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80)
2023(14286)
2022(12583)
2021(11873)
2020(10001)
2019(23360)
2018(23270)
2017(45453)
2016(24883)
2015(28476)
2014(28826)
2013(28519)
2012(26382)
2011(23600)
2010(23652)
2009(21755)
2008(21488)
2007(19127)
2006(16303)
2005(14165)
作者
(72380)
(60500)
(60076)
(57239)
(38267)
(29034)
(27524)
(23793)
(22731)
(21425)
(20618)
(20177)
(18947)
(18874)
(18795)
(18614)
(18539)
(17834)
(17143)
(17136)
(15130)
(14662)
(14611)
(13649)
(13615)
(13558)
(13419)
(13304)
(12162)
(11996)
学科
(100479)
经济(100366)
管理(68357)
(66846)
(55408)
企业(55408)
方法(49853)
数学(42896)
数学方法(42446)
(28241)
中国(25759)
(24338)
业经(22239)
(22197)
地方(20714)
农业(18802)
(18570)
贸易(18564)
(17990)
理论(17250)
(16822)
(16801)
(15335)
财务(15264)
财务管理(15225)
环境(15071)
技术(14750)
企业财务(14362)
(14082)
银行(14029)
机构
大学(357567)
学院(356233)
管理(141505)
(138330)
经济(135161)
理学(123037)
理学院(121649)
管理学(119527)
管理学院(118892)
研究(116691)
中国(84577)
(75901)
科学(74877)
(61740)
(59694)
(59211)
业大(55489)
研究所(54355)
中心(53285)
(51407)
财经(50188)
(48542)
师范(48119)
北京(47926)
农业(47102)
(45463)
(41962)
(41939)
经济学(40859)
师范大学(38757)
基金
项目(244966)
科学(190645)
研究(179778)
基金(175007)
(152402)
国家(150860)
科学基金(128182)
社会(110482)
社会科(104444)
社会科学(104411)
(96817)
基金项目(93961)
自然(83515)
教育(82927)
自然科(81459)
自然科学(81436)
(81389)
自然科学基金(79953)
编号(75576)
资助(71893)
成果(61671)
重点(54561)
(53772)
(52440)
课题(51428)
(50518)
创新(46983)
科研(46931)
项目编号(46297)
教育部(45771)
期刊
(149501)
经济(149501)
研究(101115)
中国(62911)
学报(58582)
(54540)
科学(52835)
管理(48468)
(46412)
大学(43599)
教育(41306)
学学(40897)
农业(37822)
技术(30740)
(26451)
金融(26451)
业经(25597)
财经(23656)
经济研究(23256)
图书(20309)
问题(20084)
(20049)
(19688)
技术经济(17602)
(17563)
理论(17437)
科技(17356)
商业(16367)
实践(16143)
(16143)
共检索到5059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戴俊骋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意义重大,吸引了学界的众多关注,迄今形成了公园个案、国家公园、文化遗产、运营管理、空间功能、项目技术、符号传播等研究路径。现有研究路径呈现实践问题导向,试图解决国家文化公园涉及的地方文化内涵挖掘梳理不够、复杂性认识定位不清、地方统筹协调力度不强、转化机制探索不足等问题。在理论上需进一步探索解释不同文化区的横向整合、不同尺度的纵向整合和不同价值的判断选择的机理问题。文章尝试提出在整合现有研究路径基础上的“321”研究框架,即在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空间、管理三大要素基础上,探索横向与纵向两对关系,强化价值研究的系统框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喜波  王亚男  郗志群  
北京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展示窗口,具有彰显中华生态文明价值观、大运河生态多样性和大运河作为“民生之河”的功能。针对北京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生态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北京大运河文化公园生态建设应基于生态和文化多样性以及和谐共生的原则,并提出构建系统的生态本底廊道、打造主体性生态景观品牌、构建生态景观链、利用生态科技技术手段以及“生态+”策略等具体的生态建设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庞春雨  王俐人  
说起"国家公园",人们可能会想起美国黄石公园、加拿大班夫公园等世界知名的国家公园。虽然"国家公园"这一概念起源于美国,但在拥有丰富自然、人文资源的中国大地上,也有着让世人惊艳的自然及人文景观。2017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总体方案》(下文简称《总体方案》),该文件提出,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梅耀林  姚秀利  刘小钊  
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期中国探索文化资源创新性利用和创造性转化的新形式,其概念、内涵、形态、建设、管理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和形成广泛共识,《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是国内首个编制完成的此类规划,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各层次规划实践工作。文章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实践为基础,着力从文化价值的视角对国家文化公园的基本认知进行探析,以期为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编制、建设保护和运营管理提供借鉴。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丽云  邹统钎  王欣  阎芷歆  李颖  李艳  
建立国家文化公园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手段。在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全国28个省(区、市)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设成效与实践经验,梳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研究显示,我国国家文化公园在管理体制创新、资金机制探索和法律保障机制建立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管理机构缺乏稳定性、管理效率不高、资金长效保障机制未形成、协调机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建议通过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模式,推动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殿廷  刘宏红  王彬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保护和利用文化资源、传承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但因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存在很多误区,诸如国家公园是时空统一的整体;国家公园就是由国家来建设,就是要大气和气派等。要明确国家文化公园的本质特征和建设要求,紧扣主题,突出重点;虚实结合,有序推进;采取"段长制"运营和经营好国家文化公园。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秀伟  白栎影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过程本质上是大运河相关文化记忆重构与文化空间生产的过程。文化记忆重构与文化空间生产的多维度交互,最终形成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内生动力。依托文化表征性空间进行集体记忆建构,建设记忆之场推进空间生产实践,推动大运河文化记忆升华为国家记忆,通过"热"回忆实践促成空间表征传达,构成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逻辑遵循。该逻辑实现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文化记忆与空间生产的有效连结。秉持空间正义性原则,推动文化记忆和空间生产的互促与同构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方向。据此提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路径:通过文化记忆融合提升空间生产包容性,引导记忆主体参与建设保障空间生产民主化,依托文化记忆实践以创新空间生产情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鲁  郭秋琪  吴巧红  
