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84)
- 2023(14987)
- 2022(12618)
- 2021(11748)
- 2020(10117)
- 2019(22971)
- 2018(22558)
- 2017(43852)
- 2016(23271)
- 2015(26055)
- 2014(25798)
- 2013(25330)
- 2012(22927)
- 2011(19951)
- 2010(20373)
- 2009(19226)
- 2008(19132)
- 2007(17110)
- 2006(14915)
- 2005(13417)
- 学科
- 济(99438)
- 经济(99216)
- 业(96693)
- 企(94073)
- 企业(94073)
- 管理(92416)
- 方法(52122)
- 数学(42652)
- 数学方法(42266)
- 财(40834)
- 务(29664)
- 财务(29611)
- 财务管理(29534)
- 企业财务(28271)
- 业经(27577)
- 制(24924)
- 中国(23481)
- 农(22011)
- 技术(19110)
- 体(18162)
- 和(17580)
- 划(17335)
- 理论(16832)
- 贸(16414)
- 贸易(16398)
- 易(16018)
- 体制(15706)
- 策(15704)
- 融(15155)
- 金融(15151)
- 机构
- 大学(329306)
- 学院(328788)
- 济(143076)
- 经济(140534)
- 管理(140171)
- 理学(121345)
- 理学院(120301)
- 管理学(118763)
- 管理学院(118124)
- 研究(94778)
- 中国(77845)
- 财(74924)
- 京(66698)
- 财经(59251)
- 经(53926)
- 科学(50384)
- 江(49010)
- 中心(45897)
- 经济学(44793)
- 财经大学(44388)
- 所(43862)
- 北京(40841)
- 业大(40625)
- 经济学院(40531)
- 商学(40165)
- 商学院(39821)
- 农(39122)
- 研究所(38310)
- 州(37934)
- 范(36405)
- 基金
- 项目(215744)
- 科学(175184)
- 基金(163798)
- 研究(161035)
- 家(139286)
- 国家(137864)
- 科学基金(123342)
- 社会(108999)
- 社会科(102946)
- 社会科学(102913)
- 基金项目(86344)
- 省(81774)
- 自然(78568)
- 自然科(76844)
- 自然科学(76826)
- 自然科学基金(75567)
- 教育(75167)
- 划(68092)
- 资助(66814)
- 编号(63715)
- 成果(51405)
- 部(50376)
- 重点(47120)
- 创(46800)
- 制(46441)
- 国家社会(45781)
- 教育部(45381)
- 人文(44460)
- 创新(43634)
- 发(43167)
- 期刊
- 济(153690)
- 经济(153690)
- 研究(96118)
- 财(67232)
- 中国(62951)
- 管理(57905)
- 科学(40981)
- 学报(40244)
- 大学(33836)
- 农(33753)
- 融(33072)
- 金融(33072)
- 学学(32183)
- 财经(31181)
- 技术(29986)
- 教育(26810)
- 经(26611)
- 经济研究(24494)
- 业经(23555)
- 农业(22136)
- 财会(20934)
- 问题(19641)
- 会计(18518)
- 技术经济(17536)
- 贸(16111)
- 统计(15927)
- 理论(15694)
- 现代(15186)
- 策(15106)
- 商业(14964)
共检索到4885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美英 曹源 付楠楠
审计意见购买行为降低了社会审计质量,损害了社会审计的投资者保护功能。本文以2010—2018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国家审计对社会审计意见购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存在签字注册会计师层面的社会审计意见购买行为,而国家审计能够抑制这一行为。机制检验发现,国家审计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和约束管理层权力抑制了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社会审计意见购买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审计客户重要性程度高、事务所行业专长水平低的情况下,国家审计更能显著地抑制审计意见购买;多次审计以及审计机关查出问题数量越多,国家审计抑制社会审计意见购买的效应越明显;国家审计对社会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的影响在同行业和具有共同签字注册会计师的未被审计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中具有溢出效应。本文研究为完善国有企业现代化治理体系、净化注册会计师行业生态环境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青原 马彬彬
本文基于2010—2015年国家审计署发布的国家审计公告,以社会审计投入为切入点,探讨了国家审计如何影响社会审计定价,国家审计的溢出效应导致社会审计定价下降,而警示效应导致社会审计定价上升。实证结果表明,国家审计功能的发挥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社会审计定价有提高作用,即警示效应处于主导地位;且政府涉及财务收支的处罚程度越严重,相关性越强。同时,研究发现,国家审计的警示效应主要存在于非"十大"审计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该结果说明,国家审计会提高社会审计投入。结合我国制度背景和宏微观环境考虑两者关系,有利于构建一个
关键词:
国家审计 审计定价 警示效应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青原 马彬彬
本文基于2010—2015年国家审计署发布的国家审计公告,以社会审计投入为切入点,探讨了国家审计如何影响社会审计定价,国家审计的溢出效应导致社会审计定价下降,而警示效应导致社会审计定价上升。实证结果表明,国家审计功能的发挥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社会审计定价有提高作用,即警示效应处于主导地位;且政府涉及财务收支的处罚程度越严重,相关性越强。同时,研究发现,国家审计的警示效应主要存在于非"十大"审计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该结果说明,国家审计会提高社会审计投入。结合我国制度背景和宏微观环境考虑两者关系,有利于构建一个自律与管制相结合的"免疫"系统,以促进我国国有资产的良好运行。
