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828)
2023(17993)
2022(15648)
2021(14651)
2020(12445)
2019(28511)
2018(27948)
2017(53788)
2016(29095)
2015(32306)
2014(31529)
2013(30856)
2012(28292)
2011(24984)
2010(25209)
2009(22971)
2008(21895)
2007(19105)
2006(16430)
2005(14267)
作者
(81764)
(67952)
(67211)
(64132)
(43483)
(32625)
(30540)
(26391)
(25723)
(24151)
(23154)
(22908)
(21549)
(21322)
(21049)
(21033)
(20276)
(20273)
(19539)
(19443)
(16816)
(16521)
(16504)
(15679)
(15159)
(15130)
(15067)
(14961)
(13618)
(13553)
学科
(106798)
经济(106661)
管理(87117)
(85608)
(74065)
企业(74065)
方法(52102)
数学(44590)
数学方法(43977)
(32708)
中国(29218)
(27656)
业经(24834)
(24820)
技术(22513)
(22169)
(22114)
财务(22039)
财务管理(21964)
企业财务(21006)
地方(20216)
理论(19127)
农业(18691)
(18375)
贸易(18358)
(18257)
银行(18196)
(17845)
(17773)
金融(17771)
机构
大学(396178)
学院(393353)
管理(157325)
(153037)
经济(149771)
理学(136966)
理学院(135464)
管理学(132926)
管理学院(132223)
研究(129773)
中国(97580)
(84315)
科学(82275)
(72502)
(65454)
(64769)
业大(60903)
中心(59604)
研究所(59035)
财经(58354)
(57187)
(53411)
北京(52254)
农业(51578)
(50191)
师范(49570)
(48033)
(46239)
经济学(45823)
财经大学(43992)
基金
项目(277502)
科学(218500)
基金(202555)
研究(198570)
(178897)
国家(177226)
科学基金(152354)
社会(124932)
社会科(118395)
社会科学(118359)
(108805)
基金项目(107569)
自然(101796)
自然科(99483)
自然科学(99450)
自然科学基金(97685)
教育(91904)
(91898)
资助(83178)
编号(79340)
成果(63670)
重点(62322)
(60901)
(60770)
(57900)
创新(56247)
课题(54606)
科研(54011)
教育部(52201)
大学(51825)
期刊
(160122)
经济(160122)
研究(113047)
中国(78866)
学报(67127)
科学(60442)
管理(59172)
(58282)
(57824)
大学(50970)
学学(48184)
教育(43670)
农业(40139)
技术(34111)
(33537)
金融(33537)
财经(28287)
经济研究(26464)
业经(25884)
(24152)
(22181)
科技(20628)
问题(20128)
图书(19561)
(19558)
技术经济(18621)
理论(18060)
财会(17698)
业大(17317)
现代(16790)
共检索到5714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胡志颖  余丽  
基于审计署发布的国家审计公告,以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国家审计行为及审计公告揭示力度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首先,国家审计行为能够促进被审计央企的创新投入强度,同时国家审计公告揭示的违规问题越严重,对被审计央企创新投入程度的促进作用越强,且促进作用在高管隐性腐败程度高的公司中更为显著;其次,与单次审计相比,二次审计对创新投入强度的促进作用并无显著差异;最后,国家审计对创新投入强度的促进作用在同行业国企中有一定的传染效应。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靳思昌  
"腐败黑数"居高不下诱发了自制能力差的党政领导干部不断加入腐败队伍。而降低"腐败黑数"的关键是提高腐败案件的发现率。本文在分析国家审计腐败发现机制不健全的内在机理基础上,提出完善国家审计的腐败发现机制,增强对腐败的发现力,以降低"腐败黑数",实现对党政领导干部腐败标本兼治与综合治理。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靳思昌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腐败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腐败,其腐败手段越来越智能、越来越隐蔽,且后果也日益严重,使得单一的制度反腐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反腐败需要,亟需科技反腐的有力协同。国家审计将“制度+科技”融入公共资金、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公共监督等各个方面,通过信息技术优化业务流程、固化管理要求、减少制度执行中人为因素的干扰,提升权力约束力、制度执行力及风险防控力,进而形成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合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的发生,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佟爱琴  马惠娴  
