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79)
- 2023(9559)
- 2022(7304)
- 2021(6425)
- 2020(4925)
- 2019(10529)
- 2018(10212)
- 2017(19363)
- 2016(10347)
- 2015(11640)
- 2014(11749)
- 2013(10855)
- 2012(10126)
- 2011(9239)
- 2010(9589)
- 2009(8936)
- 2008(8727)
- 2007(7985)
- 2006(7648)
- 2005(7311)
- 学科
- 济(67075)
- 经济(67016)
- 管理(27652)
- 业(25842)
- 企(20216)
- 企业(20216)
- 地方(18298)
- 中国(17862)
- 方法(16862)
- 农(15331)
- 业经(14672)
- 数学(14075)
- 数学方法(14009)
- 学(13846)
- 地方经济(12405)
- 农业(10295)
- 制(10208)
- 财(9815)
- 发(9790)
- 体(9156)
- 融(8488)
- 金融(8488)
- 产业(8439)
- 环境(8348)
- 理论(8042)
- 发展(7811)
- 展(7794)
- 和(7674)
- 银(7597)
- 银行(7584)
- 机构
- 大学(157580)
- 学院(156574)
- 济(75095)
- 经济(73759)
- 研究(60098)
- 管理(54850)
- 理学(46004)
- 理学院(45452)
- 管理学(44782)
- 管理学院(44465)
- 中国(43564)
- 科学(33069)
- 财(32888)
- 京(32734)
- 所(29497)
- 研究所(26530)
- 财经(25986)
- 中心(25759)
- 经济学(25238)
- 江(24410)
- 经(23524)
- 范(22619)
- 农(22604)
- 师范(22451)
- 经济学院(22347)
- 院(21250)
- 北京(20839)
- 财经大学(19078)
- 州(18931)
- 业大(18765)
- 基金
- 项目(98200)
- 科学(78096)
- 研究(75727)
- 基金(71458)
- 家(62331)
- 国家(61378)
- 社会(52287)
- 科学基金(51918)
- 社会科(49404)
- 社会科学(49387)
- 省(37437)
- 基金项目(36039)
- 教育(34172)
- 划(30693)
- 编号(29758)
- 自然(28681)
- 自然科(27950)
- 自然科学(27942)
- 资助(27491)
- 自然科学基金(27446)
- 成果(25616)
- 发(23294)
- 国家社会(23019)
- 重点(22806)
- 部(21737)
- 课题(21489)
- 发展(19790)
- 创(19612)
- 展(19489)
- 性(19485)
共检索到2525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周文 何雨晴
新中国7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落后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重要工业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历时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年均增速超过9.4%的"中国奇迹"。与中国的发展成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代西方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及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不断暴露弊端,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的比照展示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对西方国家的全面超越。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和揭示国家治理的内涵,从国家治理的视角看中国崛起,进而指出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世界的意义。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景维民 倪沙
"国家治理及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理论界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观点不同。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国家治理及其治理现代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家治理的内在逻辑是对生产关系的治理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对上层建筑的治理要适应于经济基础;正确处理上层建筑治理与生产关系治理之间的关系是其本质要求;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就是要形成政府、市场、社会良性互动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匹配。
关键词:
国家治理 政治经济学 本质要求 内在逻辑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郭冠清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中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一种既不同于西方现代文明形态,也有别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而且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设想的未来社会文明形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实践认识论应用于经济工作中形成的、以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为核心的科学思想方法的应用结果;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围绕现代化这一主题,对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迭代上升、生产关系的优化和上层建筑的建设等多个层面的探索结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人类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立更加完善、更加定型的制度安排的实践结果。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西方中心论”“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摆脱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对立,作出了超越性的文明贡献,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文明道路。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韩喜平 马丽娟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是科技创新,主要载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进阶旨向是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质的跃迁。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实践硕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实现人才强、科技强,进而促进产业强、经济强,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辟广阔空间。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林光彬
笔者通过对我国财政改革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发现所有制和税制变化所形成的财局与政局之间的互动演化,是我国财政改革的最重要内因;财政困境的突破和矫正分利失衡是政府推进财政经济改革的直接动力;财政改革经历了从控税源到改税制的发展演进。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用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从历史演进的逻辑对中国财政改革进行分析,然后以此为基础,从政治逻辑、经济逻辑、财政逻辑和发展逻辑四个方面对我国财政改革进行了理论分析。笔者认为保障中央政府的财政经济权威是改革不可动摇的政治逻辑,适应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是财政改革的经济逻辑,经济决定财政是财政改革的自身依存逻辑,财政经济矛盾的展开和克服的无限循环过程是财...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潘石
