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69)
- 2023(15260)
- 2022(13054)
- 2021(11809)
- 2020(10433)
- 2019(23707)
- 2018(23139)
- 2017(44145)
- 2016(24297)
- 2015(27333)
- 2014(27026)
- 2013(26608)
- 2012(24681)
- 2011(22133)
- 2010(22039)
- 2009(20391)
- 2008(20156)
- 2007(17819)
- 2006(15087)
- 2005(13048)
- 学科
- 济(99690)
- 经济(99569)
- 管理(68537)
- 业(67730)
- 企(55806)
- 企业(55806)
- 方法(52499)
- 数学(46739)
- 数学方法(46171)
- 财(26988)
- 农(25459)
- 中国(23657)
- 学(21714)
- 贸(21105)
- 贸易(21103)
- 易(20544)
- 业经(20357)
- 务(17384)
- 财务(17340)
- 财务管理(17296)
- 农业(16988)
- 地方(16844)
- 制(16476)
- 企业财务(16448)
- 融(15912)
- 金融(15908)
- 技术(15195)
- 理论(15131)
- 银(14788)
- 银行(14715)
- 机构
- 大学(355260)
- 学院(351315)
- 济(142886)
- 经济(140243)
- 管理(135962)
- 理学(119233)
- 理学院(117898)
- 研究(116903)
- 管理学(115651)
- 管理学院(115024)
- 中国(85684)
- 科学(74766)
- 京(73207)
- 农(66463)
- 财(64168)
- 所(59738)
- 业大(58217)
- 研究所(55171)
- 中心(54424)
- 农业(53258)
- 财经(52865)
- 江(50400)
- 经(48289)
- 北京(44803)
- 经济学(44587)
- 范(44524)
- 师范(43891)
- 院(41658)
- 经济学院(40759)
- 州(39770)
- 基金
- 项目(246724)
- 科学(193865)
- 基金(181927)
- 研究(170238)
- 家(162589)
- 国家(161059)
- 科学基金(137045)
- 社会(109113)
- 社会科(103614)
- 社会科学(103581)
- 基金项目(96555)
- 省(95727)
- 自然(92434)
- 自然科(90376)
- 自然科学(90341)
- 自然科学基金(88768)
- 划(82138)
- 教育(79721)
- 资助(74896)
- 编号(65945)
- 重点(56325)
- 部(55027)
- 成果(52677)
- 发(51685)
- 创(51523)
- 科研(48919)
- 创新(48280)
- 计划(47743)
- 教育部(46835)
- 国家社会(45983)
共检索到4920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刘海云 毛海欧
使用2000~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包括中国在内39个国家的GVC地位指数,分析各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地位低于发达国家,但前者呈现上升态势,后者出现下降趋势。利用面板回归和门槛回归方法考察主要影响因素对国际分工地位的作用规律,发现:随着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得到提升,但影响逐渐递减;交易费用下降促进国际分工地位上升,但作用效果随其降低逐渐下降;当人力资本达到一定水平后,其对国际分工地位才有显著正向影响;当外商直接投资达到门槛水平后,其对国家分工地位的正向作用消失;公共产品的增加有利于一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
关键词:
国际分工地位 动态比较优势 全球价值链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郭晶 赵越
运用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剔除进口中间产品的方法,构建高技术产业完全国内增加值率指标来衡量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并对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因素进行跨国实证。结果表明:在1995-2005年期间,日本、美国的高技术产业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澳大利亚、法国、希腊、印度尼西亚等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快速提升,而中国、波兰、南非、土耳其等国则明显下降;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本要素尤其是创新型人力资本,研发经验和经济规模未对其国际分工地位产生积极影响。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周升起 兰珍先 付华
基于OECD-WTO联合发布的TiVA统计数据,采用Koopman等提出的"GVC地位指数",测算分析了1995-2009年期间,中国制造业及内部各部门在GVC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及其演变情况,结果显示:目前中国制造业整体及内部各部门在GVC中的国际分工地位仍处于较低水平;无论自身比较还是国际间比较,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部门在GVC中的国际分工地位,明显高于"资本、技术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部门;1995-2009年期间,中国制造业及内部各部门在GVC中的分工地位呈现"L"型演变特征,这一演变特征与中国的要素禀赋、工业化发展进程和经济发展战略变化有关。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徐卓 梁超 赵明君
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中国制造业传统比较优势被削弱,寻找新的机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制造业国际地位成为研究热点。已有研究大多对劳动力成本变动如何影响中国制造业的出口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进行了说明,但针对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仍缺少劳动报酬层面的分析。本文基于贸易增加值的视角,选取TiVA数据库数据,采用了Koopman地位指数分析法测算世界主要国家制造业整体及中国细分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指数并进行比较,同时将劳动力成本纳入GVC下的国际分工分析中,得出以下结论: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产值和GVC地位指数呈增长趋势,在同类型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具体来看,中低技术部门地位略有下降,高技术部门则大幅提升,工资水平在其中有正向促进作用,尤其在高技术部门更为显著。最后,结合研究结论给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制造业 分工地位 工资水平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蒋鹏飞
本文通过对2004-2011年中国14个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FDI对中国GVC分工地位的提升、在GVC中占比的扩大、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和前向参与度的提升有积极影响,但阻碍了中国后向参与度的提升。从具体影响机制来看,FDI促进就业但不显著,增加资本,提高技术水平但不显著,降低人力资本。FDI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中国GVC分工地位。FDI增加资本、提升技术水平是其提升中国GVC分工地位的两条机制,增加资本为主要促进机制。FDI增加就业、降低人力资本是其降低中国GVC分工地位的两条机制,降低人力资本是主要抑制机制。面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下降,甚至想方设法抑制中国研发的形势,为进一步提高中国GVC分工地位,应在引进FDI基础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各级政府应提供财政支持,提高待遇吸引人才。
关键词:
价值链升级 FDI GVC 分工地位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黄灿 林桂军
