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38)
2023(5442)
2022(4914)
2021(4487)
2020(4081)
2019(9750)
2018(9612)
2017(18720)
2016(10276)
2015(11945)
2014(12203)
2013(12173)
2012(11619)
2011(10471)
2010(10798)
2009(10113)
2008(10323)
2007(9617)
2006(8131)
2005(7263)
作者
(31383)
(26453)
(26363)
(25223)
(16776)
(12810)
(12273)
(10335)
(9798)
(9339)
(8917)
(8901)
(8519)
(8351)
(8342)
(8292)
(8284)
(7758)
(7681)
(7533)
(6652)
(6492)
(6446)
(6073)
(6004)
(6002)
(5969)
(5804)
(5386)
(5312)
学科
(46018)
经济(45964)
(28484)
管理(26999)
方法(23417)
(22177)
企业(22177)
数学(21023)
数学方法(20850)
(13436)
(11559)
中国(11323)
(9649)
(9201)
贸易(9200)
(8928)
地方(8923)
农业(8661)
业经(8265)
(8027)
(7121)
(6758)
(6738)
金融(6736)
银行(6736)
(6694)
财务(6680)
财务管理(6656)
(6382)
企业财务(6245)
机构
大学(156291)
学院(154079)
(65389)
经济(64023)
管理(58918)
研究(53044)
理学(50599)
理学院(50010)
管理学(49159)
管理学院(48866)
中国(39385)
科学(33056)
(33048)
(29489)
(29402)
(27791)
研究所(25375)
中心(25009)
业大(24458)
财经(23619)
(23593)
农业(23361)
(21382)
北京(20902)
经济学(20577)
(20517)
师范(20316)
经济学院(18807)
(18356)
(18298)
基金
项目(100784)
科学(78150)
研究(72925)
基金(72532)
(64158)
国家(63212)
科学基金(52652)
社会(45455)
社会科(42958)
社会科学(42939)
(39207)
基金项目(38553)
自然(33856)
教育(33666)
(33384)
自然科(33009)
自然科学(32994)
自然科学基金(32413)
资助(30136)
编号(30066)
成果(25029)
(22975)
重点(22880)
(21942)
(20575)
课题(20394)
科研(19762)
教育部(19422)
创新(19231)
大学(19055)
期刊
(70445)
经济(70445)
研究(43670)
中国(28556)
(26365)
学报(26004)
(23664)
科学(23039)
管理(19119)
大学(19095)
学学(17963)
农业(17531)
教育(14817)
技术(13031)
(12911)
金融(12911)
财经(11742)
业经(11253)
经济研究(11173)
(10069)
(10063)
问题(9919)
技术经济(8361)
(8286)
(8020)
统计(7813)
理论(7789)
图书(7733)
商业(7409)
世界(7327)
共检索到2256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平淡  袁浩铭  
设立国家级新区是我国全面推进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其设立效果及对周边区域的带动效用受到广泛关注。利用中国283个地级市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从"五化"协同发展水平的视角对国家级新区设立效用进行分析。实证发现,国家级新区设立能促进其主体城市并带动同省其它城市"五化"协同发展水平的提升。控制地理禀赋的结果显示,国家级新区设立对同省其它城市的带动效应会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递减。考虑地区异质性的结果显示,在东北地区设立的国家级新区,其效应尚未全面显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晁恒  满燕云  王砾  李贵才  
国家级新区作为我国区位导向性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不同空间尺度进行资源整合和功能培育的重要途径。文章采用2006—2016年间10个国家级新区所涉及城市的122个区(县)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国家级新区对本地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因新区管治模式和所在区域的不同而存在的异质性。研究发现,在全国尺度上,国家级新区对GDP增长和FDI增长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地区层面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中、西部地区的国家级新区对GDP增长和FDI增长的贡献度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究其原因,是不同地区在基础设施、经济集聚、制度和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性,影响了国家级新区的边际效用。基于管治模式的分析表明,行政主体的多元化降低了国家级新区的管理绩效,行政主体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更高。最后,文章建议对国家级新区政策工具的善用,需要注重其选址的科学性及管治效率的提升。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宁  
国家级新区是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吸引着人口、资本、信息等要素的集聚。为明晰国家级新区流动人口的集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作者首先整理分析了相关统计数据,发现部分国家级新区普遍存在流动人口规模过小的问题。继而基于经济学视角,以陕西西咸新区为案例,管中规豹地剖析了以陕西西咸新区为代表的部分国家级新区人口流入规模过小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思路。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昂扬  汤爽爽  徐静  
