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42)
2023(13527)
2022(11031)
2021(10235)
2020(8636)
2019(19917)
2018(19795)
2017(37591)
2016(21034)
2015(24166)
2014(24335)
2013(23697)
2012(22034)
2011(19704)
2010(20169)
2009(18754)
2008(19221)
2007(17580)
2006(15674)
2005(14310)
作者
(61572)
(51764)
(51295)
(48867)
(32744)
(24625)
(23643)
(19906)
(19551)
(18569)
(17585)
(17486)
(16523)
(16407)
(16090)
(15817)
(15794)
(15056)
(14971)
(14966)
(12815)
(12735)
(12490)
(11906)
(11614)
(11609)
(11596)
(11521)
(10453)
(10367)
学科
(84374)
经济(84276)
管理(66266)
(61106)
(51008)
企业(51008)
方法(35249)
数学(29466)
数学方法(29139)
(25980)
(25399)
中国(23315)
(20478)
业经(20449)
地方(17873)
(17855)
农业(17005)
(16967)
财务(16914)
财务管理(16872)
企业财务(16004)
理论(14862)
(14109)
(13850)
贸易(13843)
(13677)
银行(13640)
(13355)
(12792)
(12717)
机构
大学(304313)
学院(300408)
管理(115749)
(115635)
经济(112808)
研究(101944)
理学(97060)
理学院(95854)
管理学(94166)
管理学院(93559)
中国(79517)
(66539)
科学(63789)
(57424)
(53229)
(52092)
中心(48932)
(48532)
研究所(47279)
业大(45033)
财经(44618)
(42359)
师范(41960)
农业(41821)
北京(41497)
(40349)
(38461)
(36608)
经济学(35201)
师范大学(33879)
基金
项目(194937)
科学(151971)
研究(143796)
基金(139663)
(122571)
国家(121218)
科学基金(102420)
社会(89485)
社会科(84379)
社会科学(84348)
(75812)
基金项目(74077)
教育(66168)
自然(65474)
(64466)
自然科(63833)
自然科学(63811)
自然科学基金(62683)
编号(60270)
资助(55763)
成果(51477)
重点(44090)
(42974)
(41553)
课题(41218)
(39363)
科研(37290)
创新(36860)
国家社会(36794)
项目编号(36646)
期刊
(135209)
经济(135209)
研究(86577)
中国(64884)
学报(49824)
(48932)
(48535)
科学(45854)
管理(42541)
大学(37035)
教育(34457)
学学(34155)
农业(32702)
(27648)
金融(27648)
技术(25807)
财经(22214)
业经(21577)
图书(20787)
经济研究(19827)
(19531)
(19168)
问题(18213)
(16773)
资源(14882)
理论(14641)
书馆(14587)
图书馆(14587)
财会(14341)
技术经济(14264)
共检索到4626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韩志明  李春生  
社会事实的清晰化是相关事实信息的函数,也是影响国家治理的关键变量。土地是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是国家治理清晰化的基本对象,是治理画像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土地信息管理为分析对象,阐释了土地信息管理的清晰化维度及其政治逻辑。土地信息管理作为重要的国家治理技术,具体包括土地测绘、信息处理、过程控制和标准设定等技术,推动了土地规范属性、自然属性、管理属性和使用属性的清晰化。国家通过国家认证、标准化、资源配置和知识生产等介入和干预社会,不断拓展和延伸国家的基础性权力。土地信息管理说到底就是国家对土地进行信息化操作,展示了国家干预、介入和支配土地资源的过程,生动呈现了国家治理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韩志明   李春生  
复杂的社会需要有效的治理。治理活动及其演变过程具有多样性、差异性和可变性,需要因时因地因事采集或核验相关信息,摸清个别化或细节性的社会事实,根据信息来部署和安排治理活动。“摸清底数”实践聚焦社会问题,根据政策或项目需要,实现对个体单位的人工画像,生产出高度不规则的治理信息。信息的不规则性主要体现为信息类型的多样性、信息符码的非标准化、信息内容的不可通约性和治理画像清晰度的差异等维度。摸排信息补充或修正了国家治理的基础信息,也规定了国家治理运行的信息逻辑,即个体化取向、适配性诉求、连续性逻辑和灵活性能力。这些逻辑立足于差异化的个体单位,体现了治理信息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又是如何影响国家治理及其运行的。未来要不断赋能国家治理的多元行动者,提高信息过程的可见度、开放性和交互性,不断夯实和优化善政良治的信息基础。对不规则信息的理论分析揭示了国家治理的信息逻辑,也呼应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景维民  倪沙  
"国家治理及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理论界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观点不同。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国家治理及其治理现代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家治理的内在逻辑是对生产关系的治理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对上层建筑的治理要适应于经济基础;正确处理上层建筑治理与生产关系治理之间的关系是其本质要求;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就是要形成政府、市场、社会良性互动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匹配。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周文  何雨晴  
