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19)
2023(12950)
2022(10603)
2021(9974)
2020(8399)
2019(19315)
2018(19096)
2017(35513)
2016(18647)
2015(21038)
2014(20900)
2013(19847)
2012(18104)
2011(16246)
2010(16928)
2009(15606)
2008(15135)
2007(13937)
2006(12407)
2005(11006)
作者
(52070)
(43255)
(42834)
(40890)
(27493)
(20512)
(19415)
(16559)
(16470)
(15649)
(14732)
(14585)
(13950)
(13722)
(13376)
(13243)
(12772)
(12594)
(12419)
(12302)
(10920)
(10544)
(10538)
(10215)
(9736)
(9657)
(9580)
(9548)
(8714)
(8683)
学科
(69628)
经济(69531)
管理(57444)
(53483)
(46302)
企业(46302)
方法(27891)
数学(23337)
中国(23058)
数学方法(22710)
(20398)
技术(18292)
(17607)
业经(17131)
(16187)
理论(15528)
(15298)
地方(14406)
(13334)
银行(13311)
农业(13065)
(12825)
(12709)
金融(12702)
技术管理(12493)
教育(12048)
(11918)
(11657)
(11502)
贸易(11487)
机构
大学(253139)
学院(252638)
管理(98072)
(98029)
经济(95680)
研究(85146)
理学(83126)
理学院(82217)
管理学(80428)
管理学院(79941)
中国(65830)
(54646)
科学(51206)
(48113)
(41439)
(41347)
中心(40529)
(38993)
研究所(37115)
财经(36557)
(35417)
业大(35280)
师范(35058)
北京(34640)
(33085)
(32759)
(31610)
技术(30259)
农业(29985)
经济学(28933)
基金
项目(167820)
科学(133351)
研究(127471)
基金(119556)
(104648)
国家(103385)
科学基金(89259)
社会(79721)
社会科(75396)
社会科学(75378)
(67665)
基金项目(61756)
教育(60713)
(56599)
自然(56375)
自然科(55170)
自然科学(55153)
自然科学基金(54190)
编号(52604)
资助(48188)
成果(44456)
(39755)
课题(38059)
重点(37998)
创新(36204)
(36131)
(35665)
国家社会(32686)
项目编号(32665)
大学(31760)
期刊
(115026)
经济(115026)
研究(79125)
中国(63366)
教育(42920)
管理(41522)
(38204)
学报(38151)
(36583)
科学(35866)
大学(30150)
学学(27291)
技术(26692)
(24649)
金融(24649)
农业(24414)
业经(19470)
经济研究(18127)
财经(17963)
图书(17141)
(15659)
科技(14387)
(13943)
问题(13908)
(13461)
论坛(13461)
技术经济(13009)
职业(12960)
统计(12704)
(12657)
共检索到4035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方煜   杨梅   陈菲   邓紫晗   那慕晗   徐卫国  
随着国家批复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粤港澳大湾区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内兴起新一轮科学城建设,西安、武汉、南京、成都、重庆等多地都在加快布局,世界一流科学城是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建设高效协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当前学术界对科学城规划的探讨尚显不足,缺乏国家、城市群和都市圈等宏观视角的认识,对世界一流科学城的界定不清晰。首先从城市群和都市圈的视角,提出对世界一流科学城的区域功能、关键环节、协同创新认识,总结“科—产—城”内涵特征;然后从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组织方式、科学城建设标准、空间规划体系四个方面总结世界一流科学城的建设模式;最后针对城市群层面多元异构、深度融合的大湾区,以深圳光明为例进行分析。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景安  
创新与创新体系是国家竞争力的源泉,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我们新一轮竞争力的基石。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仅应重视国家创新体系的宏观顶层设计,而且要研究消除创新体系的障碍,加强创新的薄弱环节,大量促进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互动创新、开放创新,建立使创新的萌芽蓬勃发展的环境和制度,以形成开放、互动、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创新体系。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本盛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有机合作整体,需要科学划分我国的经济区域、深化改革管理体制、合理布局"增长极"体系、加强科技与经济的全面合作。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柯梦琳  
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高企业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的核心特征。美国和日本作为拥有全球顶级创新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成为国际上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国家的典范。在其强大而完备的知识应用体系支撑知识、技术的迅速商业化以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外部制度环境之外,企业创新的根本依赖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又依赖于知识创新与知识传播。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视角出发,拥有高企业创新能力的美国和日本,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在其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技术知识传播与创新复合型创新型人力资源培养与输送、终身学习机会创造与供给等作用,对企业创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雷芳  王媛媛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并加速向制造业渗透,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成为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国家凭借长期以来形成的国家创新体系优势,通过建立创新生态系统、打造推进平台以及优先构建标准体系架构等,着力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在具体推动路径上,三个国家在官产学研等创新体系要素上都投入了资源和努力;同时,借由各自的发展优势,在创新主导力量、涵盖领域、重点环节、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等方面又存在不同。对于中国来说,重视创新引领、结合自身的需求和优势、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重视标准化建设以及加强教育培训是重要的经验借鉴。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傅元海  周铭山  
