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41)
- 2023(7328)
- 2022(6190)
- 2021(5872)
- 2020(5017)
- 2019(11519)
- 2018(11547)
- 2017(20566)
- 2016(11255)
- 2015(13078)
- 2014(12852)
- 2013(12614)
- 2012(11766)
- 2011(10329)
- 2010(10447)
- 2009(9498)
- 2008(9734)
- 2007(9099)
- 2006(8266)
- 2005(7156)
- 学科
- 济(39705)
- 经济(39660)
- 管理(38411)
- 业(34442)
- 企(27220)
- 企业(27220)
- 农(16712)
- 地方(16245)
- 财(13313)
- 中国(12900)
- 方法(12228)
- 农业(12010)
- 业经(10395)
- 数学(9391)
- 数学方法(9287)
- 制(9272)
- 学(8019)
- 技术(7926)
- 务(7848)
- 财务(7812)
- 财务管理(7790)
- 和(7763)
- 银(7683)
- 银行(7674)
- 划(7426)
- 企业财务(7249)
- 行(7136)
- 理论(7005)
- 地方经济(6852)
- 环境(6841)
- 机构
- 学院(146386)
- 大学(145250)
- 管理(58838)
- 济(53317)
- 经济(51515)
- 研究(50976)
- 理学(47523)
- 理学院(46865)
- 管理学(46172)
- 管理学院(45836)
- 中国(41581)
- 京(33052)
- 科学(32278)
- 财(27700)
- 农(26663)
- 江(26561)
- 中心(26045)
- 所(25294)
- 研究所(22565)
- 业大(22325)
- 范(22141)
- 师范(21988)
- 省(21529)
- 州(21392)
- 北京(20740)
- 农业(20180)
- 财经(19570)
- 院(18934)
- 师范大学(17550)
- 经(17505)
- 基金
- 项目(95900)
- 研究(74463)
- 科学(74422)
- 基金(65151)
- 家(56979)
- 国家(55996)
- 科学基金(47522)
- 社会(43966)
- 省(41508)
- 社会科(41266)
- 社会科学(41250)
- 基金项目(35661)
- 划(33019)
- 教育(32935)
- 编号(32173)
- 自然(30309)
- 自然科(29404)
- 自然科学(29394)
- 自然科学基金(28798)
- 成果(26518)
- 资助(25058)
- 课题(22820)
- 发(21664)
- 重点(21318)
- 创(20199)
- 部(19789)
- 创新(18897)
- 年(18674)
- 项目编号(18489)
- 性(17882)
共检索到2492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汝绪伟 李海波
围绕我国省级层面如何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以山东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为例,构建基于要素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基础评价框架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建立示范区分类标准体系,促进科学开展示范区建设的定期评估工作。最后提出加快推进山东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的几点建议,以期为国内其他省份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科技成果转化 示范区 标准 管理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旨在探索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与管理经验,树立典型,引导和推进全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1999年2月,国土资源部设立了20个国家土地开发整理示范区。经过两年多的建设,示范区项目已全面建成竣工。在各省(区、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初验基础上,2000年12月至2001年12月,部耕地保护司、财务司和土地整理中心以及部分省份派员组成验收组,对示范区项目进行了验收。为充分发挥国家土地开发整理示范区典型引路的作用,促进广大读者对示范区建设的学习和借鉴,本期“特别策划”栏目刊登了部《关于国家土地开发整理示范区建设情况的通报》,部耕地保护司撰写的《国家示范区建设总结报告》和浙江省慈溪市、河南省永城市两个示范区的情...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细归 吴黎 吴清 张明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作为经济健康发展、生态循环再生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协同进化的作用方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借助Arc GIS和Geo DA等分析工具,对中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变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数量呈逐年递增态势,其空间集聚程度表现出"提升—降低—增强"的趋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多中心、条带式"分布显著,其"核心—边缘"结构开始显现,总体上呈沿胡焕庸线两侧非均衡分布的"东南密、西北疏"的空间格局;HH和LL集聚区的空间联动性较强,LH和HL集聚区的不稳定突变性显著,局部空间集聚格局的异质性逐步弱化,整体上朝优化协调方向发展;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集聚重心呈反"S"型轨迹移动,表现出由东北向西南变迁趋势;标准差椭圆的覆盖范围呈现"缩小—扩大—缩小"的离散特征。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时空格局演变过程与表征是社会经济基础、地理环境差异、政府发展政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虹 胡金 胡明骏 柳晓倩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关键一环,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产业转移对绿色发展的影响尚不明晰。基于2000—2020年中国28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该政策效应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强。分位数回归表明,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该政策效应在绿色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中更加显著,而在绿色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中较弱。调节效应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能够正向调节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绿色发展效应。结论有助于丰富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厘清承接产业转移对当地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有利于以产业转移为抓手释放城市绿色发展效应,进一步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崔新蕾 孟祥文
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主体和重要动力源,是承接工业经济、配置工业用地要素的重要平台,其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影响效应是评估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效果的重要内容。以不同城市在不同时间设立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17年全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与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抑制效应阶段性特征明显,且其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异质性。(3)城市间发展差距的存在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具有冲击效应,显著影响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政策效果。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城市间政府合作,发挥各城市比较优势,通过城市间分工协作,使市场机制在工业用地要素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此外,要明确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定位,消除妨碍要素配置的各种行政壁垒,通过市场来体现工业用地出让竞争价格。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任亚运 胡宇晨 刘俊霞
