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79)
2023(11489)
2022(9831)
2021(9371)
2020(7555)
2019(17442)
2018(17185)
2017(33172)
2016(18006)
2015(20247)
2014(20081)
2013(19414)
2012(17624)
2011(15705)
2010(15585)
2009(13957)
2008(13478)
2007(11494)
2006(10033)
2005(8665)
作者
(50252)
(41699)
(41205)
(39314)
(26543)
(19866)
(18778)
(16367)
(15844)
(14646)
(14393)
(13858)
(12996)
(12973)
(12797)
(12715)
(12441)
(12328)
(11708)
(11695)
(10314)
(10039)
(9921)
(9484)
(9255)
(9159)
(9138)
(9113)
(8257)
(8187)
学科
(68460)
经济(68372)
管理(51651)
(50361)
(42550)
企业(42550)
方法(32320)
数学(27488)
数学方法(27164)
(19964)
中国(18575)
(17109)
业经(16576)
(15470)
地方(13840)
农业(13260)
理论(12704)
(12097)
(12074)
(11386)
贸易(11380)
(11158)
财务(11098)
技术(11094)
环境(11088)
财务管理(11077)
(11023)
教育(10772)
企业财务(10548)
(10242)
机构
大学(251165)
学院(248458)
管理(102772)
(94187)
经济(92036)
理学(89898)
理学院(88919)
管理学(87488)
管理学院(87042)
研究(81436)
中国(57682)
(53407)
科学(51114)
(42304)
(39452)
(37425)
业大(37111)
中心(36345)
研究所(36318)
财经(34713)
(34475)
师范(34205)
(34157)
北京(33650)
(31667)
(29964)
农业(29138)
(28185)
师范大学(28031)
经济学(27165)
基金
项目(177891)
科学(140016)
研究(132884)
基金(128775)
(112214)
国家(110937)
科学基金(95217)
社会(83056)
社会科(78480)
社会科学(78456)
(68824)
基金项目(68771)
自然(61198)
教育(60821)
自然科(59717)
自然科学(59705)
自然科学基金(58631)
(58250)
编号(55093)
资助(51743)
成果(44838)
重点(39291)
(39162)
课题(37360)
(37333)
(37127)
创新(34488)
项目编号(34423)
教育部(33837)
国家社会(33720)
期刊
(101226)
经济(101226)
研究(72650)
中国(43596)
学报(39836)
科学(37128)
管理(36694)
(34960)
教育(31486)
(30618)
大学(30334)
学学(28293)
农业(25139)
技术(21369)
(16980)
金融(16980)
业经(16901)
财经(16176)
经济研究(15426)
图书(15154)
(13619)
问题(13032)
科技(12936)
理论(12703)
(12356)
(12168)
实践(11881)
(11881)
现代(11648)
技术经济(11432)
共检索到3498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先春  赵洪良  
国家治理是现代国家建构的重要内容,现代国家是国家治理最主要的治理主体,理解二者逻辑关联的前提是准确把握现代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构支撑关系,在此基础上以国家治理的运行机理和表现特征作为解释现代国家建构的重要依据,彰显国家治理对现代国家建构的重大意义。就二者的深层关系来看,国家治理是现代国家建构的必然内容与环节,现代国家凭借国家治理约束国家的政治权力,平衡社会结构,调整国家与社会间的关系。正是这种逻辑关联根本上决定了制度有效性与权力合法性构成现代国家构建有效治理模式的两个重要基点。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锐  
启蒙立足个体,诉诸理性,针对的是个人的自由和社会权利,体现以先进的文化理念引导和塑造个体的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民族主义则立足国家的整体,在诉诸理性的同时,更要诉诸情感,体现为近代以来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而提出的一系列改良与革命的政治实践以建构现代国家。近代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逼迫中国人通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尝试,从而使启蒙与民族主义相交织,共同奠定了近现代国家建构的基础。而启蒙对个体主义的强调和民族主义对国家的强调则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承续了二者对近现代国家建构的方向和目标,统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李忠汉  刘普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蒋达勇  王金红  
从百年历史来看,中国大学治理已被置于现代国家建构的框架之中。从功能结构来看,现代国家的主导,使大学使命实现了内涵转换与范围扩展,对大学系统进行了身份和等级塑造,在大学内部推动了结构与体制的拟合。从实践进路来看,"强国家-强社会"模型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逻辑走向,国家与大学应不断调适权力边界与活动空间,大学应在功能定位与使命聚焦、身份重建与组织再造、法治规范与精神培育等方面的持续改革中实现治理模式的转变。
[期刊] 求索  [作者] 代红凯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和理论课题,需要在理论、历史、实践的三重视野中深刻把握它的本质规定,展现出它内在的丰富图景,厘清它发展完善的现实依据。在理论逻辑层面,其以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国家本质理论为根本支撑。在历史逻辑层面,其以厚重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历史经验为重要遵循。在实践逻辑层面,其以鲜明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为基本依据。清晰、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重逻辑,提升其理论自觉、历史自觉和实践自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周文  何雨晴  
新中国7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落后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重要工业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历时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年均增速超过9.4%的"中国奇迹"。与中国的发展成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代西方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及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不断暴露弊端,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的比照展示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对西方国家的全面超越。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和揭示国家治理的内涵,从国家治理的视角看中国崛起,进而指出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世界的意义。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荀振芳  汪庆华  
