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10.2.198.132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49)
2023(17531)
2022(14623)
2021(13742)
2020(10845)
2019(24864)
2018(24199)
2017(45778)
2016(24461)
2015(27004)
2014(26691)
2013(25503)
2012(23671)
2011(20874)
2010(21533)
2009(19462)
2008(18504)
2007(16137)
2006(14121)
2005(12790)
作者
(65130)
(54299)
(53768)
(51252)
(34848)
(25841)
(24519)
(21031)
(20643)
(19424)
(18519)
(18370)
(17041)
(16854)
(16837)
(16794)
(16033)
(15850)
(15591)
(15491)
(13368)
(13169)
(13159)
(12580)
(12251)
(12163)
(11918)
(11862)
(10685)
(10673)
学科
(98901)
经济(98794)
管理(68123)
(65712)
(52709)
企业(52709)
方法(38425)
数学(32406)
数学方法(31923)
中国(31744)
(30149)
地方(25312)
(25216)
业经(23817)
农业(20384)
(18408)
贸易(18386)
(18385)
(17895)
(17807)
理论(17287)
(16812)
银行(16798)
(16709)
金融(16707)
(16221)
技术(15819)
环境(15706)
(15007)
(14933)
机构
学院(329880)
大学(325676)
(137313)
经济(134410)
管理(127448)
研究(110781)
理学(109047)
理学院(107851)
管理学(106091)
管理学院(105465)
中国(85817)
(68772)
(66216)
科学(63650)
(53006)
中心(52506)
财经(51592)
(51149)
(47760)
研究所(47331)
(46994)
(45972)
师范(45579)
业大(43301)
北京(43076)
经济学(41873)
(41150)
(40884)
财经大学(38327)
经济学院(37570)
基金
项目(220016)
科学(175485)
研究(169632)
基金(158247)
(136385)
国家(134871)
科学基金(117321)
社会(108347)
社会科(102747)
社会科学(102722)
(86756)
基金项目(82577)
教育(79598)
自然(72432)
(72358)
自然科(70716)
自然科学(70700)
编号(70541)
自然科学基金(69397)
资助(63318)
成果(57667)
(51546)
重点(49994)
课题(49551)
(49069)
(46918)
国家社会(44885)
创新(43605)
教育部(43073)
项目编号(42978)
期刊
(157054)
经济(157054)
研究(102660)
中国(73708)
(51446)
管理(49082)
教育(46207)
(44977)
学报(42760)
科学(42397)
大学(34779)
(33818)
金融(33818)
学学(32365)
技术(32050)
农业(31141)
业经(27252)
经济研究(25338)
财经(24965)
(21625)
问题(20152)
(16296)
(16177)
图书(15875)
技术经济(15173)
商业(14746)
现代(14660)
世界(14588)
理论(14530)
(14529)
共检索到508832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崔海红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大背景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基于此战略背景,国家审计发展过程中的制度、环境、体系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围绕新发展格局背景,对我国国家审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政策逻辑进行了分析,并由此阐述新发展格局下的国家审计实现高质量发展具体路径:在宏观层面,加强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统一领导;在中观层面,加强资源配置、贯通协同机制;在微观层面,加强科技支撑、人才强省战略建设。文章对于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和实现国家审计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邵晓翀  杜尔玏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金融作为支农主力军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活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快速增加、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完善、涉农贷款稳步增长、数字金融逐步推进、金融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等重要现实基础。理论逻辑表明:金融是支持产业兴旺的坚实基础,是实现生态宜居的强力支撑,是营造乡风文明的有效保障,是推进治理有效的重要力量,是保证生活富裕的擎天巨柱。为充分发挥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应构建长效政策支持机制,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创新农村产权运作机制,提升农业主体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发展动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邵晓翀  杜尔玏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金融作为支农主力军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活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快速增加、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完善、涉农贷款稳步增长、数字金融逐步推进、金融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等重要现实基础。理论逻辑表明:金融是支持产业兴旺的坚实基础,是实现生态宜居的强力支撑,是营造乡风文明的有效保障,是推进治理有效的重要力量,是保证生活富裕的擎天巨柱。为充分发挥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应构建长效政策支持机制,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创新农村产权运作机制,提升农业主体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发展动力。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何丹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将指引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与现实意义。本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变化特征、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演进等视角分别解析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的时代内涵,再从逻辑形式、系统思维与发展实践的角度辨析了三个"新发展"的内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体系、对外开放新格局以及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玲玲   赵光辉  
面临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中国经济循环重心由国际导向转向国内导向的二重变奏,新发展格局要求交通运输具有新发展新思维新举措,并赋予智慧交通新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任务。在“大流通”观下,智慧交通之于新发展格局不仅具有顶层设计层面的技术禀赋效应,由技术禀赋带来的高渗透性也推动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智慧交通既能够从提振内需的“运”效应、技术赋能的“流”效应、提质降本的“链”效应以及板链拉动的“环”效应等层面高效助推国内大循环,也能够借助技术优势以及交通运输的服务能力,完成某一个产业链或价值链的闭环,助力乡村“小微循环”。对此,应运用智慧交通技术,不断拓展和深化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的融合创新;不忽视“小微循环”的畅通,借助国内制度优势,以智慧交通模式应用场景开发、拓展为方式,激发和形成更多“小微循环”。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林  王阿舒  罗江华  
