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22)
- 2023(13382)
- 2022(11723)
- 2021(11240)
- 2020(9400)
- 2019(22003)
- 2018(21643)
- 2017(41506)
- 2016(22192)
- 2015(25190)
- 2014(25040)
- 2013(24985)
- 2012(22813)
- 2011(20728)
- 2010(20481)
- 2009(18766)
- 2008(18170)
- 2007(15484)
- 2006(13532)
- 2005(11915)
- 学科
- 济(91504)
- 经济(91395)
- 管理(62964)
- 业(61259)
- 企(49682)
- 企业(49682)
- 方法(44501)
- 数学(39141)
- 数学方法(38740)
- 农(26092)
- 中国(25771)
- 财(21086)
- 贸(19926)
- 贸易(19917)
- 易(19430)
- 业经(18944)
- 学(18475)
- 农业(16173)
- 地方(15979)
- 制(15350)
- 和(14662)
- 环境(14286)
- 理论(13665)
- 银(13232)
- 银行(13198)
- 技术(13160)
- 划(12796)
- 务(12730)
- 融(12690)
- 金融(12689)
- 机构
- 大学(318889)
- 学院(314742)
- 济(132699)
- 经济(130197)
- 管理(128573)
- 理学(112105)
- 理学院(110898)
- 管理学(109129)
- 管理学院(108574)
- 研究(108444)
- 中国(81246)
- 京(68491)
- 科学(65666)
- 财(57073)
- 所(53756)
- 研究所(49428)
- 农(48181)
- 中心(48133)
- 财经(46865)
- 业大(45836)
- 北京(44050)
- 经(42936)
- 江(41968)
- 范(41684)
- 师范(41368)
- 经济学(39875)
- 院(39308)
- 农业(37810)
- 经济学院(35942)
- 财经大学(35084)
- 基金
- 项目(219284)
- 科学(173083)
- 基金(161201)
- 研究(160594)
- 家(140846)
- 国家(139453)
- 科学基金(119502)
- 社会(102495)
- 社会科(97178)
- 社会科学(97149)
- 基金项目(85341)
- 省(82288)
- 自然(77475)
- 自然科(75690)
- 自然科学(75671)
- 自然科学基金(74309)
- 教育(72935)
- 划(70124)
- 资助(67332)
- 编号(64486)
- 成果(51809)
- 部(49707)
- 重点(48394)
- 发(45916)
- 创(45044)
- 课题(43855)
- 教育部(42799)
- 国家社会(42411)
- 创新(42000)
- 科研(41956)
- 期刊
- 济(140865)
- 经济(140865)
- 研究(94448)
- 中国(56534)
- 学报(48095)
- 管理(46217)
- 科学(45983)
- 农(43268)
- 财(40597)
- 大学(36651)
- 学学(34237)
- 教育(32731)
- 农业(31161)
- 技术(26100)
- 融(24050)
- 金融(24050)
- 经济研究(23971)
- 业经(22411)
- 财经(22117)
- 经(18885)
- 问题(17864)
- 业(17554)
- 图书(16774)
- 技术经济(15669)
- 理论(15318)
- 贸(15296)
- 世界(15136)
- 科技(15088)
- 资源(14225)
- 商业(14125)
共检索到4538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琳琳 何佳讯
在对1965-2014年以中国作为来源国的主要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发展变化及影响中国国家形象评价的因素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归纳了中国电子产品(电视机、相机和电脑)、家用电器(冰箱、洗衣机、抽油烟机等)、汽车和食品杂货类产品的产品形象,并总结了影响中国产品形象评价的主要因素。立足于提高中国来源国形象的角度,未来应关注中国从产品组装国或制造国到品牌来源国形象的转变,以及从文化的角度构建外国消费者对中国国家形象和产品形象的真实性感知等研究,并丰富来源国对全球品牌资产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思雪 林汉川
