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79)
2023(16295)
2022(13812)
2021(12871)
2020(10603)
2019(24198)
2018(23860)
2017(43811)
2016(24030)
2015(27588)
2014(27550)
2013(26774)
2012(25436)
2011(23455)
2010(23632)
2009(22390)
2008(22057)
2007(20059)
2006(18431)
2005(17167)
作者
(70852)
(59170)
(58884)
(56265)
(37975)
(28293)
(26725)
(22889)
(22887)
(21190)
(20436)
(19997)
(19515)
(19155)
(19139)
(18449)
(17448)
(17320)
(17115)
(16884)
(15266)
(14522)
(14440)
(13729)
(13291)
(13274)
(13252)
(13009)
(12018)
(11784)
学科
(112393)
经济(112196)
管理(67987)
(61113)
(52659)
企业(52659)
方法(41196)
数学(33934)
数学方法(33631)
中国(33144)
(26425)
(26269)
(25839)
(25484)
业经(24814)
地方(22905)
(19285)
(19213)
贸易(19196)
(19189)
金融(19182)
理论(18908)
(18803)
银行(18756)
(18659)
(18158)
(17405)
农业(16135)
环境(15604)
(14678)
机构
大学(355884)
学院(349355)
(155042)
经济(151973)
研究(133847)
管理(125814)
理学(105798)
理学院(104516)
中国(103193)
管理学(102830)
管理学院(102179)
(77584)
科学(76812)
(75339)
(68642)
研究所(61574)
中心(59018)
(58005)
财经(57803)
(54486)
(52578)
北京(50202)
经济学(49592)
业大(47592)
(47558)
(47521)
师范(46966)
农业(45285)
经济学院(44212)
财经大学(42818)
基金
项目(222063)
科学(175417)
研究(163684)
基金(162758)
(143565)
国家(142116)
科学基金(119816)
社会(107556)
社会科(101253)
社会科学(101225)
基金项目(83578)
(83226)
教育(76505)
自然(74295)
自然科(72559)
自然科学(72531)
(71681)
自然科学基金(71297)
资助(67405)
编号(63883)
成果(55705)
(51413)
重点(51390)
(48146)
课题(46894)
国家社会(45835)
(45683)
教育部(44540)
(44025)
创新(42952)
期刊
(183872)
经济(183872)
研究(118118)
中国(84176)
(59492)
学报(57896)
(53691)
科学(53251)
管理(52206)
教育(45961)
大学(44641)
学学(41507)
(38041)
金融(38041)
农业(35864)
财经(31590)
经济研究(30407)
技术(30024)
(27503)
业经(25130)
问题(23552)
(21310)
世界(20265)
(20077)
国际(20045)
技术经济(17446)
(16835)
理论(15917)
图书(15831)
统计(15823)
共检索到5704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康  
文章通过引入国家能力、市场竞争和社会信念等概念,为理解新中国70年来经济体制变革的演进路径、影响因素和内生动力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发现,中国的制度变迁过程是在经济效率、政治权力和社会信念等多重逻辑的作用与互动中推进的,而具体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受制于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制度环境以及执政者的意识形态偏好,国家采取了不同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前工业化的政治经济遗产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腾飞的历史逻辑起点。因此,"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两个互相不否定"是正确理解新中国经济体制变革以及长期经济增长原因的关键所在。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钢  
目前中国思想界经常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经济体制对立起来进行分析,其重要原因是假定两种不同体制只有一种是正确的,另一种是错误的;而没有看到这两种体制其实都在更大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产业升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与改革开放后生产力水平有重大差异,基于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也自然需要不同的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行经济改革并不是纠正前三十年的偏差,而仅是纠正改革这个时间点上的偏差。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是符合国情的选择;而改革反映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要求。为了推进改革,对改革前经济体制进行理想化的反思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当市场经济已经深入人心之时,通过简单否定改革前经济体制来证明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正当性已经没有必要。从较长的历史尺度来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所实施的是如何在既有国情下尽快赶超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本质都是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的辩证关系探索一条适应不断变革的时代、不断发展的国情、不断变化的世情的发展道路。中国能成功实现转型,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源于中国传统的"求实""重实"的传统。强调包容、融合,因而也就不太相信"教条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而是愿意根据实际修正与调整理论,这也是新中国经济体制70年变革的统一哲学基础。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肖丕楚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一些国家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濒临破产的边缘。对于"国家破产"原因的解释众多,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揭示这些濒临破产国家背后的同质性原因和实质,即物质产品的缺乏与产业"空心化",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刘灿  
财产和财产权利问题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核心,西方国家私有财产权思想和财产权立法趋向在演进的历程中一直保持了其核心和"质"的稳定。新中国成立后财产权法律保护制度的构建大量移植了苏联模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和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财产权立法的指导思想和财产权保护条款发生了很大变化。完善财产权法律保护制度需要在财产权宪法保护中保持法治、人权、私有财产保护、征收补偿等基本原则,构建平等保护各类财产权利的法律体系,并处理好规范公权、保障私权等问题。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守英  颜嘉楠  
