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82)
2023(5920)
2022(4683)
2021(4420)
2020(3546)
2019(8093)
2018(7998)
2017(14910)
2016(7735)
2015(8923)
2014(8785)
2013(8172)
2012(7643)
2011(6796)
2010(7292)
2009(6568)
2008(6639)
2007(6381)
2006(5744)
2005(4782)
作者
(21696)
(18023)
(17962)
(16932)
(11435)
(8586)
(8069)
(6845)
(6792)
(6577)
(6255)
(6070)
(5862)
(5673)
(5667)
(5483)
(5272)
(5262)
(5244)
(5231)
(4465)
(4455)
(4350)
(4168)
(4153)
(4094)
(4000)
(3919)
(3592)
(3563)
学科
(25799)
经济(25757)
管理(24654)
(19439)
(16271)
企业(16271)
环境(11014)
(9919)
中国(9815)
业经(7477)
(7349)
方法(7333)
地方(7187)
(6531)
(6439)
理论(6333)
(6150)
农业(6147)
资源(5549)
(5466)
技术(5324)
教学(5248)
(5223)
数学(5221)
贸易(5217)
(5210)
数学方法(5140)
(5096)
教育(4987)
规划(4920)
机构
学院(106836)
大学(104905)
管理(39101)
(38699)
经济(37632)
研究(35819)
理学(32508)
理学院(32128)
管理学(31596)
管理学院(31419)
中国(27018)
(23250)
科学(21654)
(18567)
(17615)
(17285)
中心(17227)
(16052)
(15919)
师范(15777)
研究所(15495)
北京(14855)
业大(14746)
财经(14220)
(14163)
(13512)
技术(13471)
(12840)
师范大学(12480)
农业(12167)
基金
项目(70643)
研究(55838)
科学(54509)
基金(47987)
(42502)
国家(41644)
科学基金(34939)
社会(34101)
社会科(32025)
社会科学(32009)
(28875)
教育(26017)
基金项目(25190)
编号(24155)
(23729)
自然(21256)
自然科(20453)
自然科学(20443)
成果(20321)
自然科学基金(20053)
资助(18805)
课题(17508)
重点(16227)
(15905)
(15085)
(14952)
(14643)
项目编号(14431)
创新(14000)
(13998)
期刊
(49107)
经济(49107)
研究(31014)
中国(28502)
教育(19711)
学报(15657)
(15565)
管理(15449)
(14794)
科学(14653)
大学(12430)
学学(11148)
技术(10914)
农业(10854)
业经(8944)
图书(8930)
(8390)
金融(8390)
财经(6877)
书馆(6803)
图书馆(6803)
经济研究(6785)
职业(6660)
(6345)
(6195)
论坛(6195)
问题(6059)
(6025)
资源(5803)
科技(5595)
共检索到1696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国文  张璐  胡丹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慎重审思历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所提出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精辟概括。国家公园是一种新的自然保护地类型和自然场域,在我国当前的自然保护地建设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国家公园建设应遵循的环境伦理典范,国家公园建设实践中所体现出的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技术和生态文明行为的现代化,是大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公园内涵的深刻展现。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公园环境伦理内涵的实践转向,也是其实践归属,在此基础上谋求生态建设的长效维稳是应有之义。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国文  张璐  胡丹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慎重审思历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所提出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精辟概括。国家公园是一种新的自然保护地类型和自然场域,在我国当前的自然保护地建设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国家公园建设应遵循的环境伦理典范,国家公园建设实践中所体现出的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技术和生态文明行为的现代化,是大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公园内涵的深刻展现。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公园环境伦理内涵的实践转向,也是其实践归属,在此基础上谋求生态建设的长效维稳是应有之义。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艳滨  李灵军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根本目标之一。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要有特色的环境伦理体系作为支撑,探讨中国国家公园环境伦理的本土化构建及其构建途径,对我国目前的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有积极意义。首先分析了荒野思想对美国国家公园建立和管理的影响,继而研究中国国家公园环境伦理选择,认为荒野思想自身局限和中国文化、历史和现实特殊性导致中国不能沿用荒野思想指导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最后从观念层面和行为层面对中国国家公园本土环境伦理进行构建,并提出以"天人合一"为驱动,以生态文明为指针,运用传统生态知识和理念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开展环境教育等建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艳滨  李灵军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根本目标之一。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要有特色的环境伦理体系作为支撑,探讨中国国家公园环境伦理的本土化构建及其构建途径,对我国目前的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有积极意义。首先分析了荒野思想对美国国家公园建立和管理的影响,继而研究中国国家公园环境伦理选择,认为荒野思想自身局限和中国文化、历史和现实特殊性导致中国不能沿用荒野思想指导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最后从观念层面和行为层面对中国国家公园本土环境伦理进行构建,并提出以"天人合一"为驱动,以生态文明为指针,运用传统生态知识和理念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开展环境教育等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淑文  
环境伦理将人类之间的伦理关系延伸到了人与自然,认为人既依赖于自然,又作用于自然。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人对自然界的作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本文从环境伦理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提出环境伦理原则的确立,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判断,环境伦理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观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国文   耿奖研   吴丹  