中国产品的海外形象究竟如何?新常态下如何提升中国产品的海外形象?国内外至今没有定量的回答。本文通过全球108个国家6701个海外消费者的问卷调查,创建了涵盖主要传导要素的多重中介模型,探索提升中国产品海外形象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在全球范围内,创新、产品的感知品质与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中国产品提升海外形象的关键环节和主要优化路径;研究结论显示,传统的产品"价廉多销"的海外形象战略思路需要拓展,市场创新、技术创新与优良品质在提升中国产品海外形象方面同时起着至关重要的核心作用;与此同时,企业国际社会责任是新常态下提升中国产品海外形象战略设计中必须加入的新的关键要素。
关键词:
产品海外形象 创新 社会责任 产品品质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邓路
一国与他国贸易关系的稳定性受到了双方交易信任水平的影响,在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的国际市场上,交易成本是决定双边贸易关系能否长期维系的重要因素。基于2006—2013年我国对45个国家产品层面出口数据,使用BBC全球影响力调查结果衡量国家形象,采用生存分析法和二元因变量分析方法检验我国在贸易伙伴国眼中的国家形象对我国产品出口持续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除了传统交易信任因素之外,我国在贸易伙伴国处获得的评价越好,对其出口持续时间就越长、出口失败风险也越低,即国家层面的信任能够弥补出口产品层面的交易信任缺失。此外,国家形象对出口持续时间的促进效应在同质品、消费品上,以及低评国、发达国家身上体现得尤为显著。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永华
在国际市场空间不断压缩的背景下,如何筹谋中国外向型企业发展以及外向型企业的产品形象提升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点。基于141家制造企业典型案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考察要素结构变动效应下中国企业产品海外形象提升的多重路径。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是企业实现产品海外形象提升的必备要素;产权归属、企业年龄差异下的产品海外形象提升路径明显不同,企业年龄相对较短但注重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的国有企业,会积极选择通过国际质量认证(ISO22000)和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来向海外消费者有效传达所售产品的质量信息;有一定资产实力和较长企业年龄的民营企业,则会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选择不断增加研发投入,积极通过国际认证体系,将产品位势定位于高品质端,并凭借其资产规模优势所隐含的品牌保证、年龄优势衍生的商誉等塑造良好的产品海外形象。
关键词:
要素结构变动 产品海外形象 技术创新
[期刊] 预测
[作者]
杜立婷 武瑞娟
本文基于我国上海、北京、成都、青岛和沈阳五个城市的消费者对美、德、日、韩的国家形象以及四国产品质量感知的问卷调查,探究不同地区消费者关于国家形象对产品质量感知的影响效应。通过理论梳理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本文将国家形象分为三个构面,即认知构面、规范构面和情感构面。结果表明:除规范构面外,国家形象的认知构面和情感构面对产品质量感知的影响效应显著,且具有地区性差异。具体而言,在沈阳、成都等区域中心城市,消费者对国外产品质量的评价较多地受到该国形象情感构面的影响;在我国的一线城市,如北京和上海以及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青岛,情感构面对产品质量感知的影响则相对较弱。本文的研究结论和研究理路对我国企业和公司的跨...