本文内容是根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在经济所建所90周年国际研讨会2019年5月17日第四单元主题论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上的发言编辑整理而成。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副院长傅元海教授和西南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周铭山教授分别主持了两个时段的讨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洋   盘思桃   罗梦思   张寒旭  
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亟须对自身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进行高度集聚和全面升级,但自2020年7月获批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至今,学界关于松山湖高新区如何打造科学城以及两者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逻辑研究尚属空缺。为推动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实现园区的跨越式发展,在对高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和科学城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分析松山湖科学城创新生态系统结构,认为松山湖科学城已初步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创新产业体系、创新环境体系、城市功能体系以及协同机制、保障机制和动力机制,具有创新体系化、产业高端化、环境生态化和功能社会化的特征;进一步通过梳理我国其他三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经验,总结得出其在系统规划、产业布局、创新人才、开放创新和营造环境等五大方面高度重视,而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对标这三大国家科学中心,还存在源头创新能力偏弱、创新对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不足、创新软硬件环境亟需优化、城市功能配套有待完善等差距和不足,进而从发挥科学城的创新策源作用、强化创新对产业的支撑引领、重视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营造、提升凸显创新特色的城市功能等方面,提出推进松山湖高新区向科学城演变的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宗凡  王莉芳  刘启雷  
在华外资研发机构具有明显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高校作为研发创新的重要载体与外资研发机构开展科研合作,可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进而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从国家创新体系包容性视角,分析了高校与外资研发机构科研合作模式演进历程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振刚  邓海欣  林丹  谢孟鑫  
文章运用文献计量和扎根理论对世界一流制造企业的特征进行分析,构建了一个能有效评价世界一流制造企业的评价体系,包含资本规模、效益增长能力、创新能力、国际化能力和社会影响力5大维度共37个评价指标。通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博弈论组合赋权法对指标赋权,并将评价体系应用于中国通信制造行业的评价中。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郭庆存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绝大多数核心技术并不掌握在中国企业的手里,中国企业最大的危险在于技术的空心化,中国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技术创新,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培植自己的竞争优势。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春法  
本文对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产生、学术传统、最新进展以及国内的研究状况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是由郎德威尔、弗里曼和纳尔逊等学者共同创立的,因而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学术传统。从学术界的研究趋势来看,目前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区域创新体系或部门创新体系、科技全球化、公司创新体系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的专业化等四个方面。比较而言,中国学者大都沿着弗里曼和纳尔逊的学术传统开展研究,尽管在研究深度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赵枫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创新体系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就具备了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缺乏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进一步更新观念,转变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环境,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建立支持创新的风险投资体系,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创新体系应首先做好的工作。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贾晓峰  高芳  胡志民  
进一步充实、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要求,亟需加强创新系统相关理论研究。采用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创新系统理论的演进特征以及不同时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践的阶段特征,探讨总结"主体-结构""活动-功能""系统-生态"三方面视角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重点和政策着力点,并基于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和未来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的部署要求,提出新时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进一步充实完善的四方面政策措施:政策导向从完善创新体系向形成创新生态转变;形成动态、繁荣的创新功能主体簇;促进创新要素和价值高效流动;形成支撑保护创新生态的制度和文化环境。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健英  
范旭东是中国重化工业的创始人,但对范旭东企业集团的研究却比较薄弱。目前较有影响力的成果以个人传记、回忆录或某一单独事件的论述为主,化工史中的相关内容侧重于历史性描述,缺少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和原始档案的支持。本文在掌握原始档案资料的基础上,以产业经济学、创新体系理论等为指导,研究了"永久黄"团体实现技术进步的方式。部门创新体系,或称产业创新体系,是指在产业部门内,由国内外企业、科研机构和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