现代大学制度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主题话语",处于不断建构、改造、变革与完善的过程中。世界高等教育普遍进入了"国家主义"时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建构具有更加深厚的国家主义体制文化传统。考察中国大学制度形成的逻辑路向,体现为"适应论"的制度实践逻辑、"同生互构"的制度结构特征以及"国家需要"的制度功能导向,对此,应从历史的、辩证的、批判的视角给予认识、尊重、变革和现实关怀。有理由认为:国家主义的价值取向仍然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的现实途径,但是,要对"国家主义"予以重新认识和解读。目前,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为切入点,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构的转型期已经到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晓博  于果  张颖  
生态补偿是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工具,是解决生态环境外部性问题的重要手段。界定生态补偿理论框架既要契合国家治理的特征与演变趋势,也要将其与其他外部性治理手段区别开。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和生态补偿的本质特征,对生态补偿目标、机制、主体、对象、标准、效果评估等进行具体分析。将生态补偿界定为治理主体自愿谈判形成以完成特定生态环境活动为条件的契约,并据此治理生态环境外部收益问题的过程。中国特色的生态补偿模式与自然资源公有制特征有关,但更多是由具体的问题情景和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决定的,即由生态环境非排他性的具体范围和社区、政府、第三部门的治理能力所决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晓博  于果  张颖  
生态补偿是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工具,是解决生态环境外部性问题的重要手段。界定生态补偿理论框架既要契合国家治理的特征与演变趋势,也要将其与其他外部性治理手段区别开。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和生态补偿的本质特征,对生态补偿目标、机制、主体、对象、标准、效果评估等进行具体分析。将生态补偿界定为治理主体自愿谈判形成以完成特定生态环境活动为条件的契约,并据此治理生态环境外部收益问题的过程。中国特色的生态补偿模式与自然资源公有制特征有关,但更多是由具体的问题情景和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决定的,即由生态环境非排他性的具体范围和社区、政府、第三部门的治理能力所决定。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孟越  曹雅雪  周兆隆  
军民融合是我党在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军事建设协调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智慧结晶,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文章从国家治理视角出发,梳理不同时期我国国防军事建设和经济建设思想的内容,探析其思想内涵以及举国体制为其提供的制度保障作用,总结我国军民融合模式的演进逻辑。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曹越  姚位燕  赵春生  
本文梳理了国内学者关于国家审计的研究成果,以期为国家审计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清晰脉络,为指导国家审计实务工作提供依据。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国家审计历史、国家审计本质、国家审计职能、国家审计质量、国家审计体制、国家审计风险和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等七大理论问题。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伟  
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是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从国际经验来看,影响国家金融安全的因素,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八年来,金融业实力显著增强,这为我国金融安全提供了重要基础。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呈现新常态,由此也使金融市场的运行格局产生了新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金融业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产生了较多的风险隐患。依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新颁布的《国家安全法》、国家"十三五"规划等法律和政策,我国亟需树立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完善抵御金融风险的体制和机制。就我国的国情以及国际经验来看,我国要着重从国家战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法治创新、优化金融开...
[期刊] 求索  [作者] 包大为  
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到新中国成立,从实行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现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正反经验雄辩地证明,只要中国人民作为"治理主体"的地位得到不断的巩固,中国人民改革攻坚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就能够被不断激发,只要中国共产党作为"责任主体"的领导地位被不断加强,现代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方向就无比坚定。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潘凤  闫振坤  
国家能力可以理解为国家为促进和发展生产力以调整生产关系的能力。国家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和发展生产力的能力大小、强弱和本质差异,构成了全球不同国家国家能力的形态差异。全球典型的国家能力形态包括五种,分别是涣散的国家能力、极端的国家能力、依附的国家能力、裹挟的国家能力和调和的国家能力。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中国的国家能力经历了从涣散的国家能力到极端的国家能力再到调和的国家能力的塑造与超越过程。中国的国家能力建构具有强大的自主性、坚定的战略性、广泛的凝聚性和高度的复杂性特点。在中国国家能力建构和演进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国家能力与政党、国家能力与市场、国家能力与社会以及国家能力与国际关系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中国国家能力建构和演进的四大核心逻辑。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钱坤  
[目的/意义]信息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是政府科学决策、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国家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全面、准确的治理信息,推动社会事实的清晰化,进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方法/过程]通过建构“信息汲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的信息治理分析框架,以厘清国家治理背后的信息逻辑。[结果/结论]通过认证体系的建立完善,国家的信息汲取能力不断提升,可以获得大量的静态、动态治理信息。由于人类的有限理性以及注意力的稀缺性,大量的治理信息必须通过筛选、整合、加工等程序才能够转化成为与治理主体注意力相匹配的有效信息,才能够发挥最大的治理效用。经过处理的治理信息可以帮助国家实现更精准的服务提供,以及通过信息管制工具为国家实现更有效的管制奠定基础。国家治理的信息逻辑,就是要从作为国家治理基础的“治理信息”走向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信息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