国家级城市新区是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其设立的背景有助于深化对我国战略布局的认识。本文从区域分布和战略类型两方面分析了我国国家级城市新区设立的战略背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国家级城市新区的设立对我国经济地理格局的影响。最后研究认为,国家级城市新区与政治经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其设立过程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从"沿海开放"向"内陆开放"、从"沿海经济"向"海洋经济"拓展的战略意图。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赵东方,武春友,商华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梳理了影响国家级新区绿色增长能力建设的主要因素,并应用GreyDEMATEL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因果关系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国家级新区绿色增长能力建设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法律法规完善性是影响国家级新区绿色增长能力建设的根本性动力因素,同时,也是新区绿色增长能力建设内在机理的重要外在驱动力。此外,当地居民环境意识也是影响国家级新区绿色增长能力建设的重要结果性因素,而企业绿色管理实践、绿色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关键性因素,对国家级新区绿色增长能力作用显著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孙宗连   郑磊  
审计监督机制的健全与完善对于国家级新区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尚未实现审计部门独立的国家级新区等开发区,如何通过完善审计机制,进一步优化审计职能,服务地区高质量发展,亟待破题。本文通过SWOT分析模型,深入解析南京江北新区现行“财审合一”的审计监督机制,发现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信息传递路径短、共享程度高、兼有部分国家审计属性等方面,劣势主要体现在独立性程度不高、质量控制相对薄弱等方面。面对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更加强调全面发挥审计职能的机遇,以及明确要求审计对象全覆盖、审计工作权威高效的挑战,本文从健全各项保障机制、科学合理运行机制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审计机制优化路径,助力构建江北新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并为类似模式的新区及开发区在优化审计机制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谭静  
国家级新区在打破原有行政区域组建的同时经历了行政关系网络的剧烈变化,这种变化对于新区的空间格局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从"利益分析"的视角,对赣江新区成立和建设初期新区管委会和江西省、南昌市以及新区下辖组团等多级行政组织在围绕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布局、新区一体化空间格局构建等重大决策上发生的利益互动展开具体而细致的分析,并指出规划作为重要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利益协商平台,应充分发挥保障多元价值观下的公共利益、保障多方推进下的整体利益、协调和兼顾局部利益、衔接近远期利益等作用。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汪海  
为克服深圳空间狭小困境,可在深圳北部、东莞南部和惠州西部设立深莞惠国家级新区,建设深莞惠都市圈。深圳是世界级高科技制造业中心,依托深莞惠都市圈加强粤港澳合作,能建设像旧金山大湾区那样的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香港是国际金融贸易中心,以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为平台推动深港合作发展,可打造像纽约大湾区那样的世界级现代服务业中心。深莞惠都市圈与香港深化合作,可共建像东京大湾区那样的港深莞惠世界级大都市圈,有力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汪海  
为克服深圳空间狭小困境,可在深圳北部、东莞南部和惠州西部设立深莞惠国家级新区,建设深莞惠都市圈。深圳是世界级高科技制造业中心,依托深莞惠都市圈加强粤港澳合作,能建设像旧金山大湾区那样的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香港是国际金融贸易中心,以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为平台推动深港合作发展,可打造像纽约大湾区那样的世界级现代服务业中心。深莞惠都市圈与香港深化合作,可共建像东京大湾区那样的港深莞惠世界级大都市圈,有力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谢果  李凯  叶龙涛  
