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17)
- 2023(9252)
- 2022(7869)
- 2021(7536)
- 2020(5795)
- 2019(13148)
- 2018(12424)
- 2017(22112)
- 2016(11510)
- 2015(12506)
- 2014(11777)
- 2013(11070)
- 2012(9959)
- 2011(9055)
- 2010(8928)
- 2009(8612)
- 2008(8033)
- 2007(6343)
- 2006(5610)
- 2005(4783)
- 学科
- 济(44268)
- 经济(44209)
- 管理(32548)
- 业(32450)
- 企(27127)
- 企业(27127)
- 农(17171)
- 方法(16424)
- 中国(14910)
- 数学(13632)
- 数学方法(13509)
- 财(13369)
- 业经(12903)
- 农业(11574)
- 贸(9258)
- 贸易(9253)
- 制(9219)
- 易(8997)
- 地方(8901)
- 学(8067)
- 融(7424)
- 金融(7423)
- 发(7395)
- 务(7254)
- 财务(7244)
- 财务管理(7226)
- 银(7092)
- 银行(7082)
- 理论(6946)
- 企业财务(6877)
- 机构
- 学院(151462)
- 大学(149840)
- 济(62687)
- 经济(61512)
- 管理(58496)
- 研究(52252)
- 理学(51051)
- 理学院(50441)
- 管理学(49575)
- 管理学院(49290)
- 中国(39406)
- 京(30107)
- 财(29971)
- 科学(29307)
- 所(24354)
- 中心(24282)
- 财经(23765)
- 研究所(22022)
- 经(21833)
- 农(21773)
- 范(21676)
- 师范(21547)
- 江(20933)
- 经济学(19486)
- 业大(19241)
- 院(19177)
- 北京(18483)
- 财经大学(17867)
- 经济学院(17468)
- 师范大学(17463)
- 基金
- 项目(105494)
- 科学(85270)
- 研究(81413)
- 基金(78164)
- 家(68315)
- 国家(67278)
- 科学基金(58110)
- 社会(54764)
- 社会科(51634)
- 社会科学(51621)
- 基金项目(40972)
- 省(40122)
- 教育(37527)
- 自然(35015)
- 自然科(34232)
- 自然科学(34224)
- 划(34102)
- 自然科学基金(33617)
- 编号(33204)
- 资助(29387)
- 成果(26904)
- 重点(24027)
- 部(23683)
- 国家社会(23191)
- 发(23084)
- 创(23070)
- 课题(22531)
- 制(21665)
- 创新(21293)
- 教育部(21115)
共检索到2279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于东山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国家治理视角下的乡城关系变迁可分为二元发展、同质发展、包容发展三个阶段。在党的领导下,乡城关系变迁符合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通过渐进式改革方式,满足了人民不断变化的需求。乡城关系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乡城一体化,在市场效率优势充分显现的基础上,统一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进而构建基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成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容构成和动力来源。
关键词:
国家治理 乡城关系 变迁过程 未来展望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陈建
乡村公共文化治理关系到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与水平。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发现,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治理先后历经政治驱动的文化更新、经济导向的文化建设、服务取向的文化供给等阶段,并在国家与社会层面分别表现为整合与接纳、悬浮与消解、下沉与重塑等不同状态。因此,乡村公共文化治理应围绕国家与社会的互适合作,以农民为中心调和行政化与乡土化逻辑、以政府职责为重点催化国家与社会合作,进而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德文
70年来的乡村治理实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进行的,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乡村治理体制经历了多次变革,形成了人民公社、乡政村治和"三治"结合三种乡村治理模式。这三种乡村治理模式,都是国家在特定时期根据治理的目标、任务而建构的,它们因治理主体、内容和方式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治理特征。然而,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机制,如压力型体制、运动式治理机制得以延续下来。当前,乡村治理实践面临国家与农民关系失衡、乡村治理内卷化和去政治化等挑战,构建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乡村治理问题的必由之路。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晓路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理念,将现代国家的国家治理与财政视为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对新中国财政制度变迁的分析因此也必须以国家治理的阶段性变化为依据。本文回顾了发达国家历史上国家治理与财政的同步演进。根据国家意志与国民意志之间所经历的冲突、并立和融合三种状态,将国家治理划分为“强国”“富民”和“民主”三个发展阶段,并据此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时期的国家治理特征。在各个时期,财政制度的具体内容与形式虽然有所差别,但满足该阶段国家治理的需要都是其变化的内在驱动力,突出表现为财政的经济治理职能、社会治理职能和政府治理职能相继成为财政制度建设的重点。通过明确国家治理概念、划分国家治理阶段、界定与国家治理相匹配的财政职能和梳理国家治理背景下的新中国财政制度变迁,本文尝试将“国家治理”理念构建为真正能够用于阐释和说明具体财政现象的分析性原理。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段伟丽 汪安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乡村教师教育政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较大成绩,但同时,乡村教师教育中还存在着教育缺乏针对性、教育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制约着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70年来我国乡村教师教育政策的历史变迁,必须继续完善乡村教师教育政策,进而助力乡村振兴和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70年 乡村教师教育 政策变迁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姚荣
乡村教育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百年历程中,大致经历了从"文字不下乡"到"文字下乡"再到"文字上移"三个阶段。依据韦伯"理想类型"的概念工具以及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本文提出我国乡村教育总体上经历了从"嵌入"到"悬浮"的历史变迁。根据乡村教育与乡土社会的关系,将乡村教育"嵌入"分为清末民初前的"内生型嵌入"与清末民初至20世纪90年代的"行政型嵌入"两种类型。与此相应,乡村教育的"悬浮"则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村教育变迁的总体趋势。根据不同地区乡村教育"悬浮"的不同生成机制与影响因素,乡村教育的"悬浮"趋势可以分为政府外力驱动下引起的"外驱型悬浮"与乡土社会从"乡土中国"向"离土中国"变迁而引发...
