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47)
- 2023(16634)
- 2022(13995)
- 2021(13001)
- 2020(11070)
- 2019(24843)
- 2018(24432)
- 2017(47013)
- 2016(24925)
- 2015(27654)
- 2014(26812)
- 2013(26155)
- 2012(23737)
- 2011(21172)
- 2010(21187)
- 2009(19367)
- 2008(19035)
- 2007(16784)
- 2006(14372)
- 2005(12712)
- 学科
- 济(105076)
- 经济(104941)
- 管理(80484)
- 业(75096)
- 企(64563)
- 企业(64563)
- 方法(48287)
- 数学(43004)
- 数学方法(42462)
- 财(30451)
- 中国(26693)
- 农(25434)
- 制(23519)
- 业经(22667)
- 地方(22530)
- 技术(20231)
- 务(19107)
- 财务(19049)
- 财务管理(19002)
- 企业财务(18081)
- 学(17928)
- 贸(17559)
- 贸易(17545)
- 银(17061)
- 融(17052)
- 金融(17048)
- 银行(17035)
- 易(17021)
- 农业(16820)
- 体(16300)
- 机构
- 大学(343196)
- 学院(342131)
- 济(144381)
- 经济(141658)
- 管理(137135)
- 理学(119053)
- 理学院(117771)
- 管理学(115726)
- 管理学院(115052)
- 研究(109706)
- 中国(84586)
- 财(70322)
- 京(69990)
- 科学(64129)
- 财经(55832)
- 所(51978)
- 中心(51907)
- 江(50900)
- 经(50835)
- 农(47988)
- 研究所(46846)
- 业大(46568)
- 经济学(45659)
- 北京(43401)
- 范(43397)
- 师范(42957)
- 财经大学(41779)
- 经济学院(41281)
- 院(40990)
- 州(39849)
- 基金
- 项目(237609)
- 科学(191227)
- 基金(176574)
- 研究(174896)
- 家(153378)
- 国家(151917)
- 科学基金(133088)
- 社会(115179)
- 社会科(109483)
- 社会科学(109457)
- 基金项目(93054)
- 省(92205)
- 自然(85217)
- 自然科(83261)
- 自然科学(83242)
- 自然科学基金(81790)
- 教育(81467)
- 划(77523)
- 资助(71596)
- 编号(68299)
- 成果(54786)
- 重点(53564)
- 部(53528)
- 创(53510)
- 发(50532)
- 创新(49425)
- 国家社会(48932)
- 制(48173)
- 课题(47474)
- 教育部(47016)
共检索到5020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曹玉平
通过理论分析科技园驱动区域创新结构优化的内在机制,将科技园划分为“僵尸”型、“飞地”型和“温床”型三重发展境界;并以2009年设立的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简称东湖示范区)为政策处理组,借助合成控制法实证评估了其建立对湖北省多层次创新创业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从规模上看,东湖示范区设立未影响湖北省低端创新,但对湖北省中、高端创新和创新商业化均有着显著且日益增强的促进作用。从结构上看,东湖示范区设立呈现出对层次越高的创新有着越大促进效应的特点,对区域科技创业水平也有着不断增强的提升效果。表明东湖示范区设立不仅多维度扩大了湖北省的区域创新规模,更从创新层次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两方面持续优化了区域创新结构。从超越了“僵尸”型和“飞地”型科技园阶段,发挥了区域创新“温床”作用的角度,解释了武汉东湖示范区取得初步成功的原因。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苏林 汪冬华
绿色科技创新是助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绿色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支撑和引导,近年来各地纷纷被批准设立示范区,这一举措是否能促进中国城市绿色科技创新尚不得而知。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法分析了示范区设立这一准自然试验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选取增加控制变量、反事实检验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并进行滞后性探索和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1)示范区设立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此促进作用存在一定的滞后性;(3)异质性分析表明示范区设立对不同地区城市绿色科技创新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对创新水平较高地区的绿色科技创新有显著影响,对创新水平较低的地区城市绿色科技创新效果不明显。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秦海波 肖鸿波 乌静 张秀峰
文章基于2005—2018年中国11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DID)分析和检验了自创区政策试点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政策效果的异质性,并引入政府创新偏好作为中介变量,解构自创区政策试点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传导机制路径。研究发现:自创区政策试点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政府创新偏好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与东部地区相比,自创区政策试点对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强,而对中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专利类别比较发现,自创区政策试点对发明专利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自创区政策试点的建设会对邻近城市的创新能力产生虹吸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蒙恬 姚聪莉
文章基于2008—2020年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DID)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进行区域异质性和城市规模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1)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主要通过科技创新效应和人才集聚效应来提高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3)西部地区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大,其正向促进效应存在由西向东逐渐减小的特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设立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在“大城市”更为明显。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林善泉 刘嘉丽 刘沛
通过梳理区域创新能力与潜力的相关评价方法,总结不同学科背景对创新的定义和不同类型人群对于创新活动的需求,构建了包含创新产业要素、科研基础设施、创新政策环境、创新支撑条件4个大类、23个小类指标的区域创新能力与潜力的空间评价模型,并结合珠三角的现状创新空间格局,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广州、佛山、深圳、东莞4个城市为例,进行了区域创新能力与潜力空间评价的实证分析。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申庆元 陶晓燕 赵志泉