新中国7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落后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重要工业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历时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年均增速超过9.4%的"中国奇迹"。与中国的发展成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代西方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及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不断暴露弊端,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的比照展示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对西方国家的全面超越。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和揭示国家治理的内涵,从国家治理的视角看中国崛起,进而指出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世界的意义。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钱坤  
[目的/意义]信息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是政府科学决策、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国家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全面、准确的治理信息,推动社会事实的清晰化,进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方法/过程]通过建构“信息汲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的信息治理分析框架,以厘清国家治理背后的信息逻辑。[结果/结论]通过认证体系的建立完善,国家的信息汲取能力不断提升,可以获得大量的静态、动态治理信息。由于人类的有限理性以及注意力的稀缺性,大量的治理信息必须通过筛选、整合、加工等程序才能够转化成为与治理主体注意力相匹配的有效信息,才能够发挥最大的治理效用。经过处理的治理信息可以帮助国家实现更精准的服务提供,以及通过信息管制工具为国家实现更有效的管制奠定基础。国家治理的信息逻辑,就是要从作为国家治理基础的“治理信息”走向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信息治理”。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谢朝武  张江驰  
旅游安全行政治理是我国安全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学界对其行动逻辑及治理成效尚缺乏系统的实证检验。文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中国旅游安全行政治理的行动框架和互动逻辑进行了识别,并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除外)的旅游安全行政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搜集到650份有效调查样本。实证检验发现,国家治理行动与地方治理行动的成效机制具有类别差异和路径差异。其中,国家治理行动对个体工作投入和组织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地区旅游安全事故的减缓作用存在治理漏损。地方治理行动对组织绩效具有促进作用、对地区旅游安全事故水平具有减缓作用。宏观愿景导向下的综合治理有助于直接降低旅游安全事故水平,工作激励、平台建设等地方治理行动则通过个体工作投入和组织绩效的完全中介效应来影响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水平。本研究的发现有助于认识安全治理中国家治理行动与地方治理行动中的互动逻辑和协同效应,为优化我国行业性安全治理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钱坤  
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在城市治理中广泛应用,实现了从模糊到清晰、从部件到事件、从管理到服务的不断发展,背后遵循的是提升国家认证能力这一基本逻辑。作为国家能力的基础,国家认证能力的提升使得政府能够收集到更加全面、规范的社会事实信息,从更加完备的治理信息、初步破解的部门分割、不断增强的政府回应性以及提升的政府预见性等四个方面为城市治理主体提升治理能力提供重要的基础和可能性。但是复杂社会的不可认证性、国家认证的成本限度、社会自治空间的必要性等使得国家认证能力的提升有其限度。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海娟  
近年来,乡村治理被卷入系统性、结构性的形式主义困境当中,这与乡村治理转型有关。随着国家向农村投入大量财政资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既有的结果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农村基层管理的需要。地方政府遵循工具理性,采取以行政规则为基础、以合规化为目标和以痕迹管理为手段的过程管理方式,推动乡村治理规则从社会规则向行政规则转变。以行政规则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体系与非程式化、复杂化的乡村治理事务不适配,导致乡村治理形式化、繁琐化和形式主义内卷化困境。破解乡村治理形式主义顽疾要在资源下乡背景下实现基层管理与村民自治的均衡,构建复合规则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体系。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斯佳  
