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42)
- 2023(16759)
- 2022(14225)
- 2021(12769)
- 2020(10615)
- 2019(24334)
- 2018(24136)
- 2017(45448)
- 2016(24793)
- 2015(27797)
- 2014(27866)
- 2013(27465)
- 2012(25512)
- 2011(23115)
- 2010(23547)
- 2009(21661)
- 2008(21663)
- 2007(20128)
- 2006(17699)
- 2005(15772)
- 学科
- 济(102889)
- 经济(102755)
- 管理(79976)
- 业(72698)
- 企(61380)
- 企业(61380)
- 方法(43522)
- 数学(36958)
- 数学方法(36611)
- 中国(31220)
- 财(29028)
- 农(28017)
- 业经(23590)
- 制(23310)
- 地方(22074)
- 学(21719)
- 技术(20461)
- 环境(19840)
- 农业(18172)
- 理论(17781)
- 银(17411)
- 银行(17377)
- 贸(17067)
- 贸易(17057)
- 务(16881)
- 融(16843)
- 和(16839)
- 财务(16838)
- 金融(16838)
- 财务管理(16795)
- 机构
- 大学(356938)
- 学院(355531)
- 济(148108)
- 经济(144778)
- 管理(136577)
- 研究(119583)
- 理学(117082)
- 理学院(115699)
- 管理学(113782)
- 管理学院(113097)
- 中国(90264)
- 京(75270)
- 财(72116)
- 科学(71639)
- 所(59227)
- 财经(56243)
- 中心(55699)
- 农(55666)
- 江(55537)
- 研究所(53292)
- 经(50878)
- 业大(50197)
- 范(47324)
- 北京(47260)
- 师范(46890)
- 经济学(46499)
- 院(43909)
- 州(43758)
- 农业(43267)
- 经济学院(41964)
- 基金
- 项目(236523)
- 科学(188074)
- 研究(175315)
- 基金(171977)
- 家(149635)
- 国家(148136)
- 科学基金(127850)
- 社会(113183)
- 社会科(107275)
- 社会科学(107244)
- 省(93739)
- 基金项目(91590)
- 教育(81266)
- 自然(80880)
- 自然科(79004)
- 自然科学(78983)
- 划(78529)
- 自然科学基金(77585)
- 编号(70235)
- 资助(68133)
- 成果(57571)
- 重点(53760)
- 创(53191)
- 部(52745)
- 发(51189)
- 课题(49752)
- 创新(49103)
- 制(47316)
- 国家社会(47180)
- 教育部(45648)
- 期刊
- 济(166240)
- 经济(166240)
- 研究(107841)
- 中国(76566)
- 财(57483)
- 学报(52391)
- 管理(51547)
- 农(50234)
- 科学(49909)
- 教育(42445)
- 大学(40388)
- 学学(37626)
- 农业(33481)
- 技术(31958)
- 融(31903)
- 金融(31903)
- 财经(28067)
- 业经(26278)
- 经济研究(26088)
- 经(24281)
- 问题(22777)
- 业(18933)
- 技术经济(18243)
- 科技(17687)
- 图书(17140)
- 统计(16741)
- 版(16602)
- 贸(16352)
- 策(16211)
- 现代(16021)
共检索到5377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膨宇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提高碳排放效率是实现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基于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的准自然实验,构建企业异质性分析框架,从理论与实证分析试点政策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传导机制与时空异质性,利用2006~2020年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会显著促进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提升;在影响机制方面,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的渠道,提升城市碳排放效率;创新试点政策对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作用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基础、不同规模的城市存在差异化影响;空间视域下,创新试点政策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会显著带动150千米至250千米内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提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惠献波
文章以2006—2020年我国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视角,采取多期DID方法实证检验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抑制区域碳排放,该结论在经过PSM-DID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地理区位更具优势以及具备经济集聚优势、严格环境规制等资源禀赋优势的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产业转型升级是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抑制区域碳排放的有效路径。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亚男 王帅 孔东民
近年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国家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但如何有效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创新的支持作用,仍然是政府部门和学界关注的重大现实课题。立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视角,文章以国家产业与金融合作试点城市(简称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的企业专利申请数量显著增加,但主要体现在非发明专利的申请上。机制检验发现,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并非通过地方政府财政补贴等强干预措施发挥作用,而是通过降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企业贷款交易成本等市场化机制提高了企业信贷可得性,进而促进了企业创新。异质性分析发现,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的创新促进作用在地方政府干预程度较低的地区,以及融资约束严重、创新需求大和处在成长期的企业中更为凸显,并主要体现在“集约边际”而非“广延边际”,即政策实施之前已有专利申请的企业更能抓住契机提升创新产出;此外,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也显著提升了企业创新效率。文章不仅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发挥的创新促进作用提供了多维度的经验证据,而且为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方创琳
创新型城市是开展国家创新活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详细分析了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现状态势与取得的显著成就;采用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数判断得知,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尚处初级阶段,未来创新型城市建设面临着投入瓶颈、收入瓶颈、技术瓶颈、贡献瓶颈和人才瓶颈等5大瓶颈。
关键词:
创新型城市 现状态势 初级阶段 建设瓶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齐欣 杨膨宇
文章通过将碳排放函数引入生产函数,构建数理模型识别创新在产业发展与市场化水平的异质性影响下对碳排放效率的作用机制,并基于2008—2020年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城市创新对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伴随着产业发展与市场化水平跨过门槛值,城市创新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呈现跃升现象;城市间碳排放效率存在相互促进的空间态势,证实了“碳排放同盟”的存在;城市创新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具有异质性;进一步分析中证实,城市创新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存在阶段性差异,呈现“U”型变动趋势。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雅莉 侯林岐 朱金鹤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力量之源,低碳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将创新型城市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2005—2018年全国275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评估创新型城市试点对降低碳强度的政策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在降低碳强度的基础上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各类试点政策的推动效果依次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创新型城市政策>智慧城市政策>低碳城市政策>环境保护重点监控政策;第二,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与结构转型效应3条路径助力低碳经济发展;第三,城市特质会影响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效应发挥,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碳强度的抑制效果呈现由东到西递增的地理空间差序格局、由高到低递减的城市等级差序格局,在人口规模与抑制效果之间呈现倒U型作用,并且资源型城市的抑制效果显著大于非资源型城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正丽 龚艳平 吴俊
