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47)
- 2023(16460)
- 2022(13685)
- 2021(12708)
- 2020(10392)
- 2019(23454)
- 2018(22751)
- 2017(43024)
- 2016(22748)
- 2015(25305)
- 2014(24805)
- 2013(24131)
- 2012(21877)
- 2011(19398)
- 2010(19763)
- 2009(18578)
- 2008(17196)
- 2007(15200)
- 2006(13475)
- 2005(11909)
- 学科
- 济(88776)
- 经济(88637)
- 业(67862)
- 管理(67607)
- 企(54152)
- 企业(54152)
- 方法(36446)
- 农(34403)
- 数学(32258)
- 数学方法(31749)
- 中国(30779)
- 融(28327)
- 金融(28323)
- 财(27901)
- 银(27147)
- 银行(27130)
- 行(26134)
- 制(25480)
- 业经(24043)
- 农业(23045)
- 地方(21262)
- 务(17313)
- 财务(17252)
- 财务管理(17208)
- 企业财务(16399)
- 体(16274)
- 贸(15270)
- 贸易(15252)
- 学(14976)
- 易(14879)
- 机构
- 学院(307178)
- 大学(305050)
- 济(128033)
- 经济(125236)
- 管理(119410)
- 理学(102161)
- 理学院(101131)
- 研究(99753)
- 管理学(99396)
- 管理学院(98800)
- 中国(82615)
- 财(64250)
- 京(61902)
- 科学(56260)
- 中心(50082)
- 财经(49911)
- 农(48406)
- 江(47742)
- 所(46889)
- 经(45339)
- 业大(41987)
- 研究所(41969)
- 经济学(40324)
- 范(39536)
- 师范(39150)
- 北京(38135)
- 州(38028)
- 财经大学(37187)
- 院(36582)
- 农业(36403)
- 基金
- 项目(208628)
- 科学(166200)
- 研究(157990)
- 基金(152515)
- 家(131448)
- 国家(129984)
- 科学基金(113143)
- 社会(103120)
- 社会科(97733)
- 社会科学(97708)
- 省(82621)
- 基金项目(80166)
- 教育(73081)
- 自然(70099)
- 自然科(68491)
- 自然科学(68473)
- 划(68008)
- 自然科学基金(67211)
- 编号(63876)
- 资助(60886)
- 成果(52163)
- 重点(47040)
- 部(46617)
- 发(45576)
- 创(44739)
- 课题(44646)
- 制(44296)
- 国家社会(43276)
- 创新(41814)
- 教育部(41044)
共检索到4731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赵晓霞 邝良锋
"三治融合"的关键在于农村主体性再造。农村治理资源不足需要国家赋权和增能。在国家力量与农村主体性之间维持恰当平衡,真正发挥治理主体的内在力量和作用,需要国家项目支撑与党建赋能、选择性激励以及公共空间打造密切结合。国家力量表现的是助推,助推目的就是农村主体性再造。
关键词:
国家助推 三治融合 主体性再造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苟兴朝 范云峰
农业及其分工深化是农村产业融合的基础,农地产权细分又是农业分工深化的前提。产业融合被赋予了促进农户增收的历史使命,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状态下,农户收入来源多样化且更加稳定。基于农地产权细分与农业分工深化基础上的产业融合模式是促进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最佳路径选择,而"农业共营制"是此种模式行之有效的实施机制。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当前还将受到相关制度、要素配置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夯实农业的基础性地位、积极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农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与农民增收目标。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胡万达 胡继明
文章采用德尔菲法和扎根理论,对部分试图以远程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办学的高校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当前二者融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以下优化路径:加强理论研究,解决两类教育融合的方式问题;激发动力源,构建两类教育融合的动力机制问题;完善组织框架,构建校长主导、教师主体、全体职工参与的组织体系;健全工作机制,完善两类教育融合的制度环境,旨在为同时举办远程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高校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飞 徐依婷
基于四川省S市5县(区)农村离婚案例的调研分析显示:农村离婚呈现出农村青年女性主动离婚事件增多,女性提出离婚主因是经济因素,女性注重个体体验、对男性不良习惯行为容忍度降低等新特征。这种"女性主导"现象形成的主要机制为:农村婚姻市场的结构性失衡使得女性在婚姻市场中掌握着话语权;乡村传统文化习俗消解使得农村再婚女性"去传统化"和"去污名化";现代性的社会情境改变了农村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使得部分女性敢于摆脱束缚并把离婚想法付诸行动。
关键词:
农村青年 离婚 女性主导 形成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力榕
乡村治理体系的优劣,关系着乡村振兴目标能否实现,也影响着乡村地区的长期发展。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推进,对于促进乡村振兴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部分地区还存着"三治"融合理念不强、"三治"融合治理行为缺失以及"三治"融合制度与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关对策。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陈蓉
各国IPO制度向美式簿记方式的融合基本上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趋势,同时拍卖方法也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一国的证券市场要实现向全球的扩展,必须适应和接受美式簿记方法。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杨国山
