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45)
2023(9881)
2022(8398)
2021(7493)
2020(6284)
2019(13674)
2018(12970)
2017(24165)
2016(12982)
2015(14046)
2014(13605)
2013(13074)
2012(11867)
2011(10743)
2010(10714)
2009(9429)
2008(9158)
2007(7926)
2006(7050)
2005(5868)
作者
(40598)
(34146)
(33972)
(32043)
(21424)
(16693)
(15166)
(13211)
(12801)
(11716)
(11663)
(11597)
(11190)
(10626)
(10546)
(10404)
(10369)
(9983)
(9859)
(9746)
(8725)
(8184)
(8156)
(7800)
(7775)
(7486)
(7451)
(7316)
(6880)
(6813)
学科
(51713)
经济(51657)
(31727)
管理(31159)
方法(23216)
(23167)
企业(23167)
数学(19951)
数学方法(19765)
(15599)
中国(13034)
(12741)
地方(12107)
业经(11436)
农业(11277)
(11114)
贸易(11108)
(11064)
(10728)
环境(8951)
技术(7358)
(7092)
产业(6920)
理论(6890)
(6890)
金融(6888)
(6677)
(6600)
银行(6550)
(6531)
机构
学院(185906)
大学(185024)
(72702)
经济(71322)
管理(68253)
研究(68184)
理学(60257)
理学院(59369)
管理学(58098)
管理学院(57764)
中国(48195)
科学(47260)
(41176)
(38936)
(35529)
业大(34182)
研究所(33347)
农业(32802)
(30701)
中心(30475)
(26576)
(26558)
师范(26160)
财经(25586)
(25071)
北京(23905)
(23404)
经济学(22203)
农业大学(22161)
师范大学(21649)
基金
项目(139209)
科学(109696)
基金(103751)
(96582)
国家(95437)
研究(90503)
科学基金(79882)
社会(60193)
社会科(57289)
社会科学(57273)
基金项目(56557)
自然(55161)
(54067)
自然科(53899)
自然科学(53877)
自然科学基金(52911)
(46882)
资助(41038)
教育(40043)
编号(32770)
重点(32169)
(30635)
(29268)
计划(28732)
(28717)
科研(27763)
创新(26955)
国家社会(26278)
科技(25158)
大学(24256)
期刊
(75906)
经济(75906)
研究(47693)
学报(39591)
(35815)
科学(35288)
中国(31184)
大学(28334)
学学(27440)
农业(24577)
管理(21670)
(20095)
(13952)
业经(13478)
经济研究(13144)
教育(12126)
(11393)
金融(11393)
财经(11354)
业大(11180)
资源(11020)
技术(11008)
(10662)
科技(10156)
问题(10139)
(9816)
商业(9642)
农业大学(9145)
林业(8984)
(8878)
共检索到2568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懿  廉倩文  丁玲  李哲  
夜间文旅消费作为一种新的文旅经济形态,逐渐成为新时代推动我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文章运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地理叠加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在省域尺度的分布较为集中。(2)在空间分布结构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南北分布不均,整体呈现南多北少、南密北疏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在三大经济地带上呈现东部较多、西部次之、中部较少的“凹字形”分异规律。(3)在空间分布密度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两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核密度分布特征较为相似,在空间上均形成了长三角地区的1个高密度核心区、京津冀地区和川渝交界处的2个次密度核心区,以及以3个密度核心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扩散所形成的核心集聚片区。(4)在影响因素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的异质性受到经济水平、社会基础、旅游市场、文化环境、公共服务等人文因素以及海拔高度、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怡洁   刘亚男   杨晓霞  
夜间旅游是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发展夜间经济的重要形式。本文基于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等方法,分析我国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组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在空间上呈现凝聚型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第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密度呈“三高密度核中心,多次中心零散分布”态势,冷热分区由北向南呈梯度分布格局;第三,影响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的因素之间是复杂组合关系,单个条件变量并不能构成夜间文旅消费繁荣的必要条件,5个条件变量产生了3条高分布组态影响因素结果;第四,实现高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的模式是差异化的,其中“高经济发展和市场潜力引领夜间文旅模式”是最优模式,“公共服务与政策支持双驱夜间文旅模式”和“公共服务完善助推夜间文旅模式”是实现高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的重要模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刚  彭庭莹  吴清  
以大别山片区35个县(市)为研究区域,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国家级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家级贫困村总体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和核心-边缘特征,呈现"一带、一核、多点"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类型以均匀分布为主、集聚分布为辅;空间关联存在两个明显的热点区域和若干次级热点区域,热点区域和冷点区域空间分布与密度分布具有较高的空间耦合度;回归分析显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交通设施、资源禀赋条件是影响大别山片区国家级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柏翠  潘竟虎  