国家治理绝不是抽象化的存在,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的动态过程及其内在逻辑需借助于更加具象化的事例与话语方式。地方债内嵌于央地关系,对地方债治理的研究有利于在更加具象化的时空境遇中感知央地互动和国家治理的动态过程。地方债扩张与治理过程中,地方政府所表现出的发债锦标赛、隐性同群效应、分锅自保等行为逻辑反映了央地博弈的结果,涉及国家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模式、治理过程、治理目标等多个方面问题,为此本文从地方债治理角度探讨国家治理,以对完善和创新国家治理体制机制、更好理顺央地关系、释放稳定和发展的国家治理效能有所启示。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宋丙涛  
国家治理结构转型的动力机制曾经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然而,由于个人主义方法论的影响,新古典经济学未能提供一个很好的分析框架。本文试图在集体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从人类更为原生的种群生存目标出发,用公共产品的供求原理来解释国家治理结构转型过程中的集体行为逻辑与经济效率逻辑。特别是,本文将用公共产品需求结构的变迁来解释国家治理结构转型的动力,用公共产品需求的冲突来解释现代国家治理的困境。本文的结论是,治理结构的转型实际上就是公共经济体制的变迁,作为一种应对生存挑战的尝试,现代国家治理结构的构建成功,依赖于决策效率与执行效率的同时提高。并且,新体制是社会精英为应对挑战而有意构建更为有效的公共经济体制...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振  
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国有企业改革,都涉及了产权与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核心问题。混合所有制是当下国企改革重要的目标导向,产权是否清晰仍然是关乎此轮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跳出传统认识局限,以合约完备性界定产权清晰,才能更准确理解国企混改的制度逻辑,更好地把握有效的公司治理形式的构建原则。为此,应更加重视所有权和经营权之外的其他权利安排,允许以更灵活的合约结构界定国有企业承担的政策性职能,重视非物质资本特别是人力资本的合约权利安排,尊重企业合约各方平等地位,兼顾合约各方的财产权利和多元利益表达。
[期刊] 求索  [作者] 代红凯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和理论课题,需要在理论、历史、实践的三重视野中深刻把握它的本质规定,展现出它内在的丰富图景,厘清它发展完善的现实依据。在理论逻辑层面,其以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国家本质理论为根本支撑。在历史逻辑层面,其以厚重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历史经验为重要遵循。在实践逻辑层面,其以鲜明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为基本依据。清晰、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重逻辑,提升其理论自觉、历史自觉和实践自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武小龙  刘祖云  
乡村社会能否有效运行与村社的内聚程度及其结构功能紧密相关。"村社空心化"即是在村社结构不能有机整合导致对应功能运转不畅所引发的乡村社会整体运转失序的一种状态。在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范式下,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段的考察,认为现阶段"村社空心化"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表现形式:集体层面的"权威空心"、精英层面的"人才空心"、个人层面的"合作空心"。研究认为,"共同体"是应对村社"空心化"困境的一种有效路径,可以通过"村社共同体"的重塑和"城乡共同体"的建构,来消弭"村社空心化"的多重困境,维持乡村社会的秩序均衡。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颜学勇  
文章认为,我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转型继续深入进行必须处理好促进经济发展与维护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如何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保障社会成员共同分享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是当前我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西方福利国家在社会建设和福利分配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教训。研究福利国家建构的基础、政治逻辑与发展趋势,能为我国制定和发展社会政策以及提高公民福祉提供宝贵的借鉴。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曲福田  马贤磊  郭贯成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土地政策实践,呈现出探索、确立、改革、发展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政策体系。基于土地政策是国家发展的底层逻辑这一认知,本文运用“政策变迁—行为机制—路径回应”的分析框架,从政治秩序、经济发展、国家治理3个维度系统分析了党的百年土地政策实践的伟大贡献及其制度逻辑,充分揭示了土地政策对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土地思想的中国化,土地政策百年实践也为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积累了重要经验。基于此,未来的土地政策需要积极回应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新命题,在土地产权结构、城乡土地关系、空间治理体系和统筹发展与安全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和有效变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