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72)
2023(5474)
2022(4686)
2021(4258)
2020(3638)
2019(8311)
2018(7809)
2017(15732)
2016(8587)
2015(10150)
2014(9861)
2013(9210)
2012(8588)
2011(7789)
2010(7829)
2009(7024)
2008(6902)
2007(6000)
2006(5168)
2005(4453)
作者
(21976)
(18276)
(18148)
(17375)
(12085)
(8966)
(8426)
(7132)
(6967)
(6696)
(6547)
(6263)
(5921)
(5841)
(5701)
(5681)
(5449)
(5359)
(5336)
(5301)
(4532)
(4525)
(4468)
(4213)
(4180)
(4093)
(4030)
(3900)
(3583)
(3577)
学科
(39845)
经济(39794)
管理(24874)
(23628)
方法(22056)
数学(20799)
数学方法(20630)
(19219)
企业(19219)
(11369)
中国(10177)
地方(9007)
(8628)
(6895)
贸易(6893)
(6669)
业经(6283)
(6171)
财务(6166)
财务管理(6144)
(6042)
金融(6042)
(5987)
企业财务(5977)
农业(5865)
教育(5433)
技术(5268)
(5110)
环境(5084)
(5017)
机构
大学(119085)
学院(117178)
(52048)
经济(51124)
管理(46477)
理学(41082)
理学院(40633)
管理学(40008)
管理学院(39784)
研究(36709)
中国(27075)
(25811)
(23817)
财经(20796)
科学(19259)
(19180)
经济学(17533)
中心(17432)
(17001)
(16487)
经济学院(16124)
(15716)
财经大学(15697)
师范(15587)
北京(14845)
(14665)
研究所(14646)
业大(14573)
(13826)
(13501)
基金
项目(81200)
科学(65962)
研究(62419)
基金(60918)
(52125)
国家(51269)
科学基金(45183)
社会(42178)
社会科(40141)
社会科学(40129)
基金项目(31689)
(31243)
教育(30906)
自然(27365)
自然科(26782)
自然科学(26776)
(26623)
自然科学基金(26325)
资助(25759)
编号(24135)
成果(20625)
(19593)
重点(18080)
国家社会(17949)
教育部(17764)
课题(17688)
大学(17645)
(17504)
人文(17274)
(17028)
期刊
(50890)
经济(50890)
研究(37613)
中国(25134)
(20139)
教育(18761)
管理(16819)
学报(15262)
科学(14339)
大学(12717)
(12082)
学学(11769)
财经(11323)
(11180)
金融(11180)
技术(9648)
(9641)
经济研究(8958)
农业(8348)
问题(7175)
业经(6899)
(6508)
统计(5791)
世界(5615)
技术经济(5516)
(5432)
国际(5427)
(5317)
职业(5253)
商业(5025)
共检索到1720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金刚   尹衍斐   沈坤荣  
本文采用队列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中国营养改善计划在县层面实施国家试点模式或地方试点模式分别对受益儿童高中入学率产生的政策效果,借此对这两种试点展开模式比较。研究发现,国家试点模式与地方试点模式各有利弊且互为补充。地方试点模式的政策效果受到地方财政能力和地方官员偏好的干扰。虽然国家试点模式能够避免这些不足,但其成本效益又低于地方试点模式。因此,在城市层面,相比“一刀切”地采用国家试点或地方试点的单一模式,因“县”制宜采取国家试点与地方试点协同的双重模式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政策效果。本文不仅从试点模式的角度丰富了政策试点的理论研究,也为“中国之制”迈向“中国之治”的政策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振宇   逄雯婷  
如何提高政府组织和市场激励的协同作用是发挥我国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贯彻科技强国战略的核心问题之一。从创新执行层面来看,地方财政金融协同是政府与市场协同的重要切入点,其协同模式决定着辖区内创新资金的供给结构和配置方向,直接影响企业是否“无钱可投”以及“有钱不投”。以科技金融试点政策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改革政策为例,按照“制度—政策—行为”的基本逻辑,从制度优化带来的政策协同视角出发,剖析地方财政干预金融行为变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1)地方财政金融协同有利于企业创新,表现为政策叠加对企业创新呈显著推动效果;(2)从作用机制来看,地方财政金融协同通过金融市场化改善了企业外部融资环境,提高了企业的资金可得性,并通过政府引导基金投资强化了企业创新偏好,提高了企业的创新意愿;(3)各地区要素禀赋差异和要素流动差异会影响地方财政金融协同下的创新推动效果。为此,从规范地方财政金融关系、优化地方财政金融协同推动创新发展路径以及制定与要素环境匹配的适应性协同策略3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何雨可   牛耕   逯建   赵国昌  
推进数字治理是中国政府治理改革的重要方向,“信息惠民国家试点”政策是近年来大数据赋能政府治理进而实现惠民惠企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中国工商企业注册数据,基于2014年实施的“信息惠民国家试点”政策,采用双重差分方法研究数字政府建设对城市创业活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以信息惠民试点工程为代表的数字政府建设对城市创业活跃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信息惠民试点工程通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感知促进创业。进一步分析表明,在生产要素越充足和制度环境更完善的地区,信息惠民试点工程的创业促进作用越大。此外,信息惠民试点工程能显著提高城市的创业质量。本文从数字化转型的角度研究了政府治理的创业促进作用,为理解新时期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经验启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凯旋   张树山  
以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为契机,利用2011—2021年284个城市数据实证检验了信息消费对数实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没有实施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开展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对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具有显著影响。机制检验发现,信息消费主要从供需两端发力推动数实深度融合,供给侧上提升数字技术水平和需求侧上扩大市场需求是其影响数实融合的重要渠道。异质性分析显示,信息消费的数实融合效应在市场活力高、非资源型城市以及具有商业信用优势的城市中更为敏感。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凯旋   张树山  
