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44)
- 2023(8217)
- 2022(6511)
- 2021(6062)
- 2020(4373)
- 2019(9739)
- 2018(9366)
- 2017(16314)
- 2016(8825)
- 2015(9748)
- 2014(9576)
- 2013(9077)
- 2012(8523)
- 2011(7426)
- 2010(8323)
- 2009(7684)
- 2008(6928)
- 2007(6600)
- 2006(5840)
- 2005(4984)
- 学科
- 济(30871)
- 经济(30820)
- 农(25028)
- 业(23281)
- 管理(18182)
- 农业(16823)
- 企(13794)
- 企业(13794)
- 中国(13242)
- 审计(12112)
- 业经(11937)
- 地方(9136)
- 财(8757)
- 制(8498)
- 方法(7762)
- 发(7492)
- 农业经济(7400)
- 发展(6572)
- 展(6557)
- 收入(6444)
- 融(6220)
- 金融(6218)
- 教育(6091)
- 银(5967)
- 银行(5964)
- 各类(5877)
- 行(5769)
- 理论(5738)
- 策(5678)
- 数学(5657)
- 机构
- 学院(117326)
- 大学(110794)
- 济(43195)
- 经济(41964)
- 管理(40467)
- 研究(39050)
- 理学(34039)
- 理学院(33644)
- 管理学(33077)
- 管理学院(32850)
- 中国(31004)
- 京(23808)
- 农(23403)
- 财(22928)
- 科学(22375)
- 江(20355)
- 中心(19668)
- 所(18514)
- 范(17580)
- 师范(17427)
- 财经(17045)
- 业大(16637)
- 农业(16537)
- 州(16291)
- 研究所(16044)
- 经(15398)
- 省(15304)
- 技术(14628)
- 北京(14355)
- 院(14325)
- 基金
- 项目(77483)
- 研究(64718)
- 科学(60315)
- 基金(52320)
- 家(45184)
- 国家(44193)
- 社会(40578)
- 社会科(37921)
- 社会科学(37908)
- 科学基金(37154)
- 省(33209)
- 教育(30301)
- 编号(29233)
- 基金项目(27228)
- 划(26195)
- 成果(25339)
- 课题(21071)
- 自然(19725)
- 自然科(19118)
- 自然科学(19114)
- 资助(19112)
- 自然科学基金(18715)
- 发(18239)
- 年(18191)
- 重点(17671)
- 性(17569)
- 创(16814)
- 项目编号(16768)
- 国家社会(16607)
- 制(16593)
共检索到1930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陈俊良
农为邦本,本固邦兴,实现乡村振兴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重大战略。国家审计是国家重要的政治安排,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制度保障。从国家审计的委托代理理论和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出发,结合国家审计在乡村治理中需要处理好的三个关系,并对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理论机制初步分析,提出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路径,以期更好发挥国家审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作用,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晓冬 马元驹
基于"制度背景——理论分析——路径构建"的逻辑,对乡村振兴审计的制度背景进行简要梳理,并从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两方面系统剖析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即公共受托责任和国家治理理论是开展乡村振兴审计的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在于国家审计具有事前预防预警、事中揭示纠偏和事后反馈抵御的监督治理功能。在审计实践中,应从根本路径、基本路径和辅助路径三个层面构建乡村振兴审计的实施路径:根本路径为坚持党对乡村振兴审计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基本路径为全面开展与乡村振兴要求相适应的审计监督,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辅助路径为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为乡村振兴审计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晓冬 马元驹
基于“制度背景——理论分析——路径构建”的逻辑,对乡村振兴审计的制度背景进行简要梳理,并从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两方面系统剖析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即公共受托责任和国家治理理论是开展乡村振兴审计的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在于国家审计具有事前预防预警、事中揭示纠偏和事后反馈抵御的监督治理功能。在审计实践中,应从根本路径、基本路径和辅助路径三个层面构建乡村振兴审计的实施路径:根本路径为坚持党对乡村振兴审计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基本路径为全面开展与乡村振兴要求相适应的审计监督,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辅助路径为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为乡村振兴审计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涛 吴彧端
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背景,从审计起源、审计理论、审计法律层面阐述了政府审计与乡村治理的契合性,探讨了国家审计在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免疫预警、监督问责、纠偏修正三大功能定位。针对其政策要求及现有问题,文章进一步提出了推进村级审计全覆盖、防范村干部"微权力"腐败、推行和完善乡村审计结果公告、培养乡村审计人才队伍、构建"三位一体"审计支持模式等五方面实现路径,旨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的审计创新。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国城 高春晗 李庭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政策的落地生根,开展针对乡村振兴政策落实的国家审计是完善国家治理、推动深化改革的重要途经。随着公共受托责任的拓展,基于治理导向的国家审计功能正在由监督向评价、服务等方向延伸。国家审计机关应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握基本原则,强化责任担当,正确处理微观问题揭示与宏观决策服务之间的辩证关系,审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政策落实的精准性、资金使用的安全性与项目建设的绩效性,科学建立基于乡村振兴政策落实的审计评价策略,并从推广经验做法、促进整改、推进政策科学性、完善体制机制等视角强化审计的服务功能,统筹各类资源,力求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政策的有效落实。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郑娟尔 苏子龙 王世虎 周伟 贾立斌
