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24)
- 2023(5963)
- 2022(5011)
- 2021(4889)
- 2020(4097)
- 2019(9144)
- 2018(9053)
- 2017(17581)
- 2016(9371)
- 2015(10355)
- 2014(9921)
- 2013(9673)
- 2012(9212)
- 2011(8282)
- 2010(8445)
- 2009(7955)
- 2008(7837)
- 2007(7276)
- 2006(6726)
- 2005(6050)
- 学科
- 农(45094)
- 济(39315)
- 经济(39258)
- 业(36143)
- 农业(29705)
- 管理(21996)
- 企(15624)
- 企业(15624)
- 业经(13796)
- 方法(11659)
- 中国(10290)
- 数学(10264)
- 数学方法(10190)
- 农业经济(9887)
- 制(9245)
- 村(9059)
- 农村(9051)
- 发(8487)
- 学(7742)
- 策(7438)
- 财(7416)
- 发展(7303)
- 展(7300)
- 土地(7263)
- 地方(7200)
- 及其(7119)
- 收入(6904)
- 体(6834)
- 劳(6791)
- 劳动(6788)
- 机构
- 学院(133399)
- 大学(128918)
- 济(59700)
- 经济(58691)
- 管理(53525)
- 农(47972)
- 研究(47423)
- 理学(46672)
- 理学院(46260)
- 管理学(45602)
- 管理学院(45378)
- 中国(38523)
- 农业(36438)
- 科学(28550)
- 业大(28459)
- 京(26845)
- 所(24137)
- 财(23629)
- 中心(23574)
- 农业大学(22094)
- 研究所(21930)
- 江(20609)
- 财经(18726)
- 经济管理(18360)
- 业(17863)
- 经(17314)
- 范(17157)
- 师范(16970)
- 经济学(16558)
- 发(16156)
- 基金
- 项目(91113)
- 科学(72477)
- 研究(68971)
- 基金(67487)
- 家(60078)
- 国家(59070)
- 科学基金(49838)
- 社会(45379)
- 社会科(42367)
- 社会科学(42356)
- 基金项目(36197)
- 省(35612)
- 自然(30964)
- 自然科(30253)
- 自然科学(30243)
- 自然科学基金(29721)
- 编号(29643)
- 教育(29143)
- 划(28845)
- 农(28479)
- 资助(25883)
- 成果(23451)
- 部(21004)
- 发(20578)
- 重点(19694)
- 国家社会(19140)
- 业(19090)
- 创(18825)
- 制(18310)
- 课题(18200)
共检索到2035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罗拥华
经济个体的行为选择决定宏观经济态势,农户种粮投入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粮食安全,是构成国家粮食安全的微观基础。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紧扣这些影响农户种粮投入行为的关键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激发农户种粮意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艳 陈怡冰 李凤廷 刘威
[目的]通过对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基础的客观评价,确定不同区域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比较优势和短板制约,为差异化区域发展路径提供依据和支撑。[方法]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熵权法、全局莫兰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20年东北、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产业链发展水平、空间相关性和协调度进行测度。[结果](1)由于其生产环节突出的比较优势,东北平原粮食安全产业带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最高,黄淮海平原加工环节比较优势显著,长江中下游平原各环节都不具备比较优势,综合得分最低;(2)粮食生产和加工地理集聚特征显著,得分高的区域分布较为集中,而流通和服务支撑集聚特征不显著;(3)粮食产业链各环节间耦合协调度区域得分排名与综合发展水平一致,其中东北平原耦合协调度最高,且加工环节发展滞后于其它环节,黄淮海平原居中,流通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而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低,以濒临失调型为主。[结论]基于上述横向比较结果,按照“强化优势、补齐短板、重点突出、差异发展”的原则,认为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应分别施行绿色优质生产引领、流通加工一体化和工贸带动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徐斌 孙蓉
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为背景,通过文献梳理出我国未来仍需维持较高的粮食生产能力以保证"口粮安全"。农业保险作为应对自然灾害、维持收入稳定的重要风险管理工具,理论上有助于提高农户种粮的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本文通过建构两组模型、四个方程,比较分析农业保险引致的耕地面积和农资投入各自变化对农业收入及其占比的影响效应;基于全国八大粮食主产区的微观调查数据,验证农业保险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实际作用效果;并通过模糊聚类分析法对区域差异进行甄别。研究显示,现阶段农业保险促进了农户农业收入的增加,但对其种粮积极性的提升并不理想,收入结构不同的地区农业保险的效果亦存在差异。结合分析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和农业现代化趋势,尝...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聂振邦
2008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粮食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执行国家粮食政策,正确把握形势,改善宏观调控,深化企业改革,加强监督检查,创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玉洁
疫情影响下,产业链、供应链、运输链受阻,全球通胀持续升温。国际上,消费、供给、贸易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当前初级农产品国际贸易形势愈加复杂的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际粮食价格处于十年以来的高位。面对当前及未来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潜在问题,中国如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那就是,紧紧把握住“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稳住“脚跟”,守住发展“底盘”。
关键词:
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粮食安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丹 巩前文