研究目的:从土地权利与社会秩序的关系视角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土地制度变革提供政治经济学解释。研究方法:基于文献和政策梳理的制度变迁研究。研究结果:(1)中国共产党以土地革命发动农民群体,打破以精英结盟维稳为主导逻辑的社会秩序,使中国社会进入国家与社会一体化的整体体制秩序;(2)在整体体制秩序中,国家构建自上而下渗透与统合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控制土地权利,为国家工业化进行资本积累;(3)当整体体制的推行对整体秩序的维系产生威胁,国家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起点,调整体制安排,进行朝向权利开放的改革来平衡国家与社会的利益;(4)讨论了中国朝向现代土地制度与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可能路径。研究结论:土地制度变迁与社会秩序转型息息相关,土地问题始终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陆铭  李鹏飞  钟辉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区域经济在空间布局上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之前,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一系列支持内地发展的政策客观上推动了地区间平衡发展。改革开放之后,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沿海地区获得并发挥了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但劳动力流动障碍却使得人口空间分布调整滞后于区域经济布局的调整。本文的理论和证据表明,地理因素仍然决定区域经济集聚的程度。由于对地理因素缺乏重视,2003年之后,中国的区域发展政策主要是将资源引导到地理劣势地区,这一政策虽然带来区域间人均GDP差距缩小,但也伴随着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下降,沿海地区生产成本上升,以及地理劣势地区投资回报下降且债务负担高企。在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需要重新审视区域发展与平衡的关系。本文认为,区域发展政策应该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让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按回报在地区间自由流动,同时,在政策导向上以地区间的人均收入均衡替代经济总量的均匀分布,最终开启"在发展中营造平衡"的区域发展新时代。
[期刊] 改革  [作者] 范恒山  
30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起步试点、全面推进和逐步完善等重要阶段。30年的实践,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丰富认识,积累了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对于继续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现阶段,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因此必须站在更高的基点上,用更加缜密的思路,用更为科学的方式,花更大的力气,把改革继续推向前进。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结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的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以及坚持道路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2019年6月15~16日,《资本论》中国化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高端论坛暨期刊发展研讨会在吉林财经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吉林财经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和《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作者:[匈牙利]雅诺什·科尔奈译者:张安定价:68.00元出版时间:2007年5月书号:978-7-80211-301-5版权号:01-2006-6426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孟捷  张梓彬  
本文试图在围绕高铁自主创新的演化和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汲取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资源,对高铁经验中体现的国家和市场间关系提出一个补充性阐释,并将高铁自主创新作为“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的例证。本文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制度变迁为前提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以及国家协调和建构市场的规律,刻画了国家的经济行为。建构性市场在高铁行业的形成和发展是上述规律的具体表现。这一建构性市场的特点包括:国家不仅是市场的建构者,而且作为特殊的当事人,在市场内部持续地发挥领航和协调分工的作用;国家将某种符合其发展战略——最终是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使用价值目标引入市场,一方面与企业追求的价值目标相结合,另一方面使前者最终居于相对主导地位。在高铁自主创新过程中,建构性市场和与之关联的政府内竞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领导制度(党的领导)和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机制,也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中介。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周文  程广明  
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与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丰富发展相互共生、良性互动。回首过往,新中国70年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不断发展和丰富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不但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谱写出改天换地的壮丽史诗,走出了一条繁荣富强的现代化之路,而且也彰显了来自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探索涌现出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和丰硕成果。现在来看,新中国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成功实践更加凸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成功。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于金富  任达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运用与发展。在长期的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根本立场与研究方法以及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进程,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杨瑞龙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经济学研究范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前,与高度集权计划体制相适应,流行的是传统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放权让利改革的推进与市场机制的引入,东欧经济学研究范式在我国产生广泛的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范式随着市场取向改革不断深化而在我国逐步流行。"中国道路"创造了"中国奇迹","中国道路"的本质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条件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无论是传统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主流经济学都难以回答我们在这场前无古人的伟大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难点与重点问题,因此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就成为历史的必然。我们应该认识到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为此,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当代化与中国化;第二,以全方位开放的学术态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构建;第三,倡导直面现实的研究方法;第四,推进研究方法的现代化;第五,充分认识到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屈凯  
我国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继承和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发展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在经济领域的具体实践表现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具体包括产业均衡、城乡区域、绿色生态、开放经济、收入分配、市场体系和经济体制七个方面的内容。政治经济学通过新发展理念指导现代化体系的构建,二者的内在逻辑环环相扣,主要内容紧密联系。通过阐释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政治经济学内涵,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对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绿色低碳发展、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