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93)
- 2023(5703)
- 2022(4656)
- 2021(4485)
- 2020(3495)
- 2019(7831)
- 2018(7539)
- 2017(12128)
- 2016(7839)
- 2015(8809)
- 2014(8862)
- 2013(7774)
- 2012(7432)
- 2011(6864)
- 2010(7313)
- 2009(6176)
- 2008(5917)
- 2007(5459)
- 2006(4986)
- 2005(4631)
- 学科
- 济(23164)
- 经济(23139)
- 教育(21584)
- 中国(13785)
- 管理(11780)
- 业(9416)
- 地方(9382)
- 学(7967)
- 理论(7638)
- 农(6611)
- 企(6583)
- 企业(6583)
- 教学(6569)
- 方法(6524)
- 地方经济(6510)
- 研究(6065)
- 发(5835)
- 数学(5688)
- 数学方法(5581)
- 发展(4908)
- 生(4854)
- 展(4786)
- 制(4428)
- 农业(4336)
- 技术(4122)
- 业经(4053)
- 研究生(3868)
- 融(3839)
- 金融(3838)
- 环境(3813)
- 机构
- 大学(105138)
- 学院(97726)
- 研究(43044)
- 教育(31603)
- 济(30443)
- 经济(29285)
- 管理(28371)
- 范(27654)
- 师范(27516)
- 科学(25729)
- 京(25128)
- 理学(24263)
- 理学院(23688)
- 师范大学(23160)
- 管理学(23040)
- 管理学院(22798)
- 中国(22586)
- 所(21294)
- 研究所(19635)
- 中心(17593)
- 江(17081)
- 北京(16933)
- 院(15913)
- 技术(15118)
- 农(13959)
- 职业(13876)
- 财(13363)
- 州(13063)
- 业大(12665)
- 研究院(12399)
- 基金
- 项目(66341)
- 研究(56605)
- 科学(54421)
- 基金(44197)
- 家(39292)
- 国家(38389)
- 教育(34911)
- 社会(33325)
- 科学基金(31250)
- 社会科(31165)
- 社会科学(31157)
- 省(27642)
- 划(26133)
- 编号(25507)
- 成果(23745)
- 基金项目(22298)
- 课题(22069)
- 年(18389)
- 自然(17909)
- 重点(17542)
- 自然科(17426)
- 自然科学(17418)
- 自然科学基金(17070)
- 发(16871)
- 资助(16630)
- 规划(16622)
- 部(16416)
- 性(14739)
- 项目编号(14560)
- 教育部(14556)
共检索到1615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祁进玉
多民族国家学校公民教育的实践要求地方性知识和国家整体观念的结合培养,兼顾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现状,并进行民族历史教育,树立民族整体观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以及强化公民意识和国民身份认同。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昱岿
应用教育人类学方法考察分析云南彝族阿细中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结果发现:阿细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且两种认同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可以和谐共生;他们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具有同构性、差异性和层次性;两种认同的基础既有共性也有差异。阿细中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共生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国土意识、共同血缘、共同历史记忆、共同的英雄人物、共同的国家象征符号等共同基础之上,而学校教育场域是构筑这些共同性基础的重要场所。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欧阳常青 苏德
学校是开展国家认同教育、促进学生形成国家认同感并外化为国家认同行为的重要阵地。反思当下学校教育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微观具体价值取向的国家认同教育路径。构建基于积极体验与真实体验的国家认同教育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和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对国家的忠诚。
关键词:
国家认同教育 民族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耀武 袁同凯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是多重认同序列得以重新排列组合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能够促使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在辩证统一关系中得到有益协调,进而促进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建构。尤其是亟需凝聚共识的当下,学校教育时刻编织着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民族地区成员从相对低层次的民族认同走向高层次的国家认同的重要支撑,挖掘学校场域内有利于整合国家认同的多维面向仍需探究。就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意识建构而言,在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作用的爱国主义教育、乡土知识教育以及教学语言等应在“多元”与“一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中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与协调。
关键词:
学校教育 国家认同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叶飞
民国初期以来,公民观念和公民教育理念已在中国社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同。但是,人们对于公民身份的认同一度出现了偏离,这导致公民教育理念也产生了偏离。在民国初期,公民身份认同偏向于"国民"身份,从而形成了以"国民伦理"为核心的公民教育理念。建国以后直到"文革"时期,公民身份又偏向了"人民"身份,学校公民教育也逐渐"异化"为革命伦理教育。直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及公民社会的兴起,公民身份认同才逐渐获得了现代性的特征,公民教育理念也转向以公共伦理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具有主体性、权利性和公共性的现代公民。
关键词:
公民 公民身份 公民身份认同 公民教育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黄健毅 谢秋慧