关键词:
乡村教育 变迁历程 乡土社会 嵌入 悬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肖红军 阳镇
人与组织关系是组织管理学中的基础性问题。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组织的外部制度情景中一个显著变化是伴随着完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制度逻辑逐步从社会逻辑向市场逻辑转变,本文基于这一转变探讨人与组织关系的演变。随着人与组织之间管理模式、自由程度、开放程度、创新意识、社会责任、雇佣形态、决策模式等要素的变迁,人与组织之间关系从单位制下的"捆绑体"逐步转变为工具理性下的"经济契约体"、价值理性下的合作共赢,最终向共生共赢式关系转变。这一演变历程背后是制度逻辑、组织形态、组织中的人性假设以及企业家精神的演变:制度逻辑由单一社会逻辑向多元混合逻辑转变;组织形态由单一社会组织向经济组织、混合组织转变;人性假设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经济人与共享人转变;企业家精神由社会企业家精神、创业企业家精神向共益型企业家精神迈进。展望未来,新社会责任认知、新技术范式、新经济形态、新组织实践将驱动人与组织的和谐共生与共赢。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许远旺 陆继锋
现代化是当今社会一大趋势。国家转型既是现代化的结果,也是其条件。与现代化相伴随的国家转型体现在现代国家的建构。本文通过总结比较传统与现代国家乡村治理结构的几种模式,考察不同时期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及其绩效,同时指出,民主合作模式代表了未来乡村治理结构变迁的理想目标与根本方向。
关键词:
现代国家 建构 乡村治理结构 变迁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周
本文首先论述了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在农村发展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分3个阶段勾勒了70年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历程,凝练和分析了影响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接着从消除贫困、实现小康和追求富裕3个层次递进的任务阐述了中国农民流动的目标变迁,最后阐述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促进乡民共同富裕的现实意义和政府应履行的责任,并就农民工返乡创业对未来30年乡村发展的贡献进行了展望。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唐皇凤
构建适应社会—历史—文化特征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任何国家实现有效治理、有序变迁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构建现代治理体系是当下中国国家建设的重大历史使命。文章以新中国60年国家治理体系的历史演进为研究对象,认为执政党主导和组织化调控是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社会综合治理体系,依然延续了执政党主导的组织化调控模式,并进一步使之精致化。对社会综合治理体系运作的内在困境而言,构建网络治理模式是实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
社会综合治理 组织化调控 中国政治发展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何爱平 李清华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始终面临的历史问题和当代挑战。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经历了均等—扩大—缩小—扩大—缩小—缓和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不同阶段我国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对城乡关系的影响。梳理70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演变,可以总结出其内在机制和逻辑,即长期的城市偏向政策、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要素价格扭曲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历史原因,而建立惠农政策长效机制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因素,促进要素有效流动是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重要手段,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缓解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外部力量。未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总体思路是构建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通过加强制度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拓宽农村居民增收渠道;激活农村土地资源,加强农村金融支持;促进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二元结构 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俊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变迁内嵌于社会转型当中,历经萌芽发育期、曲折发展期、快速推进期和深化改革期四个阶段。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税费改革、养老服务需求扩大等事件的触发下,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沿着"供给主体—对象群体—服务类型—服务内容—供给机制"的逻辑主线演进。新时代农村养老服务的主要矛盾转变为广大农村老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供给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服务供给总量不足、补缺型模式的局限性、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服务质量明显偏低。展望今后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改革方向,重点应集中在扩大服务供给总量、提供适度普惠型养老服务、优化服务供给结构、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张军 李丹
绩效审计在促进国家治理水平提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基于制度变迁视角分析了我国的绩效审计发展情况。主体期望获得最大的外部收益是制度变迁的诱因,要想在现有制度环境下增加外部收益就必须要对现有制度进行改革。我国绩效审计现行审计管理体制及思想观念无法实现潜在收益的增加,因而应该为制度变迁创造潜在收益、提高审计机关独立性、树立科学的审计观等,进一步推进我国绩效审计发展。
关键词:
绩效审计 国家治理 制度变迁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潘楠
德鲁兹人作为以色列境内的少数族裔,在1918年英军占领巴勒斯坦全境后不久,便获得了英国委任统治当局给予的独立社团身份,且长期与当地犹太社团保持友好关系。1948年以色列建国前后,德鲁兹社团与犹太社团结为同盟,这种关系于1956年上升为德鲁兹社团与以色列之间的“血盟”,以德鲁兹社团与以色列国家之间特殊关系为实质的“德鲁兹—犹太复国主义盟约”由此诞生并持续至今。2018年以色列出台《犹太民族国家法》,其中部分条款引发了德鲁兹社团对这一特殊关系的质疑和对该法的抗议。一百年间,双方间的特殊关系历经酝酿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演进阶段和裂变阶段等不同时期。德鲁兹社团和以色列特殊关系的基石是两者之间的共同利益,这种关系的非对称性使其虽屡受冲击但不会轻易破灭,而其前景本质上取决于以色列如何平衡国家的犹太属性和社会的政治民主。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姚松 曹远航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探究中国教育扶贫政策的历史变迁,为分析该政策的演进逻辑提供了新的视角。分析发现:70年来中国教育扶贫政策深受环境变迁与国家主导、观念认知与国家能力、行动者与关键节点等因素影响。教育扶贫政策变迁历经了1949年、1984年、2013年三个重要历史否决点。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背景下,把握好新的历史关键节点,加快完善多元主体协同体系,加强教育扶贫供给侧改革,促进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融合,突破原有路径依赖,实现新的制度均衡,是教育扶贫政策转型必由之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