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53)
2023(8330)
2022(7061)
2021(6303)
2020(5061)
2019(11543)
2018(11073)
2017(21302)
2016(10921)
2015(12111)
2014(11825)
2013(11709)
2012(11276)
2011(10254)
2010(10465)
2009(9600)
2008(8925)
2007(7823)
2006(7257)
2005(6473)
作者
(31228)
(26347)
(26019)
(24890)
(17049)
(12578)
(11859)
(10112)
(10014)
(9116)
(9099)
(8899)
(8585)
(8149)
(8079)
(7993)
(7588)
(7473)
(7469)
(7286)
(6541)
(6248)
(6226)
(6206)
(5920)
(5891)
(5493)
(5349)
(5218)
(5071)
学科
(70722)
经济(70658)
管理(26415)
(21868)
地方(21803)
方法(18853)
中国(18104)
数学(16715)
数学方法(16574)
(15785)
企业(15785)
地方经济(13563)
(13557)
(12210)
业经(12140)
环境(9959)
农业(9585)
(8608)
(8289)
(8232)
(7930)
(7849)
金融(7846)
经济学(7825)
城市(7457)
(7301)
贸易(7294)
产业(7249)
理论(6891)
(6849)
机构
大学(160915)
学院(159728)
(77646)
经济(76009)
研究(62333)
管理(58736)
理学(49890)
理学院(49132)
管理学(48437)
管理学院(48095)
中国(44987)
科学(35552)
(35038)
(31510)
(30156)
中心(27631)
研究所(27256)
财经(25270)
经济学(25258)
(24318)
(23808)
师范(23693)
(22817)
(22763)
经济学院(22355)
北京(22147)
(21038)
师范大学(19772)
业大(19741)
(19094)
基金
项目(106631)
科学(85623)
研究(79031)
基金(78918)
(69020)
国家(68083)
科学基金(58842)
社会(54137)
社会科(51370)
社会科学(51355)
基金项目(42448)
(40438)
自然(35922)
自然科(35047)
自然科学(35037)
自然科学基金(34384)
教育(34209)
(34097)
资助(30399)
编号(30357)
(25215)
成果(24267)
重点(23997)
国家社会(23404)
(23108)
(21679)
课题(21391)
发展(20946)
(20685)
创新(20404)
期刊
(95581)
经济(95581)
研究(55233)
中国(30771)
(22815)
管理(22317)
科学(21675)
学报(19869)
(19071)
经济研究(15834)
大学(15613)
学学(14614)
技术(13919)
问题(13816)
(13052)
金融(13052)
财经(12934)
农业(12845)
教育(12694)
业经(12435)
(11484)
(9377)
资源(9369)
技术经济(9147)
世界(9096)
城市(8787)
(8579)
现代(8497)
统计(7926)
国际(7768)
共检索到2510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梦筱  
哈长城市群是黑龙江、吉林两省的城市密集发育区,是国务院批复的国家级城市群。运用引力模型测算黑龙江、吉林两省地级市(州)的经济联系强度、空间隶属度和腹地关系,并结合要素实际流动量分析其空间演化趋向。研究发现:哈长城市群以哈尔滨、长春和吉林为中心,群内其他城市作为紧密联系层,沿交通干线呈"井"字形分布;中心城市具有枢纽功能;群内城市间、省内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和空间隶属度高,处于彼此的紧密腹地和次紧密腹地;省际城市间联系偏弱。最后提出未来加强哈长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和市场融合,提高群内外城市间的联系合作,推动区域整体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迪  吴相利  
在构建综合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采用TOPSIS、区域不平衡测度及ESDA分析方法对2000—2014年哈长城市群内8个地级市、49个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各地区经济格局的时空演化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4年哈长城市群整体经济呈现稳步发展势头;同类地区在空间上集聚,但地区间差距逐渐拉大,经济格局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不同时期、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热点、冷点区域转移概率与转移方向无较明显"轨迹";局部空间自相关显著,各区域单元的空间经济格局变动较大,主导轴线和核心城市引擎作用尚不足,哈长城市群在东北地区的优势地位并不突出,短期内对引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还较弱。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守德  赵德海  
借鉴控制系统方法,阐释了城市群要素集聚合理化发展的一般过程,在此框架下提出了通过观测要素集聚程度对经济效率增益作用的方向和强度来判断要素集聚合理性的理论构想。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了2005—2014年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经济效率变动情况,并以此经济效率为被解释变量,以哈长城市群的不同要素集聚程度为解释变量,利用状态空间模型估算了2005—2014年哈长城市群的不同要素集聚程度对其所在区域经济效率提高的增益作用的变化。实证结果充分证实了理论构想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守德  赵德海  
借鉴控制系统方法,阐释了城市群要素集聚合理化发展的一般过程,在此框架下提出了通过观测要素集聚程度对经济效率增益作用的方向和强度来判断要素集聚合理性的理论构想。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了2005—2014年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经济效率变动情况,并以此经济效率为被解释变量,以哈长城市群的不同要素集聚程度为解释变量,利用状态空间模型估算了2005—2014年哈长城市群的不同要素集聚程度对其所在区域经济效率提高的增益作用的变化。实证结果充分证实了理论构想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守德  赵德海  
借鉴控制系统方法,阐释了城市群要素集聚合理化发展的一般过程,在此框架下提出了通过观测要素集聚程度对经济效率增益作用的方向和强度来判断要素集聚合理性的理论构想。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了2005—2014年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经济效率变动情况,并以此经济效率为被解释变量,以哈长城市群的不同要素集聚程度为解释变量,利用状态空间模型估算了2005—2014年哈长城市群的不同要素集聚程度对其所在区域经济效率提高的增益作用的变化。实证结果充分证实了理论构想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鹏  李彦  