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期的战略性文化工程,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和中华文明的具体见证。建设国家文化公园不仅是延续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探索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新路径。立足新时代要求,探讨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和发展、挖掘其在国际化交往和本土化实践中的作用,探索实现新路径已成为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方式。为此,《旅游学刊》于2022年6月25日召开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遗产活化”线上专题研讨会,通过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进行分享和讨论,增加旅游从业者和研究者对国家文化公园的关注,为未来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开发、遗产保护与学术研究提供启示和指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付佳明   戴林琳  
作为中国“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仍面临着建设项目落地难、开发与保护冲突、跨区域统筹等多重挑战。基于已出台的大运河相关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梳理“两大体系、三种类型、四个层级”的大运河现有规划体系,解析五大板块和四类要素的空间类内容,围绕现有规划间“规划层级缺位、衔接机制不明、核心内容重叠”的空间衔接问题,提出“强化空间专项规划以完善专项规划体系、统一规划编制管理过程以实现规划间有效衔接、明确编制技术要点以加强空间类内容传导落实”三条核心路径。旨在探索落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空间需求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的具体路径,同时提升专项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传导的可操作性。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庆生  明蕊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既有国家文化公园的共性特征,又有历史文化赋予的特殊性。本文基于文旅融合视角,在厘清国家文化公园、红色旅游和国家认同概念基础上,探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红色旅游开发的内在关系,尝试运用SOR(Stimulus, Organism, Response)理论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游客的国家认同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红色旅游对游客国家认同的产生有深远的影响。旅游体验正向影响旅游情感,旅游情感通过对文化依恋和功能依恋的影响,以"旅游体验—旅游情感—文化认同"的路径,增进游客对国家的认同。建议延续红色基因,增强游客体验;挖掘红色文化,突出景区吸引物特质;传承红色记忆,组建长征学院。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田美玲   方世明   寇圆圆  
基于文化IP解码视角,构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理论框架,建立文旅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和极化模型测算2010—2019年区域文旅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其空间态势,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未达到良性发展状态,内部子系统间互动性较强,区域整体耦合协调态势趋好;2010—2019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的空间效应表现为“极化效应”波动减弱、“扩散效应”有所体现、“回程效应”极其微弱的状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呈现“东高西低-双核扩散-板块发展”的空间结构模式;资源基础力、消费需求力、设施保障力、效益推动力、创新潜在力、经济拉动力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分别从单因子驱动和双因子交互等不同层面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最后,从突出文化IP和板块联动发展的角度提出针对性发展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殿廷  刘锋  卢亚  刘宏红  王欣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遗产,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助推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从旅游开发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提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讨论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的近期行动计划。建议要以现代光影技术和生态环保技术为突破口,注重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体制,丰富产品业态,在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基础上,把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杆。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戴靖怡  黄潇婷  孙晋坤  安红敏  郭秋琪  
通过文化旅游活动培育文化认同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旅游者作为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体验的主体如何进行文化感知、产生文化认同,缺乏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阐释。文章选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自然景观景区——壶口瀑布(宜川段)和黄河口景区为案例地,以随行纪实方式获取游客访谈数据,借助扎根理论范式发掘旅游者对自然景观的文化认同生成过程,并尝试构建生成机制理论模型。研究发现,旅游者对自然景观的文化认同生成的基础条件在于景观客体本身的生态特质和被建构的文化表征,关键环节在于旅游者主体具身的联觉感知、集体记忆激活和群体间交互,最终文化认同生成的表现为认知内容的扩充、情感向度的丰富以及行为选择的多元。同时,心理距离作为调节因素影响着旅游者个体文化认同差异化表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敏  
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需要强有力的法制保障。既有国家文化公园立法层级较低且立法进程缓慢,立法理念以抢救性保护为主、预防性保护不足,有关国家文化公园保护的空间范围、管理体制、跨行政区域合作等关键内容付之阙如。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当分情形完善国家文化公园立法。(1)由国务院以“一园一条例”的方式,修改《长城保护条例》,制定大运河、长征、长江、黄河等大型线性空间的专门的国家文化公园条例,明确各个国家文化公园的空间边界,根据实际需要确立管理体制、规划、管控与标准、跨行政区域合作等制度规范,实现差异化、针对性管理。(2)对黄帝陵、孔府、卢沟桥等点状或面状文化遗产制定省级地方性法规,发挥地方能动性与地方特色。(3)在《国家公园法》中对国家公园内的文化景观做出规范,对自然生态系统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体性保护。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程遂营  张野  
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文化领域新提出的战略性文化工程,是我国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文化空间。国家文化公园"为我国首创,国际上并无先例可循,是对国家公园体系的创新"(2),"是中国遗产话语在国际化交往和本土化实践过程中的创新性成果,也是中国在遗产保护领域对国际社会做出的重要贡献"(3)。我国的"国家文化公园"突破了国外的"国家公园体系",是我国国家公园体系中的新类型。当前,黄河、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正迎来建设高潮,亟须寻找和破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