基于点格局分析、核密度分析、热点聚类等方法,以中国4批次3 140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分布模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1)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呈聚集分布态势,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2)从类别来看,表演艺术类聚集于京津冀与冀鲁豫、长三角、粤闽沿海、湘鄂贵地区;传统手工艺类聚集在长三角、陕晋交界、京津冀地区;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类聚集在长三角及黄河下游地区;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类主要分布于京津冀地区;社会实践、仪式与节庆类多分布于东南沿海。(3)从批次来看,前两期非遗项目较多;后期更重视经济不发达地区非遗项目的开发。(4)非遗项目的两个分布高核区分别位于京津冀和长三角。(5)非遗分布趋向于地势比较平坦、气候温暖宜人、水资源丰富、阔叶林为主的平原和低山地区,以及历史文化悠久、民族聚居、经济较发达区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贤棠  刘大均  胡静  侯建楠  
以48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研究样本,对其空间分布形态、均衡程度、分布密度进行定量表征,并运用空间插值和缓冲区分析等方法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示范点在地理空间上趋于聚集分布状态,属于凝聚型分布格局。2示范点空间分布是分形的,且分形结构较复杂,在自组织演化过程中是围绕城市、交通等地理要素展开。3示范点空间分布密度呈现明显的差异性,京津冀、长三角的密度最大,珠三角、闽东南和川渝等地次之。4示范点空间分布受资源禀赋、客源市场和交通区位的影响较大,呈现"傍景"、"环城"、"沿路"的分布格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兆峰  刘婷  
研判国家级夜间文化与旅游消费集聚区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释放夜间消费市场潜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深刻意义。以第一、二批共24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与旅游消费集聚区为研究样本,综合采用平均最近邻、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揭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深层次驱动区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表明:1)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区整体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集聚型分布格局,以胡焕庸人口线为界,东南侧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区的数量和密度均显著高于西北侧;2)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区平均密度省际分布不均衡,环核分布特征显著,主要形成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及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代表的3个密度核心区;3)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受到经济状况、人口密度、居民幸福指数、高等级景区数量、交通设施与水文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且各回归系数正负值比重、高低值分布情况均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兆峰  刘婷  
研判国家级夜间文化与旅游消费集聚区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释放夜间消费市场潜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深刻意义。以第一、二批共24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与旅游消费集聚区为研究样本,综合采用平均最近邻、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揭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深层次驱动区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表明:1)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区整体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集聚型分布格局,以胡焕庸人口线为界,东南侧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区的数量和密度均显著高于西北侧;2)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区平均密度省际分布不均衡,环核分布特征显著,主要形成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及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代表的3个密度核心区;3)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受到经济状况、人口密度、居民幸福指数、高等级景区数量、交通设施与水文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且各回归系数正负值比重、高低值分布情况均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聂晶鑫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促进知识创新活动集聚是提升城市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必要对其展开深入研究。为此,以武汉都市发展区为例,采用科技论文发表数据,基于HDBSCAN空间聚类算法识别出知识创新集聚区,分析其类型、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武汉都市发展区存在多个知识创新集聚区,按创新功能可分为生产型、知识型、孵化型3类,各集聚区均呈显著的集聚分布,总体形成纺锤体型的层级结构与“一核两翼”的组合格局。各集聚区的形成受到建成环境、产业环境、创新环境、社会环境与政策环境的综合影响,且不同类型集聚区形成的显著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生产型集聚区主要受内部交通、游憩休闲服务与就医服务等因素的影响,知识型集聚区主要受上级扶持政策、科创服务与高校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孵化型集聚区主要受土地成本、孵化服务、产业准入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新发展阶段,知识创新集聚区是城市集聚知识创新主体的重要空间,可从生产型集聚区的产城融合发展、知识型集聚区的产业基础升级与孵化型集聚区的公共服务配套完善等方面予以优化。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任辉   郤雨菲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也是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指数、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呈现出凝聚型空间分布状态;(2)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呈现“局部聚集,整体分散”的分布特征,且分布密度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3)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呈现明显的聚集特征,空间自相关性表现较为显著,且正相关为主要空间关联类型;(4)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受资源禀赋、道路交通、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政策以及人口等因素影响较为明显。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匡兵  王丽英  卢新海  
