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74)
2023(16149)
2022(13897)
2021(12940)
2020(10793)
2019(24791)
2018(24627)
2017(46535)
2016(25521)
2015(28565)
2014(28764)
2013(27805)
2012(25417)
2011(22853)
2010(22983)
2009(21217)
2008(20560)
2007(18336)
2006(16071)
2005(14216)
作者
(73131)
(60818)
(60437)
(57391)
(38623)
(29310)
(27391)
(23753)
(23147)
(21714)
(20802)
(20570)
(19475)
(19207)
(18840)
(18658)
(18207)
(18009)
(17445)
(17309)
(15144)
(15116)
(14643)
(13937)
(13633)
(13568)
(13539)
(13281)
(12296)
(12094)
学科
(93640)
经济(93497)
管理(80146)
(74559)
(64747)
企业(64747)
方法(40930)
数学(34494)
数学方法(34038)
(26803)
中国(26635)
(25405)
业经(22980)
(22383)
(22040)
技术(20796)
地方(18546)
理论(18231)
(16667)
财务(16589)
财务管理(16552)
农业(16510)
(16404)
银行(16352)
(16250)
(16102)
企业财务(15683)
环境(15612)
(15570)
(15530)
机构
大学(357275)
学院(354832)
管理(140928)
(135637)
经济(132467)
理学(121519)
理学院(120122)
研究(118747)
管理学(118092)
管理学院(117438)
中国(87614)
(76760)
科学(74322)
(65564)
(59366)
(56937)
研究所(54018)
中心(53603)
业大(53434)
(53139)
财经(51566)
北京(48330)
(47767)
师范(47278)
(46742)
农业(44491)
(43693)
(42579)
经济学(39777)
技术(39288)
基金
项目(245071)
科学(192563)
研究(181111)
基金(175734)
(153774)
国家(152205)
科学基金(130299)
社会(112938)
社会科(106831)
社会科学(106803)
(97320)
基金项目(93232)
自然(84232)
教育(83735)
自然科(82231)
自然科学(82206)
(81727)
自然科学基金(80723)
编号(73980)
资助(71234)
成果(61260)
重点(54886)
(54006)
(53574)
课题(52104)
(51515)
创新(49789)
(47132)
科研(46238)
项目编号(46063)
期刊
(151386)
经济(151386)
研究(105599)
中国(74597)
学报(57906)
管理(53898)
科学(52506)
(51777)
(51092)
教育(46998)
大学(43857)
学学(40961)
农业(35734)
技术(32231)
(29351)
金融(29351)
财经(24992)
业经(24647)
经济研究(23233)
(21308)
科技(19586)
图书(19150)
(19081)
问题(18871)
(17153)
技术经济(17030)
理论(16903)
现代(15636)
实践(15469)
(15469)
共检索到5263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云   黄威威   尤宇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建设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首先,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内涵进行界定与延伸;其次,基于系统论与自组织理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生成机制与评价模型,并深入分析其生成机制、关键特征和评价维度;最后,综合国内与国际知名国家创新评价报告,从“效率”和“使能作用”两个视角初步筛选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结合Matlab数据分析工具,利用群组决策特征根法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法对关键指标进行识别,最终构建包含7个维度的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旭  
国家之间的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体系的竞争。创新体系的效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类主体定位布局是否清晰合理。国家科研机构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对于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有重大影响。因此,优化科研机构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更好承担国家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科研机构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承担国家科技任务是国家科研机构立足的根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无线电所、半导体所等科研机构就是为了发展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化、半导体和计算技术等新中国急需而空白的学科领域紧急建立的。当前,面向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有很多短板和空白需要弥补。国家科研机构应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着眼于大学、企业所不能或不愿,加强对前沿领域、科技短板领域以及部分冷门领域的布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相瑞兵   田成诗   侯立春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亟须立足本土实际,从城市视角客观评价国家创新体系效能,这对于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政策,推动体系效能提升意义重大。文章通过构建基于城市视角的国家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引入TOPSIS/DEA混合模型,从创新效率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对35个中心城市的创新效能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我国中心城市的创新效率偏低,创新能力偏弱,呈现由东到西逐级递减的区域不平衡现象;创新效率与创新能力间的协调性测度结果显示,各中心城市以高水平协调和低水平协调为主,两者间多呈现同步变化;而创新条件和创新投入产出转化能力是影响城市创新效率与创新能力间协调水平的重要因素。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石晓梅  胡珑瑛  
本文首先对我国高新区创新体系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总结 ,然后在阐明高新区创新体系的创新绩效内涵的基础上 ,提出了高新区创新体系的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 ,按照这一原则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 ,为高新区创新体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量化的参考框架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于喆  张义梁  
笔者根据“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初步构建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经测算得出1996年、2001年和2004年我国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在百分制下的得分分别为24.72分、39.36分和41.18分,而2003年日本和美国的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得分分别为57.12分和80.25分。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宏性,程晞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is a circle which consist of four factors, three processes, two conformities and one upgrade. The factors are mortivity, resource, action and worthiness. The processes are drive, transform and feedback. The conformities is about main body of national innovation and predominance convergency. The upgrade is refer to the national resource upgrade. We draw a frame to explain this model and design a suit of statistical indicators it.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义梁  张嵎喆  
