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53)
- 2023(11947)
- 2022(10712)
- 2021(10059)
- 2020(8378)
- 2019(19414)
- 2018(19201)
- 2017(37618)
- 2016(20030)
- 2015(22451)
- 2014(22336)
- 2013(21915)
- 2012(20129)
- 2011(17827)
- 2010(17804)
- 2009(16112)
- 2008(15378)
- 2007(13235)
- 2006(11654)
- 2005(9962)
- 学科
- 济(80842)
- 经济(80753)
- 管理(53017)
- 业(51883)
- 企(41772)
- 企业(41772)
- 方法(37399)
- 数学(31872)
- 数学方法(31537)
- 农(22134)
- 中国(20237)
- 地方(18974)
- 学(18183)
- 财(18096)
- 业经(17390)
- 农业(15347)
- 贸(14744)
- 贸易(14734)
- 易(14272)
- 理论(13562)
- 和(12674)
- 环境(12579)
- 制(12164)
- 技术(11614)
- 务(10871)
- 财务(10811)
- 财务管理(10792)
- 融(10759)
- 金融(10757)
- 划(10726)
- 机构
- 大学(278766)
- 学院(278180)
- 管理(112225)
- 济(108400)
- 经济(106034)
- 理学(97504)
- 理学院(96375)
- 研究(94917)
- 管理学(94727)
- 管理学院(94226)
- 中国(67922)
- 科学(60286)
- 京(59863)
- 财(47906)
- 所(47239)
- 研究所(43437)
- 农(43353)
- 中心(42179)
- 业大(41720)
- 江(39080)
- 财经(38998)
- 范(38913)
- 师范(38577)
- 北京(38099)
- 经(35465)
- 院(35044)
- 农业(33773)
- 州(32157)
- 师范大学(31536)
- 经济学(31472)
- 基金
- 项目(196610)
- 科学(154080)
- 研究(143669)
- 基金(142303)
- 家(124976)
- 国家(123661)
- 科学基金(105597)
- 社会(89449)
- 社会科(84679)
- 社会科学(84655)
- 基金项目(76786)
- 省(76180)
- 自然(69467)
- 自然科(67780)
- 自然科学(67764)
- 自然科学基金(66525)
- 教育(64861)
- 划(64555)
- 编号(58694)
- 资助(58443)
- 成果(46753)
- 重点(43789)
- 部(42631)
- 发(42536)
- 创(40433)
- 课题(39925)
- 创新(37671)
- 科研(37649)
- 大学(36424)
- 国家社会(36401)
- 期刊
- 济(117739)
- 经济(117739)
- 研究(80553)
- 中国(48081)
- 学报(44100)
- 科学(41944)
- 管理(39720)
- 农(39250)
- 财(33956)
- 大学(33023)
- 学学(31043)
- 教育(30265)
- 农业(28024)
- 技术(22677)
- 业经(19687)
- 融(19618)
- 金融(19618)
- 经济研究(18690)
- 财经(17689)
- 图书(15560)
- 问题(15290)
- 经(15053)
- 业(14510)
- 科技(14021)
- 资源(13659)
- 理论(13469)
- 技术经济(12739)
- 实践(12462)
- 践(12462)
- 现代(12412)
共检索到3974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曹芳东 黄震方 王坤
非均衡性一直是旅游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文借助计量经济模型,测算了1982—2013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际旅游增长的趋同与趋异,并对其趋同态势进行了检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982—2013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际旅游增长呈现σ趋同与趋异并存的局面;整个时间序列,并未呈现显著的绝对β趋同和条件β趋同,短期的β趋同或趋异在一定时间内发生,虚拟变量的加入在短时期内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提升了三大区域俱乐部趋同的显著性,且这种趋同仅仅表现为三大地区内部省份间的趋同,而不是三大区域间的趋同;从检验结果来看,整个研究期间,四大类型区域并不存在显著的俱乐部趋同,分时段的划分表明,不同类型区域在一定时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明举 白永平 张晓州 张秋亮
选取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样本,利用数量地理的方法和ArcGIS分析工具,对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目前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区域间、省际间分布差异较大;高密度区域主要集中在以江苏、浙江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京津冀鲁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和资源禀赋优越的福建、贵州地区。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黄细嘉 谌欣 王佳
旅游活动范围的拓展和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张,增加了旅游用地需求,一些文化遗产地和自然生态区的旅游用地开发建设活动,已经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通过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选取江西省10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进行分析,探讨其旅游用地的集约程度以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两者的协调发展程度。研究表明,10个风景区的旅游用地集约度略有差别,总体基本保持在中等水平;旅游用地耦合度整体水平较高,协调情况虽有所不同,但整体协调程度中等。在此结果分析上,提出了两大改善与提高风景名胜区旅游用地集约度-协调度的建议:一是针对经济滞后型景区,多元化挖掘存量旅游用地潜力;二是针对环境滞后型景区,将生态保护意识和方法融入旅游建设与经营各个环节。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黄细嘉 谌欣 王佳