国家公园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载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结晶。国家公园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典范之地。它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有效联结的自然保护地范式,其所内生的自然价值是支撑其内涵的核心要义。自然价值是人类对自然界中能够满足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存在需求及其有用性的存在物的诠释。从自然价值所折射出的新生境哲学,构成了国家公园融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自然生命与地球生态和谐融合的新生境哲学,体现了原生生态系统有效修复并融于自然的新境界。新生境哲学是对新生境之存在与发展的辩证反思与哲学诠释。保护国家公园的自然价值,需要从新生境哲学的内涵中提炼人、公园、土地、生态与自然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伦理原则,既在自然价值序列中吸收新生境的道德要素,又从人类敬畏自然的善意行动中理解万物存在于国家公园中的意义价值。以新生境哲学为指导保护国家公园自然价值,必须遵循自然至上、系统整全、多元共生和美丽循环四个原则,以维护和实现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和自然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国文   耿奖研   吴丹  
国家公园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载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结晶。国家公园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典范之地。它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有效联结的自然保护地范式,其所内生的自然价值是支撑其内涵的核心要义。自然价值是人类对自然界中能够满足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存在需求及其有用性的存在物的诠释。从自然价值所折射出的新生境哲学,构成了国家公园融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自然生命与地球生态和谐融合的新生境哲学,体现了原生生态系统有效修复并融于自然的新境界。新生境哲学是对新生境之存在与发展的辩证反思与哲学诠释。保护国家公园的自然价值,需要从新生境哲学的内涵中提炼人、公园、土地、生态与自然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伦理原则,既在自然价值序列中吸收新生境的道德要素,又从人类敬畏自然的善意行动中理解万物存在于国家公园中的意义价值。以新生境哲学为指导保护国家公园自然价值,必须遵循自然至上、系统整全、多元共生和美丽循环四个原则,以维护和实现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和自然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乐  章政  张婧雅  
伦敦国家公园城市建设对我国正开展的生态空间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系统梳理了英国国家公园城市运动的基本内涵,剖析了国家公园城市与国家公园、公园城市的异同。从建设条件、发展历程、追求目标、组织架构、实施路径5个方面全面回顾了伦敦国家公园城市建设的实践历程,指出其本质是自下而上强调全民参与的城市自然保护运动。最后提出了国家公园城市建设对我国的启示:在价值观念上通过多方路径树立全民自然保护价值观,在定位目标上强调实现野生动物福祉和野性自然环境,在治理体系上自下而上发动全民参与,在活动策划上创造人与自然联结的机会。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乐  章政  张婧雅  
伦敦国家公园城市建设对我国正开展的生态空间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系统梳理了英国国家公园城市运动的基本内涵,剖析了国家公园城市与国家公园、公园城市的异同。从建设条件、发展历程、追求目标、组织架构、实施路径5个方面全面回顾了伦敦国家公园城市建设的实践历程,指出其本质是自下而上强调全民参与的城市自然保护运动。最后提出了国家公园城市建设对我国的启示:在价值观念上通过多方路径树立全民自然保护价值观,在定位目标上强调实现野生动物福祉和野性自然环境,在治理体系上自下而上发动全民参与,在活动策划上创造人与自然联结的机会。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冯艳滨  杨桂华  
我们对待自然空间有两种模式:保护区模式和旅游地模式,这两种模式代表了我们对待自然空间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方式。国家公园既不是传统保护区模式的重复,也不是旅游地模式的扩张,它是一种全新的自然空间体系,国家公园试图协调人类游憩利用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平衡,以达到国家公园的自然空间正义和空间生态文明。生态伦理观作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冯艳滨  杨桂华  
我们对待自然空间有两种模式:保护区模式和旅游地模式,这两种模式代表了我们对待自然空间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方式。国家公园既不是传统保护区模式的重复,也不是旅游地模式的扩张,它是一种全新的自然空间体系,国家公园试图协调人类游憩利用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平衡,以达到国家公园的自然空间正义和空间生态文明。生态伦理观作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冯艳滨  杨桂华  
我们对待自然空间有两种模式:保护区模式和旅游地模式,这两种模式代表了我们对待自然空间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方式。国家公园既不是传统保护区模式的重复,也不是旅游地模式的扩张,它是一种全新的自然空间体系,国家公园试图协调人类游憩利用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平衡,以达到国家公园的自然空间正义和空间生态文明。生态伦理观作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玉钧   余翩翩   洪静萱  
<正>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以来,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发展稳步推进、成效显著。通过组织试点、总结经验、加强顶层设计、整合优化和制定相关标准,到目前为止,基本上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公园体制机制,初步构建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具有起点高、后发优势明显、建设规模和难度大等特点,大量社区广泛分布在国家公园内部及周边,社区人地关系成为其治理过程中不可回避的
关键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芬  张林波  李岱青  
国家公园是一种被全球验证了的能有效实现保护与发展的保护地管理模式。文章以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为试点,结合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分析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以国家公园模式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必要性,提出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建议由中央财政拨付运行经费、制定国家公园的保护与开发原则、科学划定国家公园管理范围等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海霞  汪宇明  
国家公园理念已经得到了全球150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国家公园是可以实现游憩公民权维护、自然遗产资源全民共享、自然与生态环境保护、国民认同感培育等多重目标的场域保障,是可持续自然旅游的有效组织模式之一。分析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的"自然保护运动+社区参与型决策+强势制度保障"模式和科里国家公园的"环境教育+生态标签地建设"模式,指出可持续的环境伦理价值观的培育和旅游规制是可持续自然旅游发展的重要方面,旨在为我国国家公园计划的深入推进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