关键词:
国家审计 审计定价 警示效应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仉立文 张立民
内部控制审计是监管层规范公司内部控制并保障投资者利益的一项重要监管措施和制度安排,然而由于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形成具有不可预测性,从而给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带来便利。研究发现:中国的内部控制审计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审计意见购买行为,且在非国有控股企业中更加显著。升级高行业专长审计师可以抑制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行为。进一步分析发现内部控制审计师并不能帮助公司修正内部控制缺陷,说明内控审计意见的改善存在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研究增加了中国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的经验证据,同时对投资者和监管层的投资决策和制定监管政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阮滢 赵旭
文章基于审计署公布的中央企业集团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以2010—2014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政府审计监督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审计监督能够抑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但这种监督作用并不对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影响。政府审计在发挥其监督职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研究发现这种抑制效果将会持续到政府审计公告年度。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蔡利 马可哪呐
本文基于政府审计结果公告,以2008—2012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公司经营业绩为研究切入点,探讨了政府审计功能发挥对国有企业治理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审计功能发挥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集中表现在审计结果公告后的连续两个期间。同时发现,现阶段政府审计的这种作用在于较好地促进了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的完成,而未真正实现企业经营效率的优化。
关键词:
政府审计 国企治理 经营业绩 治理效率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周微 刘宝华 唐嘉尉
本文以20092014年接受政府审计的中央控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企业投资为着力点,从腐败曝光视角分析非效率投资产生的社会后果,并进一步考察政府审计是否能促进非效率投资企业的腐败曝光。研究结果发现:央企控股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程度与腐败被曝光的概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过度投资企业的腐败曝光概率更高;政府审计能够提高非效率投资企业的腐败被曝光概率,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央实施的一系列严厉反腐行动能够提高政府审计作用,尤其能够提高投资不足企业的腐败曝光概率。研究表明,非效率投资暗含着腐败行为,政府审计能够提高非效
关键词:
非效率投资 政府审计 腐败曝光 反腐力度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李璐 姚海鑫
以2007—2017年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事件为样本,考察共享审计对并购商誉泡沫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并购双方共享审计显著降低了新增并购商誉金额,且在并购完成后,显著降低了并购商誉发生减值的概率以及商誉减值的计提比例。进一步探究作用机理发现,共享审计能够显著抑制并购方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同时,分组检验结果显示,共享审计对并购商誉泡沫的抑制作用主要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情境下成立,表明上述作用是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得以实现的。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闫丽娟 何玉润 张嘉硕
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制度是一项强制性分红制度,这种政策带来的强制性分红压力会沿着企业控制层级往下转移。本文实证检验了强制性分红对中央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央企业会通过减少盈余的方式规避该政策带来的压力,尤其是,金子塔层级越低的中央企业这种规避行为越明显。进一步,中央企业面临强制性分红压力与业绩考核压力时,更注重业绩考核的影响。本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价国有资本收益分配制度的实施效果,为政策优化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曹丰 李珂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日益成为投资者、监管层等各方关注的重要现象。控股股东质押股权后增大了控制权转移的风险,使其有动机通过审计意见购买进行信息操纵,以维持股价、降低控制权转移风险。文章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7~2017年的数据为样本,研究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进行了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更多地进行了审计意见购买,且当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较高、公司股价下跌风险较大、产权性质为民营、媒体负面报道较多时这一现象更为显著。结论丰富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行为影响的研究,拓展了企业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相关研究的分析视角,为监管层决策分析和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支持。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谭成雪 李玉婷 黄建烨
