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67)
- 2023(10206)
- 2022(8512)
- 2021(7988)
- 2020(6463)
- 2019(14585)
- 2018(14366)
- 2017(26371)
- 2016(14117)
- 2015(15429)
- 2014(15571)
- 2013(14663)
- 2012(13767)
- 2011(12321)
- 2010(12866)
- 2009(11834)
- 2008(11579)
- 2007(11068)
- 2006(9935)
- 2005(8660)
- 学科
- 管理(46704)
- 济(46424)
- 经济(46355)
- 业(44168)
- 企(37696)
- 企业(37696)
- 中国(17834)
- 农(17161)
- 技术(16709)
- 财(14101)
- 方法(13757)
- 制(13079)
- 业经(12993)
- 策(12011)
- 技术管理(11996)
- 地方(11740)
- 农业(10769)
- 数学(10734)
- 银(10729)
- 银行(10707)
- 数学方法(10535)
- 行(10374)
- 理论(10324)
- 学(10307)
- 融(10002)
- 金融(9995)
- 体(9481)
- 教育(9188)
- 贸(8964)
- 贸易(8956)
- 机构
- 学院(191346)
- 大学(188234)
- 济(76081)
- 经济(74172)
- 管理(73618)
- 研究(67282)
- 理学(61656)
- 理学院(60981)
- 管理学(60020)
- 管理学院(59619)
- 中国(51640)
- 京(40384)
- 科学(39117)
- 财(38555)
- 所(32996)
- 江(32708)
- 中心(31476)
- 农(30770)
- 研究所(29462)
- 财经(28376)
- 范(26621)
- 师范(26344)
- 业大(26009)
- 经(25643)
- 北京(25605)
- 州(25482)
- 院(25183)
- 技术(23733)
- 农业(23611)
- 省(22081)
- 基金
- 项目(123714)
- 科学(98056)
- 研究(97350)
- 基金(86206)
- 家(75203)
- 国家(74068)
- 科学基金(63382)
- 社会(60113)
- 社会科(56703)
- 社会科学(56693)
- 省(51211)
- 教育(45523)
- 基金项目(44570)
- 划(42350)
- 编号(40783)
- 自然(38884)
- 自然科(37991)
- 自然科学(37977)
- 自然科学基金(37344)
- 成果(35171)
- 资助(33897)
- 创(31359)
- 课题(30488)
- 创新(28234)
- 重点(27898)
- 发(27607)
- 部(26680)
- 年(24993)
- 项目编号(24912)
- 性(24701)
共检索到3132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石定寰,柳卸林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已成为当前国内科技政策界讨论的热点。国家创新体系,作为一个从国外引入的概念,产生于市场经济的背景中,得自于日本等后发工业国家的发展经验。但国家创新体系对处在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也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在我国,长时期以来,企业以生产为经营...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傅元海 周铭山
本文内容是根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在经济所建所90周年国际研讨会2019年5月17日第四单元主题论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上的发言编辑整理而成。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副院长傅元海教授和西南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周铭山教授分别主持了两个时段的讨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柳卸林
国家创新体系的引入及对中国的意义柳卸林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技术创新已被视为一国经济增长的基础,企业发展的依靠。近几年,国际上又出现了一股以国家创新体系作为政府制订经济和科技政策依据的潮流。出现这一潮流不是偶然的。近几十年来,一些东亚国家(如日本)...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洁
美国在一个多世纪里一直保持着最强大的世界高科技实力和最高的科技产业化效率,其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路径与机制对中国当前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无不具有很现实的借鉴价值。对经济的发展而言,政府的作用是关键性因素。好的国家制度和政策才能够培育出良性的科技创新体制和产业转化机制。对于中国这个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原计划经济国家,好的国家制度和政策显得尤其重要,它直接作用于产学研各环节,决定了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人、财、物力的投入与流向,使用效率及效果。因此,作者对美国发展自主创新经验教训的研究着重于对国家宏观政策、经济组织与管理模式创新及政府功能创新等方面,以期为中国建立自己的国家创新体系献言献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景安
创新与创新体系是国家竞争力的源泉,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我们新一轮竞争力的基石。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仅应重视国家创新体系的宏观顶层设计,而且要研究消除创新体系的障碍,加强创新的薄弱环节,大量促进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互动创新、开放创新,建立使创新的萌芽蓬勃发展的环境和制度,以形成开放、互动、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创新体系。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 研究与开发体系 国家竞争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云 张孟亚 翟晓荣 杨亚宇
基于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概念界定和分类,本文从创新政策工具的视角,对“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的政策文本进行收集和编码,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政策文本量化的方法,研究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政策主体、结构及功能的协同关系。结果表明:政策主体表现为四类部门之间的协同关系,政策结构协同性不足,政策功能协同性不足。在对上述问题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十四五期间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政策协同的思路。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 政策分类 协同关系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柳卸林 马驰 汤世国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沈红
本文根据美国研究与开发(R&D)体系经费的投入方向、基础研究活动和科技成果形成的密集程度,详细地分析了美国研究型大学在R&D体系中的“集结点”作用,说明研究型大学是美国R&D体系中的特殊群体。这对我国当前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美国 研究型大学 研究与开发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龚克 庄丽君 吴荫芳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石书德
国家电网重视健全资源协同共享机制,统筹配置集团实验室、科技成果和科研人员等科技创新资源,多渠道推进协同共享,提升科技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关键词:
国家电网 科技创新体系 资源协同共享机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哲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回顾和审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发展历史和现状,发现仍有一些关键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应该建设怎样的国家创新体系?怎么建设?其面临的核心问题和重点任务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期专家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问题、引领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点任务、自主可控的国家开放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打造区域高水平"创新极"、培养与发现创新人才、借鉴国际经验等角度对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本盛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有机合作整体,需要科学划分我国的经济区域、深化改革管理体制、合理布局"增长极"体系、加强科技与经济的全面合作。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 经济区域 增长极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贾晓峰 高芳 胡志民
进一步充实、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要求,亟需加强创新系统相关理论研究。采用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创新系统理论的演进特征以及不同时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践的阶段特征,探讨总结"主体-结构""活动-功能""系统-生态"三方面视角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重点和政策着力点,并基于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和未来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的部署要求,提出新时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进一步充实完善的四方面政策措施:政策导向从完善创新体系向形成创新生态转变;形成动态、繁荣的创新功能主体簇;促进创新要素和价值高效流动;形成支撑保护创新生态的制度和文化环境。
关键词:
创新系统 国家创新体系 创新理论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邓久根
当代各国为增强创新能力而日益重视从需求角度考虑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领先市场因在创新过程中起的突出作用而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领先市场由于能够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并能带来竞争优势和高经济增长率的市场,同时,领先市场为研究国家产业竞争优势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
领先市场 需求创新 自主创新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汪胡根 刘俊伶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支点,建设创新型国家势在必行,这需要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作保障。尽管我国持续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出台科技创新宏观指导性政策、逐步提高企业在科技创新组织结构中的地位,但科研经费投入绩效差的状况始终未得到改善。究其原因,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保障性制度和引导性机制尚不完善或缺失。应充分借鉴德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弥补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制度性、机制性短板,建立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国家创新体系 德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