本文以我国融资融券的分步扩容为准自然实验,考察卖空的事前威慑对高管隐性腐败的治理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并分析不同公司治理环境下卖空机制作用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卖空的事前威慑能够有效抑制高管隐性腐败行为,显著降低在职消费水平,尤其是超额在职消费,并且卖空机制对高管隐性腐败的治理效应在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进一步地,通过剖析卖空治理效应的作用机制,发现卖空机制加强了外部投资者和股东的监督作用,并促使公司提高了高管权益薪酬比重,使得高管与股东共担卖空导致的股价下跌风险,从而有效约束了高管的隐性腐败。此外,卖空机制的治理效应依赖于成熟的市场化环境,即只有在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卖空机制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其治理作用。而卖空机制与公司内部治理之间具有"替代效应",当公司内部治理失灵时,卖空机制能够代替内部治理来规制高管的隐性腐败。本文不仅拓宽了卖空机制治理效应的有关研究,为我国放松卖空管制提供了微观的经验证据,而且为治理高管腐败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李宗彦  胡杨  宋夏云  
国家审计是廉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独特的腐败治理作用。研究基于扎根理论对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反腐败与反洗钱工作组”的经验交流文本展开质性分析,构建了国家审计参与腐败治理的结构化模型。研究发现,各国对审计腐败治理的授权普遍内嵌于最高审计机关战略规划、项目规划及资源规划中,不同国家在审计腐败治理实现路径上具有趋同性,腐败治理制度建设与协同机制建设是国家审计腐败治理的两项基础性工作。国家审计腐败治理既可通过嵌入传统审计业务实现,也可通过专门审计项目实施,国家审计腐败治理的目标可分为功能性与价值性两个层次。研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腐败治理实践经验对结构化模型做了进一步阐释,为新时代我国国家审计提升腐败治理效能提供了政策建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雄伟  
本文基于2009-2013年沪深主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分析了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高管隐性腐败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高管隐性腐败之间存在反向关系,内部控制质量好的公司,公司高管公款报销、过度在职消费等隐性腐败程度较低。然而,这种负相关关系主要表征于非国有控制的上市公司里,在国有控股公司里有所弱化,表明在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时必须考虑产权性质,注重实质重于形式。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彭华彰  刘晓靖  黄波  
腐败是国家治理最严重的威胁之一。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腐败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课题。我国国家审计在腐败治理中具有自身优势和重要作用,并已经在揭露查处腐败行为、促进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机制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成效。但当前对于国家审计推动腐败治理的系统研究却并不多。本文基于腐败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当前对国家审计推进国家腐败治理认识上的分歧和偏颇,从腐败治理的现实和国家审计的职能出发,分析了国家审计面临的独立性不高、问责不够、腐败治理监督合作机制尚未建立、审计机关自身力量不足等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从法律、权力、权利和道德四个层面提出了构建国家审计推进国家治理...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靳思昌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腐败借助中介组织来实施,产生了"中介组织腐败"现象。中介组织腐败诱发其他腐败行为,扰乱市场秩序,恶化政治生态,加剧社会整体腐败形势,具有极强的腐蚀性和传染性。文章在分析中介组织腐败与社会整体腐败的内在机理以及中介组织存在的监管盲区带来腐败风险的基础上,从弥补监督缺位的视角提出国家审计边界从审计资金、审计项目、审计政策向审计中介组织延伸,将中介组织纳入国家审计监督的边界,堵塞中介组织腐败漏洞,切断腐败传导链条,遏制中介组织腐败的蔓延以及由此滋生的其他腐败,实现反腐败制度链的整体协同与推进,提高社会整体反腐败水平,进而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服务性、公益性、自主性等功能,服务国家治理。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池国华  朱俊卿  郭芮佳  邹威  
