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62)
- 2023(14404)
- 2022(11981)
- 2021(10962)
- 2020(8752)
- 2019(20177)
- 2018(19793)
- 2017(37318)
- 2016(20254)
- 2015(22622)
- 2014(22861)
- 2013(22640)
- 2012(21616)
- 2011(19798)
- 2010(20290)
- 2009(18703)
- 2008(18677)
- 2007(17105)
- 2006(15226)
- 2005(14065)
- 学科
- 济(91641)
- 经济(91544)
- 管理(53783)
- 业(50905)
- 企(38497)
- 企业(38497)
- 方法(32739)
- 农(28373)
- 中国(27831)
- 数学(27569)
- 数学方法(27283)
- 地方(26170)
- 学(22119)
- 业经(21169)
- 环境(20618)
- 农业(19282)
- 财(18956)
- 贸(17065)
- 贸易(17052)
- 易(16421)
- 制(16069)
- 融(15469)
- 金融(15466)
- 银(15441)
- 银行(15402)
- 和(15297)
- 行(14906)
- 发(14701)
- 地方经济(13952)
- 理论(13931)
- 机构
- 学院(296968)
- 大学(293965)
- 济(121825)
- 经济(119107)
- 研究(110705)
- 管理(106806)
- 理学(90120)
- 理学院(88952)
- 管理学(87369)
- 管理学院(86818)
- 中国(83197)
- 科学(69238)
- 京(64459)
- 所(57887)
- 财(55754)
- 农(55660)
- 研究所(52487)
- 中心(50089)
- 江(47394)
- 业大(45517)
- 农业(43293)
- 财经(43100)
- 范(42621)
- 师范(42215)
- 北京(41793)
- 院(40231)
- 经(38869)
- 州(38005)
- 经济学(36957)
- 省(34775)
- 基金
- 项目(192400)
- 科学(149275)
- 研究(142469)
- 基金(135019)
- 家(119392)
- 国家(118001)
- 科学基金(98236)
- 社会(88500)
- 社会科(83638)
- 社会科学(83613)
- 省(77483)
- 基金项目(71274)
- 划(65333)
- 教育(64145)
- 自然(61362)
- 自然科(59672)
- 自然科学(59653)
- 编号(58990)
- 自然科学基金(58506)
- 资助(53970)
- 成果(48398)
- 发(48191)
- 重点(44722)
- 课题(42171)
- 部(41281)
- 创(39825)
- 发展(38421)
- 展(37772)
- 创新(37205)
- 科研(36452)
- 期刊
- 济(147323)
- 经济(147323)
- 研究(90208)
- 中国(64587)
- 农(52559)
- 学报(49113)
- 科学(44977)
- 财(42275)
- 管理(38635)
- 大学(36483)
- 教育(36179)
- 农业(35926)
- 学学(34344)
- 融(29397)
- 金融(29397)
- 业经(25578)
- 技术(25244)
- 经济研究(22814)
- 财经(20678)
- 业(19233)
- 问题(19209)
- 经(17899)
- 资源(15758)
- 版(15109)
- 贸(15063)
- 技术经济(14489)
- 科技(14446)
- 图书(14292)
- 商业(14083)
- 世界(13439)
共检索到4636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应验
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背景下,海南蓝碳开发是一个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的重要问题。蓝碳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地区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开发价值。从政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跨学科视角,运用公共物品、外部性、协同治理等理论可以对蓝碳开发进行理论分析。基于开发价值与理论分析提出海南蓝碳开发的路径建议,包括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生态保护建议、基于外部性理论的经济发展建议和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地区合作建议等。
关键词: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蓝碳 海洋碳汇 海南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于浩 郑晶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福建、江西和贵州3个省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探索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试验田"。文章以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省、江西省、贵州省)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域优势理论建构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分析框架,提出了3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如何充分发挥"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并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带来"金山银山"的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高延芳
作为国家间政治分隔线的边境区,具有空间邻近、人缘相通、经贸往来频繁、货币民间互认的特殊性。受地缘边界、经济边界与政治边界不一致的影响,边境区货币融通受阻,边境经济合作、市场区的扩大非常困难。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在开展对缅甸金融合作、加快人民币周边化区域化进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边境金融合作的聚集效应、产业效应和资本效应显现,金融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引擎作用凸显。深化金融领域合作,打造多层次金融平台,建立长期稳定、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以边境区金融合作为龙头,发挥
关键词:
边境区 金融合作 试验区 “一带一路”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唐芳 张奇
一、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现状及推动因素(一)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概述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经由国务院批准建立,设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以海关为主实施封闭监管的特定经济功能区域,在我国经济连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提法出现在我国2006年颁布的《海关对保税物流园区的管理办法》中,是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自贸试验区等以产业集