本文作者使用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测算了19952011年22个发展中国家的GVC分工地位指数,发现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呈"下降—上升—下降"的演化趋势,且GVC分工地位排名前列的发展中国家多为某些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利用面板数据和固定效应模型考察发展中国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因素,发现研发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和自然资源丰裕度与制造业整体GVC分工地位显著正相关,制度通过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分工地位提升;行业层面回归显示研发投入和FDI对发展中国家电子及光电行业分工地位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
关键词:
GVC分工地位 影响因素 发展中国家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黄灿 林桂军
本文作者使用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测算了1995~2011年22个发展中国家的GVC分工地位指数,发现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呈"下降—上升—下降"的演化趋势,且GVC分工地位排名前列的发展中国家多为某些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利用面板数据和固定效应模型考察发展中国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因素,发现研发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和自然资源丰裕度与制造业整体GVC分工地位显著正相关,制度通过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分工地位提升;行业层面回归显示研发投入和FDI对发展中国家电子及光电行业分工地位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
关键词:
GVC分工地位 影响因素 发展中国家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黎峰
本文通过国际分工地位及贸易收益的理论分析及跨国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一国的行业贸易收益由该部门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决定,国际分工参与度及行业生产效率对贸易收益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国际分工地位,随着部门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两者的影响逐步增强。处于全球价值链下游的部门应加快提升其国际分工地位,同时着重加强中间品本地配套;而全球价值链上游的部门应进一步推动部门开放,同时加快提升行业生产效率,以获得更大的贸易收益。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黎峰
从增加值的角度出发,国际分工地位是决定一个部门生产和出口对国内增长贡献的重要因素,且反映了该部门生产和贸易的动力来源。通过对国际分工地位影响因素的理论及实证分析,发现部门的要素禀赋结构、国内生产配套水平与其国际分工地位显著正相关,其中国内生产配套水平对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更为重要,而部门的出口市场份额与其国际分工地位呈现负相关关系。为此,应进一步转变以规模为导向的贸易发展模式,努力提升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及国内生产配套水平。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国际分工地位 贸易增加值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熊琦
本文研究表明,东盟已较大程度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中,但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低端环节,主要表现为间接出口品的国内附加值比重不断减少、国外附加值比重不断增加;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所处地位较高,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程度提高,但呈下游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生产网络 东盟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尚涛
本文以电子和服装类产业为例分析了不同驱动机制价值链条中我国增加值贸易与国际分工地位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生产分割程度很高的电子和服装产业是我国最大的增加值贸易部门,但在增加值分解上存在差异:生产者驱动型的电子产业价值链中,增加值与总值贸易的背离更为显著,链条的境外成分与国内回流成分更高;国际分工地位的分析表明,二者都显示出很高的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但在购买者驱动的服装类部门,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更高且稳定,而生产者驱动的电子产业分工地位较低且不断下降。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容金霞 顾浩
本文基于OECD-TiVA中54个国家贸易附加值的相关数据,采用固定效应面板回归,研究影响一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主要因素,并对各影响因素在不同发展程度国家之间的作用差异性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金融信贷规模与创新能力的增强对于提高一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金融信贷和创新力水平的贡献在发达国家表现的较为突出,而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对发展中国家优化升级的推动作用更大,但是制度环境改善带来的推动作用仅在发达国家中较为显著。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生明 王岳平
二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分工格局由农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二重国际分工"逐渐演变为目前的由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三种不同发展层次类型国家之间的"三重国际分工",为了了解不同类型国家在新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及变化特征,文章从产品技术层次和价值链等方面分析了不同类型国家近十多年来的贸易结构、贸易竞争力(TC)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RAC)指数及其变化特征,以分析不同类型国家在国际分工地位及变化特征。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齐俊妍 聂燕峰 张恺
作为一种日益活跃的新型国际生产形式,国际非股权投资(NEM)将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紧密联系起来,并影响了东道国的全球价值链(GVC)地位。文章在区分不同类型NEM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形式的NEM对东道国GVC地位的差异性影响,并基于KoopMaN GVC地位指数分析了NEM对东道国GVC地位的影响机制,进一步利用40个国家1995~201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验证了关联型和模块型NEM对东道国GVC分工地位的提升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金芳
国际分工日益呈现出超越国家边界和产业边界,向产品生产过程中技术密集程度分工深化的趋势。由于跨国公司不仅控制着遍及全球的分子公司,还通过分包合同影响着东道国地方制造商的活动,一国在特定产业的优势地位往往得益于该产业世界主要跨国公司在当地的集聚,传统的国际贸易指标已经无法真实反映一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真实分工地位。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依然是中国参与新一轮国际分工的优势所在,也是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基本动因,由此决定了中国在跨国公司内部化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中充当全球加工厂的现实地位。
关键词:
国际分工 跨国公司 中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