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23)
- 2023(8004)
- 2022(6700)
- 2021(5972)
- 2020(4773)
- 2019(10668)
- 2018(9984)
- 2017(18496)
- 2016(9994)
- 2015(10705)
- 2014(10118)
- 2013(9737)
- 2012(8898)
- 2011(7914)
- 2010(7794)
- 2009(6913)
- 2008(6548)
- 2007(5694)
- 2006(4967)
- 2005(4136)
- 学科
- 济(39286)
- 经济(39241)
- 业(26971)
- 管理(25773)
- 企(20401)
- 企业(20401)
- 方法(17165)
- 数学(15486)
- 数学方法(15368)
- 农(12696)
- 中国(10494)
- 财(9562)
- 学(9363)
- 业经(9211)
- 农业(8920)
- 贸(8817)
- 贸易(8814)
- 地方(8626)
- 易(8583)
- 技术(6837)
- 环境(6728)
- 制(6105)
- 融(5732)
- 金融(5731)
- 划(5605)
- 产业(5509)
- 银(5464)
- 银行(5420)
- 行(5144)
- 务(5027)
- 机构
- 大学(142001)
- 学院(140581)
- 济(58025)
- 经济(57095)
- 管理(53561)
- 研究(51715)
- 理学(47852)
- 理学院(47230)
- 管理学(46306)
- 管理学院(46071)
- 中国(36484)
- 科学(35294)
- 农(34458)
- 京(29454)
- 业大(28162)
- 农业(27524)
- 所(27112)
- 研究所(25514)
- 财(23344)
- 中心(23156)
- 江(20068)
- 财经(19471)
- 农业大学(18784)
- 院(18615)
- 范(18238)
- 经济学(18024)
- 经(18015)
- 师范(17916)
- 北京(17654)
- 省(16582)
- 基金
- 项目(108284)
- 科学(85516)
- 基金(81407)
- 家(76432)
- 国家(75414)
- 研究(70260)
- 科学基金(63099)
- 社会(47400)
- 社会科(45086)
- 社会科学(45070)
- 基金项目(44072)
- 自然(43391)
- 自然科(42467)
- 自然科学(42450)
- 省(41770)
- 自然科学基金(41731)
- 划(36318)
- 教育(31290)
- 资助(31216)
- 重点(25012)
- 编号(24922)
- 部(23253)
- 发(23238)
- 创(23210)
- 计划(22539)
- 创新(21801)
- 科研(21686)
- 国家社会(20913)
- 业(20050)
- 科技(19872)
共检索到1938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韩静 芮旸 马滕 武鹏 晁静
针对中国城市分布格局研究方法上的不足,以国家园林县城这一特殊类型城市为例,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不平衡指数等方法,刻画其数量省际分布格局的演化;综合运用逐步回归、地理加权回归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在省域尺度上探究其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和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国家园林县城分布一直具有显著的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性,所形成的空间异质性格局基本保持稳定,但数量在省际间的离散程度总体变大;(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县城建成区绿地率、(自治)县旗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引致国家园林县城数量空间分异的显著性因素,其作用方向除后者外均为正向,作用强度以前者为强;(3)各因素的效应均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平稳性,但其作用的空间分布模式互有区别;影响也并非相互独立,其间存在非线性增强型和双因子增强型两类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力均要大于单独作用时,其中县城建成区绿地率对其他因素的增强作用最为明显。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罗文斌 蒋理 雷洁琼 谢海丽
[目的]国家森林乡村的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实施路径选择及目标落实具有重大意义。[方法]文章采用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等方法,对湖南省国家森林乡村的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湖南省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密度差异明显,大致呈现“东西多、南北少”的格局;(2)湖南省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呈现以湘东北为集聚核心,向西北、西和南3个方向逐层递减的阶梯状格局。高值集聚(H-H)主要集中在长株潭地区,低值集聚(L-L)主要集中在怀化、湘西、张家界。(3)地形地貌、经济基础、人口密度和交通区位是湖南省国家森林乡村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国家森林乡村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稠密地区以及铁路和主要公路的节点处。[结论]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湖南省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空间集聚现象较为显著,其分布主要受到地形地貌、经济基础、人口密度和交通区位的影响。建议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重提质升级,注重扬长避短,缩小地区差异,加强产业融合,促进国家森林乡村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妤 孙斌栋 张婷麟