农地流转是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农地流转中"去粮化"行为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本文通过对国内农地流转政策演变、基本态势以及流转中出现的"去粮化"行为动因分析发现:农地流转中"去粮化"行为对我国粮食产量、耕地质量以及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较大。为规避农地流转中"去粮化"行为发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建议农地优先流转给种粮大户和粮食加工企业、建立农地流转费用指导标准、规避农地流转政府强制行为、加强对农地使用用途监管和完善流转农地种粮低收益补贴等。
关键词:
农地流转 去粮化 粮食安全 影响 对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丹 巩前文
农地流转是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农地流转中"去粮化"行为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本文通过对国内农地流转政策演变、基本态势以及流转中出现的"去粮化"行为动因分析发现:农地流转中"去粮化"行为对我国粮食产量、耕地质量以及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较大。为规避农地流转中"去粮化"行为发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建议农地优先流转给种粮大户和粮食加工企业、建立农地流转费用指导标准、规避农地流转政府强制行为、加强对农地使用用途监管和完善流转农地种粮低收益补贴等。
关键词:
农地流转 去粮化 粮食安全 影响 对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邱毅 高铁生
一国要实现粮食安全,既不能完全依靠政府,也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而是要发挥二者的合力作用。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发达国家政府培育粮食市场主体、健全市场体系以及对粮食市场进行干预的政策体系,从中借鉴并探索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中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期完善我国的粮食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手段。本文主要分三部分:一是介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确保粮食安全的市场基础,主要从各国的粮食生产、粮食流通和配套组织等方面展开;二是介绍上述发达国家确保粮食的政府干预能力,主要从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等方面展开;三是对我国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市场基础 政府干预 发达国家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曾福生 匡远配
粮食大省是我国商品粮的主要来源地,对于实现全国粮食的总量平衡和区域协调,保障全国粮食安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借鉴库茨涅茨的"农业四大贡献"理论,构建粮食大省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度的分析理论框架,以期为国家政策向粮食大省偏斜和财政扶持提供理论依据,并提出提高粮食大省贡献度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粮食大省 贡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方言
粮食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作为国民经济综合部门,承担着对粮食等重要商品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的任务,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研究制定一系列重大粮食政策,加大实施力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关键词:
粮食政策 粮食安全 转变粮食发展方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韩俊
近年来,我国粮食供求总体上呈现紧张平衡状况,结构性紧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国内外粮食生产、需求和贸易环境的新变化,应从国情出发,完善粮食价格机制,保持粮食价格水平的稳步提高,提高政府价格干预政策的前瞻性和稳定性,健全粮食支持政策体系,严格保护耕地,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统筹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市场的能力,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立足于国内保障粮食安全。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粮食生产能力 粮食政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洪远
随着世界粮食供求的变化、国内粮食安全问题的变化,以及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对粮食安全的需要,有必要对中国粮食安全进行全面分析。本文梳理了自党的十六大报告以来有关的粮食安全政策,并针对当前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挑战、新趋势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当前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和生产要素的制约,且国际市场对中国粮食市场的供求影响较大,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粮食进口的难度加大。对此,本研究提出了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内容和要求,并针对新要求和新内容提出优化路径和政策选择。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资源要素制约 政策选择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政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始终是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对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本期专题回顾了我国近年来财政粮食工作取得的成绩、介绍了几个产粮大省开展财政粮食工作的经验,并对未来财政粮食工作的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各地提供有益的借鉴,使财政粮食工作更好地为种粮农民增收、粮食企业增效服务,促进粮食生产和粮食产业发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彭剑良 彭博
农垦具有全国领先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较大的粮食生产能力、独具优势的组织形式,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力量。国家应该加大对农垦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农垦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水平,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更好地发挥农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