关键词: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自贸试验区 贸易便利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海莉 严佳星 原悦
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且产业链长、种质资源丰富,椰子产业已成为海南省的主导产业之一,但其同时也具有种植管理粗放、加工企业稀少、精深加工水平落后等劣势。海南省自由贸易港的建立使得椰子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多项政策的倾斜为海南省椰子产业带来了资金和技术等的支持,扩大了椰子产品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海南本地缺少足够的椰果原材料,并且产品同质化以及低价竞争的现象逐渐加剧,面对低价优质的进口椰果,本地椰子产业也面临着转型的挑战。总结了海南省椰子产业种植与生产状况的时空特征,并通过SWOT分析,探讨了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协同发展背景下海南椰子产业的优化路径。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胡剑波 向港
设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2016年和2017年设立的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有福建省、江西省和贵州省。在“双碳”目标约束下,有效提高碳生产率成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利用2004—2020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回归控制法分析福建、江西、贵州三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设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后,三省碳生产率的增长快于其他26省份的均值,且福建省比浙江省、江西省比安徽省、贵州省比云南省有更快的碳生产率增长;设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产生了明显的碳生产率提升效应(福建省、江西省、贵州省的年均政策效应分别为0.137 8万元/吨、0.065 4万元/吨、0.040 3万元/吨),该结论在时间安慰剂、排除其他政策干扰和用信息准则选择最优子集等稳健性检验中依然成立;设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产生了明显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效应、技术进步促进效应、劳动生产率提高效应。应持续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有效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长 顾红 刘颜
2016年,福建、江西和贵州正式成为我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对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进行研究,基于2006—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合成控制法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进行评估,并将合成控制法和双重差分法相结合对其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1)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设立后各试验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成效较为显著。(2)以合成控制—双重差分法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政策效应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政策效应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因此,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成立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这对当前和今后我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较好的经验价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长 顾红 刘颜
2016年,福建、江西和贵州正式成为我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对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进行研究,基于2006—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合成控制法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进行评估,并将合成控制法和双重差分法相结合对其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1)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设立后各试验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成效较为显著。(2)以合成控制—双重差分法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政策效应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政策效应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因此,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成立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这对当前和今后我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较好的经验价值。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孙军 张歆莹
近年来国际社会已经开始努力将海洋生态系统所具备的碳汇能力纳入现有的政策框架。我国拥有发展蓝碳的良好资源条件,但蓝碳开发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操作层面都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需要结合本国发展现实进行相关理论的原始创新,以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实现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重效益的联动效应。为此,运用生态资源资本化、公共物品、外部性、生态系统服务付费、协同治理、陆海统筹等理论构建我国蓝碳开发的理论分析框架,针对我国蓝碳开发面临着碳主权遭受冲击、蓝碳交易价格波动大于预期、蓝碳国际合作受到制约、无法确定滨海湿地总体上偏向碳汇还是碳源等挑战,分析提出以保证蓝碳产业政策独立性为主线,在碳主权不动摇的基础上的四方面具体开发路径:基于生态资源资本化理论的政策改进路径,基于公共物品、外部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理论的价格稳定路径,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国际合作路径以及基于陆海统筹理论的生态保护路径。进一步,主要从三方面对我国的蓝碳开发研究提出展望:一是蓝碳项目规模扩大、额外性界定与增强方式;二是不同生物资源种类蓝碳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深化;三是不同建设方法利弊和成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闻娟 凌常荣