高铁建设对城市群经济集聚演化具有重要影响,具体包括初步集聚、集聚增强和过度集聚三个阶段。基于多期DID模型,以我国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为例,从经济密度与产业集聚角度就高铁建设对三大城市群经济集聚演化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高铁建设有利于城市群经济集聚梯度效应的实现,促进了长三角城市群的制造业扩散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产业集聚具有不同的影响;高铁建设促进了中心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外围地区的制造业集聚也具有正向影响,推动了三大城市群经济空间结构向多中心模式的演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汤放华  陈立立  曾志伟  易纯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空间将出现三个趋势:区域一体化、信息化与知识化、生态文明趋势。在此三个趋势的影响下,长株潭城市群必然要进行空间重构,其进行空间重构的措施主要包括:构建区域一体的"流动空间"体系,构建区域发展所需要的五个支撑网络;构建以生态基础设施为空间分割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实现区域等级空间结构的扁平网络化,实现要素流动的无阻隔。在上述三个趋势及措施的指引下,长株潭城市群将增强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已实现其作为中部重要增长极的历史重任。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魏涛  田坤  
基于2004—2019年中国275个地级市的空间面板数据,以国家级城市群建设为准自然实验,本文实证考察了经济集聚对地方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及空间溢出。研究发现,依托城市群建设所产生的经济集聚效应显著促进了地方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升。机制研究显示,城市群建设通过吸引资源要素流入创造“集聚租”,“集聚租”带来的超额税收收入为地方公共服务供给提供财政保障。异质性分析表明,在财政压力较小和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建设的政策效果更显著。拓展研究得出,城市群建设会对周边300千米以内区域的公共服务供给产生“虹吸效应”而非“辐射效应”。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连港慧  徐蔼婷  汪文璞  
以“十四五”规划布局的19个国家级城市群为对象,结合模糊集合思想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格网化数据集,通过应用投影寻踪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探索性空间自相关方法和修正的引力模型,测度2013—2019年19个国家级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其整体发展态势、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19个国家级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整体呈现以递次转移为主、跨级转移为辅的演化特征;协同性欠佳,城市群间异质化、城市群内同质化特征逐渐显现;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出由弱到强的空间集聚特征,以低—低集聚为主、高—高集聚次之的局域空间集聚特征始终存在;数字经济发展呈现为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三大集聚的“高地连绵区”和东北、西北两大“低谷连绵区”的空间发展态势,以“胡焕庸线”为分界的东密西疏空间关联格局已然形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映慧  修春亮  姜博  
本文以辽中南、吉林中部与哈大齐三大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GDP比较城市群的经济规模,其次基于人均GDP、平均每个城市的GDP对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着比较三大城市群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地位。结果表明:总体而言辽中南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比哈大齐城市群好,而哈大齐又强于吉林中部城市群。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红锦  李胜会  
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的强弱直接影响城市群竞争力的强弱,进而影响一国的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因此,为了提高我国城市群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加强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强度就显得非常重要。珠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有活力的城市群之一,研究其经济联系强度不仅有助于继续发挥其对全国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而且对其他城市群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选取本地生产总值(GDP)、非农人口数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和建成区面积等指标,应用扩展强度模型对珠三角城市群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分别以广州和深圳为核心的中部都市区和东岸都市区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发展也较快;但以珠海为核心的西岸都市区各个城市联系较弱...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建营  毛艳华  
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城市群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利用引力模型,对珠三角城市群联系度进行定量分析。其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其经济联系呈现出以广州为中心向外依次减弱的规律,城市群内部各都市圈的发展水平差异明显。最后提出了加强珠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和提升其竞争力的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利莎  王士君  杨冉  
基于哈长城市群11个地级市间的公路、铁路客运与百度指数数据,采用Arc GIS可视化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城市空间联系格局和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群域内综合联系呈现"下"字型格局,整体联系强度走势与"哈大齐牡"、"长吉图"发展带和哈长发展主轴基本吻合;网络结构特征整体上表现为以哈尔滨、长春为双核心,地理位置越靠近核心,其交通信息通达性越好,对外联系水平越高;群域内城市形成发展的历史因素、行政区边界壁垒、城市综合发展实力、城市功能定位对哈长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利莎  王士君  杨冉  
基于哈长城市群11个地级市间的公路、铁路客运与百度指数数据,采用Arc GIS可视化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城市空间联系格局和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群域内综合联系呈现"下"字型格局,整体联系强度走势与"哈大齐牡"、"长吉图"发展带和哈长发展主轴基本吻合;网络结构特征整体上表现为以哈尔滨、长春为双核心,地理位置越靠近核心,其交通信息通达性越好,对外联系水平越高;群域内城市形成发展的历史因素、行政区边界壁垒、城市综合发展实力、城市功能定位对哈长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茂榆  冯豪  
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使用2006-2015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成渝四大国家级城市群的地级市数据,计算环境技术效率以考察经济质量,利用断点回归从双维度考察了城市群政策效应。研究发现:城市群政策显著提升了区域经济水平及转型,在保证经济稳步提升的前提下,进一步通过区域一体化、绿色发展等内在路径发挥政策效应。此外,应针对珠三角"畸重畸轻"、长三角和京津冀"稳中求进"、成渝潜力尚待释放的发展特征制定差异化政策。总体上,我国应适应城市群为主的空间形式,以交通、产业、环境等为中间渠道,形成"大城市为主,多管齐下,因地制宜"的驱动模式,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