以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为契机,利用2011—2021年284个城市数据实证检验了信息消费对数实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没有实施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开展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对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具有显著影响。机制检验发现,信息消费主要从供需两端发力推动数实深度融合,供给侧上提升数字技术水平和需求侧上扩大市场需求是其影响数实融合的重要渠道。异质性分析显示,信息消费的数实融合效应在市场活力高、非资源型城市以及具有商业信用优势的城市中更为敏感。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彭书舟  
将创新作为引领对外贸易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十四五”时期中国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策略。本文将国家实施的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视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创新驱动政策对城市出口复杂度的影响。研究显示:以创新型城市试点为代表的创新驱动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出口复杂度,且动态效应随时间推移呈递增趋势。异质性影响分析表明,创新驱动政策对中部城市、知识产权执法力度更严格城市以及城市加工贸易出口复杂度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产品动态调整检验表明,创新驱动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持续出口的高复杂度产品相对份额,并且加速了低复杂度产品退出市场,但对新的高复杂度产品进入市场没有显著影响。影响渠道检验表明,技术创新是创新驱动政策提升出口复杂度的关键途径,而地区工业结构调整未能发挥渠道作用。因此,应引导更多城市步入创新型城市建设行列,充分发挥创新驱动政策对中国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袁旺平   王雨晨   冯大威  
加速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利用2008—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在严格筛选并控制影响试点入选变量的基础上,研究了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试点政策显著推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该结论经异质性-稳健估计量、PSM-DID、排除其他政策干扰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可靠。机制分析发现,创新型城市建设会通过增加企业高层次人才流入、增进银企关系和增加政府补贴助力企业破解数字化转型困局。异质性分析表明,这一政策在西部城市,以及小规模企业、创新禀赋高的企业有更大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为破解企业数字化转型困局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依据,也为完善创新型城市试点的配套政策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思路。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城   苏婧  
我国已经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加快技术创新引领能源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继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在构建理论模型来阐述创新政策影响能源效率机理的基础上,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准实验,并利用多时点DID方法考察了创新政策对城市能源效率的因果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创新政策显著提高了城市能源效率,这一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和异质性处理效应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创新政策对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仅存在于创新环境优良、产业专业化程度高、能源消耗量大以及环境规制严格的城市。机制检验发现,创新政策通过推动城市绿色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集聚以及资源优化配置对能源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研究结论对中国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实现“双碳”目标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李俊杰   周民良   薛飞  
信息消费是促进传统消费产业数字化和新型信息技术产业化,进而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2011—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本文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信息消费试点政策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效应。研究发现,信息消费试点政策能够显著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机制分析表明,信息消费试点政策主要通过产业集聚效应、创新促进效应和消费倍增效应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信息消费试点政策对数字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中西部地区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处于中低位水平的城市更加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明,信息消费试点政策对邻近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在未来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中,政府部门应当健全信息消费试点政策中的数字经济发展政策设计,畅通传导通道,提升试点政策的精准性和协同性。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范子英  高跃光  刘畅  
