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39)
- 2023(7906)
- 2022(6475)
- 2021(6300)
- 2020(5017)
- 2019(11701)
- 2018(11351)
- 2017(20980)
- 2016(11183)
- 2015(12479)
- 2014(12154)
- 2013(12025)
- 2012(11654)
- 2011(10736)
- 2010(10963)
- 2009(10089)
- 2008(10073)
- 2007(9027)
- 2006(8355)
- 2005(7591)
- 学科
- 济(49644)
- 经济(49580)
- 管理(25751)
- 业(23670)
- 中国(19664)
- 方法(17476)
- 企(16764)
- 企业(16764)
- 农(15971)
- 数学(15612)
- 数学方法(15495)
- 地方(11824)
- 贸(11290)
- 贸易(11278)
- 易(11056)
- 制(10807)
- 农业(10293)
- 业经(10136)
- 财(9762)
- 银(8915)
- 银行(8908)
- 行(8711)
- 融(8611)
- 金融(8607)
- 学(8513)
- 发(7756)
- 环境(7658)
- 体(7273)
- 关系(7108)
- 教育(7004)
- 机构
- 大学(157035)
- 学院(152692)
- 济(72714)
- 经济(71502)
- 研究(63074)
- 管理(53656)
- 中国(50194)
- 理学(44484)
- 理学院(43889)
- 管理学(43324)
- 管理学院(43016)
- 京(35351)
- 科学(34036)
- 财(33225)
- 所(30980)
- 中心(28848)
- 研究所(27921)
- 财经(25656)
- 经济学(24319)
- 农(23580)
- 经(23574)
- 北京(23536)
- 江(23454)
- 范(22716)
- 院(22651)
- 师范(22561)
- 经济学院(21798)
- 财经大学(19142)
- 科学院(18719)
- 州(18657)
- 基金
- 项目(98929)
- 科学(78355)
- 研究(77225)
- 基金(73117)
- 家(65056)
- 国家(64089)
- 科学基金(53011)
- 社会(51563)
- 社会科(48690)
- 社会科学(48681)
- 基金项目(36805)
- 教育(35376)
- 省(33705)
- 划(30419)
- 自然(30155)
- 编号(30104)
- 资助(30044)
- 自然科(29413)
- 自然科学(29404)
- 自然科学基金(28933)
- 成果(27041)
- 部(24044)
- 国家社会(23231)
- 重点(23067)
- 中国(23060)
- 发(22651)
- 课题(22077)
- 教育部(20952)
- 性(20552)
- 创(19960)
共检索到2578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任勇
国家认同建设不同路径影响到国家政治发展道路。对于中国国家认同建设而言,古典意义上国家认同更多基于文化层次,进入近代以后,随着帝国体系的解体以及现代国家建设内容的展开,国家认同建设实现了现代性的转换并被赋予了新内容。此时的国家认同融合了现代化过程中各种要素,不仅体现为国家对个人和社会的深入影响,而且也体现了国家的集体意识和有机团结,具有了规范性、传统型和现实性的等特征。
关键词:
国家认同 中国逻辑 价值体系 国家建设
[期刊] 求索
[作者]
欧美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向外学习样态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领域从物质、制度延伸到思想,方式由在国内被动接受到走出国门汲取,渠道从"西洋"转向"东洋"。在学习和借鉴西方思想时,日本借用了许多古汉语中的词汇形式并赋予它们新的含义,由此创造出许多新的思想学术术语,由"国民"衍生而来的"民族""民族主义"以及"民族国家"等即是如此。中国人在消化吸收这些术语和思想后,又将它们"反借"回来并尝试与自己的历史文化进行对接,从而形成了改造国家与社会的思想理论武器。
关键词:
清末 国民 民族 民族主义 民族国家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耀武 袁同凯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是多重认同序列得以重新排列组合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能够促使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在辩证统一关系中得到有益协调,进而促进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建构。尤其是亟需凝聚共识的当下,学校教育时刻编织着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民族地区成员从相对低层次的民族认同走向高层次的国家认同的重要支撑,挖掘学校场域内有利于整合国家认同的多维面向仍需探究。就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意识建构而言,在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作用的爱国主义教育、乡土知识教育以及教学语言等应在“多元”与“一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中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与协调。
关键词:
学校教育 国家认同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韩铁刚 王阿舒
学校教育是国家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国民语言文字使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于政策实践,在教学系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等方面均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嬗变。其理论逻辑表现为以教育性教学解决属性问题,以发展性教学解决场域问题,以社会性教学解决过程问题。据此,在实践理念层面上,应着力全面达成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价值逻辑预设的多重教育目标,重点加强民族地区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读写能力;在实践行为层面上,须重视教学节奏与学习节奏的关系,精炼教学内容,着力提高核心素养;在组织建设层面上,应完善学校治理文化,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文化,打造良好环境文化。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清 刘海超
调解优先是当前基层治理的普遍现象。文章从国家建设的视角指出,社会纠纷多样性、正式文书的缺失、判决难以执行等,促使后发型国家积极发挥自主性,采取工具主义导向的调解优先策略,以巩固基础性权力。一方面,调解优先以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了调解员的专职化,克服了兼职化的弱点;另一方面,以强调情感动员的柔性方式弥补了国家法律的不足,有助于国家意志深入人心。文章以珠三角地区D镇为案例,认为调解优先是后发型国家建设路径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具体体现,分析了调解优先的形成逻辑与实现机制,为深化现代国家尤其是后发型国家如何建立和巩固基础性权力提供借鉴与思考。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蒋达勇 王金红
从百年历史来看,中国大学治理已被置于现代国家建构的框架之中。从功能结构来看,现代国家的主导,使大学使命实现了内涵转换与范围扩展,对大学系统进行了身份和等级塑造,在大学内部推动了结构与体制的拟合。从实践进路来看,"强国家-强社会"模型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逻辑走向,国家与大学应不断调适权力边界与活动空间,大学应在功能定位与使命聚焦、身份重建与组织再造、法治规范与精神培育等方面的持续改革中实现治理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
现代国家 大学治理 历史演进 实践逻辑
[期刊] 求索
[作者]
裴植