创新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战略,国家级新区的设立是实施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2003—2018年中国70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采用DID双重差分模型及PSM-DID模型,验证了国家级新区设立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实际效用。结果表明:国家级新区的设立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经距离异质性检验,国家级新区的设立不仅对自身所在区域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对其周边200 km以内区域也有明显影响;经区位异质性检验,国家级新区对西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效果最为显著,中部次之,东部最弱;进一步进行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国家级新区通过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构建完善的制度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对区域创新产生推动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哲远  张雨  
新时代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有效的产业政策实施,更需要注重与环境保护目标的衔接。文章利用2006—2020年中国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国家级高新区设立这一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DID方法,评估以高科技产业政策实施为核心的国家级高新区设立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以国家级高新区设立为代表的产业政策实施对本地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显著,对邻近城市的空气质量提升亦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级高新区设立对资源型城市空气质量具有更强的影响效应,且在互联网发展水平较高和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其改善效应更加明显;机制检验表明,产业协调、技术创新和资源配置是国家级高新区推动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三个传导途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捷  秦远建  
高新区的创新效率测算对推动落后技术开发区加快创新具有激励作用。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干扰项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本文对我国146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创新效率展开三阶段DEA分析,并以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为指标,建立国家级高新区的SOM神经网络拓扑分类,将国家级高新区按创新效率分为五个梯队,按地区所在分别展开分析。结果显示: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干扰项后,我国高新区的创新综合效率明显增长,纯技术效率显著提高,规模效率有所下降;我国高新区按创新效率可分为领先型、发展型、赶超型、落后型四个层级;高新区创新效率与地区经济水平关联,呈现出自东向西逐层减弱的趋势,创新效率较高的高新区多分布于东部,中西部的高新区创新效率较低,上述情况综合表明我国整体创新效率不高,未来在提升低创新效率高新区方面需施加对策。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邓晰隆  郝晓薇  
从19个国家级新区的现状来看,国家级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且部分国家级新区的发展效果远远低于预期。为了厘清不同国家级新区发展效果出现差异的原因和底层逻辑,本文对国家级新区进行新区和国家级两个语义维度的梳理后发现,国家级新区首先是新区,其形成逻辑自然就具有了普通经济区形成逻辑的市场属性;而国家级的语义辨析则说明,国家级新区在服从国家战略安排的过程中,必然也具备了普通经济区划活动的行政属性;通过结合国家级新区的市场属性与行政属性辨析,分别针对国家级新区的申报阶段和运行阶段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霞  王楠  毕添宇  陈震  季鹏  
国家级新区是国家区域空间生产策略的体现,新时期高质量发展对其空间优化提出新要求。基于产城融合、区域协同与双效提升的高质量发展目标体系,构建国家级新区空间优化效果—效率双评价四分图模型,比较分析浦东、滨海等6个国家级新区2011~2017年空间优化水平。研究发现:(1)6个国家级新区空间优化水平整体呈现马太效应,低效果—低效率的新区间差距呈扩大趋势。(2)国家级新区空间优化水平存在南高北低的区域差异,南部4个新区中,2010年前成立的新区空间优化水平更高。(3)国家级新区空间优化效果与效率总体均值呈现类雁形与"乀"形变化。从以动态评价赋能精准施策、以绿色创新推动产城融合、以开放协调带动新区合作、以双效提升引导差异化发展等方面提出国家级新区空间优化的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侯景新  石林  
雄安新区的设立是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是与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齐名的国家级新区。文章通过总结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及重庆两江新区建设的经验,认为雄安新区应担任起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角色,可为解决河北省经济发展滞后问题创设一个新的增长极;需要在有限的区域范围内集聚大量的优质要素、产业、技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优化京津冀产业空间布局;高规格、高质量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坚决避免之前城市所出现的"摊大饼"式的建设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