营养健康水平是影响学生获取教育的重要因素,而营养健康又受制于家庭的经济条件,因此外来的营养干预就显得非常关键。基于中国2011年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准自然实验,本文研究了国家免费提供的营养餐如何影响了学生群体的成绩,以及其中的传导机制。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微观数据和双重差分的研究设计,我们发现:(1)营养干预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积极影响,学生成绩平均提升了6个百分点的标准差,由于该计划仅针对农村地区,因而有效地促进了城乡间的教育公平;(2)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学和英语成绩分别上升了14分和125分,语文成绩则没有显著改变,同时男生对于这种外来营养干预的冲击更为敏感;(3)机制检验发现,营养干预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健康水平,为提高学习成绩奠定了营养基础。本文的研究证实了国家营养改善计划的深远意义,也对下一步的改革重点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伍晨  张帆  
基于2012—2020年3850家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利用PSM-DID方法实证检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对企业创新数量、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均有显著提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策对企业创新数量和渐进性创新的影响滞后两年,但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在项目启动当年就开始显现,从处理后的第二期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对企业突破性创新发挥的创新激励作用越来越大。通过引入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影响机制检验,发现人才效应和技术开发效应是影响企业突破性创新的重要传导机制。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提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施效果,促进企业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超凡  王泽  关成华  
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成果,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通过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政府和企业投资、推动金融发展以及吸引优秀人才集聚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并带动所在城市绿色发明专利和绿色实用新型专利增加。同时,试点政策对替代能源和节能发明专利的正向促进效应最大,对于对外开放水平较高城市、第二产业集聚度较低城市以及环境规制强度较大城市的绿色创新激励作用更显著。从空间维度来看,试点政策和绿色创新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但试点政策的溢出效应随距离增大呈现衰退趋势。为进一步激励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市创新实践,应从加快试点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异化策略、重视产出端的绿色创新激励、加强区域绿色创新合作等方面入手,更好实现城市"创新"与"绿色"的有效协调和深度融合。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善民   宁满秀  
数字乡村战略背景下农户融资可得性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如何提升农户融资可得性是关系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建成的“金色乡村”数字信用平台构建准自然实验,利用百色市4个县市的246个农户2013—2022年信贷个体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数字信用平台对农户融资可得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信用平台提升了农户信用贷款发生概率和贷款发生额,且对教育水平高、收入水平高的农户以及抵押担保类贷款的影响更为明显,数字信用平台在促进农户融资可得性上存在“嫌贫爱富”和“风险规避”偏好。机制分析发现,数字信用平台主要通过提升贷款质量、降低贷款利率以及延长贷款期限三个渠道促进农户融资可得性。本文研究结论为更好地发挥数字信用平台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参考。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韩律  胡善成  吴丽芳  
信息消费是中国创新最活跃、增长最迅速、辐射最广泛的新兴消费领域之一。本文以国家信息消费城市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选取2010—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基于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信息消费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信息消费城市试点政策通过就业效应、产业效应和创新效应,促进了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场化程度、技术创新能力和基础设施等基础条件有利于提高信息消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此外,信息消费试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大规模城市、东部区域和高行政级别城市中的影响更大。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金鹤  庞婉玉  
包容性绿色增长作为一种绿色共享式增长,是促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基于2008~2020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作为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外生冲击,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的提升,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从传导机制上看,数字经济发展通过资源配置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显著促进了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的提升。从空间效应上看,数字经济发展能显著促进邻近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的提升。从异质效应上看,数字经济发展对包括经济发展、财政分权以及城市规模等不同特征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