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00)
- 2023(15815)
- 2022(13652)
- 2021(12555)
- 2020(10452)
- 2019(23663)
- 2018(23415)
- 2017(45178)
- 2016(23870)
- 2015(26826)
- 2014(26350)
- 2013(25998)
- 2012(24078)
- 2011(21743)
- 2010(22071)
- 2009(20225)
- 2008(19340)
- 2007(17196)
- 2006(15218)
- 2005(13466)
- 学科
- 济(112424)
- 经济(112311)
- 管理(71970)
- 业(68680)
- 企(57381)
- 企业(57381)
- 方法(43523)
- 数学(37306)
- 数学方法(36942)
- 中国(27952)
- 农(26304)
- 地方(26245)
- 财(23911)
- 业经(23746)
- 学(23082)
- 技术(20375)
- 农业(18291)
- 制(18004)
- 贸(17422)
- 贸易(17406)
- 易(16788)
- 理论(16678)
- 和(16121)
- 环境(16048)
- 地方经济(15666)
- 银(15385)
- 融(15380)
- 金融(15378)
- 银行(15342)
- 行(14672)
- 机构
- 大学(341129)
- 学院(339164)
- 济(145480)
- 经济(142553)
- 管理(135756)
- 理学(117347)
- 研究(117344)
- 理学院(116023)
- 管理学(114203)
- 管理学院(113576)
- 中国(86344)
- 京(72196)
- 科学(70497)
- 财(64889)
- 所(58046)
- 研究所(52705)
- 中心(52100)
- 财经(51621)
- 农(50519)
- 江(49724)
- 业大(47983)
- 经(46951)
- 北京(45802)
- 范(45065)
- 师范(44705)
- 经济学(44529)
- 院(42719)
- 州(39953)
- 经济学院(39897)
- 农业(38955)
- 基金
- 项目(231382)
- 科学(183172)
- 研究(171068)
- 基金(168602)
- 家(146952)
- 国家(145488)
- 科学基金(125447)
- 社会(110014)
- 社会科(104318)
- 社会科学(104288)
- 省(90012)
- 基金项目(89599)
- 自然(80025)
- 自然科(78145)
- 自然科学(78129)
- 教育(77231)
- 自然科学基金(76741)
- 划(75079)
- 编号(68429)
- 资助(68113)
- 成果(55414)
- 重点(51487)
- 创(51434)
- 部(50766)
- 发(50173)
- 创新(47358)
- 课题(47134)
- 国家社会(45714)
- 教育部(43955)
- 大学(43369)
- 期刊
- 济(164568)
- 经济(164568)
- 研究(106334)
- 中国(66857)
- 管理(52756)
- 学报(51025)
- 财(48666)
- 科学(48469)
- 农(45608)
- 大学(38955)
- 教育(37955)
- 学学(36620)
- 农业(31608)
- 技术(30065)
- 融(29249)
- 金融(29249)
- 经济研究(27312)
- 财经(25715)
- 业经(24955)
- 经(22146)
- 问题(20599)
- 技术经济(18618)
- 科技(17969)
- 图书(17434)
- 业(16970)
- 理论(16277)
- 现代(15602)
- 贸(15210)
- 商业(15017)
- 世界(14560)
共检索到5093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魏丽 卜伟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自创区")是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但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待定量评价。使用双重差分法和合成控制法对自创区经济增长促进效应分别进行整体平均化评估与个案评估,发现自创区设立对经济增长存在促进作用,但也存在地区异质性,即以湖北为代表的中部省份自创区设立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但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自创区设立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还未显现出来,表明该地区自创区应加快转型升级,成为地区经济新增长极。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发现,武汉东湖自创区是通过区域创新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范建民 邢召伟
构建军民协同创新促进机制是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运用资料搜集、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实践跟踪等研究方法,阐述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军民协同创新促进机制的内容、组成及其运作机理,解析了构建军民协同创新促进机制的实践、难点及可行的路径。结果表明: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军民协同创新促进机制由激励约束、组织工作、利益协调、风险防范等子机制组成,其功能各异。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构建军民协同创新促进机制中既存在激励、协调与组织不到位问题,又存在科教资源短板问题。河南省政府应采用标本兼治的构建策略,从强化军民协同创新的激励、组织协调和补短板等措施入手,以构建军民协同创新促进机制。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焕明 马瑞祺 马成文
以合芜蚌三市2008—2016年、2016—2018年两阶段实施自创区政策为观测,构建准自然实验,分阶段利用合成控制法与76个对照组城市数据检验合芜蚌自创区政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结果表明:合肥市和芜湖市实施两阶段自主创新政策均能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正向处理效应,蚌埠市的政策效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且其政策效果不如合肥与芜湖两市;进一步,通过安慰剂检验等多种稳健性测试,证实合成控制法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对自创区政策的区域创新水平促进效应进行检验,发现合芜蚌三市自创区政策的区域创新水平提升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效应表现出一致性,且合芜蚌自创区建设面临着区域创新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晏艳阳 严瑾
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分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对2007~2016年各国家高新区内上市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示范区的设立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创新,但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在企业产权性质上,示范区的设立对非国有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比国有企业明显;在区域差异方面,东部地区示范区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比中西部地区明显;从专利类型看,对企业发明专利的促进作用比外观设计专利明显。此外,引入三重差分模型进行影响机制检验,发现"政策效应"和"集聚效应"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机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郭戎 薛薇 张俊芳 张明喜 魏世杰
中关村、武汉东湖和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来,中央部门、示范区所在省(市)部门、示范区先后推出一系列促进示范区提高创新能力的新举措。本文评价了股权和分红激励等六方面的科技创新试点政策,着重分析政策着力点、实施效果、存在问题与建议等。
关键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试点政策 创新 评价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双
