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17)
- 2023(16028)
- 2022(13703)
- 2021(12851)
- 2020(10714)
- 2019(24383)
- 2018(24277)
- 2017(45387)
- 2016(24876)
- 2015(28421)
- 2014(27986)
- 2013(26961)
- 2012(24808)
- 2011(22265)
- 2010(22473)
- 2009(20320)
- 2008(19836)
- 2007(17705)
- 2006(15490)
- 2005(13232)
- 学科
- 济(88654)
- 经济(88542)
- 管理(73005)
- 业(69914)
- 企(57322)
- 企业(57322)
- 方法(37310)
- 数学(31257)
- 数学方法(30874)
- 中国(28712)
- 农(25660)
- 财(22396)
- 业经(21738)
- 技术(21371)
- 学(20934)
- 地方(20735)
- 制(18805)
- 理论(18285)
- 农业(16947)
- 教育(16809)
- 贸(16064)
- 贸易(16052)
- 和(15712)
- 银(15595)
- 易(15570)
- 银行(15544)
- 行(14906)
- 融(14810)
- 金融(14802)
- 环境(14198)
- 机构
- 大学(339492)
- 学院(334712)
- 管理(133119)
- 济(125819)
- 经济(122641)
- 理学(114356)
- 研究(113603)
- 理学院(113003)
- 管理学(111020)
- 管理学院(110370)
- 中国(83344)
- 京(74007)
- 科学(71229)
- 财(58221)
- 所(56136)
- 农(53720)
- 中心(51621)
- 江(51012)
- 研究所(51009)
- 业大(50406)
- 范(47805)
- 师范(47351)
- 北京(47011)
- 财经(45633)
- 院(42254)
- 农业(41729)
- 经(41524)
- 州(41440)
- 技术(38756)
- 师范大学(38047)
- 基金
- 项目(231601)
- 科学(181688)
- 研究(174158)
- 基金(164120)
- 家(143027)
- 国家(141496)
- 科学基金(121254)
- 社会(107302)
- 社会科(101343)
- 社会科学(101312)
- 省(92721)
- 基金项目(87191)
- 教育(80822)
- 划(77580)
- 自然(77529)
- 自然科(75737)
- 自然科学(75716)
- 自然科学基金(74354)
- 编号(72419)
- 资助(65763)
- 成果(60697)
- 重点(51610)
- 创(51556)
- 课题(51099)
- 部(49868)
- 发(49640)
- 创新(47393)
- 项目编号(45169)
- 大学(44175)
- 科研(43473)
- 期刊
- 济(141287)
- 经济(141287)
- 研究(102448)
- 中国(77486)
- 学报(54736)
- 教育(54149)
- 管理(50854)
- 农(48934)
- 科学(48819)
- 财(43617)
- 大学(42093)
- 学学(37739)
- 农业(34128)
- 技术(31263)
- 融(27404)
- 金融(27404)
- 图书(26208)
- 业经(23835)
- 经济研究(21806)
- 财经(21469)
- 科技(19967)
- 书馆(18458)
- 图书馆(18458)
- 经(18415)
- 业(18272)
- 问题(17622)
- 坛(16793)
- 论坛(16793)
- 理论(16055)
- 技术经济(15949)
共检索到5102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吕雪晴 党建民
促进协同创新是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首要任务,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职责不清、深度不够、绩效不佳等诸多问题,国家大学科技园应基于协同论系统构建协同创新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协同创新服务主体、对象、目标、任务、载体、机制等各项构成要素;应围绕协同创新资源和要素的融合,系统设计并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技术服务和金融服务等专业服务平台;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维度出发,进一步理顺并创新政策引导机制、市场调节机制和管理促进机制。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高郁 苏强 刘凤臣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新创业的地位日益突出,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实现培养又好又多人才的目标任务非常艰巨,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及大学科技园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培养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人才的作用、吻合社会需求的前沿阵地作用,如何使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与大学科技园实现协同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
创新创业 基地 大学科技园 协同 研究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周勇 李国营
在实施"2011计划"的进程中,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是高校执行该计划的载体和平台。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大学科技园是产学研合作发展的重要平台。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大学科技园体系,形成了高校、产业和科研机构等多种创新要素和科技资源有效汇聚的科技合作高地,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站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党建民 王玉珠 叶靖雅 邹鸿辉
基于新常态下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整合多方资源、辐射带动区域及高校等功能需求,利用扎根理论,结合政策解读和文献梳理,构建了包括支撑服务能力、核心功能绩效、创新绩效、资源整合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5个维度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评价指标归类为基础指标、核心指标和特色指标,以体现评价体系的多层次和特色化。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进行指标赋权,并进一步构建评价实施模型。对3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评价,为主管部门评价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水平、指导园区建设、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 评价指标 新常态 功能需求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党建民 王玉珠 叶靖雅 邹鸿辉
基于新常态下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整合多方资源、辐射带动区域及高校等功能需求,利用扎根理论,结合政策解读和文献梳理,构建了包括支撑服务能力、核心功能绩效、创新绩效、资源整合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5个维度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评价指标归类为基础指标、核心指标和特色指标,以体现评价体系的多层次和特色化。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进行指标赋权,并进一步构建评价实施模型。对3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评价,为主管部门评价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水平、指导园区建设、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 评价指标 新常态 功能需求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党建民 王玉珠 叶靖雅 邹鸿辉