结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由实践活动产生的自我意识是身份认同的逻辑起点。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的实践空间是一个充满力量的场域,国家权力是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场域的"源头",少数民族学生是处于国家认同场域中的受力体、国家认同场域的力量最终内化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惯习。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应从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自我意识、构建多元一体的文化场域、给予学校教育场域应用的自由度三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国家认同 场域 教育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柴楠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诉求催生了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和期待,公民教育是中国现代化背景下的时代性话语。公民本质上是政治公民,公民教育的中国立场因此显得必要而紧迫,中国立场意味着理论创造的中国意识和中国式思考。随着全球化日益深入,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也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维度。世界公民应该是心灵自由、态度开放、具有博雅胸襟的公民。《公民身份认同与学校公民教育》一书所要做的便是探索公民教育的当代中国形态,塑造具有时代意识、国家立场和世界眼光的当代公民。
关键词:
公民教育 时代精神 中国立场 世界公民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汪杰锋
学校教育场域中传统师生关系的裂变,主要表现为师生精神共识的断裂,教师传统权威的日渐旁落,以及师生情感交流趋于淡漠。其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在于作为社会组织的学校内在环境中的社会互动异化,及其所引发的师生交往心理阻隔;另一方面,则在于外在社会环境中多元文化碰撞所引发的师生文化价值观冲突。为顺应时代转型与现代学校教育变革,需着力打造师生交往冲突安全阀机制,疏通师生理解与心灵沟通渠道,开拓学校多元文化融合行进路线,以真正实现和谐师生关系的当代重建。
关键词:
学校教育 师生关系 裂变 冲突 重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季
学校教育与公民意识培养●李季公民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增强公民意识,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话题,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公民意识培养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公民意识培养的现实意义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光陆
真正的学校教育融合需要超越"物理性"的融合,走向心理与文化的融合,需要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身份认同。随迁子女的身份认同是一个社会建构过程,具有复杂的层级体系,既包括对自己社会角色及其归属的认识,又包括对他人的交际方式、生活与学习方式、价值观以及语言等的认识。随迁子女的身份认同需要构建平等的交际环境、发挥"关键他人"的作用和实现城乡文化的对话。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阳妙艳 尼玛顿珠
内地西藏班毕业生选择"返藏工作",是外部定义与内部自我认同达成统一的结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族和区域性政策,内地西藏班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智力援藏"的宗旨。该宗旨隐含着"内地培养,支援家乡"的教育理念。一方面,相对优质的内地班教育培养了学生开阔的视野、独立的性格和批判性思维;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不断形塑着学生作为"西藏人"和"藏族人"的身份,这种身份渐渐被内化为一种情感、使命和现实选择。通过从"内地求学"到"返藏工作"的转型,内地班毕业生重新联结了藏区社会,重建了个人经历的连续性。
关键词:
学校教育 族群认同 内地西藏班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祝仲坤 冷晨昕 陶建平
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组织载体与空间场域。本文依托布迪厄提出的场域理论,基于社区场域这一独特视角,解析社区影响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利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开展的2014年社会融合与心理专项调查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社区状况是影响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居住在高端社区、社区内邻居以本地市民为主、社区内已建立健康档案有助于农民工认同城市身份。在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逆向概率加权法纠正潜在的选择性偏误后,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来讲,社区状况对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的影响存在代际差异。社区类型、邻居构成情况对老一代农民工影响更大,健康档案、社区文体活动则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影响更为明显。这表明,老一代农民工更加关注社区类型、邻居构成情况等社区的基础条件,新生代农民工则更加关注公共服务资源等社区软环境。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宋连生 王洪才
从物理学、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来看,世界是由不同的场所组成的集合,学校教育也不例外。从本质上说,学校教育就是一个场。学生作为主体与教育场发生相互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教育场得到不断变换、更新,学生得到不断成长和发展。基于对学校教育的这种认识,天津市第二师范附属小学自1988年开始,对于学校教育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袁玉芝
国家认同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核心要求。基于中国网民社会意识调查数据,探究教育对公民国家认同感的影响以及媒体使用的中介效应,发现受教育水平与国家认同感显著正相关,大学本科学历个体的国家认同感最强,研究生学历个体的国家认同感相对较低。官方媒体能够有效地提升公民的国家认同感,而外国媒体则对国家认同感起到弱化作用;使用非官方媒体频率越高,个体的国家认同感越强,但对非官方媒体的信任与国家认同感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官方媒体和外国媒体的使用是研究生教育影响国家认同感的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应该加强对研究生的国家认同教育,注重培养公民对国家的理性情感,加强对非官方媒体的监管,充分利用国内官方和非官方媒体,拓展国家认同教育的网络空间平台,有效培育我国公民的国家认同感。
关键词:
国家认同 受教育水平 媒体使用 中介效应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赵明玉 范微微
公民认同教育是现代国家主权在教育领域中的渗透与维系,是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内容。从理论层面来看,新自由主义主张通过社会正义原则促成公民认同的形成;共和主义强调公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社群主义认为公民认同应在社区实践中逐步形成;多元文化主义则因关注少数族群权利而非常强调公民认同形成过程中的公共理性与批判能力。从实践层面来看,各国公民认同教育的主要途径包括:公民科或社会科的教学,民族语言与历史等学科教学,学校课程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