土地具有资源、资产、资本三资一体属性,这决定了其对乡村振兴具有持续性、关键性作用,土地的资源属性、资本属性和资产属性随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对此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贵州三变、安徽金寨和贵州湄潭的宅基地制度改革、广西集体土地发展旅游产业3个案例进行了佐证。未来的土地管理要更多发挥土地的融资和撬动功能,在清晰界定产权基础上,构建一套保障和促进产权交易的有效机制,探索农民从土地开发、保护、流转中获取更多财产性收入,促进土地"三资一体"转变。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三资一体 土地制度改革 三变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任卫红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大决策部署应用于解决农村问题之中。林业乡村振兴是乡村产业振兴战略下的具体措施之一,其在乡村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推动意义。林业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将其发展成为联结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将会为乡村林业资源和产业振兴搭建起双向互通的桥梁。由高岚、林超和郑彬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林业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一书,以林业和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为思路,梳理了林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收录了诸多经典案例,为我国林业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志红
人与自然本是生命共同体,然而工业文明割裂了此种联系,对人的心灵产生了创伤,唯有乡村旅游才能够医治,这是乡村旅游的人本意义。因此,乡村旅游大有可为。目前,旅游业已经进化到全域旅游阶段,全域旅游作为纽带,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探寻旅游业与农业的结合方式,创新旅游业与乡村工业链接方式,研究旅游业与乡村服务业融合方式,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全域旅游 乡村振兴 系统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莉
产业兴则农村兴。发展农村三产融合既提升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价值,也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有力举措。当前农村三产融合存在融合总体水平不高、融合利益联结机制构建滞后、新业态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为此提出推进本土品牌企业建设,挖掘农村特色资源,提升三产融合水平;构建三产融合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新业态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实现全面的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钟明月 李栖颜 周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的根本途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重要价值。国家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找准路径,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围绕国家审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方式,从政策落实、项目评估、资金使用、信息公开四个方面,提出了国家审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邹永广 衷浩滢 崔一付
文章基于三生空间理论探讨了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构建了乡村振兴绩效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和自然断点法测算并分析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绩效,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我国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绩效在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呈现出东部、中部和西部递减的规律。(2)从2010—2022年的空间六分位图来看,绩效高的地区呈现出从点状分散向集聚分布格局转变,部分市域的绩效等级呈现波动趋势。(3)从乡村旅游类型上看,东部地区较强的区位辐射效应遮蔽了乡村旅游类型对乡村振兴绩效的影响,西部景区依附型和中部文化遗产型具有较大的振兴绩效。(4)从影响因素的组态分析看,9个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形成“支撑条件保障型”“文化基础夯实型”“客源市场局限型”和“环境质保缺陷型”4种高、低振兴绩效组态路径模式。最后,从政府、行业、市场、企业和社区5个层面提出了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提升路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占锋 张森 乔鑫
实现农村发展是中西方国家面临的共同议题。以近代西方国家发展干预的演变过程及特征作为线索,罗伯特·钱伯斯在《农村发展:以末为先》一书中深度反思农村发展实践项目失败的主要缘由,围绕实践干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倡导“外来者”要进行价值转换,遵循“以末为先”的发展理念,并认为参与式行动是该理念的实践方案。中西方国家在历史演变进程、制度环境、乡村社会基础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应结合中国城乡发展逻辑体系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要求,探讨罗伯特·钱伯斯提出的参与式行动在中国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适用性与重要性。乡村振兴是“外来者”与当地民众之间双向互动、共同参与的过程,其自身所拥有的各类资源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因此,要立足于中国乡村发展的本土化特征,在充分发挥“外来者”与“内部人”各自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同时,在乡村振兴具体实践中还需明晰各个行动主体的能力和任务,实现“参与”与“行动”的兼顾,高效整合多元系统,从而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开展。
关键词:
参与式行动 以末为先 农村发展 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云
伴随数字技术的迭代,数字化逐渐嵌入我国现代化建设当中,其日渐发展成为我国强基建、促转型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与此同时,刷脸支付、平台打车、线上缴费、直播带货等数字经济形式兴起,我们的生活也早已迈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即依托于数字技术的经济形式,
关键词:
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赵娟
为巩固脱贫攻坚的重要成果,瞄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红色文化是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对于乡村各个方面的振兴发展都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但是存在对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深,产业融合不紧密;参与治理不足,治理体系不健全;推广力度不强,品牌建设不到位,因此,要注重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推进产业融合;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健全治理体系;加强宣传推广力度,促进品牌建设,进一步用红色文化引领乡村振兴。
关键词:
红色文化 乡村振兴 引领作用 实践路径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国锋 王丽君
乡村生态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内在耦合逻辑。当前乡村生态振兴面临经济、法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困境,表现为绿色生产方式滞后、环境保护法治不健全以及农村生态文化发展薄弱等。因此,新时代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要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建设,完善农村生态法治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生态振兴 生态文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