基于新常态下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整合多方资源、辐射带动区域及高校等功能需求,利用扎根理论,结合政策解读和文献梳理,构建了包括支撑服务能力、核心功能绩效、创新绩效、资源整合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5个维度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评价指标归类为基础指标、核心指标和特色指标,以体现评价体系的多层次和特色化。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进行指标赋权,并进一步构建评价实施模型。对3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评价,为主管部门评价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水平、指导园区建设、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 评价指标 新常态 功能需求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胜利
文章阐述了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协同学思考,指出了协同学视角下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如政策体系逐渐完善,但红利不明显;课堂教育逐渐普及,但定位不清晰;科研成果产出丰富,但转化率较低;创业意愿较为强烈,但成功率较低。最后,从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完善创业政策体系、创新创业工作模式、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四方面构建了大学生协同创业服务体系,以帮助更多的创业大学生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 协同 创业 服务体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赵东霞 郭书男 周维
三螺旋理论是在国外大学科技园创新实践中产生的新理论。三螺旋理论主要强调大学、企业和政府的协同创新关系,更突出官产学协同创新。国外大学科技园在大学-企业-政府三螺旋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官产学"三螺旋协同创新模式:大学主导型、产业(企业)推动型、政府引导型。中国特色的大学科技园"官产学"协同创新模式建设宜从提高三主体自身的创新能力和职能效用;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官产学"创新合作网络;选择适宜的"官产学"协同创新模式三方面着手建设。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曹阳 李林 王永宁
本文针对我国大学科技园中普遍存在的建设理念单一、资源整合度不够、孵化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从运行机制、外部支撑环境、内部支撑体系等方面,着重研究了大学科技园孵化体系的建设理念及建设思路。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 孵化体系 支撑环境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汪涛 杨雪梅
大学科技园作为促进政、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在行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于高校提供的科研人才及成果等多种创新资源,这些资源也是大学科技园得以顺利开展孵化活动的基础条件.以国家大学科技园及其依托的高校为研究对象,利用三阶段超效率DEA模型和熵值法分别评价2014年—2018年大学科技园的孵化效率和高校技术创新溢出能力,运用混合回归模型探究高校的技术创新溢出对大学科技园孵化效率及空间异地扩张的影响.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仅东部地区的孵化效率一直大于1,实现了DEA有效,北京、江苏和广东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效率也实现了DEA有效,多数省份的孵化效率偏低,且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高效率区主要由东部沿海、中部少数省份组成,东北三省和中部多数省份多位于中效率区,低效率区大都由西部省份组成.2)各省级区域高校技术创新溢出能力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相似的特征,北京、江苏和上海的高校技术创新溢出能力一直处于较高等级,大部分省区市高校的技术创新溢出能力呈现先稳步增长,后有所下降的趋势;整体来看,东部地区的技术创新溢出能力较高,中西部地区较低.3)高校技术创新溢出能力对大学科技园的孵化效率存在正向影响.大学科技园空间扩张分析结果表明,依托较高技术创新溢出能力高校的大学科技园,更容易实现辐射异地发展,助力科技园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科技园.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宏宇
文章从我国科研创新体系的发展中回顾了大学科技园的兴衰,指出部分大学科技园在新政策体系下已经不能高效完成技术创新和转移任务。众创作为新的创新模式,其发展所需要素一定程度上与大学科技园现有的创新要素相吻合。我们依此对众创理念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大学科技园进行了再检讨,提出了创业教育型、创新基地型和创业基地型三种新的科技园类型。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 功能定位 众创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朱文斌 邵明国
由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入手,着重分析了大学科技园规划设计的目标与理念,并以浙江大学国家科技园为例,从实践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大学科技园规划建设的具体要求和基本内涵。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 功能 规划设计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汪艳霞
为提升科技服务质量,大学科技园区纷纷探索新型建园模式。以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研究方法,剖析大学依托、政府支持、企业运作的共建办园、合作治理模式,探究其发展路径、特色优势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科技服务 合作治理 大学科技园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晓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实现产学研各方协同创新、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近年来,我国大学科技园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协同创新能力和运行绩效仍有很大差距。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存在着文化的差异与冲突,致使彼此之间不能紧密配合和有效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海波 孔焱
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阐述了高职院校与大学科技园协同发展的现状。同时,指出了高职院校与大学科技园协同发展的策略:坚持建园初衷,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在大学科技园发展中的定位;完善运营机制,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的良性发展;加强协同互动,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的反哺功能。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科技园 协同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