抗战爆发后,山东、河南、安徽、广东等省的烤烟产区大多沦陷,烟草供给锐减。大后方纸烟生产,原料缺乏,价格腾贵。四川烟叶示范场于1939年应运而生,"至此种植烤烟始有固定之国家机关负责办理"。该场采取了一套迥异于战前的烤烟推广模式,行政力量全面介入烤烟生产的各环节。烤烟推广造成"烟粮争地"的现象,折射出政府处于"裕国课"与"维民生"的两难境地。该场以合作方式实行烟草的集体生产,可视为烟草国营的初步尝试。
关键词:
战时 四川烟叶示范场 烤烟推广 烟草国营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张茂林 李雄
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本质是再一次的农村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即合理配置农村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与扩大消费市场的双向改革。市场是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基础动力,三种不同市民化路径反映出发挥市场的动力机制作用存在重建市场微观主体与构建公平竞争环境两大前提。从法学层面分析,重建市场微观主体,重点需重新明确农村资源产权,实现户籍与财产权利的分离;构建公平竞争环境,要在适当保留农民特殊国民待遇的前提下实现权利义务的均等。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应该成为上述改革的突破口。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石涛
清末民初之后,四川货币制度日趋混乱,经济民生深受其害。为统一币制,刘湘曾于1934年初设立四川地方银行,发行地钞。但不到一年,地钞就因滥发而濒临崩溃。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实现了对四川的初步控制后,即对四川币制进行了整理和改革。通过收销以地钞为主的杂劣货币,结束了四川币制的长期紊乱局面,实现了币制统一。整理地钞,不仅是国民政府对四川政治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抗战前国民政府整理地方币制的一次颇为成功的案例,它为四川金融稳定、经济复苏,并成为抗战大后方奠定了基础,也使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实现了互利共赢的结果,为其他各省整理币制树立了典范。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四川币制 地钞 统一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万海荞
本文从地方经费数额变化、财政收入构成及地方经费与财政的比例变化等三个方面对晚清南部县的经费问题进行考察。晚清南部县的地方经费分为存留、养廉及厘金杂捐的自用部分,其中存留、养廉银比较固定,厘金杂捐有了很大的增长。地方经费的增减受财政体制、经济变化和地方事务繁简的影响。养廉银占地方经费的比重有限,故对地方事务的补助有限。厘金杂捐用于地方事务的仅占10.8%,其对地方治理的作用不可夸大。三费局、学田局不仅负责"三费"和学务费,还实际起着经理县经费的作用。
关键词:
南部县 州县经费 地方财政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云
基层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不同于中农治村、能人治村、富人治村等,乡贤治村在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重构了双轨治理的结构和机制,既能够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求,也能够嵌入乡村社会激活乡村社会内生性活力。通过考察赣南农村的乡贤治村实践,探讨了乡贤治村的制度建设与实践机制。研究发现,村庄熟人社会是乡贤主体角色与乡村治理相适应的内部调适器,以乡贤为首的村庄精英群体结构再生产在村庄治理中动员群众、发动群众,激活乡村社会内部资源。村庄内生需求与乡贤组织建设是乡贤参与基层治理的关键因素,村庄公共事务是新时代乡贤参与基层事务的载体,政府积极引导乡贤组织自我建设保证了乡贤治村的正规性和规范性。乡贤参与基层治理是完善基层组织建设,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沈琴
农村环境治理问题,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与实施,事关农村地区的稳定发展。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倡导由政府、市场和农民等多元主体合作治理。但在实践中,由于政府和市场治理的越位和错位,导致农民治理的缺位,阻碍了各主体合作态势的形成。为此,“三治融合”环境治理模式利用民主力量、强制力量和柔性力量形成合力,以农民自治为基础,以法治和德治为保障,为农民参与环境治理困境提供化解路径,也为创新农村环境治理摸式提供了新视角。构建“三治融合”环境治理模式,需以农民参与夯实“三治融合”的自治基础;以法治建设完善“三治融合”的制度保障;以道德教化健全“三治融合”的价值支撑。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三治融合”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向。数字乡村建设推动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以数字技术为治理方式,搭建线上数字平台与数字空间,赋能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可以增强乡村“三治”的治理能力。数字技术是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重要动力,数字技术通过发挥数字平台的治理优势和治理功能,强化村民参与的数字形式,增强平台设备的数字管理,实现社会关系的数字建构,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将数字技术与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促使乡村“三治”具有数字协商、数字规则、数字联结的数字化特征。具体而言,一是提升主体性,强化村民数字参与;二是培育法治性,增强村民法治思维;三是生产公共性,提高村民公共道德意识,进而优化乡村“三治融合”治理体系。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胡仲勋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学术质量保障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议题。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存在三种高等教育学术质量保障机制,一是基于学术寡头权威的行业自律;二是以消费者主导为假设的市场调节机制;三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规制。三种机制的运行逻辑不同,不同发达国家的选择和侧重也各有差异。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是,要警惕和规避管理主义的消极后果,正确对待文化、体制和结构的双重作用,合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协调行业自律、市场调节和国家规制三种机制,合力保障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学术质量 质量保障机制 规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