基于2003-2020年地级市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对承接地低碳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1)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显著促进了承接地的低碳发展;(2)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的低碳发展效应在资源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城市和非老工业基地城市间存在异质性;(3)从作用渠道上看,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主要通过刺激绿色技术创新和提升政府环境关注程度来促进承接地低碳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朱基总理最近指出,长期以来,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现在越来越成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严重障碍。必须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围绕国土资源部中心工作,我们把科技工作的总目标定位在推进国土资源调查工作现代...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赵巍 古龙高
实现我国东中西部区域总体协调联动发展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现有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布局的基础上,设立国家级连云港东西互动示范区是实现我国东中西部区域总体协调联动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该文探讨了设立国家级连云港东西互动示范区的基本依据及其可行性,提出了设立国家级连云港东西互动示范区的主要设想,并对如何实施国家级连云港东西互动示范区提出了配套政策建议。
关键词:
连云港 东西互动示范区 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月明,冯艳芬,李强,傅恒勋,徐剑波,李华兴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 ,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为依据 ,探讨了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中生态经济区划分的原则、指标和方法。应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将中山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划分为中—东部中心城镇建设与自然生态保护区、西—西北部工业生态发展区、东北部农业生态开敞区和南部环境生态建设区 4个生态经济区 ,应用ArcViewGIS绘制中山市生态经济分区图 ,并提出了各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煦 白永秀 薛飞
承接产业转移是优化创新要素空间分布、促进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2006~2019年中国20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考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有效提升了相应地区的区域创新水平,且具有显著的时效性与异质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主要通过推动人才集聚、引导企业集聚以及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三个渠道提升区域创新水平。鉴于此,应在强化中央政策统筹力度、有序扩大试点范围的同时,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地落实示范区政策,持续营造良好区域创新环境,建立提升区域创新水平的多维机制。
关键词:
承接产业转移 区域创新水平 双重差分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曾冰 陈彦均 韩加林
科学分析我国区际产业转移中的碳转移效应,有利于推进产业转移与绿色低碳协同发展。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19年中国25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产业转移中的碳排放效应。研究表明: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总体上显著提高了所在地碳排放水平,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示范区政策抑制了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以及弱化了环境规制,进而加剧了碳排放;西部地区与无明确承接区域的示范区带来了更为显著的碳排放,示范区设立提高了周边地区碳排放,但降低了产业转出地碳排放。本文为辩证审慎看待我国产业转移所存在的碳排放问题提供了学术参考,并为实现全国碳减排与产业空间优化提供了政策启示。
关键词:
示范区 碳排放 产业转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崔新蕾 刘欢 白莹莹
聚焦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其空间溢出效益,为增强相关政策实施效果、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参考。以2007—2019年我国中西部162个地级市为样本,运用多时期双重差分和空间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可显著增加区域创新数量,并提升以实质性创新和绿色创新表征的创新质量能力,但其促进作用在不同区域、承接地是否明确具体的转移产业来源区域以及示范区所处发展特征等方面存在异质性,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主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政府竞争两种作用机制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因此,我国各地应继续积极打造良好的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环境,在承接转移产业过程中注意明确划定承接产业类型、关注创新质量,并通过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增长极作用,带动区域创新能力共同发展。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辜胜阻 马军伟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经国务院批准,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的区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国家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担当着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朱宝 刘天军 王征兵
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一个地区在"新常态"经济下发展的不竭动力。本文以陕西省杨凌示范区为例,运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传统模型和空间模型,具体分析了杨凌示范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优势与劣势。结果表明:杨凌示范区三次产业竞争力相对于陕西省三次产业和邻近区域三次产业都处于竞争优势,作为示范区邻近区域的西安、咸阳、宝鸡市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并没有给示范区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对此,作为国家农业示范区的典型代表——杨凌示范区在"新常态"经济下需要进一步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培育新型特色优势农业,紧密加强与邻近区域第二产业的合作与交流。保持农业技术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休闲农业旅游业和金融服务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