政治经济学之所以不能数学化,有以下诸方面原因:第一,经济学与数学是两门独立的科学,它们具有不同的研究领域及对象,分属不同的学科。按最一般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经济关系运动规律的,用恩格斯的话讲:"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规律的科学"。由于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范畴属于历史范畴,经济关系的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周炎 陈昆亭 乔晓楠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核心仍是生产力的大力发展,而资本的质量和结构是决定现代经济生产力水平的第一要素。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有效提升本国资本的质量和结构,是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发展道路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财富逐步极化的内生不可逆趋势和供需结构的内生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深层矛盾的根源,由此造成长期增长的不可持续;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公有资本具有规避这些矛盾的潜在优势,因而公有资本的充分积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体制发展优势的根本所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资本和私有资本如何共同协调发展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潜力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长期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和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前沿理论展开综合研究,并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从经济科学发展的理论层面,讨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供需结构矛盾的根源以及大力发展公有资本以规避供需结构矛盾的机制和有效性。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胡乐明 胡怀国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基于西方现代化历史经验总结抽象出来的西方现代化理论无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解析。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生产力的现代化又是生产关系的现代化,既是经济基础的现代化又是上层建筑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迭代升级的历史过程,是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进步和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
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张开 陈琦 陈洋毅 雷鸣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1))党和人民历经艰辛探索,“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简称《决议》)深刻指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浩进
经济空间中性论源于将经济空间予以绝对外生化考察的经济学理论,将经济空间予以"容器"化、"黑箱"化、"工具"化,使经济空间陷于中性的境地,割裂了空间与经济学的内在联系,拘囿了经济学范式的空间维度,滞缓了空间经济学理论的演进。关于经济空间如何非中性,应通过丰富其内涵——判定和概括经济空间的社会性,来确立起经济空间能够非中性的基本前提,并从动态的角度来展现外在表征,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根本逻辑。内生化逻辑决定了经济空间的非中性。在社会性的前提下,经济空间非中性的根本逻辑是经济空间的资本化,这不是绝对地由理论推演而来,而是从普遍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归纳、总结出来的规律性认识,其对于空间经济学实践维度的现实问题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经济空间 非中性 社会性 资本化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许光伟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发展的活的社会有机体,即开放结构;开放的视角使马克思确立了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总体认识观,即社会有机结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是历史(逻辑)和社会(逻辑)的结构的耦合,即通过以实践为中介的开放结构,政治经济学形成了整体、辩证的逻辑结构,核心内容和规定是劳动价值论对于商品生产发展逻辑的系统性表现。劳动价值论和企业理论的关联研究进一步实证了开放结构中的政治经济学发展,它使历史与逻辑的辩证法具象化为微观层面的价值生产,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宏观价值决定,定格为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数理逻辑。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裴长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目的是分析和总结新中国70多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论证它的基本规律。从新中国历史来看,党在过渡时期提出的“一化三改”总路线和总任务引导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同时也把自己的符号留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的原点。尽管“一化三改”总路线仅仅是社会主义的初步实践,但在其过程中已经产生或提出了许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命题,而圆满和成功回答这些命题,往往需要付出更长的时间,但问题的产生和提出则是这个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践斗争的伟大贡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任保平
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创造了大规模、快速的经济增长,形成了社会领域长期稳定发展的“两大奇迹”。“两大奇迹”的形成原因是:坚持党的领导是创造“两大奇迹”的政治保证;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是“两大奇迹”创造的思想保证;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两大奇迹”创造的制度保证;党领导下人民创造力的发挥是“两大奇迹”创造的动力保证。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来看,“两大奇迹”形成的理论逻辑是党领导下的国家能力与规模化市场创造的结合造就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在经济快速增长所奠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两大奇迹”历史经验是党领导下国家能力的培育,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协同互补,发展规划与市场机制的结合,选择性产业政策、功能性产业政策与普惠性产业政策的协调。在第二个百年续写“两个奇迹”,并创造高质量发展奇迹需要从中长期发展视角判断未来发展的趋势,继续推动国家与市场的共同演进,重塑高质量发展的增长体系,充分释放内需潜力,确立“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
中国奇迹 党的领导 国家能力 高质量发展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孙迎联 李炳炎
立足于马克思确立《资本论》逻辑主线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新时代发展的目标和特征,"需要价值"及其运动转化的范畴体系应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主线。"需要价值"贯穿于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和全方面,其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所要求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实现这一目的手段之间的联系。以需要价值为核心范畴,探讨其运动转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中间范畴,形成逻辑主线可以构成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体系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期刊] 国际税收
[作者]
吕冰洋
我国大规模减税存在持续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普惠性减税和结构性减税结合的特点,本文重点研究其政治经济学逻辑。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税负存在三次长周期变动,这三次变动均匹配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增长动力结构性转换的变动,大规模减税即是这个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规模减税是一个广泛的利益协调过程,包括部门收入分配格局协调、要素收入分配格局协调、上下游产业间利益协调、地区之间利益协调。中国大规模减税的经验总结为: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改革;超越短期治理,实现长期发展战略目标;超越经济治理,推动全局治理。同时,大规模减税后应关注持续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政策评估,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完善税制结构,健全地方税体系,以及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更深层税制改革等五个方面。
关键词:
大规模减税 政治经济学 正义 利益协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