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97)
2023(2560)
2022(2154)
2021(2019)
2020(1653)
2019(3866)
2018(3607)
2017(6310)
2016(3616)
2015(4010)
2014(3793)
2013(3558)
2012(3403)
2011(3084)
2010(3272)
2009(2858)
2008(2847)
2007(2568)
2006(2206)
2005(2030)
作者
(13020)
(11064)
(10962)
(10106)
(7063)
(5459)
(4919)
(4306)
(4180)
(3890)
(3811)
(3759)
(3669)
(3604)
(3577)
(3373)
(3221)
(3183)
(3129)
(3065)
(2914)
(2871)
(2771)
(2608)
(2488)
(2465)
(2453)
(2427)
(2387)
(2335)
学科
(11123)
经济(11102)
(7877)
管理(6963)
(5956)
企业(5956)
方法(5055)
数学(4557)
数学方法(4495)
(4477)
(3813)
中国(3558)
(2840)
农业(2521)
(2375)
(2279)
(2192)
金融(2190)
(2165)
(2115)
业经(2104)
银行(2094)
(2073)
贸易(2072)
(2042)
(2018)
(1947)
(1874)
技术(1787)
(1760)
机构
大学(52235)
学院(50381)
研究(22450)
(17769)
科学(17239)
(16818)
经济(16405)
中国(14990)
管理(14867)
农业(14286)
(13271)
理学(12670)
研究所(12463)
理学院(12401)
业大(12168)
管理学(12008)
管理学院(11936)
(11732)
中心(10231)
农业大学(9174)
科学院(8276)
(8257)
(8253)
(8206)
实验(7719)
(7667)
(7615)
(7480)
实验室(7468)
技术(7179)
基金
项目(38934)
科学(28799)
(28396)
基金(27991)
国家(27686)
研究(23061)
科学基金(21283)
自然(15294)
(15243)
自然科(14914)
自然科学(14898)
自然科学基金(14638)
基金项目(14241)
社会(13803)
(13587)
社会科(13035)
社会科学(13028)
资助(11743)
教育(10082)
计划(9584)
重点(9340)
科技(9171)
(8262)
编号(8110)
(8039)
科研(7975)
(7913)
(7685)
(7683)
创新(7626)
期刊
学报(18271)
(17038)
(16657)
经济(16657)
科学(12335)
大学(12042)
研究(12006)
农业(11573)
中国(11330)
学学(11298)
(6909)
业大(5707)
图书(5601)
(5579)
管理(5562)
农业大学(5063)
书馆(4415)
图书馆(4415)
(4387)
教育(3846)
中国农业(3783)
科技(3429)
(3339)
金融(3339)
自然(3212)
技术(3208)
林业(3102)
财经(3002)
经济研究(2861)
世界(2809)
共检索到770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段灿星  王晓鸣  朱振东  武小菲  
【目的】了解国家种质库存小麦的主要寄藏真菌,评价不同地域来源的小麦种质健康状况。【方法】运用吸水纸法、平皿测定法和洗涤法检测了共1 465份库存小麦种质。【结果】在来自陕西、河北和青海的712份小麦种质中,通过吸水纸法共检测到17属近40种真菌,其中陕西小麦种质上的优势菌群主要是交链孢(Alternaria)、根霉属(Rhizopus)、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离蠕孢属(Bipolaris)、芽枝霉属(Cladosporium)、膝葡孢属(Gonatobotrys)和毛壳霉属(Chaetomium)等,河北区小麦的优势菌群为交链孢、根霉属、青霉属、曲...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培培  宋双  张福彦  陈锋  崔党群  
【目的】小麦中的脂肪氧化酶(LOX)是影响小麦面粉颜色和其储藏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中国黄淮麦区的306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脂肪氧化酶活性分析及等位基因检测,为小麦品质育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酶标仪测定参试样品的脂肪氧化酶(LOX)活性,并利用控制脂肪氧化酶活性的位于1AL上的QLpx.caas-1AL位点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Xwmc312以及位于4BS上的Ta LOX-B1位点的功能标记LOX16和LOX18,采用特异引物的PCR扩增技术以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技术进行参试材料的LOX基因型鉴定。【结果】表型测定结果表明,参试的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中脂肪...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锦  王志伟  于亚雄  杨金华  程加省  
