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10)
2023(12266)
2022(10296)
2021(9495)
2020(8043)
2019(18285)
2018(18494)
2017(34796)
2016(19164)
2015(21901)
2014(21825)
2013(20997)
2012(19219)
2011(17281)
2010(17907)
2009(16738)
2008(16469)
2007(15159)
2006(12977)
2005(11616)
作者
(55138)
(46000)
(45973)
(43769)
(29055)
(22217)
(21085)
(17932)
(17202)
(16574)
(15560)
(15459)
(14624)
(14444)
(14442)
(14408)
(14228)
(13582)
(13506)
(13080)
(11588)
(11516)
(11206)
(10546)
(10521)
(10427)
(10224)
(10122)
(9365)
(9307)
学科
(71209)
经济(71111)
管理(50314)
(48904)
(38676)
企业(38676)
方法(30127)
数学(25714)
数学方法(25407)
(24139)
中国(22046)
(18477)
业经(16910)
(16455)
(15906)
农业(15729)
地方(14868)
(14174)
贸易(14169)
理论(14134)
(13710)
(13045)
银行(13011)
(12572)
金融(12564)
(12465)
(12092)
(11595)
教育(10766)
(10637)
机构
学院(268443)
大学(265803)
(102810)
经济(100336)
管理(97324)
研究(90787)
理学(82667)
理学院(81723)
管理学(80007)
管理学院(79540)
中国(67883)
科学(57320)
(56529)
(49232)
(48652)
(46825)
中心(42526)
研究所(42520)
(42408)
业大(41139)
农业(39012)
财经(38044)
(37781)
师范(37318)
北京(35582)
(34238)
(33630)
技术(32543)
(32393)
经济学(31056)
基金
项目(175417)
科学(135101)
研究(131339)
基金(121831)
(107029)
国家(105730)
科学基金(88272)
社会(79443)
社会科(74840)
社会科学(74815)
(71099)
基金项目(63700)
教育(62430)
(59559)
编号(56899)
自然(55501)
自然科(54145)
自然科学(54126)
自然科学基金(53127)
资助(49796)
成果(47780)
重点(40130)
课题(40096)
(38577)
(37983)
(36675)
项目编号(34288)
创新(34123)
(33543)
科研(33433)
期刊
(118809)
经济(118809)
研究(78189)
中国(57639)
(46224)
学报(44768)
教育(39639)
(39113)
科学(39044)
管理(35365)
大学(33170)
农业(31343)
学学(30906)
技术(25539)
(23097)
金融(23097)
业经(21583)
经济研究(19000)
财经(18454)
(17185)
(15928)
问题(15293)
图书(14718)
(14659)
商业(12976)
职业(12531)
技术经济(12395)
科技(12362)
(12302)
(12288)
共检索到4047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廖林燕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程中,澜沧县各民族拜年仪式被激发出全新的时代生命力,与时俱进圈层化迭代"共生"为各民族共同的给政府拜年与各民族互相拜年的公共节庆活动,生动诠释着一个"千年跨越",鲜活完整地展现了一个从"知寨不知国"到"一心向党、团结到底"的历史性转变。追根溯源,拜年仪式的现代转化,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双重进路的产物,印刻了"国民身份建设"与"民族团结建设"双重进路在西南边疆的实践过程,彰显了"国家在场"的深刻内涵。而中华民族的建设实践又不断推动着各民族从民族认同走向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的认同转换与重构。正是"国家在场"与"认同转换"的共同推动下,实现现代性转化的拜年仪式,被赋予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廉睿  
传统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承担着相应的思想涵化功能。但研究表明,国家在场下,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目标接续,催生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功能。在实践中,国家在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形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依托于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建设这一时空背景,并遵循“载体-话语-效力”的动态改造逻辑。面向未来,国家在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形塑仍将延续。但不论如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功能应主动服务于主体功能,实现两者之间的话语融通。此外,还应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多个环节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一体化的建构方案。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宣辰  程倩  
互联网的发展引发传播语境的变迁,也带来了文化空间的延伸和社会互动的变革。其中,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思想、非理性网络民族主义及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煽动与破坏,会诱发中华民族共同体集体记忆的断裂、混乱和隐退,打破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联结的紧密性和稳定性。由此,借助互动仪式链理论确证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转向”具有现实意义。通过中华文化符号互动、中华民族共同体集体记忆建构和价值情境的展演,回应个体情感、刻写群体情感、强化共同体情感,实现民族情感从体验感知到认同领悟的演进,发挥“情感”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功能。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康隆   吴合显  
人类依靠文化在其历史进程中应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建构起了各民族的生境。我国各民族生境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态基础,其以文化为纽带在我国各民族的生境中开展其交往交流交融事项,由此使中华各民族的生境形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生境。在中华民族生境中达成中华各民族的生态、生计与生命耦合体,这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境基础,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左亚妮  