基于2015—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政府采购对上市公司杠杆操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政府采购能够显著抑制企业杠杆操纵;政府采购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改善信息透明度从而作用于企业杠杆操纵行为;在采购订单较稳定、非国有、内部控制较弱以及环境不确定性较强的企业中,政府采购对杠杆操纵的抑制效应更为显著;政府采购抑制杠杆操纵行为后可以明显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政府采购作为宏观调控手段可能的政策职能和经济后果,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供新的解题思路。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陈美 夏卓秀
本文基于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结合手工收集的2007-2017年中央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数据,实证检验了央企集团产融结合对其下属上市公司创新活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实证研究发现:央企集团成立财务公司或金融投资平台实施产融结合能够显著促进公司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内部控制质量较好的公司,产融结合对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产融结合对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本文研究证实了产融结合对企业创新活动的积极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产融结合的影响机理,为央企产融结合实践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
产融结合 企业创新 内部资本市场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杨华领 宋常
基于2010—2018年中央企业财务收支情况审计结果公告,探讨国家审计对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虚增收入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审计能显著抑制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的虚增收入行为,该效应在审计年度和公告年度均存在。通过PSM方法缓解内生性问题之后,上述效应依然存在。进一步研究发现,国家审计结果公告中披露的会计问题和经营管理问题越多,国家审计抑制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虚增收入的效应越显著;而公告披露的其他问题不影响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的虚增收入行为。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彩婕 韩小伟
内部控制审计是一项新兴的审计业务。在自愿进行内部控制的审计背景下,以2011年我国深沪上市公司A股数据为基础,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内部控制审计对财务报告审计意见的影响。研究表明,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告审计意见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研究结论为强制性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有效执行提供了指导。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石水平 邵梦姝
文章以我国2009—2012年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审计质量与控股股东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高审计质量具有降低控股股东代理成本的作用;在考虑终极控制人的性质后,在非政府控制企业中,外部审计的这种约束作用更为明显,并且随着两权分离度的提高而增强。但在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中,两权分离度、审计质量和控股股东代理成本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
关键词:
终极控制人 审计质量 控股股东 代理成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股权结构、社会资本控制与控股股东利益侵占——来自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审计委员会、盈余质量与意见购买——来自2002-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影响我国家族企业绩效的经验证据——基于对家族上市公司控股比例和规模的考察
内部控制环境抑制管理舞弊有效吗?——来自舞弊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共同机构所有权能抑制超额商誉吗——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高管廉洁抑制了大股东掏空吗?——来自中国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审计任期、异常审计费用和审计意见——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巡视监督能抑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避税吗
内部控制提升了央企经济增加值吗?——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融资融券能抑制企业费用粘性吗——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