利用csLV34标记对云南铁壳麦和云南省其他小麦种质中慢锈性基因Lr34/Yr18进行了检测,旨在筛选出含有目标基因的优异小麦种质,为云南省持久抗锈性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材料和方法。结果表明,55份供试材料中云南铁壳麦种质A13、云南省育成品种云麦39、云南省地方品种保山老玉麦和云县小白麦等4份材料携带有慢锈基因Lr34/Yr18,供试材料中来源于CIMMYT的材料未检测到Lr34/Yr18基因。这些携带有慢锈性基因的材料可作为今后云南省抗锈病育种的抗源材料。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董娜  陈向东  胡铁柱  李淦  张亚娟  茹振钢  
为了初步明确39份外引小麦种质中条锈病和白粉病抗性基因组成,利用共分离或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抗条锈病基因Yr5、Yr10、Yr18和抗白粉病基因Pm4、Pm13、Pm21进行检测,同时结合田间鉴定,对外引种质的抗病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携带Yr18基因的种质有6份,对条锈病菌表现近免疫至中抗,抗性表现稳定; Yr5连锁标记S1320阳性的种质有21份,Yr10连锁标记SC200阳性的种质有2份,但标记阳性的种质中抗病性表现不一致,可能跟载体品种的遗传背景有关,利用这些分子标记进行辅助育种时,要结合接种鉴定结果综合判断。Pm4基因基本丧失白粉病抗性,携带该基因的7份种质中仅有1份抗病。在39份种质中,均未检测到抗白粉病基因Pm13和Pm21。此外,有2份种质澳阿优1号和bermude兼具条锈病和白粉病抗性,综合抗病性好,在育种中可以合理利用。为小麦抗病育种亲本选择和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小林  谷安宇  张馨宇  徐雨然  罗来鑫  李健强  
通过研究3种水稻种子寄藏真菌检测方法的异同和适应性,为提高水稻种子健康检测的针对性提供科学依据。以云南省具有代表性的3个主栽水稻品种楚粳26、滇优35和宜香9的种子为材料,采用洗涤法、PDA平板法进行种子寄藏真菌检测;同时采用滤纸保湿法对此3个品种以及富优80等产地海拔高度不同的共计20个水稻品种的种子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洗涤法适用于种子外部带菌检测,洗涤时间为20min,洗涤液稀释10倍涂平板可以观测记录带菌的数量,供试水稻种子外部主要携带Aspergillus、Fusarium、Penicillium、Alternaria,它们出现的比例分别为21.4%、17.9%、16.7%和8.3%;...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红梅  厚毅清  欧巧明  陈玉梁  石有太  
小麦1BL/1RS易位系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是影响小麦加工品质的重要因素。为了明确甘肃小麦品种资源中1BL/1RS易位系的分布和HMW-GS组成情况,本研究采用多重PCR体系对552份小麦引进品种、育成品种和高代品系进行分子检测,分析了1BL/1RS和非1BL/1RS易位品种的容重、蛋白质、湿面筋、赖氨酸含量、SDS沉淀值等品质参数。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检出1BL/1RS易位系202份,占总数的36.6%,冬小麦育成品种中易位系的分布频率(51.8%)显著高于引进品种(41.0%)和春小麦(31.1%)。Glu-1位点优质亚基Ax1/Ax2*、Dx5、Bx14和Bx7OE的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吴晓军  李奉原  申云霞  陈向东  胡喜贵  姜豪  张雪宁  李小利  胡铁柱  茹振钢  