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分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创新网络及其结构特征,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分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两阶段测算创新网络运行效率。结果表明:(1)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创新网络规模较小、密度较低,整体网络结构松散;核心节点以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为主,产学研联盟初具规模;网络结构中以小范围合作创新为主,尚未形成大范围合作创新。(2)2016—2020年成果转化阶段运行效率始终低于技术研发阶段,两阶段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网络规模、网络结构洞、网络联结均对两阶段运行产出起到促进作用;网络开放性对技术研发阶段的运行产出产生正向影响,但对成果转化阶段的运行产出产生负向不显著影响。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双
我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经历试点探索和规模涌现阶段,进入了协同发展阶段。自创区在空间分布、创新要素汇聚、先行先试探索以及发挥特殊窗口作用等方面特征显著。随着外部诱因与内部条件的不断变化,自创区在生命周期的阶段性更迭与调整过程中,将在空间纵深分布、个性化发展、融合协同以及创新要素潜能释放等方面对自身增长模式进行自适应的多重探索。
关键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创新发展 自主创新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辜胜阻 马军伟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经国务院批准,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的区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国家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担当着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任。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双
我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经历试点探索和规模涌现阶段,进入了协同发展阶段。自创区在空间分布、创新要素汇聚、先行先试探索以及发挥特殊窗口作用等方面特征显著。随着外部诱因与内部条件的不断变化,自创区在生命周期的阶段性更迭与调整过程中,将在空间纵深分布、个性化发展、融合协同以及创新要素潜能释放等方面对自身增长模式进行自适应的多重探索。
关键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创新发展 自主创新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滕堂伟 葛冬亚 胡森林
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上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科创中心的重要抓手。应用产业结构相似度和修正引力模型等研究方法,从微观企业视角对张江示范区22个分园的产业结构特征和空间经济联系格局进行刻画与分析,结果发现:①张江示范区22个分园产业结构差异明显,第二、三产业呈现出典型的"核心-边缘"空间布局形态,分园间产业同构程度总体较弱;②张江示范区各分园区空间联系呈现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以空间弱联系和一般联系为主导,较强联系和强联系数量较少;③张江示范区已形成"一主(核心园)"、"三副(杨浦园、闵行园、金桥园)"为核心的空间经济联系格局,而奉贤园、临港园、世博园、静安园、崇明园在整体空间联系网络格局中处于边缘地位。促进作为多中心创新区域示范区协同发展,需要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园区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度,打造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和创新集群;聚焦边缘性分园发展,优化示范区空间网络结构;着力强化沪西南创新带的互动联系,对接杭州科创大走廊,促进长三角创新创业一体化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俊芳 张明喜 薛薇 魏世杰
政策评估是政策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自2009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在中关村、东湖、张江示范区和合芜蚌试验区开展政策试点,鉴于试点政策对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本文以试点政策为评估对象,重点评估了其中12项已推广政策的政策成效,分析政策落地与推广中出现的问题与障碍,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建议。
关键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试点政策 政策评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俊芳 张明喜 薛薇 魏世杰
政策评估是政策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自2009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在中关村、东湖、张江示范区和合芜蚌试验区开展政策试点,鉴于试点政策对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本文以试点政策为评估对象,重点评估了其中12项已推广政策的政策成效,分析政策落地与推广中出现的问题与障碍,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建议。
关键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试点政策 政策评估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赵建强 张佳磊
随着京津冀协同不断向纵深推进,协同发展的科技创新效应受到广泛关注,将京津冀协同发展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采用合成控制法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科技创新效应进行评估。研究发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效提升了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水平。京津冀三地政策效应具有差异性,其中北京政策效应最为显著,河北呈现明显的政策时滞,这种差异则可能与区域创新资源配置水平和创新分工有关。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科技创新 合成控制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经伟 王敏
长期以来,依托政府财税、土地优惠政策等"政府倾销"的手段来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驻的发展模式,使得我国高新区存在内生创新机制缺失、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近年来,国家提出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我国探索"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模式的"先行区"和"试验地"。基于此,本文从投融资、人才激励、风险分摊、产业发展四方面探讨了国家自主创新区发展的动力机制,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晏艳阳 严瑾
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分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对2007~2016年各国家高新区内上市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示范区的设立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创新,但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在企业产权性质上,示范区的设立对非国有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比国有企业明显;在区域差异方面,东部地区示范区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比中西部地区明显;从专利类型看,对企业发明专利的促进作用比外观设计专利明显。此外,引入三重差分模型进行影响机制检验,发现"政策效应"和"集聚效应"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