我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经历试点探索和规模涌现阶段,进入了协同发展阶段。自创区在空间分布、创新要素汇聚、先行先试探索以及发挥特殊窗口作用等方面特征显著。随着外部诱因与内部条件的不断变化,自创区在生命周期的阶段性更迭与调整过程中,将在空间纵深分布、个性化发展、融合协同以及创新要素潜能释放等方面对自身增长模式进行自适应的多重探索。
关键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创新发展 自主创新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辜胜阻 马军伟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经国务院批准,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的区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国家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担当着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任。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双
我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经历试点探索和规模涌现阶段,进入了协同发展阶段。自创区在空间分布、创新要素汇聚、先行先试探索以及发挥特殊窗口作用等方面特征显著。随着外部诱因与内部条件的不断变化,自创区在生命周期的阶段性更迭与调整过程中,将在空间纵深分布、个性化发展、融合协同以及创新要素潜能释放等方面对自身增长模式进行自适应的多重探索。
关键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创新发展 自主创新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松 胡树华
本文以2003-2008年的国家高新区数据为依据,构建了国家高新区强弱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运用极化指数测量了国家高新区的马太效应及其空间方向,并对应地规划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空间布局。研究结果表明:近6年间国家高新区整体趋势上存在马太效应,并表现在南方-北方和发达城市-次发达城市两个方向上,沿海-内陆方向上未显现;但就平均极化水平而言,发达城市-次发达城市方向跃沿海-内陆方向跃南方-北方方向。最后根据实证结果,选定北京、长春、上海、西安、武汉、广州或深圳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参考对象,形成了近"十字"型的空间布局。
关键词:
国家高新区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马太效应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永安 宋晨晨 王燕妮
创新科技政策传导过程存在时滞效应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通过整理2009-2016年相关数据并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法对创新科技政策(人才激励、研发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服务外包)效应外部时滞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科技政策的时滞导致政策效果无法得到充分、及时的发挥。不同的创新科技政策工具会产生不同的政策效果时滞期。政策外部效应时滞发生于企业判断政策—确认政策—吸收政策—执行政策—创新产出这一过程之中。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经伟 王敏
长期以来,依托政府财税、土地优惠政策等"政府倾销"的手段来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驻的发展模式,使得我国高新区存在内生创新机制缺失、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近年来,国家提出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我国探索"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模式的"先行区"和"试验地"。基于此,本文从投融资、人才激励、风险分摊、产业发展四方面探讨了国家自主创新区发展的动力机制,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陆红娟 丁宏 朱军 何程 黄倧睿
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从空间、主体、客体、环境、成果等五个维度对区域创新一体化内涵进行研究性界定,对标先于其建设的4个自创区,分别从苏南自身一体化工作推进和创新绩效横向对比两个角度分析其创新一体化的优势与短板。结果表明,由省级层面自上而下推进的创新一体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各城市和高新区参与度不高,即使整合了9个国家高新园区资源,苏南的创新发展绩效仍较中关村等自创区存在较大差距。据此,得到共谋一体化创新空间布局、合力提升主体创新能级、协作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共塑开放融合的"双创"生态环境、共研共享共用区域科技成果等启示。
关键词:
苏南 创新 区域 一体化 自创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蒙恬 姚聪莉
文章基于2008—2020年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DID)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进行区域异质性和城市规模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1)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主要通过科技创新效应和人才集聚效应来提高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3)西部地区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大,其正向促进效应存在由西向东逐渐减小的特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设立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在“大城市”更为明显。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梁向东 阳柳
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多大程度上通过整合原有创新要素实现了创新驱动发展目的,需要做适当评估。本文以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地区创新水平,应用多期倾向匹配—双重差分法分析评估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驱动效率。结果显示,示范区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当地经济的创新发展,提高了地区创新驱动效率,但示范区的创新溢出效应不显著,一些因素抑制了创新效应的空间扩散,包括政府引导性投入不足、创新人才缺乏、投资水平较低、产业发展方式转型困难、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等。有必要通过加快创新平台建立及完善、加大高精人才培育力度、建设示范区协同发展网络等来进一步发挥示范区的创新驱动作用。
关键词:
自主创新区 连续匹配差分 创新驱动效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熊曦 魏晓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能力是检验其示范性效果的重要标准。运用"要素—结构—功能"的分析范式,选取了反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的要素、结构和功能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详细评价了各示范区的创新能力。研究认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能力离不开其要素的投入力度、结构优化的程度以及创新功能的发挥,因此,提升示范区的创新能力,需要加大其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优化示范区产业结构,促进示范区的功能效应发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