑞东 陈柳
为深度评估区域产业协调政策带来的创新效应及其对技术市场一体化的影响,文章基于长三角三省一市上市公司数据和城市间专利转让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展开实证研究。实证结果发现,G60科创走廊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有效提升了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水平。机制研究表明,这一政策促进了城市间创新要素的流动、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了行业市场竞争水平,这些都为企业提供了优良的创新环境,从而促进企业创新。进一步讨论说明,G60科创走廊的设立也促进了成员城市之间创新成果的交易与转化。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郭少康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表现在多个方面,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文章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财政体制因素为切入点,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现行财政体制中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会导致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并由此提出了规范事权划分、推进财政扁平化改革、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等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建议,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国凤
文章在对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理论和区域创新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厘清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互动关系。通过理论归纳,对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互动机制进行阶段性分析,以获得两者互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对已掌握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立足于中原城市群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分析;以中原城市群为案例,探讨中原城市群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创新能力发展对策研究;对理论分析和量化研究进行总结,提出相应的观点,以期为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建设、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
耦合模型 产业集聚 区域创新能力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彭月兰 陈永奇
众所周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正进一步加大。区域经济差异不仅影响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而且还会引发社会动荡。所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分析财政制度安排与区域经济差异的关系,提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思路。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韩学丽
文章选取变异系数对1978年以来我国区域差距变动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区域差距经历了先缩小(1978—1990)、后扩大(1991—2003)、再缩小(2004—2010)三个阶段,但区域差距的整体状况仍不容乐观。财政政策可以在调控区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目前各项财政政策调控区域差距的效果并不显著,有些政策的实施甚至起到了扩大区域差距的作用。因此,完善区域调控中的财政政策,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十分必要。
关键词:
区域差距 区域协调发展 财政政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田海燕 李秀敏
文章基于引致技术进步动态多区域CGE模型,实证模拟了我国财政科教支出规模和比例变化对八大地区技术进步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增加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财政研发支出规模可以提高这些地区的物质资本效率和经济增长,但不利于提高其人力资本效率和部分非受援区域经济增长;增加这些地区的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对八大地区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在控制东北或中部地区财政支出规模的情况下,提高财政研发支出比例可以持续地促进八大地区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而且同时提高两地区财政研发支出比例的政策效果更好。财政科教支出的政策效果会随时间变化,需要适时调整财政科教资金支出的规模、比例和地区选择,才能使中国走上技术进步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双赢道路。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启斐 巫强
针对当前中国面临区域经济增长差距逐步扩大的问题,本文利用上海作为基准点,将国际商品贸易、国际服务贸易、投入产出表和统计年鉴进行匹配,测度了长江经济带省级细分行业的离岸外包和在岸外包,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双重外包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第一,离岸外包具有效率性特征,每增加1%会导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差距拉大0.074%;在岸外包具有公平性特征,每增加1%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提升0.0726%。第二,服务外包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离岸服务外包还是在岸服务外包都可以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离岸外包和在岸外包具有典型的梯度特征,随着样本向内陆地区延伸,双重外包的作用强度在不断减弱。稳健性检验表明,实证结论不会随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变化。本文的研究表明,逆全球化格局下构建国内价值链、发展在岸外包和服务外包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谌仁俊 周双双
五年规划节能目标具有向经济欠发达地区配置更多能源要素的特征。本文使用中国制造业企业能源经济数据,研究发现“十一五”规划节能目标政策未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反而显著抑制了节能目标较低地区企业总产值增长。究其原因,一方面节能目标较低地区企业低效率使用能源,造成能源要素在地区间错配;另一方面该政策对经济生产激励不足,既未促进企业扩大要素投入,又未引进更多新增企业。虽然节能目标较低地区的制造业高能耗行业与采矿业企业得以发展,但均未能带动当地制造业乃至工业全行业发展。本研究为中国在新发展阶段合理制定区域节能政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吴顺利 徐卓君 梁威
合理布局流通节点城市,构建高效协同的城市流通网络,对于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基于2009—2020年28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以2015年颁布的“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城市流通网络建设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流通节点城市布局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区域内的协调发展程度,而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的政策效果占主导地位。机制检验表明,布局政策能够通过弱化商品贸易壁垒、提升物流效率、加速要素自由流动以及深化国内分工协作,间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布局政策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东部、非资源型、营商环境好以及省际贸易结构平衡型的城市表现得更为明显;数字化基础条件能够正向调节流通节点城市布局政策效果;随着区域协调发展程度的提升,流通节点城市布局的政策边际效应将持续增强。研究结论有助于从国土空间治理视角拓展对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认识,并为弥合区域经济差距、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参考价值。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吴顺利 徐卓君 梁威
合理布局流通节点城市,构建高效协同的城市流通网络,对于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基于2009—2020年28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以2015年颁布的“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城市流通网络建设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流通节点城市布局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区域内的协调发展程度,而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的政策效果占主导地位。机制检验表明,布局政策能够通过弱化商品贸易壁垒、提升物流效率、加速要素自由流动以及深化国内分工协作,间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布局政策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东部、非资源型、营商环境好以及省际贸易结构平衡型的城市表现得更为明显;数字化基础条件能够正向调节流通节点城市布局政策效果;随着区域协调发展程度的提升,流通节点城市布局的政策边际效应将持续增强。研究结论有助于从国土空间治理视角拓展对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认识,并为弥合区域经济差距、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参考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