政党对于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国家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明确的政党自觉,它鲜明地表现为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和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终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在以其政党自觉领导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基于政治自觉实现对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政治引领,基于理论自觉实现对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理论创新,基于行动自觉不断把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事业推向前进。三个方面共同保证了中国现代国家建设行稳致远。
关键词:
现代国家建设 内生机制 政党自觉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锐
启蒙立足个体,诉诸理性,针对的是个人的自由和社会权利,体现以先进的文化理念引导和塑造个体的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民族主义则立足国家的整体,在诉诸理性的同时,更要诉诸情感,体现为近代以来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而提出的一系列改良与革命的政治实践以建构现代国家。近代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逼迫中国人通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尝试,从而使启蒙与民族主义相交织,共同奠定了近现代国家建构的基础。而启蒙对个体主义的强调和民族主义对国家的强调则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承续了二者对近现代国家建构的方向和目标,统
关键词:
启蒙 民族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陈汉文 张笛 韩洪灵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国家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国家安全是国家审计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文章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保障国家安全的四大方面即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剖析国家审计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的理论逻辑、制度逻辑和现实逻辑,分析当代国家审计在重点安全领域审计效能的发挥,并提出新时代新征程持续优化国家审计、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的相关建议,以期为维护国家安全筑牢审计防线。
关键词:
国家安全 国家审计 监督保障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静辉 林磊
本文从村社理性视角分析"村改居"进程中村社反馈机制的差异。强村社理性的"村改居"得益于村社理性与国家理性的有效结合,从而避免了改造过程中权力主导与资本主导的消极后果,保护了村民在改造过程中的利益分配,村社具有贯彻国家理性,构建强共同体式福利再分配的功能。而弱理性村社"村改居"则因为村社理性无法调和国家与农户之间的关系,使得农户个体理性力量过度膨胀,分化了国家的改造力度,增加了国家对村社改造的社会成本。村社理性无法有效整合个体农户理性,就会导致国家与分散农户的冲突与矛盾。强村社理性整合了政府、村社集体与农户之间的利益与诉求,型构了合作性治理框架,而弱理性村社则形成了各个群体各自为政的分化型治理形态,造成了村庄内部的撕裂与无序。村社理性应建立在村集体经济与村级组织的民主化进程中,在与国家理性的良性互动中完善与强化。
关键词:
村社理性 国家理性 农户理性 村改居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曹兰胜
美国在K-12义务教育阶段设置了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课程教育体系。该课程将美国精神与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帮助公民形成美国价值理念,认同并热爱美国,缓和了种族冲突,强化了国家科学治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美国"社会研究"课程教育的经验,或许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国家认同教育,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去。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许纪霖
本文对晚清以来中国思想家对民族国家认同的观点作了历史的评述。文章认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文化事件之一,是传统中华文明帝国的瓦解,中国面临着共同体认同的危机,即存在着是政治认同还是文化认同之间的紧张关系。文章认为,在共和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并非没有结合的可能。现代民族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与政治的结合,是在民族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家共同体。
关键词:
现代中国 文化认同 政治认同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曹越 姚位燕 赵春生
本文梳理了国内学者关于国家审计的研究成果,以期为国家审计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清晰脉络,为指导国家审计实务工作提供依据。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国家审计历史、国家审计本质、国家审计职能、国家审计质量、国家审计体制、国家审计风险和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等七大理论问题。
关键词:
国家审计 国家治理 理论体系 未来展望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万陆 赵细康
市场有效性取决于制度质量,但是一个欠发达国家不可能迅速建立起符合有效市场要求的高质量制度。为打破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低制度质量—增长停滞"的恶性循环,文章基于中国经验,提出了一个国家实施孵化市场的发展政策与制度建设同步并举的发展赶超路径,通过培育现代产业、扶植竞争性企业和优先发展公共事业尤其是基础设施,籍此扩充市场参与者数量、提升市场参与者能力、扩大市场边界和规模,加速市场发育,并由此反过来倒逼推动制度质量提升。进一步,我们指出,要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如此广泛的发展政策,需要来自国家力量的保障。在现有文献所提出的维持有效市场需要依靠国家财政能力和法治能力支撑之外,文章提出发展中国家还需要建设基于"对外学"和"干中学"的国家学习能力,用于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政策中纠错纠偏,并补偿一国发展早期天然存在的国家财政能力和法治能力的欠缺。尽管文章分析主要结合中国经验展开,但针对的是发展中国家共性问题,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普遍参考价值。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杜兰晓 丁国浩 高长江
红色旅游是基于特定文化背景进行的一种旅游体验和实践活动,它一般通过红色景观凝视,体验红色文化,感受特定的政治文化情感,是培养和扩展公众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红色旅游基于特定的政治文化而产生,具有强烈的政治文化属性,与公众国家认同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文化逻辑联系,这种文化逻辑联系具体表现为红色旅游与国家认同之间的文化实践逻辑、文化体验逻辑和文化经验逻辑关系。
关键词:
红色旅游 国家认同 文化逻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