旅游活动范围的拓展和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张,增加了旅游用地需求,一些文化遗产地和自然生态区的旅游用地开发建设活动,已经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通过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选取江西省10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进行分析,探讨其旅游用地的集约程度以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两者的协调发展程度。研究表明,10个风景区的旅游用地集约度略有差别,总体基本保持在中等水平;旅游用地耦合度整体水平较高,协调情况虽有所不同,但整体协调程度中等。在此结果分析上,提出了两大改善与提高风景名胜区旅游用地集约度-协调度的建议:一是针对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仰麟 杨新军
持续发展本质上是对理想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界定,它将有关协调和管理人类活动的两种基本思路———追求发展和控制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有害影响结合在一起。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则是人们对旅游开发领域中持续发展这一主题的积极响应和深刻理解。风景名胜区作为我国旅游地和旅游资源的一种主要形式,其旅游规划中必须导入持续发展的思路。本文以浙江金华双龙风景名胜区为例,试图将景观生态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贯彻到旅游持续规划中。论证了在其总体规划中,必须以生态理论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措施协调资源开发利用与景观保护之间的关系。并强调在开发过程中应遵从两大基本思路:一是景观生态整体性的保证,二是景观空间异质性的结构图式设计。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罗文斌 夏赞才 郑群明 张欢 张彤
风景名胜区土地经济密度是衡量旅游用地效益的关键指标。为掌握中国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经济状况、类型和空间差异特征,本文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应用土地经济密度指数、变差异系数和Arcgis空间分析法对中国2003年~2009年26个省(市、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土地经济密度及其差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全国层面来看,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土地经济密度总体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陵寝类、壁面石窟类、历史圣地类等三类风景名胜区土地经济密度相对较大;(2)分省层面来看,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土地经济密度
关键词: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土地经济密度 差异特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喜洲 丁加栋 蒲勇健
世界遗产地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一种保护性资源而不是开发性资源,其经营目标应该是增进社会福利。这种性质决定了它的经营目标和主体,而门票价格的高低最能体现出该类产品是否具有公益性特征。本文根据世界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区的性质,应用资源经济学与旅游经济学的原理,构建理论模型,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来说明门票价格定位的依据、条件和目标。并希望通过合理的价格定位来实现消费者剩余最大化和提高社会整体经济福利。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何仁伟 李光勤 曹建华
文章采用2000—2014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面板数据和风景名胜区到地级市、省会城市、三大都市圈的地理距离数据,考察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旅游景区开发的区位选择问题。研究发现:地理距离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接待人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控制多种因素和不同情境下,该结果仍然稳健,说明旅游景区存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现象;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地理距离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接待人数的影响呈现减弱趋势,验证了我国存在旅游消费转型现象,即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们对观光旅游需求会减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升5A级景区后,旅游接待人数会显著增加;高铁的开通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接待人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在人均收入较低的地区不显著。文章的政策建议是:在旅游供给侧改革过程中,需要对旅游景区的地理区位进行认真思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耀华 金晓峰