文章选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一套全新的旅游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多投入多产出的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法对2010—2016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旅游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旅游综合效率为0.890,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年均保持9.6%的增长速度,并呈N型趋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旅游效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贵州省最高,江西省次之,福建省最低。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制约了旅游效率增长。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金孝柏
国际条约是推动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主要国际法基础,良好的国内政策环境与法制保障是各国教育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我国目前的教育法制与政策环境制约了教育服务贸易的健康快速发展,不过,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我国加快发展教育服务贸易提供了发展机遇和政策试验平台。我国应借鉴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经验,完善教育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和教育服务产业政策,进一步改革教育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政府在教育服务中的地位与职责,健全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质量保障与权益保护体系。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叶悦青
加速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步伐,实现更宽范围的经验复制与推广,已成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然而,现阶段中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过程中仍面临通关便利性较差、产品质量有待改善、跨境电商支付风险较大、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难题。故此,应推广高效通关模式、加快区内新基建布局、打造一体化的结算系统、优化"保税备货"运行方式、设立双循环经济试验示范区,为中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稳健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嫚谦 黄森慰 邓珍香 辛俞静
从生态文明理论构建到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建设,中国生态文明逐步从理论构建迈向实践探索。农业产量增长与降低碳排放强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挑战。论文利用合成控制法和合成双重差分法,基于200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2016年以来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设立和建设对试验区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开始之后,试验区的农业碳排放强度降低成效总体优于中国其他地区,对于实现“双碳”目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2)合成控制法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对于农业碳排放强度降低的政策效应具有政策的时滞性和区域差异性,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政策效应;(3)合成双重差分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设立对贵州农业碳排放强度降低呈现出“强有效”的政策效应,福建呈现出“部分有效”,而江西则呈现出“弱有效”。基于分析结论,最后从生态文明试验区政策的推广和实施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嫚谦 黄森慰 邓珍香 辛俞静
从生态文明理论构建到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建设,中国生态文明逐步从理论构建迈向实践探索。农业产量增长与降低碳排放强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挑战。论文利用合成控制法和合成双重差分法,基于200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2016年以来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设立和建设对试验区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开始之后,试验区的农业碳排放强度降低成效总体优于中国其他地区,对于实现“双碳”目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2)合成控制法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对于农业碳排放强度降低的政策效应具有政策的时滞性和区域差异性,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政策效应;(3)合成双重差分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设立对贵州农业碳排放强度降低呈现出“强有效”的政策效应,福建呈现出“部分有效”,而江西则呈现出“弱有效”。基于分析结论,最后从生态文明试验区政策的推广和实施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贾舒娴 黄健柏 钟美瑞
有色金属矿产开发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诸多环境问题,在此现状下,如何评估由此造成的生态损失及系统的状态已成为研究的焦点。借助能值分析可衡量和比较不同类别、不同等级能量的真实价值这一特点,研究江西省有色金属矿产开发生态影响问题。对系统2009~2013年的能值总量、投入产出、生态损失进行核算,分析能值效率、生态效率指标变动趋势,并得出符合实际的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依据。经过计算,2009~2013年江西省有色金属矿产开发能值自给率为0.65左右,整体变化幅度较小;能值投资率在0.23~0.31之间波动,处于较低水平;净能值产出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环境承载率整体较高,最低为138.01;可持续发展指数非常小,全部在0.02、0.03;生态补偿指数在62%~69%之间小幅波动。说明江西省有色金属矿产开发对当地的不可更新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虽然生产效率较高,但当前的生产利用活动已超出环境可承受的范围,系统不可持续发展。为改善环境2009~2013年各年应承担的生态补偿额分别为1.45×10~9元、1.49×10~9元、2.06×10~9元、2.59×10~9元、1.82×10~9元。
关键词:
有色金属 能值 生态补偿 污染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