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67)
2023(5772)
2022(5230)
2021(4977)
2020(4221)
2019(9294)
2018(9069)
2017(17356)
2016(9817)
2015(10922)
2014(10567)
2013(10624)
2012(10142)
2011(9114)
2010(9444)
2009(8711)
2008(8855)
2007(8360)
2006(7657)
2005(6990)
作者
(27254)
(22936)
(22531)
(22111)
(14449)
(11224)
(10268)
(8762)
(8657)
(8572)
(8050)
(7605)
(7603)
(7554)
(7489)
(6950)
(6631)
(6616)
(6589)
(6294)
(5930)
(5647)
(5623)
(5460)
(5299)
(5173)
(5104)
(5092)
(4698)
(4593)
学科
(34289)
经济(34133)
管理(25347)
(22443)
(21710)
(21093)
税收(20268)
(20130)
企业(20130)
(20102)
财政(13951)
中国(12757)
方法(12062)
(11742)
(11206)
业经(9381)
理论(9363)
(9339)
地方(8785)
(8726)
(8629)
数学(7465)
数学方法(7380)
(6829)
教育(6652)
农业(6533)
(6224)
(6161)
财务(6137)
财务管理(6115)
机构
大学(136986)
学院(134097)
(53067)
经济(51934)
研究(50032)
管理(44644)
(39417)
理学(37267)
理学院(36743)
管理学(36187)
管理学院(35914)
中国(35838)
科学(30312)
(28507)
(26903)
财经(26451)
(23823)
研究所(23599)
(21880)
(21537)
中心(20943)
(19481)
师范(19352)
财经大学(19162)
(19015)
北京(18666)
业大(17476)
(17278)
经济学(17268)
农业(16888)
基金
项目(80989)
科学(62364)
研究(61548)
基金(58135)
(51698)
国家(50826)
科学基金(41603)
社会(40518)
社会科(37121)
社会科学(37101)
(31019)
基金项目(30104)
教育(27919)
(26229)
编号(25017)
自然(24576)
成果(24275)
自然科(23980)
自然科学(23966)
自然科学基金(23557)
资助(23195)
重点(18517)
(18413)
(18167)
课题(17687)
国家社会(16668)
(16647)
项目编号(16291)
(16287)
教育部(15930)
期刊
(68212)
经济(68212)
研究(53854)
(33269)
中国(31918)
学报(26194)
(21164)
科学(19990)
大学(19272)
教育(18661)
学学(17907)
管理(17076)
(15598)
(15502)
财经(14089)
农业(14042)
税务(13770)
(12061)
经济研究(10907)
(10219)
金融(10219)
问题(8987)
(8681)
财政(8681)
技术(8518)
图书(8345)
(8123)
(7715)
业经(7583)
国际(7458)
共检索到2274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朱海嘉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大后方强化税政管理,调适直接税制体系,拓展直接税源,加大稽征力度,以此为契机加强了对云南省财税领域的介入。但从央地关系与征纳关系的视角分析,稽征在实施过程中面临阻力与困境。就战时云南直接税收结构来看,各税目收入变化很大,呈现此消彼长之势。在稽征成效上,既取得税收收益逐年递增的成绩,但也存在征收数与纳库数之间留有缺口、税源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与脆弱性、税收汲取能力下降以及征管体制缺失、绩效低下等负面问题。战时作为"央税"属性的直接税制介入云南地方社会后,解构了战前"相对独立"的云南地方税收格局,展现直接税收与政治社会场域互动的丰富图景;也隐藏着特殊战时背景下国民政府与云南地方势力的又一轮博弈;还反映出征、纳主体之间基于各自利益考量并在税收社会土壤的制约下,对征税的不同认知与执行策略。这为观察战时国民政府边疆地区的财税治理样态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国琴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安置民众、调动全国人力物力进行抗战,在各地相继建立职业介绍机构、颁布职业介绍相关法律法规,发展职业介绍事业。昆明由于地处后方,其战略地位提高,城市和工业获得一定发展,当地职业介绍所也获得发展,其中尤以隶属云南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昆明职业指导所发展最快。昆明职业指导所成立后积极开展职业调查、职业训练、代办招考、职业介绍等工作,为昆明职业介绍服务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卫东  
北海币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发行的货币,曾以辅币的形式依附于法币,在币值、信用等方面得到了法币的有力支撑,而北海币亦为法币提供了有力保护,两者相辅相依,共同对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山东抗日民主政府为使北海币信用免受法币贬值的影响,在维持两币同时流通的前提下,以强制法币折价来扭转北海币对法币的依附关系,但却遭到市场的强力抵制。有鉴于此,山东抗日民主政府毅然取消了法币的合法通货地位,最终使北海币摆脱了法币的影响而成为根据地的本位币,而法币则在退出流通领域后转化为北海币的外汇,成为进行对日货币战的工具。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陈磊  谢长法  曾艳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战略重心西移,重庆成为战时的陪都。随着重庆战略地位的提高,职业指导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尤其以重庆职业指导所的建立和发展最为典型。重庆职业指导所自成立以来,致力于开展职业介绍、难民就业指导、职业训练和升学就业指导等工作,有效地弥补了政府职能的不足,对完善指导工作体系,协调人事矛盾,促进就业及维护后方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邹源椋  王伦信  
师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推动大学发展的核心力量。抗战时期,云南大学抓住北平、上海等地著名高校内迁的历史机遇,通过庚款讲座教授资助、发挥学者学术影响力及与内迁高校合作等举措,礼聘内迁学者,强化师资队伍。云南大学的师资建设适应国家与地方战时需要,合理建构师资布局,依托内迁学者培养本土师资,使其在高校内迁的八年间迅速成长为民国时期著名国立大学。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立英  