关键词:
国家形象 产品质量感知 中国 地区性差异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宋伟良 贾秀录
"贸易非效率"像一堵无形的壁垒阻碍着贸易的发展,促进贸易便利化是各个国家关注的重点。本文根据Wilson、Mann和Otsuki(2003)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测量指标体系,选取2007—2014年的贸易数据,在测算G20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基础上,运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分析了G20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产品出口额以及出口产品种类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除了G20贸易伙伴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口规模、距离、市场开放程度之外,贸易便利化水平也是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G20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越高,不仅中国出口到该国的贸易额越大,中国出口到该国的产品种类也会增加。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战国 李子键
作为推断进口产品相关属性的重要线索,来源国形象对形成消费者购买意愿具有重要影响。笔者基于来源国形象结构分解的视角,将来源国形象划分为国家形象与国家产品形象两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为人文与自然两个层面,基于具体产品探究国家形象、国家产品形象、产品态度与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通过实地问卷调研收集相关数据,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理论假设,实证研究发现:国家产品形象在国家形象与产品态度的影响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并且由于目标国家选择的关系,这一结论只在人文层面来源国形象效应中得到验证;在国家形象与国家产品形象划分的基础上结合人文/自然来源国形象的概念,拓展性的研究假设得到验证,多维来源国形象效应的作用机制更为明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战国 李子键
作为推断进口产品相关属性的重要线索,来源国形象对形成消费者购买意愿具有重要影响。笔者基于来源国形象结构分解的视角,将来源国形象划分为国家形象与国家产品形象两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为人文与自然两个层面,基于具体产品探究国家形象、国家产品形象、产品态度与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通过实地问卷调研收集相关数据,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理论假设,实证研究发现:国家产品形象在国家形象与产品态度的影响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并且由于目标国家选择的关系,这一结论只在人文层面来源国形象效应中得到验证;在国家形象与国家产品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彭世勇
西非:中国产品的潜在市场彭世勇西非是指非洲大陆西部,西临大西洋,南濒几内亚湾的一个人口众多、包括16个国家的地区。这个地区气候温和,空气清新,盛产热带水果,海产品丰富,劳动力低廉,土地便宜,资源较为丰富,如加纳共和国有着十分丰富的黄金蕴藏量,素有黄金...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萧露
当今世界经济舞台,市场国际化趋势不断扩大,企业顺应这一潮流,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已成为必然。就我国企业而言,随着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日益临近,国际化趋势显得尤为迫切,从而更加要求企业必须未雨绸缪,尽快研拟出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战略战术,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温德成,吕杰
At firs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a study on the value compare between China goods and non-China goods by MARC J.SCHNIEDERJANS of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presents the studying method and conclusions briefly,and then oppugns its studying method and conclusions.In order to correct the analysis of MARC J.SCHNIEDERJANS' survey data,the paper brings forward an product value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accelerated depreciation theory.As a result,the paper finds that,although China goods with a rather poor quality,most of them also can provide more value to foreign consumers.
关键词:
中国 外国制造 质量 价值 加速折旧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李东进 安钟石 周荣海 吴波
本研究对我国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消费者对国家形象的感知大体上分为四个构面:与中国关系评价、国家发展程度、整体产品评价、整体人民评价,国家形象各构面的组成项目因国家不同而有所差异。本研究将国家形象作为新的变量引入Fishbein模型,发现模型依然与实际数据有着较好的吻合,验证了Fishbein模型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和跨文化适应性。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国家形象间接地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向,其影响系数因产品类别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国家形象对服装产品的购买意向影响最高,手机产品次之,对汽车产品的购买意向影响最低。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重力
在中国即将加入WTO之际,中国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而导致出口产品结构不够优化、竞争力不强已成为制约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瓶颈”。为了使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合理而有效地促进出口贸易增长,笔者认为中国目前必须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出发,对于传统出口产业,摆脱过分强调中国同其他国家经济上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的比较优势指导思想,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对出口贸易结构采取战略性调整和适应性调整并举的方针,合理确定传统出口产业、出口支柱产业和战略性出口产业,并辅之以相应的政策工具,通过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
关键词:
出口结构 贸易增长 政策措施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丘兆逸
中国是全球产品内贸易的第二大参与者,也是未来欧美发达国家碳规制的主要影响对象。碳规制通过直接影响高碳产品出口和间接影响进口两条途径来影响产品内贸易,采用混合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碳规制对中国产品内贸易具有负面影响,且对进口的影响大于出口;若欧美等国对每吨碳排放征收30美元或60美元的碳关税,中国产品内贸易的进出口总规模将分别下降10.42%和24.31%。为应对欧美等国的碳规制对中国产品内贸易的影响,一是应根据"共同但有差别"的减排原则进行积极申诉;二是在全球产品内分工中积极朝低碳方向进行升级;三是若边境碳调节税开始实施,应根据生产者责任原则,以实际内涵碳作为征收依据,减少其不利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