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93)
2023(12560)
2022(11029)
2021(10356)
2020(8664)
2019(20073)
2018(20061)
2017(37967)
2016(20957)
2015(23779)
2014(23776)
2013(23144)
2012(21375)
2011(19172)
2010(19054)
2009(17323)
2008(16641)
2007(14552)
2006(12806)
2005(11119)
作者
(62524)
(51488)
(51279)
(48568)
(32939)
(24768)
(23289)
(20389)
(19918)
(18372)
(17761)
(17408)
(16528)
(16325)
(16180)
(15909)
(15531)
(15479)
(14824)
(14641)
(13064)
(12653)
(12550)
(11964)
(11607)
(11506)
(11471)
(11230)
(10403)
(10344)
学科
(76807)
经济(76696)
管理(57909)
(53992)
(45355)
企业(45355)
方法(35080)
数学(29805)
数学方法(29430)
中国(21501)
(21310)
(20779)
(19428)
业经(17115)
地方(15594)
(15348)
理论(15073)
农业(13902)
(13413)
(13197)
贸易(13191)
(12792)
教育(12546)
技术(12365)
(12059)
银行(11998)
环境(11973)
(11888)
金融(11880)
(11797)
机构
大学(293844)
学院(290461)
管理(113273)
(107795)
经济(105193)
研究(102115)
理学(97947)
理学院(96771)
管理学(94904)
管理学院(94405)
中国(73577)
科学(66853)
(64472)
(53451)
(52690)
(49222)
研究所(48440)
业大(47850)
中心(45395)
(42730)
农业(42325)
北京(40846)
(39772)
财经(39300)
师范(39259)
(37456)
(35787)
(34521)
技术(33673)
师范大学(31765)
基金
项目(204688)
科学(158772)
研究(147095)
基金(146483)
(130527)
国家(129143)
科学基金(108545)
社会(88999)
社会科(83943)
社会科学(83915)
(80659)
基金项目(77849)
自然(72888)
自然科(71129)
自然科学(71108)
自然科学基金(69820)
(68859)
教育(67703)
资助(60677)
编号(60424)
成果(49739)
重点(46094)
(44262)
(43140)
(42358)
课题(42350)
科研(39627)
创新(39457)
计划(38570)
大学(37565)
期刊
(118931)
经济(118931)
研究(85241)
中国(58623)
学报(54039)
(48472)
科学(47584)
管理(42219)
大学(39768)
教育(37794)
学学(37275)
(36370)
农业(33753)
技术(25073)
(21979)
金融(21979)
业经(19280)
财经(18601)
经济研究(18518)
(17620)
图书(17573)
(15792)
科技(15350)
问题(15128)
(14974)
业大(14602)
理论(14174)
实践(13119)
(13119)
技术经济(12963)
共检索到4268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瑞萍  马进  
宗教认同作为人类生命体进化过程中生命冲力的第一个阶段、第一个时期的产物,主要表现人类生命体本源自然的一面。国家认同作为人类生命体进化过程中生命冲力的第二个阶段、第二个时期的产物,主要表现人类生命体本源的社会一面。人类精神就是通过这样的历程不断进化、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各民族共同体就是通过这个历程实现宗教认同到国家认同的发展和转变。在生命冲力作用之下人的生命体本源一方面产生了超社会现实的神话创造机制,一方面产生在社会现实之中的电影放映机认识机制。这两个机制的结合表明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无法摆脱的社会自我,社会自我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国家认同。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帆  柴丽芳  
中国始终坚持宗教信仰自由原则,依法维护宗教合法权益,尊重人民群众正常的宗教文化需求。一切宗教事物都要谨遵我国宗教法律法规管理范畴,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中国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措施。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与风俗习惯。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文化信仰得到许多民族的认可。为了团结民族凝聚力,也为了保卫祖国边疆地区的稳定和谐,结合《国家认同:民族发展政治的目标建构》一书,共同讨论以宗教为媒介的政治民族化发展路径探究。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许纪霖  
本文对晚清以来中国思想家对民族国家认同的观点作了历史的评述。文章认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文化事件之一,是传统中华文明帝国的瓦解,中国面临着共同体认同的危机,即存在着是政治认同还是文化认同之间的紧张关系。文章认为,在共和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并非没有结合的可能。现代民族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与政治的结合,是在民族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家共同体。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金志远  
选择主体对课程知识选择和认定具有重要的影响。民族教育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国家性,民族教育课程知识对体现民族性和国家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民族教育课程知识选择的主体,除了民族主体之外,还应有国家主体。只有国家主体的存在,才能保证民族教育课程知识选择的目的、客体和对象、依据和标准,有助于促进和实现各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俞水香  娄淑华  
在多民族国家人民中,普遍同时存在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这两种认同心理。一般而言,民族认同意指不同民族成员对其所属群体的认可和赞同,而国家认同则指公民对其所属国家的认可和赞同。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统称,56个民族是中华民族这一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有必要在思想认识上厘清、理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努力实现我国各民族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有机统一。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郝亚明  