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是后方各族人民积极支持抗战的典型代表,因而也是西南边疆抗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研究中存在不少问题:第一,服务团60人的编制从出征开始就处于动态,最多时达61人,最少时54人该服务团,从未出现过整60人的情形;第二,除团员回忆录外,笔者尚未发现日俘称团员为"女南蛮"的记载,却看到外省人称之为"女苗兵"的资料;第三,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前后两期,第二期的组建较第一期更完备,训练更严格,但受时局影响,未能出发前线。这些谬误的出现,与长期以来我们对待和研究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和云南抗日战争史的态度、资料有密切关系。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浩然  马万利  
民国前期,云南粮食基本上处于供求平衡状态。随着抗战爆发,由于农业劳动力锐减、农业生产资料匮乏、粮食需求增多和分配机制低效等原因,导致云南农村破败、粮食产出锐减、供求失衡、粮价指数和零售品价格指数上涨,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粮食危机。为了应对粮食危机,云南省政府试图通过农业技术改革、扩大种植面积、统制流通环节和抑制消费等措施减缓粮价恶性上涨的压力。但由于云南省政府更多关注流通领域的统制,导致粮政无法根本解决抗战时期的云南粮食危机,由此推动了战后昆明民主运动的开展和云南的和平解放。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俊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开发大后方农业,增加农产,支持抗战,要求中央及地方农业改进机关开展作物病虫害防治试验研究,以期发现适当的防治方法与措施。大后方各级农业机关积极响应,进行了虫害、病害及药剂实验研究,基本查明了主要病虫害的为害状况及害虫生活史,研究出了卓有成效的防治方法,并大力推广。同时创办了防治药剂制造厂,针对各种主要病虫害,开展了较大规模的防治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后方军需民用供应紧张情形,对抗战做出了一定贡献,也使大后方农作物病害虫防治由传统方法向近代科技转化,为战后科学防治病虫害奠定了初步基础。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海嘉  
抗战时期,日军意图切断、封锁后方物资供应,迫使国民政府妥协屈服;肆意对有"抗战生命线"之称的滇缅公路展开毁灭性的无差别大轰炸。主要方式为轮番轰炸公路沿线重要桥梁,造成交通梗阻;密集投掷霍乱菌弹,残害无辜民众生命;蓄意轰炸重要补据点,损毁沿线市镇设施。大轰炸行动凸显滇缅公路的重要战略地位。从历史过程看,日方战略决策与缅北滇西战局的演进主导了轰炸行为表征,以点带面式的从旨在对战时国际交通大动脉的损毁与瘫痪发展到造成滇西、滇中地区极其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并对滇缅沿线市镇乃至西南后方的经济民生与社会秩序产生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俊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开发大后方农业,增加农产,支持抗战,要求中央及地方农业改进机关开展作物病虫害防治试验研究,以期发现适当的防治方法与措施。大后方各级农业机关积极响应,进行了虫害、病害及药剂实验研究,基本查明了主要病虫害的为害状况及害虫生活史,研究出了卓有成效的防治方法,并大力推广。同时创办了防治药剂制造厂,针对各种主要病虫害,开展了较大规模的防治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后方军需民用供应紧张情形,对抗战做出了一定贡献,也使大后方农作物病害虫防治由传统方法向近代科技转化,为战后科学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红香  
边民的国家认同关乎国家的安全和稳定。20世纪初,受西方外来势力侵袭和地方势力裹挟,地处滇黔川边的石门坎苗民国家认同混乱;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国到了生死存亡关头,如何提升边民国家意识、一致对敌成了当务之急。国民政府汲取教育缺场、人为我谋之教训,以国家认同教育入手,通过国家和当地少数民族精英的双向互动,促使石门坎边民的国家意识、家国情怀以及做为国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有效激发,积极投身到保国卫家的爱国实践中。本研究通过史例说明,边教作为边民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方式,任何时候都不可缺场,边民国家认同的建构既需国家的主导,又需发挥少数民族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回顾这段历史,应汲取边地国家教育缺场所致国家认同危机的教训,强调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力量,依靠国家和当地少数民族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维护边疆之繁荣稳定。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守广  
抗战时期的后方企业家群体大约形成于1938年到1939年之间,具有以工业家、金融家为核心、联系比较紧密、代表性广泛等显著特点;后方企业家群体对于中国抗战的胜利和西南、西北区域经济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并把中国近代企业伦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期刊] 求索  [作者] 黄均霞  
"农业国防"是以粮食为中心,通过加强战时粮食生产和调整粮食政策来增强国防力量,是农业国持久战与"消耗战"的主要表现。1939年,湖南省政府以"农业国防"为中心开办粮政,统制生产、加强购储与控制粮价,将粮政迅速纳入战时轨道。田赋征实后,湖南省政府调整战时粮政,加大粮食征集力度、加强粮政管理、严格粮食流通,以强化"农业国防"。"农业国防"政策为抗战胜利做出巨大贡献,但巨大的征实征购摧垮了湖南农村经济,也使"农业国防"政策难以持久。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圣菊  
抗战时期,由于粮食需求的急剧增加,湖南省积极开展了粮食品种的改良与推广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幅度增加了湖南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与总产量,为抗战提供了大量的军民用粮,同时也增强了国统区粮食管理的宏观调控能力,为坚持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阎庆生  黄正林  
本文主要利用陕西省档案馆所编的有关资料 ,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税收政策、税收法律制度、税收管理和历史地位作了研究。认为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建立健全了各种税收法律制度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税收体系 ,使税收成为皖南事变后边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不仅推动了边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 ,而且对边区商业贸易、反封锁和反倾销的经济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