洞悉世界各国城市规模分布规律有助于推动形成合理的城镇格局和促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基于2000—2018年LandScan等数据库,按照统一的人口集聚标准创新性地识别了全球各国的城市,分析了国家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全球各国城市规模分布在研究期间内呈波动均衡的态势。从空间演化来看,非洲、南美洲国家城市规模分布逐渐均衡,而亚洲、欧洲国家出现极化趋势;从现状比较来看,非洲国家城市规模分布的极化程度居于首位,欧洲国家则最为均衡。河流密度、城市人口密度以及工业化水平提高会促进城市规模分布均衡发展,而地形起伏度、国家不稳定程度增加则会强化其极化程度。相比于其他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尤其是城市人口密度)对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在不同收入水平、产业结构和政府干预程度的国家间异质性最为明显。研究深化了对城市规模分布及其形成机理的规律性认知,为形成合理的城市规模分布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撑。未来中国应通过构建适度均衡的城市规模分布体系、扩大内外双向开放以及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塑国家经济地理格局。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爱军 方先明
水是战略性经济资源,中国是全世界13个人均水资源贫水国家之一,为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确保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节水目标,关键是用水效率水平。在当前的经济、技术水平下,中国未来可能实现的节水潜力在于省际之间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异,科学地计算各个省域的用水效率就成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应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测算省域的用水技术效率;将用水量引入C—D生产函数,计算出考虑水资源因子的省域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相关分析方法研究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别,省际的用水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都存在差异,两者之间存在空间相关,有空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綦晨 刘頔 李险峰
本文从形式元素入手,采用行为注记的调查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利用最优尺度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确定园林雕塑观赏者视点位置的选择,并得出:1)影响视点场分布的主要形式因素为雕塑高度、雕塑观赏面形式、环境布局形式;2)不同因素影响下雕塑观赏视点场分布的特点为,视点距离分布主要集中在0~4H(H为雕塑高度)距离圈层内,视点累积频率占视点总数的88.4%,且1~2H圈层的视点数占总视点数的39.5%,为最高;雕塑正向左右45°、场地右侧方向是设计考虑的重点;在不同环境布局形式下,雕塑的设计和设置应当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关键词:
园林雕塑 视点 视点场 环境布局 统计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胡梦凡 董璁
天津近代园林作为中西文化碰撞交流下城市建设活动的内容之一,是政府意志、民众意向与地方文脉共同作用的产物。通过文献排查汇总天津地区近代园林信息,结合历史地图绘制不同时期不同园林类型的地理分布图,归纳其时间分布具有“华洋并进、骤兴渐衰”的特征;利用WEKA多元变量聚类统计分析方法对天津近代园林分布的地理信息进行类型归纳定量研究,可知其同时具有“组团化、二元化、近商业”的空间分布特征,继而探究其与城市形态、本土文化、意识观念的内在关联,为天津近代园林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荣彬 王国辉
使用VAR模型和QAP分析法对人口省际迁移与省内迁移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人口省际迁移和省内迁移的流动性均较频繁,而省内迁移的人口集中趋势更加明显;东部沿海地区是人口的主要流入地,河南、安徽两省是流动人口省际迁移的重要迁出地;省际人口迁移呈扇形分布,而省内迁移则呈同心圆形分布;经济发展水平是推动人口流动的决定性因素,户籍制度和迁移距离会阻碍人口的省际迁移,公共服务水平能够促进人口的省内迁移。据此,建议优化城市结构,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增强各省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和集聚能力。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徐丹 刘嫣红 万绪才
笔者采用均值比率法、聚类分析法和累积比重法剖析我国高星级饭店省际分布的差异性和集中性,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探讨我国高星级饭店数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及结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星级饭店省际分布很不均衡,集中程度高,高星级饭店发达的省份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在影响高星级饭店省际分布的直接因素中,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最大,入境游客数次之;在间接影响因素中,对外贸易影响最大,旅游产品次之;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影响入境游客数、旅游产品、对外贸易和交通条件对高星级饭店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入境游客数对高星级饭店分布的影响则是通过旅游产品和对外贸易得以体现。
关键词:
高星级饭店 省际分布 差异性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刚 吴清 杨俭波 刘书安
综合运用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7 586个国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叠加分析法探测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总体空间分布上,国家森林乡村呈现"大集聚、小分散"分布格局,经向性特征显著,具有显著的东多西少的格局特征;(2)区域空间分布上,在三大地区、八大分区和省际层面上分布极不均衡,东部地区森林乡村占比达40.23%,大西南、长江中游等6个区域占比达到79.79%;(3)空间密度分布上,高密度区域分布于黑河—腾冲一线以东的北京和苏浙皖赣湘交接区域,华北、华中与华南为两个核心绵延区;(4)空间关联特征上,呈现中东部热,西北、东北部冷的空间关联特征,冷点区域变化较小,热点区域呈现零散和带状分布向团状集聚转变的特征;(5)影响因素上,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受经济、社会、生态和自然地理多重因子影响,其中受生态因素的影响较大,河流、地形、气候对国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的影响也较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懿 廉倩文 丁玲 李哲