作者在理解和认识“自主创新”和“国家创新能力”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并提出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分解为国家自主创新的投入能力、国家自主创新的产出能力、国家自主创新的扩散能力和国家自主创新的支撑保障能力四个一级指标,且将一级指标细分为十六项二级指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宋河发  穆荣平  任中保  
本文提出了国家创新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阶段和若干政策建议。指标体系包括创新体系、创新基础条件、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效率、创新效益、创新支撑引领功能、创新辐射示范作用7个方面共41个指标,一些指标均设置了阈值。我国应先选择一批创新基础好的城市进行试点,加大对试点城市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先行先试"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政策,并要加强对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评价,试点的创新型城市也要努力改善创新创业环境,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移到依靠自主创新上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齐晶晶  
文章从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扩散能力、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建立区域创新体系效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粒子群算法改进的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关村、东湖、张江、长株潭四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体系效能进行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对四个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劲   尹西明   陈泰伦   金珺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现代化,对推动科技强国建设、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出新要求。然而,当前我国仍缺乏指导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与转型升级的方法论和创新管理新思想。面向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发展的新使命与新挑战,批判性回顾国家创新体系、新型举国体制和有组织科研的理论与实践“瓶颈”,基于整合式创新思想和场景驱动创新理论,提出以“有组织创新”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新战略范式,明晰有组织创新的内涵边界和理论基础,系统探讨其核心构成要素和典型特征,进一步从结构、过程和功能视角阐释运行机理,提出实践进路。研究结果为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总体战略导向从后发追赶、创新驱动向超越追赶、创新引领转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路线,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健全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形成科技先导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理论指引与战略决策参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帮兴   杜宝贵  
优化科技资源和创新环境既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未来一段时期内落实科技创新战略规划的工作主线。结合资源基础理论,以全球87个国家为案例,运用多周期fs QCA方法,实证检验科技资源和创新环境对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组态模式。结果发现:(1)科技资源或创新环境任何单一配置均无法有效推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增长,两者匹配协同是促进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条件;(2)存在4种促进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高质量发展的科技资源与创新环境协同配置模式:“科技人力、财力资源+创新市场环境”融合驱动型、“科技信息资源+创新合作环境”双轮驱动型、“科技人力资源+创新市场、创新合作环境”融合驱动型以及“科技财力、物力资源+创新吸收环境”融合驱动型;(3)科技资源配置组态具有显著全球地域差异性特征和地理集聚特性,部分组态之间具有明显的路径排他性、组态演化趋势及条件组合等效替代。从科技资源与创新环境协同配置视角打开导向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高质量发展的“黑箱”,明确驱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变化的主要因素和组态模式,为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继宏  罗玉中  
国家集成创新能力作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动力来源。在界定国家集成创新能力概念的基础上,以概念内涵为依据,在国家创新系统框架内,尝试构建国家集成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评价国家集成创新绩效的主要测度因素。该指标体系共设48个指标,按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中,这三个维度体现了国家集成创新投入、产出及两部门之间的关联和互动。该指标体系是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进一步细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军军  朱浩军  
我国正在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和竞争将成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题,而城市竞争的关键在于其创新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价城市创新竞争力是推动城市创新、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充分挖掘城市创新竞争力的内涵及其表现,把城市化进程和国家创新战略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城市创新和竞争,探索构建一套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城市创新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以客观公正地反映城市创新竞争力水平、全面掌握城市创新竞争力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秦曼  
从产业生态发展脉络的梳理出发,结合海洋产业生态特性,界定海洋产业生态化内涵;并在综述产业生态化指标体系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指标选择原则与指标体系构成两个方面构建包含海洋产业结构生态化、海洋产业组织生态化、海洋产业生产方式生态化、海洋产业技术生态化的指标体系框架,以期为定量评估海洋产业生态化水平、识别生态水平的区际差异并提出解决对策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敏  郝晋珉  丁忠义  杨君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土地管理的核心,正确认识其内涵,建立科学的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是城市土地管理决策的必要前提。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对城市土地利用集约要素直接和间接投入的双重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任何能够增加土地投入水平、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的城市土地利用行为或措施均应纳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范畴;同时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从城市建成区、城区用地类型区、宗地3个空间尺度,由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率3个方面的指标共同构成,较好地体现了城市土地不同空间层次的区位特点和不同用地类型的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