为了有效利用外引小麦种质资源和探讨部分小麦粒质量基因的育种应用价值,以48份小麦外引种质为材料,测定种质千粒质量,并利用4个粒质量基因(TaGW2-6A、TaCwi-A1、TaGS2-D1和TaSus2-2B)的功能分子标记进行高千粒质量等位变异类型和分布检测。结果表明,外引种质材料的平均千粒质量为30.15 g,变异范围为20.13~43.19 g,超平均值种质材料占45.8%。外引小麦种质中4个粒质量相关基因存在8种单倍型,TaCwi-A1基因、TaGW2-6A基因的高千粒质量单倍型TaCwi-A1a和Hap-6A-A的平均千粒质量均显著高于对应的低千粒质量单倍型TaCwi-A1b和Hap-6A-G。而TaSus2-2B基因、TaGS2-D1基因的低千粒质量单倍型TaSus2-2Bb和TaGS2-D1b的平均千粒质量均显著高于对应的高千粒质量单倍型TaSus2-2Ba和TaGS2-D1a。含有相同单倍型组合的种质在供试材料中占比较高的,其平均千粒质量也相对较高。研究表明,这些外引小麦种质的粒质量相关性状具有较好的遗传改良潜力,在小麦育种中对多个相关粒质量基因进行综合遗传效应分析十分必要。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谢晓玲  邓自发  解俊峰  
巨穗小麦新种质材料是一具有茎杆粗壮、叶片短宽直立、大穗、大粒、高结实率等特点的种质资源。本研究应用单体分析和双端体分析方法对241材料进行了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新种质材料241的1A,3A,5A和4B染色体上具有控制株高的隐性基因,6B染色体上具有控制株高的显性基因,其中3A,5A和6B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强效,1A和4B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弱效。通过双端体分析进一步将控制株高的基因定位到1AS,3AS,5AL和4BL上。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小波  关攀锋  辛明明  汪永法  陈希勇  赵爱菊  刘曼双  李红霞  张明义  逯腊虎  魏亦勤  刘旺清  张金波  倪中福  姚颖垠  胡兆荣  彭惠茹  孙其信  
【目的】利用热感指数作为耐热性鉴定指标,分别对冬、春小麦种质资源进行高通量耐热性鉴定,筛选耐热种质资源,为小麦耐热性育种提供材料基础。【方法】冬小麦材料采用延期播种、春小麦材料种植在温度有显著差异的地理环境下,人为致使小麦灌浆期遭遇高温胁迫。根据不同环境处理的千粒重值计算冬、春小麦各个材料的热感指数。依据热感指数,对来自中国不同小麦生态区和国外不同地区和组织的1 325份小麦种质资源,包括688份冬小麦和637份春小麦,分别进行耐热性评价。热感指数小于0.5为极耐热材料、大于等于0.5小于1为中等耐热材料、大于等于1小于1.5为中等热敏感材料、大于等于1.5为极敏感材料。【结果】冬小麦和春小麦热胁迫处理组灌浆期平均最高温度分别高于对照组1.91℃和7.09℃,且热胁迫处理组千粒重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降低。根据热感指数分级评价结果,极耐热冬、春小麦材料31和48份,占供试材料的4.51%和7.54%;极敏感冬、春小麦材料19和58份,占供试材料的2.76%和9.11%;其余大多数材料为中间类型(中等耐热材料和中等热敏感材料)。从中国小麦生态区域的地理分布来看,来自南部麦区(西南冬麦区、青藏春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冬小麦材料耐热性整体高于来自北部麦区(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的冬小麦材料。对于春小麦,来自新疆春冬麦区的材料耐热性最强,平均热感指数为0.70,且其中88.00%的材料属于耐热材料(极耐热材料或中等耐热材料);此外,来自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的春小麦平均热感指数为0.88,也表现出较强的耐热性。来自CIMMYT的人工合成六倍体材料耐热性最弱,平均HSI为1.18,其中69.58%的材料为热敏感材料(中等热敏感材料和极敏感材料)。【结论】采用延期播种或在高温的地理环境下种植能使小麦在灌浆期遭遇高温胁迫。以千粒重热感指数作为评价指标,对1 325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高通量耐热性鉴定,综合考虑正常条件下的产量潜力和高温条件下的耐热性,筛选出优异耐热资源103份,可用于相应生态区小麦的耐热性遗传改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晓玲  卢新雄  辛萍萍  张志娥  陈辉  王鸿凤  
【目的】了解国家作物种质库贮藏高粱种子的生活力状况,为国家作物种质库贮存高粱种子及其它作物种子生活力监测及更新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达到长期安全保存种质资源的目的。【方法】对在国家作物种质库贮藏10年以上的3 300份高粱种子的生活力进行了监测,分析了不同起始发芽率和来自不同供种单位和年份种子的生活力变化,探讨了种子起始质量对贮存效果的影响。【结果】90%的种子在国家作物种质库贮存10年后的发芽率仍保持在入库最低标准85%以上,有33份(占被监测份数的1.00%)出现了明显下降,发芽率从85%以上下降至70%以下。从总体上看,低发芽率水平的种子份数增加,高发芽率水平的种子份数减少。来自不同供种单...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吴晓军  胡喜贵  陈向东  姜小苓  张雪宁  王玉泉  董娜  胡铁柱  李笑慧  茹振钢  