中国式现代化是经过历史证明、具有中国特色、适用于中国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我国的基本国情、特殊的民族差异、独特的文化传统等,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区别于西式现代化模式的,多民族聚居的复杂情况也注定了我国要将民族工作作为新时代国家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是做好各民族地区的基本工作,推动民族地区的交融互动,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各族人民的民族身份认同感,使各族人民体验到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真实感,体会到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真实感和幸福感,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为圭表引领民族地区的发展,从而加快实现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提供了重要保障。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伟华  张亦弛  
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口述史的研究方法突破了学科的界限,以其独有的价值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时代叩问而言,口述史以其事件性、主观性与公共性等特点,使得以集体记忆巩固各族人民相互依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可能;而以口述史方式所提取的,基于个人生命经历的记忆具有进一步升华为更高层次的集体记忆乃至国家记忆的潜力,能够通过巩固中华民族历史根基、挖掘中华民族精神意涵、实现中华民族文化整合三个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此,以呈现形式与依托载体创新拓宽口述史资料传播的横向广度,并结合数字化技术与仪式操演等方式实现口述史资料的长远纵向传承,是以口述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向。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洪修   刘燕群  
空间的浮现及课程空间的建构为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维范式转换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建构文化符号与外部环境联动的实践空间、知识体系有机联结的认知空间、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体验空间。然而,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文化符号内外环境系统的空间割裂、知识体系的空间“碎片化”以及实践方式缺乏空间体验的问题。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转向应遵循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着眼完整深刻的共同体“课程绘图”,增强学校课程的空间意义;聚焦多元文化的交叠共生,提高学校课程的空间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校课程的空间体验。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唐兴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精神力量范畴。从本质属性、存在价值、根本目的等维度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落点都聚焦于人的价值塑造,是通过价值塑造达成民族团结和“五个认同”旨归的教育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行动,必须在对象、内容、形式和空间等教育要素中,突显对“共同性”的价值观照。要牢牢把握“团结”与“认同”教育的逻辑主线,构建面向全员和促进全维发展的教育格局,坚持“意识”和“存在”互构的实践范式,统整制度性教育与非制度性教育两个场域,全面推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唐晓玉  巴桑旺堆  
法治的思维与方式就是以法律为准绳,基于法理基础来评判是非曲直,从而调整和稳定社会关系和秩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法治的方式进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其提供了法治保障,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需要深挖法治的保障作用,以法治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付艺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关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青年学生是社会中最朝气蓬勃、富有活力的群体,高校是青年学生汇聚的主阵地,是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创新意识、坚定理想信念的主要场所。青年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要引导学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凝聚思想共识,在实践中不断夯实认知基础,逐步成为坚定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时代青年。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蔡小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关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关乎国家统一大业,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和民族观。需要注重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还需要通过依托思政课主渠道,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开展“大思政课”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注入源头活水;利用“五史”,为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寻找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等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效果。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近日,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发文,公布入选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名单,中央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入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是由中央四部委联合设立,依托有关"双一流"高校和具有相关学科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民族高校及党校、科研院所建设的重要民族研究机构,是服务决策、学术创新、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章舜粤  
黄帝陵祭祀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晚清以来,革命党人对传统黄帝陵祭祀加以改造利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作出贡献。民国时期,借由对黄帝陵祭祀的制度化,黄帝为整个中华民族始祖的身份逐渐广为人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祭黄帝陵的仪式进行了借用与创造,赋予了"黄帝符号"以"劳动人民性"等新内涵。改革开放后,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要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总结黄帝陵祭祀的有关历史经验,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