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通过国家与族群的关系去定位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立冲突抑或共生共存的理论认识。此种研究路径注重发掘认同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联互动,却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认同是心理现象这一本质问题,从而影响到相关理论的解释力度。心理学中内外群体、自我归类、认同威胁等概念和模型不仅可以为传统意义上的认同冲突论、认同共生论提供理论支撑,还可以将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关系探讨扩展至复杂机制的层面。引入心理学视角可以增进对两种认同关系的理论认识,亦能为两种认同关系调谐提供诸多政策启示。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志娟  塔娜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一直是我国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特纳的过程角色理论尽管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个体角色的形成机制,但对我国民族地区学校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不无启发意义。本文以特纳的角色理论为视角,探讨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如何帮助少数民族学生通过角色认同与角色互动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靳晓芳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加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关系和谐有着重要意义。为此,必须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民族间差距,推动少数民族社会结构转型,促进各民族的社会整合与认同,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性。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孟凡丽   葛永钧  
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与国家的希望,青年对国家的认同与否关系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年国家认同实践理路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发展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动力来源、联结纽带以及内化表征三个维度:个体参与与国家在场是青年国家认同的动力来源;权益保障与教育引导是青年国家认同的联结纽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青年国家认同的内化表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青年群体是实现党中心任务的中坚力量,抓好青年这一关键群体的国家认同,不仅对新时代青年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对党和国家乃至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继往开来与锐意进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管健  郭倩琳  
国家认同在心理学视角下被认为是个体认同系统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个体的认知、情绪情感与行为探索等内容。为探讨我国青年的国家认同内涵及结构维度,参照国内外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编制了适用于中国公众的成人国家认同量表(Chinese-National Identity Scale, CNIS)。探索性因素分析以及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C-NIS国家认同量表由26个题项和5个维度构成,显示了较好的信、效度。结果同样显示,我国青年的国家认同结构内容包括了:青年群体对国家的承诺、对国家的归属感情、对世界的倾向程度、对国家的倾向程度以及主动对国家相关信息的行为探索。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欧阳常青  苏德  
学校是开展国家认同教育、促进学生形成国家认同感并外化为国家认同行为的重要阵地。反思当下学校教育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微观具体价值取向的国家认同教育路径。构建基于积极体验与真实体验的国家认同教育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和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对国家的忠诚。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延辉   赖东鹏  
发展经济和提升民众福利水平,是现代国家维系其合法性的重要基石,也是国家认同的重要来源之一。基于CSS 2021调查数据,可以从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两条路径探讨收入变化对中国民众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绝对收入与国家认同呈非线性关系,即绝对收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国家认同,这一效应在低收入群体中更为明显;第二,客观收入差距对国家认同具有负向影响,但在绝对收入和国家认同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即客观收入差距越大的地区,绝对收入对国家认同的促进效应就越强;第三,主观分配公平感在绝对收入和国家认同之间发挥中介效应,高收入群体因为主观分配公平感更强而具有更高的国家认同。这些发现为提升国家认同水平提供了一些政策参考。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陈赟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论述了全球化与民族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并具体分析了在中国古代思想的语境中的“中国人”的认同问题。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许纪霖  
nation这个西语中的概念,翻译为中文,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有国家、国民和民族三种不同的译法,反映了这个概念背后的复杂意涵。国家、民族和国民,无论在欧洲还是中国,都是近代的产物,它们是同时诞生的,具有某种三位一体的性质,同时又充满了内在的冲突与紧张。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中,梁启超、张君劢和张佛泉的思想最能代表国家与国民、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紧张性,他们致力于将国家认同与公民权利、政治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整合起来的理论上的努力,是至今值得反思的思想遗产。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李海鹏  
德鲁兹派由什叶派伊斯玛仪支派演变而来,其信仰体系与宗教实践继承了中古时期伊斯兰宗教文化的丰富遗产。从中古至现代,逊尼派统治集团和宗教学者发布了大量针对德鲁兹派的敌意性宗教裁决,其部分原因是二者间的宗教文化差异与社会隔阂,而更为深刻的根源在于特定历史时期复杂的政治因素。进入现代以来,以沙基卜·艾尔斯兰、苏尔坦·艾特拉什、卡迈勒·琼布拉特为代表的德鲁兹派精英多次主动调整、重塑社群的自我认同,以适应因政治、社会、文化转型而带来的挑战。尽管德鲁兹精英的尝试未能克服教派面临的政治和社会困境,但从宗教、文化角度来看,这些尝试为根除中东地区教派主义的痼疾提供了重要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