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345)
2023(18594)
2022(15660)
2021(14224)
2020(11631)
2019(26496)
2018(25857)
2017(49671)
2016(26500)
2015(29071)
2014(28994)
2013(28828)
2012(27019)
2011(24364)
2010(25305)
2009(23544)
2008(23449)
2007(21293)
2006(19396)
2005(18036)
作者
(76667)
(64183)
(63610)
(60322)
(41241)
(30501)
(28754)
(24437)
(24230)
(23128)
(21991)
(21353)
(20704)
(20693)
(20017)
(19627)
(18842)
(18519)
(18463)
(18377)
(16141)
(15748)
(15508)
(14787)
(14360)
(14262)
(14231)
(14200)
(12918)
(12754)
学科
(131128)
经济(130992)
(96464)
管理(89285)
(83591)
企业(83591)
方法(44957)
中国(38089)
(36541)
数学(35500)
业经(35444)
数学方法(35161)
(33125)
地方(32671)
农业(25852)
(25512)
技术(23690)
(21897)
财务(21859)
(21842)
财务管理(21826)
(20887)
贸易(20863)
企业财务(20742)
(20484)
(20144)
理论(19940)
(19884)
银行(19864)
(19639)
机构
学院(384792)
大学(379889)
(172217)
经济(168581)
管理(149863)
研究(136236)
理学(126666)
理学院(125234)
管理学(123596)
管理学院(122826)
中国(106310)
(81331)
(79161)
科学(78646)
(68695)
(61896)
中心(61403)
(61338)
研究所(61337)
财经(61265)
(55470)
经济学(52534)
北京(52019)
业大(51532)
(49837)
师范(49420)
(49036)
(48954)
农业(47715)
经济学院(46827)
基金
项目(244444)
科学(195225)
研究(182966)
基金(177727)
(154210)
国家(152576)
科学基金(132061)
社会(120268)
社会科(114084)
社会科学(114056)
(96222)
基金项目(93065)
自然(82260)
教育(81858)
自然科(80412)
自然科学(80392)
(79553)
自然科学基金(79022)
编号(72751)
资助(71456)
成果(59725)
(57676)
重点(54904)
(54780)
(53761)
课题(51312)
创新(50450)
国家社会(50132)
发展(47311)
(46859)
期刊
(208197)
经济(208197)
研究(124518)
中国(84896)
管理(63065)
(62904)
(58414)
科学(52170)
学报(51509)
(41492)
金融(41492)
教育(41170)
大学(40380)
农业(39766)
学学(37920)
技术(35757)
业经(33673)
经济研究(33219)
财经(31623)
(27609)
问题(27249)
(23621)
技术经济(22551)
(21018)
世界(20114)
现代(19670)
国际(18723)
商业(18474)
图书(18095)
科技(17936)
共检索到6150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陈晨  张广胜  
选取2004—2016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固定效应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和处理效应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经济发展高质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被确立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能够显著改善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且能够改变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增长趋势;但改善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存在时效性,在1~6年内作用效果稳步增强,6年后效果逐渐减弱;国家创新型城市通过改善地区高端生产型服务业集聚状况的方式促进当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邓琰如  秦广科  
本文使用2004-2016年沿海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测算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城市间溢出效应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沿海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三大城市群的空间分布高于周边地区,且沿海地区二者均值在研究时期内有所上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于本地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各地区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能够通过生产过程中的关联、协作以及地方政府间政策的竞争而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促进临近地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田孟  熊宇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进而提升农业的发展质量和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环。首先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然后通过构建省际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分地区来看,主要在东部地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在中西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交互作用对东部和中西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提升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农业结构的交互作用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则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本庆  周清香  岳宏志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从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及生产率三个层面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进行理论阐释与实证检验,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均能显著促进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但对不同区域和不同规模城市的影响存在差异。第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有利于黄河中游和下游城市高质量发展,多样化集聚对黄河上游和下游城市高质量发展推动作用明显。第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能够促进中等城市及小城市经济提质增效,而多样化集聚有利于大城市及中等城市高质量发展。第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通过人力资本提升及生产率增长两条路径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而多样化集聚则通过人力资本提升、结构优化升级及生产率增长三条途径助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吉亚辉  杨倩妮  
本文构建了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2003—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指数对地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都对地区创新能力存在正面溢出效应,但是主要通过专业化空间集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创新;相对于制度创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科技创新提升力更强;同时,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也会对地区的创新能力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吉亚辉  杨倩妮  
本文构建了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2003—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指数对地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都对地区创新能力存在正面溢出效应,但是主要通过专业化空间集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创新;相对于制度创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科技创新提升力更强;同时,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也会对地区的创新能力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夏杰长  肖宇  
生产性服务业的改造提升和优化升级,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研发设计服务业"量质齐增",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物流服务业发展迅猛,在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金融服务业通过提供融资支持,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和电子商务飞速发展,"数字+"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实现渠道;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业态更加丰富,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服务外包规模持续攀升,业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展;职业教育方兴未艾,提升了中国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但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依然存在着国际竞争力羸弱、对外开放水平较低、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力度不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高等问题。对此,提出了应进一步夯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对标国际标准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作为关键抓手,抓住机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全方位对外开放水平等政策建议。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涛  王曰影  