为了有效利用外引小麦种质资源和评价小麦抗旱性相关分子标记的有效性,以48份小麦外引种质为材料,测定干旱条件下种子的相对发芽率,并利用4个小麦抗旱性相关分子标记进行抗旱基因(1-feh-w3、Dreb-B1、NRX-B1和FerA1)的分布检测。结果表明,外引种质材料的平均相对发芽率为70.0%,变异范围为34.9%~94.5%,中等及以上抗旱性等级种质材料占85.4%。外引小麦种质中4个抗旱性相关基因存在8种单倍型,Dreb-B1、FerA1基因各自的2种单倍型间平均相对发芽率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而1-feh-w3基因的Westonia type单倍型与Kauz type单倍型,NRX-B1基因的TaNRX-B1a单倍型与TaNRX-B1b单倍型间平均相对发芽率无显著差异;TaDreb-B1a、TaFer-A1(H)单倍型与平均相对发芽率均呈显著正相关,1-feh-w3、NRX-B1基因与平均相对发芽率相关性不显著。平均相对发芽率以单倍型组合Westonia type/TaDreb-B1a/TaFer-A1(H)/TaNRX-B1a最高,达到77.35%。验证了抗旱性基因Dreb-B1分子标记的有效性,而1-feh-w3基因2种单倍型对抗旱性选择无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亓增军  庄丽芳  刘大钧  陈佩度  
为挖掘和利用荆州黑麦中的抗性基因 ,选用感病对照品种辉县红小麦与荆州黑麦进行了杂交。结果表明 :辉县红与荆州黑麦有较好的可交配性 ,杂交结实率为 6 3 5 % ;染色体配对分析表明杂种F1平均交叉结数为 1 92 ,其染色体构型为 2 4 42Ⅰ + 1 6 1+ 0 11○Ⅱ + 0 0 5Ⅲ ;C 分带和FISH (荧光原位亲交 )分析表明 ,87 7%的二价体和三价体发生在小麦种内 ,10 8%发生在小麦与黑麦之间 ,而仅有 1 5 %发生在黑麦染色体之间 ;杂种F1在开放授粉条件下结实率为 0 3粒 /穗 ;杂种F2 种子根尖染色体数变幅为 42~ 5 1条 ,其中黑麦染色体...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屈会选  党建友  程麦风  谢咸升  
1999~2002年先后引进国内外小麦种质资源468份,在山西省小麦主产区临汾市设立试验点,对其进行了抗麦长管蚜特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引进的小麦种质资源中不同品种(系)对麦长管蚜抗性有明显差异,其中表现高抗的有11个,表现中抗的有63个,可作为抗蚜材料为育种利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春平  罗坤  朱启迪  李丹  赵惠燕  张改生  
【目的】探索和发掘优质抗麦长管蚜的种质资源及方法,为高效节本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抗麦长管蚜小麦育种研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GIS的空间分布分析法和小麦种质资源抗蚜性鉴定为基础,从377份小麦种质资源中随机选取22个种质资源的13个主要性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GIS的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麦长管蚜种群对小麦种质资源的入侵扩散从分散危害演变为聚集危害为主。成株期田间自然鉴定结果表明,在377份种质资源中,高抗材料4份,分别是陕253、豫麦70、陕糯1号、186Tm,占鉴定材料的1.06%;中抗材料55份,占鉴定材料的14.59%,包括的种质资源有Amigo、98-1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邹志同  余毅  
种子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时刻受着外界环境的影响。种子贮存条件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种子的安全贮存。我国在北京中国农科院建立了现代化的长、中期种质库;一些省份如青海省(西宁)、江苏省(南京)、陕西省(武功)、云南省(昆明)、黑龙江省(哈尔滨)等省市也先后建立起中期(15—20年)保存库,为种质资源的中期保存创造了条件。但是,建立种质库投资大,耗费多,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贮存需要。为此,在中期库尚未建成或运转之前,如何就地采用简易而安全的贮存种质方法,这是种质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当前,有的利用瓷坛、瓦缸、冰柜、异地等方法贮存种子,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室从1979年以来,利用干燥器放入硅胶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