文章基于2006—2020年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减排效应,并进一步分析创新型城市建设减排效应的异质性和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并且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支持这一结论。试点政策的减排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位于东西部地区的城市、规模适中的城市和资源丰富的城市更容易实现减排效果。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通过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和结构优化效应降低碳强度,并且技术创新效应的减排效果最强,结构优化效应次之,资源配置效应最弱。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刘帅
数字技术对碳减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探究数字物流提升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的机制及影响效应,对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选取201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不包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测度数字物流发展水平及物流业碳排放效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物流提升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物流能够显著促进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促进效应在综合发展规模较高、产业集聚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地区更加显著。信息化能力和能源强度在数字物流影响物流业碳排放效率中发挥着中介作用,数字物流发展使信息渠道更加畅通,推动物流业降本增效,提高能源要素边际替代率,促进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交通运输压力在数字物流提升物流业碳排放效率过程中存在双重门槛效应。随着地区交通运输压力由弱变强,数字物流对物流业碳排放效率产生先促进后抑制的影响。据此,提出激发数字物流节能减排活力、提升区域信息化能力等建议,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武倩 冯涛
基于中国283个地级城市2003-2016年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城市生产率的作用,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显著提高了城市生产率,这一促进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递增,且存在区域、城市规模和城市等级的差异,促进作用由东至西递减,城市规模越大促进作用越强,城市行政等级越高促进作用越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迪 周丰年 王雪芹
低碳试点是实现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客观评价其实施效果,不仅有利于低碳试点地区更好地推进低碳工作,而且对于低碳试点政策的进一步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但低碳试点政策能否实现碳排放绩效的提升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本文以第二批低碳试点政策为例,基于2012—2016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方法研究低碳试点政策对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以有效降低样本自选择及政策内生性等问题导致的处理效应偏差。研究发现:低碳试点政策对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下降具有显著且持续的推动作用;进一步的机制识别结果显示,低碳试点城市主要是通过能源效率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方式实现碳强度的下降,且产业升级的效果有逐年增强的趋势,但通过城市绿地碳汇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碳排放的目标尚未实现。基于此结论,本文认为中国应进一步推广低碳试点政策,积极探索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提升宜居绿色的城市环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宁宁 王勤升 冯尊
聚焦数字生态视角,使用网络分析和指数随机图模型兼顾整体与个体效应,从关联性、动态性和聚集性视角探究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从整体网络和个体网络来看,智慧城市建设明显提升碳排放效率网络的指标性能,促进城市间的合作,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发达型、资源型城市在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控制能力较大。(2)从网络拓扑结构来看,无标度性质和小世界性质表现不显著,同时东南沿海与华北地区的核心城市的数量逐渐增加,并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渐成熟,局部聚集性明显加强。(3)从影响因素来看,互惠性对网络呈正相关;智慧人才对网络的影响最显著;智慧环境、智慧经济和智慧科技的发展对碳排放效率有改善作用,但存在周期性变化,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果规律性不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志远 苗建军 崔玮
为研究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与其碳排放效率之间的关系,针对省际建设用地,构建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基于松弛测度的SBM模型,测算各省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碳排放综合效率、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结果表明:(1)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与集约利用碳排放综合效率并不保持普遍一致;(2)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高的省份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3)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碳排放技术效率不足是导致大多数省份综合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而规模效率不足对综合效率影响较小。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谢柳芳
畅通产业链和创新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而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与工具,能够促进“双链融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研究表明:中国式“政府与市场共同驱动”的经济现代化模式适应了现阶段深化改革的经济环境与现实需要,双链融合为创新驱动产业链现代化战略提供支撑;从权力运行、政策执行、制度设计与信息反馈四个方面设计实施审计协同机制,是审计促进双链融合的有效实践路径;该协同机制主要包括协同主体、协同客体、协同对象与协同方式四个要素;可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技术保障三方面建立协同保障体系。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范建民 邢召伟
构建军民协同创新促进机制是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运用资料搜集、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实践跟踪等研究方法,阐述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军民协同创新促进机制的内容、组成及其运作机理,解析了构建军民协同创新促进机制的实践、难点及可行的路径。结果表明: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军民协同创新促进机制由激励约束、组织工作、利益协调、风险防范等子机制组成,其功能各异。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构建军民协同创新促进机制中既存在激励、协调与组织不到位问题,又存在科教资源短板问题。河南省政府应采用标本兼治的构建策略,从强化军民协同创新的激励、组织协调和补短板等措施入手,以构建军民协同创新促进机制。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钱志新 吕小峰 范鹏 程萌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对江苏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南京、苏州、无锡的实证研究,提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发展体系、创新工程和评价体系,旨在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创新型城建设的宏观指导和帮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