该研究以自然资源部发布的445个国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区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和计量模型探究国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向纵深推进时的资源配置、区位选择等提供有益参考.结果表明:1)国家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区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和集聚特征,从总体上看,呈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从省际尺度来看,国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区的分布较为集中,呈聚集型.2)绝大部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区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东南侧,且呈现“单核独立,次中心多点环绕”的空间分布特征.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区的空间分布是自然地理条件、农业生产条件、经济发展条件、政策规制强度和城市化水平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区域,其作用方向和影响路径存在差异.最后,应遵循试点区的地理空间差异格局,因地制宜地进行分类实施与差异化管控,同时做好试点区建设的配套支持工作和成效评估工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刚  吴清  杨俭波  刘书安  
综合运用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7 586个国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叠加分析法探测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总体空间分布上,国家森林乡村呈现"大集聚、小分散"分布格局,经向性特征显著,具有显著的东多西少的格局特征;(2)区域空间分布上,在三大地区、八大分区和省际层面上分布极不均衡,东部地区森林乡村占比达40.23%,大西南、长江中游等6个区域占比达到79.79%;(3)空间密度分布上,高密度区域分布于黑河—腾冲一线以东的北京和苏浙皖赣湘交接区域,华北、华中与华南为两个核心绵延区;(4)空间关联特征上,呈现中东部热,西北、东北部冷的空间关联特征,冷点区域变化较小,热点区域呈现零散和带状分布向团状集聚转变的特征;(5)影响因素上,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受经济、社会、生态和自然地理多重因子影响,其中受生态因素的影响较大,河流、地形、气候对国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的影响也较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森林  周亮  滕堂伟  庄良  
开发区作为塑造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重要力量,其空间布局的外部特征和内在机理亟待研究。运用最邻近点距离指数、核密度估计与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了中国2 52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开发区总体上呈"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胡焕庸线"和三大自然区划高度耦合。(2)开发区在空间上具有以"城市群—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多核心连片集聚特征,且存在着显著的级别、类型异质性。(3)开发区整体空间分布是自然本底、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开发区空间分布的因子因开发区级别、类型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和差异性。城市劳动力资源和行政级别是影响开发区分布最为重要的因素;城市经济实力、信息化、地方政府竞争是次级核心因子。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韦福民  陈水华  范忠勇  陈苍松  方一峰  
2005年,在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域范围内,根据自然景观地貌确定一定数量的样线,在每样线上根据不同的生境和海拔高度有针对性地选取一定数量固定半径的调查样点,调查每一样点鸟类的种类和数量以及生境类型和海拔高度。用多元统计分析软件SPSS分析鸟类群落的组成、种类、集群指数和优势种等特征,比较不同季节、生境、海拔与鸟类物种数和个体数量的关系,对不同生境和海拔高度鸟类群落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夏季和冬季2次对大盘山鸟类的调查,共目击记录到鸟类64种,其中夏季鸟类51种,冬季鸟类40种。大盘山鸟类群落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群落分布在不同的生境呈现出明显差异,但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差异不明显。夏季繁殖鸟...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鑫   任云英  
揭示碳排放量与时空变化格局,对低碳化发展与国土生态管控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以青岛西海岸新区为对象,通过IPCC、夜间灯光反演等方法构建核算框架和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碳排放逐年增长,年均变化率为“S”形波动。(2)新区南北向的碳排空间聚集由紧凑变为散布,东西向则相反。(3)碳排放呈现高度空间自相关,内聚的趋势明显,但存在外扩的趋势。(4)碳排放空间聚类减弱,黄岛组团呈现高—高热点;藏南和宝山镇呈现低—低冷点。基于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层面归纳影响因素,以期对碳排放控制提供指引。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政欣  包亚芳  孙治  
以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指数分析、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规模度指数、洛伦兹曲线等地理数学方法分析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省域层面上,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呈现多中心集聚、组团分布格局;浙东北地区3A级景区村庄分布数量与集聚程度均高于浙西南地区,杭州、绍兴、衢州、宁波等4市的3A级景区村庄数量超过了全省的50%。市域层面上,3A级景区村庄分布类型大多数为均匀型,仅杭州、衢州、台州等3市为集聚型。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的空间分布受区域中心城市、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自然地理环境等影响较大。建议从空间结构、规模数量的角度结合经济、交通等影响因素优化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的空间布局。图12表2参36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