本文首先讨论风景区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两者对居民点规划建设的要求,在分析这两种要求互相一致和互相矛盾两方面的基础上,探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风景区与居民点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结合方山—长屿硐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入口村庄的案例,揭示目前国内风景区农村型居民点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试图寻找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景村互动的出路和对策。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居民点 风景名胜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鸿 王淑月 刘海
植被是山岳型风景区重要的生态景观要素,研究其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对山岳型风景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于山岳型风景区植被覆盖的研究多以单个山岳型风景区为主,对多景区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研究分析较为欠缺。以我国7个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4~2018年Landsat遥感数据计算NDVI,估算研究区长时序植被覆盖度,并以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与重心轨迹等方法,分析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空间上,大部分景区植被覆盖度呈降低趋势的面积大于增长的面积,植被覆盖度沿旅游线路呈降低趋势的现象明显;在时间上,景区高植被覆盖度所占比例最大,大多数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特征;景区植被重心移动轨迹与气候区的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位于同一气候区其移动轨迹相似,驱动因素较为一致;在旅游影响方面,逐年增长的客流量对植被覆盖呈复杂性影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唐琳 陈耀华 王利伟 冯长春
以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采用历史文献法和实地调研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了风景名胜区空进演进的动力机制,提出了优化空间发展的具体策略。研究发现:1风景名胜区空间结构经历了低水平均衡、单一中心、点轴结构和单一中心主导下的网络化结构等日益复杂化的空间演进过程;2风景名胜区每个空间演进阶段的动力机制差异性较大,分别经历了农耕经济式的自发动力、移民植入式的外部动力、国家战略式的外部动力和市场需求式的综合动力机制;3提出从开展风景名胜区主体功能区划、坚持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的开发模式、优化配置风景名胜区利益补偿与分配格局、厘清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权责范围等四个方面优化风景名胜区空间格局的对策措施。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苑泽明 周炯岚 刘甲
风景名胜区是推动生态旅游市场发展的重要载体,评估其游憩价值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风景区的开发管理具有均衡作用。本文基于消费者理论和随机效用理论,以重庆市四面山风景区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旅行费用区间法(TCIA)和选择实验法(CEM)评估其游憩价值中的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研究发现:从使用价值看,游客旅行费用与意愿需求率呈负相关关系。从非使用价值看,在影响游憩价值的自然资源属性(森林覆盖率、水质清澈度)和管理属性(垃圾数量、拥挤程度、交通便利程度)中,游客对水质清澈度的支付意愿最强,其次为垃圾数量和拥挤程度;此外,除森林覆盖率和交通便利程度外,其余属性的平均边际支付意愿目前均处于最优状态。因此,满足游客的多重需求、调整门票价格以及改善交通状况可以促进风景区非使用价值的提高。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俊鸿
论风景名胜区的自助旅游开发陈俊鸿广州地理研究所OntheDevelopmentofSelf-HelpTourismintheScenicSpots¥ChenJunhongAbstract:Self-helptourismreferstothetour...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建科 王绍博 王辉 王丽华
在提出景区区位优势度概念基础上,依托旅游市场消费、交通、资源、服务支撑四大驱动因子构建区位优势度评价模型,测度我国22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区位优势,最后运用标准差椭圆方法对景区的区位优势与实际发展核心区进行对比。研究发现:1风景区区位具有交通指向性,呈现"T"型空间分布格局,各省旅游发展"核心—边缘"格局突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景区区位差异性明显,受各区位因子的影响不同。2京津冀、长三角、长江流域风景区省内、省际交通可达性及市场消费潜力均较为突出,是开展"全民旅游"的重要市场,抓住高铁发展机遇,实现景区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建科 王绍博 王辉 王丽华
在提出景区区位优势度概念基础上,依托旅游市场消费、交通、资源、服务支撑四大驱动因子构建区位优势度评价模型,测度我国22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区位优势,最后运用标准差椭圆方法对景区的区位优势与实际发展核心区进行对比。研究发现:1风景区区位具有交通指向性,呈现"T"型空间分布格局,各省旅游发展"核心—边缘"格局突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景区区位差异性明显,受各区位因子的影响不同。2京津冀、长三角、长江流域风景区省内、省际交通可达性及市场消费潜力均较为突出,是开展"全民旅游"的重要市场,抓住高铁发展机遇,实现景区跨省际发展是提高风景区竞争力的有利抓手;省会、副省级城市服务支撑要素发展优势突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景区凝聚式发展有利于实现旅游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及外部经济性,中部地区受资源丰度及集聚度影响各异,西部地区资源丰度、集聚度水平均欠佳。3区位优势与景区实际发展存在很大的契合性,沿海地区依托良好的区位条件带动着旅游流向东部地区移动,抓住"一带一路"国家对内陆地区的扶持机遇,对于西部旅游市场繁荣意义重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