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利用2005—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种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发展之间存在“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对邻近城市产生虹吸效应,导致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通过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影响城市绿色发展,其中产业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从地理区位来看,东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有利于自身绿色发展,还会对邻近城市绿色发展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从行业来看,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集聚不仅能显著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也会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集聚会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但会对邻近城市产生不利影响;交通运输业集聚的外部性则具有本地化特征。因此,应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发挥东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推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提升中国城市整体绿色发展水平。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覃成林  杨晴晴  
笔者使用2003年~2012年全国21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分析铁路交通发展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铁路运营加强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如果一个城市与外界的经济联系度高出平均经济联系水平1%,则该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会高出平均集聚水平3%~6%;高速铁路开通运营时间越长,对沿线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促进作用越大;高速铁路运营通过增强沿线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而显著地促进了这些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沿线城市可以利用高速铁路这个有利因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而非沿线城市则要更谨慎地评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机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邱灵  方创琳  
二战以来国际产业分工演化重构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关系,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及其空间集聚体现了世界范围内以城市为依托的生产与控制的等级体系。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发展硬条件、制度环境作为城市发展软条件、人力资源作为城市智力支撑要素、市场腹地作为城市空间作用强度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产生重要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进而对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空间重塑和世界城市崛起产生积极作用。未来需要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重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并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城市功能转型的良性互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乔智  左川  
创新型地方政府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重要意义,理论上创新型地方政府可能通过优化本地资源配置、引导地区创新活动,进而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采用“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作为传递创新型地方政府的信号,利用2001—2013年地级市数据与灯光数据为样本,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评估了创新型地方政府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创新型地方政府提升了地区经济水平,且相关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支撑了该结论。机制分析表明,创新型地方政府通过引导当地创新活动的产生、人力资本的形成,来提升地区经济水平,但由于合作类地方政府创新的相对缺失,阻碍了地区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因而不利于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高行政等级的创新型地方政府带来的经济效益更高,且创新型地方政府存在先发优势,具体表现为,相对于前期获奖城市,后期获奖城市带来的经济效益有所下降。本文的分析为地方政府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惠献波  
文章以2006—2020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基于创业活跃度视角,采用多期DID方法实证检验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激发地区创业活跃度,从而提升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创业活跃度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这一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创业活跃度的协同效应在非中心城市、科教水平低的城市中更加显著。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冯明  
文章基于2009—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从创新资金集聚和创新人员集聚两个维度出发,探析创新要素集聚、城市创新能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创新资金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均正向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创新人员集聚作用相反。创新要素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的交互作用可协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但该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城市创新能力门限效应,即只有城市创新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创新要素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的交互作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才由负转正,并在城市创新能力提高时得以进一步增强。据此,应通过加强地区创新要素集聚政策引导、驱动城市一体化创新、采取“因地制宜”创新策略等方式,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冯明  
文章基于2009—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从创新资金集聚和创新人员集聚两个维度出发,探析创新要素集聚、城市创新能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创新资金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均正向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创新人员集聚作用相反。创新要素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的交互作用可协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但该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城市创新能力门限效应,即只有城市创新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创新要素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的交互作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才由负转正,并在城市创新能力提高时得以进一步增强。据此,应通过加强地区创新要素集聚政策引导、驱动城市一体化创新、采取“因地制宜”创新策略等方式,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熊婷燕   刘泽平  
本文基于我国201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并采用CRITIC赋权法进行测度与评价,同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本地效应呈U型特征,多样化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也表现出U型特征,专业化集聚的溢出效应呈现促进作用,且存在行业异质性;人力资本是约束其影响的关键因素。为更好地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驱动作用,应注重产业内部的结构特点,抓好人力资本,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集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