夜间文旅消费作为一种新的文旅经济形态,逐渐成为新时代推动我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文章运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地理叠加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在省域尺度的分布较为集中。(2)在空间分布结构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南北分布不均,整体呈现南多北少、南密北疏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在三大经济地带上呈现东部较多、西部次之、中部较少的“凹字形”分异规律。(3)在空间分布密度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两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核密度分布特征较为相似,在空间上均形成了长三角地区的1个高密度核心区、京津冀地区和川渝交界处的2个次密度核心区,以及以3个密度核心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扩散所形成的核心集聚片区。(4)在影响因素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的异质性受到经济水平、社会基础、旅游市场、文化环境、公共服务等人文因素以及海拔高度、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兵 曾建丽 梁林 李青
利用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16年京津冀地区各市的统计年鉴资料,运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科技人才密度相对变化率等指标,分析了2000—2015年京津冀地区13个市的科技人才分布空间格局的演化,并选取了10个指标,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探析了京津冀地区科技人才分布的驱动要素。研究发现:2000—2015年京津冀地区科技人才密度的排序始终是北京>天津>河北,且呈现"双核心+多轴式"空间分布格局;京津冀地区的科技人才密度集中趋势逐年加强,科技人才密度高的城市占地面积小;从科技人才密度变化类型看,2000—2015年期间迅速提高型城市占比为30.77%,大部分属于一线城市,逐渐提高型城市和缓慢提高型城市共占比69.23%,大部分属于三到五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是驱动京津冀地区科技人才分布的主要因素。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贾雁飞 甄峰
回顾国内外关于城市人口与就业空间分布的研究,利用统计年鉴资料,结合地形图和详细的用地现状调查,揭示了影响小城市人口与就业空间分布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开发时序、交通便利性、行政中心布局以及城市更新等。分析了泗洪城市的人口与就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密度呈现衰减趋势且各向变化趋势不同,密度中心在空间上与城市中心并不重合,人口和就业都向主要城市道路和交通节点集聚,城市人口分布在夜晚和白天是不一致的。并探讨了对小城市的人口和就业空间分布数据进行统计的方法。
关键词:
小城市 空间分布 人口密度 就业密度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丽芬 王微
县城一般为县政府驻地镇,近年来部分已经发展成中小城市,呈现消费新力量、新方式、新场景的“三新”消费特征,在引领县域消费扩容升级、扩大农村消费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县城消费供给下沉不足、设施布局不完善、消费缺乏产业支撑、消费聚集力不强,许多地区仍然存在农民“上不来”、城市人“下不去”以及增量消费少、存量消费升级和潜力释放缓慢等问题。未来,宜打造“大县城”,发挥县城作为城市与农村承上启下关键节点的作用,积极打造实现城市生活方式的消费空间和场景,加快提升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强对消费的支撑力,加快形成集聚和引领县域消费的增长极,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城带乡的县域消费新格局。
关键词:
县城 消费新格局 县域 扩大内需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江瑞珍
目的是通过对山西省长期护理保险现状的描述,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对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应对之策。方法是采用电子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山西省柳林县的居民进行调查,了解其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认知程度及影响其购买力的因素,进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结果为调查结果显示,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民众对其了解程度极低,这会阻碍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结论为我国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满足各层次人们的需要,实施适合我国发展的长期护理保险。
关键词:
长期护理保险 需求影响因素 政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亚慧 戴尔阜 马良 尹乐
运用InVEST模型产水模块开展横断山区1990-2015年产水的量化评估,并开展相应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上,横断山区产水量均表现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垂直方向上,产水能力随着海拔的增加呈减小趋势。(2)1990-2015年产水深度表现为先小幅增大后明显减小再小幅增大的波动变化趋势。(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平均产水能力差异较大。其中以建设用地产水能力最强,约为550~920 mm;林地、草地居中,分别为438~650 mm和412~580 mm;未利用地和水域产水能力最弱,分别为273~457 mm和56~237 mm。(4)产水量空间分布与海拔及草地比例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与降水量及林地比例呈显著正相关;时间变化上产水量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该研究有助于推进山区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发展,其结果可为横断山区流域水资源管理、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