以内部控制缺陷的动态整改为切入点,以2007-2017年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内部控制缺陷发生整改和整改及时性对高管隐性和显性腐败的影响,并区分缺陷认定标准严格程度与缺陷异质性做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相比未整改公司,整改公司的高管隐性腐败程度更低,但显性腐败程度短期内没有明显变化;整改所耗时间越长,隐性腐败程度增长越快,显性腐败的发生概率越高;仅在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较为宽松以及存在公司层面内控缺陷的样本中,内控缺陷整改前后,高管腐败程度才有明显变化。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严若森  吏林山  
党组织通过"双向进入"与"交叉任职"的方式参与公司治理已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治理新一轮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对国有企业高管隐性腐败产生了积极的抑制作用。以2013-2015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就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对国有企业高管隐性腐败的影响及国有企业级别对此影响的调节效应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能够较好地抑制国有企业高管隐性腐败;(2)较之于地方国有企业,中央国有企业的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能够对国有企业高管隐性腐败起到更大程度的抑制作用。党组织在参与公司治理并借此抑制国有企业高管隐性腐败的同时,尚须不断优化其参与公司治理的方式、层次与结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黄国良  丁月婷  吴汉英  
针对高管权力与隐性腐败关系问题,选择2011—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实证分析了高管权力对隐性腐败的影响及股权激励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高管权力对隐性腐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股权激励能有效调节高管权力与隐性腐败的关系。进一步研究显示,国有企业高管权力对隐性腐败的影响更为明显,非国有企业股权激励能更好地调节高管权力与隐性腐败的关系。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黄国良  丁月婷  吴汉英  
针对高管权力与隐性腐败关系问题,选择2011—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实证分析了高管权力对隐性腐败的影响及股权激励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高管权力对隐性腐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股权激励能有效调节高管权力与隐性腐败的关系。进一步研究显示,国有企业高管权力对隐性腐败的影响更为明显,非国有企业股权激励能更好地调节高管权力与隐性腐败的关系。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越冬  周蕾  周阳  
从国家审计的揭示功能和抵御功能两方面入手,研究国家审计对腐败的治理作用。同时,结合我国不同区域市场化差异巨大的实际情况,以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样本,实证探究国家审计、市场化进程以及腐败治理三者间的关系,为国家审计进一步发挥反腐倡廉职能提供理论保障。研究发现:国家审计发挥了对腐败的揭示作用,即审计处理金额与当地腐败程度显著正相关;国家审计发挥了对腐败的抵御作用,即纠正措施与当地的腐败程度显著负相关,说明国家审计的问责机制对腐败行为有良好的遏制作用;国家审计能显著加快市场化进程,市场化进程在国家审计对腐败行为遏制作用的发挥上有着明显的中介效应。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陈丽红  张龙平  朱海燕  
本文以2002—2011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国家审计人员投入或被审计单位数增加1%,下一年各省贪污贿赂立案数分别下降1959%和422%,该结论说明国家审计投入越大,腐败治理越有效果。国家审计违规金额纠正率或审计报告信息被批示采用率提高1%,则下一年各省贪污贿赂立案数分别下降244%和166%,该结论说明国家审计问责力度越强,腐败治理越有效果。法律制度环境的完善有助于增强国家审计投入和审计问责与腐败治理之间的关系。本文的发现为我国监管部门完善腐败治理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也为我国加大国家审计投入,增强国家审计问责力度,实现国家审计全覆盖提供了有力的证...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宋夏云  陈依晗  
国家审计腐败监控效果是指在政府官员的腐败监控中,国家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或国家审计功能的发挥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国家审计腐败监控效果的核心影响因素包括审计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审计公告制度,以及审计责任追究机制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