多源流理论认为,公共政策受问题源流、政策源流与政治源流共同推动,是经典的公共政策分析工具。纵观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程,也同受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但因中外政治因素差异,将其适当修订来分析高职教育发展变迁政策更具适切性。分析发现,国家政策通过确定类型定位、促进持续发展,并重服务社会,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面对建设教育强国和技能型社会的时代使命,高职教育还面临类型特征不够鲜明、社会吸引力较弱、适应经济社会需求能力不足的挑战。展望未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职教育需深入探究类型规律、立足人的全面发展、精准服务社会,构建现代高职教育类型发展、技能人才公平发展与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三大体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方芳  钟秉林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大背景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由此,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的制度、环境等诸多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和调整。从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出发,阐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并基于此提出现实思考:"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如何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国际国内双循环"如何平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开放与坚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高等教育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师翠英   经蕊   冯泓铭  
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创新的有效载体。新发展阶段,区域创新呈现创新模式多元化、创新体系多极化和创新能力差异化等特点。产业集群在地域、结构、功能和目标方面与区域创新具有较强的耦合性,并通过要素共享机制、规模经济效益机制和竞争效应机制推动区域创新发展。以产业集群推动区域创新发展,需要优化产业集群布局,增强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力和核心竞争力;高效统筹区域创新要素资源,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强化政府的引导和保障作用,推动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协同发展。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申现杰  袁朱  
现代化后发赶超要求以城市群作为主体空间形态,实现效率增进、功能跃升、均衡发展和开放合作。城市群正日益成为托起中国现代化的巨擘,目前我国19个城市群之间规模结构差异较大,以东部城市群发展质量最高。城市群发展失衡的原因在于,城市群城镇体系不合理、公共服务一体化存在障碍、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城际间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亟待完善。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我国需要在城市群加快推动形成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与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以都市圈为载体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与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构建包容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群的开放发展水平,引领中国现代化发展。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杜玉帆  杨蕾  
职教集团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及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背景下产生的战略部署。集团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导向主要体现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手段、发展引擎和发展格局等方面。从政治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维度诠释了集团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逻辑,从党的领导、类型特色、立德树人、产教融合、教学改革和品牌特色六个方面提出构建集团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指向。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瑾  李保玉  孟庆庄  
基于对数字经济概念和内涵的分析,文章从理论上说明数字经济主要从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和数据要素三个方面促进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使西部地区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同时,结合新发展理念,文章也给出了数字经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即坚持创新发展,数字经济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坚持协调发展,数字经济助力西部地区实现平衡发展;坚持绿色发展,数字经济提升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坚持开放发展,数字经济推动西部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共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西部地区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求索  [作者] 何瑛  
数字化驱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情境由传统技术范式向数字化新技术范式跃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与中小企业相关的技术范式和经济范式将协同发生转变。基于我国数字经济赋能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情境,对数字化变革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进行系统探究,对于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回答数字化变革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得出创新性理论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永江  袁俊丽  黄惠春  
本文以农业强国的内涵与特征为切入点,从理论上阐释了建设农业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并基于我国农业强国的发展现状,从产业结构升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扩大内需四个方面分析了农业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并从对内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对外提升我国农业全球影响力两方面提出推进农业强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强化农业发展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推动要素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可以有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胡怀国  
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心任务,探讨新时代新征程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研究认为,新时代新征程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三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期刊] 征信  [作者] 毛通   楼裕胜   谢朝德  
社区诚信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构筑诚信社会具有特殊价值。但相关研究在其内涵界定、地位认识以及建设路径等方面仍显不足。从结构和功能的视角,厘清社区诚信文化的核心要义、要素与功能,分析其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以及推动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针对当前社区诚信文化在设施建设、资源供给、内涵培育以及服务支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通过补短板、促均衡、扩资源、畅渠道、育内涵、创特色、强支撑、健体系等措施,优化实践路径,推动社区诚信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