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29)
2023(11569)
2022(9499)
2021(9126)
2020(7250)
2019(16517)
2018(16211)
2017(29023)
2016(15941)
2015(18357)
2014(18491)
2013(17789)
2012(16672)
2011(15187)
2010(15339)
2009(13975)
2008(14003)
2007(12868)
2006(11355)
2005(10115)
作者
(45497)
(38035)
(37626)
(35985)
(24080)
(18112)
(17104)
(14836)
(14497)
(13717)
(13066)
(12913)
(12444)
(12147)
(12102)
(11642)
(11008)
(10993)
(10939)
(10931)
(9682)
(9327)
(9183)
(8801)
(8551)
(8524)
(8508)
(8406)
(7863)
(7651)
学科
(58939)
经济(58854)
管理(40307)
(34787)
(26035)
企业(26035)
中国(23447)
(20635)
方法(20359)
数学(17068)
数学方法(16886)
(14682)
(14377)
(14248)
业经(13583)
(13392)
贸易(13380)
农业(13367)
(13120)
(11826)
银行(11802)
地方(11764)
(11402)
(11188)
金融(11181)
理论(10990)
(10788)
教育(10677)
环境(10371)
(9870)
机构
学院(221358)
大学(220837)
(89920)
经济(87892)
研究(84593)
管理(74857)
中国(66188)
理学(61840)
理学院(61043)
管理学(59979)
管理学院(59568)
科学(49866)
(49474)
(43972)
(43096)
研究所(38755)
(38625)
中心(38072)
(35443)
财经(33551)
(32466)
北京(32295)
师范(32138)
业大(31256)
(31158)
(30632)
农业(30008)
经济学(28645)
(27969)
技术(25948)
基金
项目(141715)
科学(109838)
研究(109802)
基金(99748)
(88767)
国家(87597)
科学基金(72043)
社会(67989)
社会科(64034)
社会科学(64019)
(53835)
教育(51335)
基金项目(51047)
(46381)
编号(45847)
自然(42995)
自然科(41836)
自然科学(41819)
自然科学基金(41070)
资助(40684)
成果(39691)
课题(34019)
重点(32987)
(32195)
(31810)
(29115)
(28910)
国家社会(28781)
中国(28701)
(27899)
期刊
(108909)
经济(108909)
研究(72304)
中国(57783)
(37222)
学报(36687)
教育(36506)
(34699)
科学(33194)
管理(29002)
大学(28028)
学学(25660)
农业(25332)
(21720)
金融(21720)
技术(20175)
经济研究(17446)
业经(17148)
财经(16911)
(14894)
问题(14274)
(14202)
图书(13930)
(13685)
世界(12820)
国际(12320)
(11732)
职业(11636)
(11358)
论坛(11358)
共检索到3610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宋峰  代莹  史艳慧  王博  
借鉴西方标准曾对我国保护地制度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国际标准对我国已建立起来的保护地体系已经显现出不适用,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回溯我国及世界保护地制度的建立过程及其关联,由于我国在国际保护地标准制定过程中参与度过低,导致我国保护地的特性与发展阶段需求在国际标准中体现不足。我国保护地具有的文化景观属性,即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环境观与西方人和自然对立的思想截然不同。我国保护地面临着保护与发展双重挑战,直接将基于特定人口状况和发展阶段的保护地所制定的标准用于其他状况下的保护地,其合理性存在着问题。应更加批判地看待西方标准,积极探讨可持续和平发展的中国路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建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新时期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也是未来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的方向和目标。当前,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刚刚起步,深入探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内涵、构成及其建设路径,具有急迫的现实意义。国家公园在未来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不是体现在数量上,而应体现在国家公园的面积占比、保护对象的价值、保护的严格程度、保护的等级以及自然教育功能等5方面。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与国际接轨、与现有保护地兼容以及改革成本最小的原则,构建了包括3个大类、6个亚类、14个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改进方案。在新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路径方面,提出应循序推进的建议,即上下结合,识别潜在国家公园区域→科学论证,遴选国家公园后备名单→明确保护对象,科学确定公园范围→组建专业的公园管理团队→规划先行,构建国家公园保障机制→持续监测,定期评估公园管理绩效。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芳林  田勇臣  闫颜  
我国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关键时期"抢救式"地保护了我国大多数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野生动植物资源。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主要是按照资源要素设立,且各类自然保护地分属不同的环境及资源管理部门,并依据不同的法规、标准建立和运行。由于缺乏统一的设立方式,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如分类不科学、区域重叠、保护标准不清晰、公益属性不明确、多头管理、权责不落实、保护与开发矛盾难以协调等。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提高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治理能力,形成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不断提高我国的自然保护管理效能。在梳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及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情况,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的目标、原则和主要内容,指出建立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必须彰显中国理念、打造中国模式、体现中国效率,为科学高效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了方向与建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芳林  田勇臣  闫颜  
我国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关键时期"抢救式"地保护了我国大多数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野生动植物资源。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主要是按照资源要素设立,且各类自然保护地分属不同的环境及资源管理部门,并依据不同的法规、标准建立和运行。由于缺乏统一的设立方式,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如分类不科学、区域重叠、保护标准不清晰、公益属性不明确、多头管理、权责不落实、保护与开发矛盾难以协调等。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提高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治理能力,形成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不断提高我国的自然保护管理效能。在梳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及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情况,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的目标、原则和主要内容,指出建立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必须彰显中国理念、打造中国模式、体现中国效率,为科学高效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了方向与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苏航  刘小妹  
在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如何进一步细化与完善各类自然保护地的评估、分类与相关管理要求?本文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以下简称IUCN)保护地体系从分类方式、管理目标、管控要求、管理模式、覆盖范围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优化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陈曦  梁松斌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生态文明的核心载体[1],也是国土空间中一类大尺度的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紧密联系,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就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中的四个子体系与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相关思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永欢  黄宝荣  林慧  赵晓宇  吴初国  
自然保护地是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自然及文化资源的空间载体,对延续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针对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主体分散、保护存在空缺、管护经费投入不足以及保护与发展的突出矛盾等问题,立足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从完善自然保护地的管理体制、积极推进"三权"分置、积极推广地役权、鼓励公益组织投入保护地管理和探索建立扩展区等方面提出了推进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昌海  谢梦玲  
建立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举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自然保护地治理历程主要经历了摸索创建阶段、稳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也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本文基于社会-生态系统框架分析表明,自然保护地治理面临一系列挑战:自然保护地资源系统和资源单位存在缺陷、行动者冲突加剧、治理效能有待提升、治理系统有待理顺。需要继续优化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优化保护地系统边界并实现资源价值;促进乡村振兴与自然保护政策协调;厘清自然保护地资源权属问题;完善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制度;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机制;完善资源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和效能评估机制;健全法律体系、组织体系和运行保障制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田野  李江风  汤晓吉  
国际保护地是在国际上具有独特价值或突出意义的区域,其保护的资源在国际上具有代表性,而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两者在保护对象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研究国际保护地的代表性资源,可为国家公园的建设提供资源层面的参考。本文以中国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为研究对象,从建设目的和保护对象方面剖析其资源属性,并对122处国际保护地的建设现状、代表性资源进行梳理,分析资源代表性应具备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国际保护地的资源代表性体现在生态系统的典型性、特有物种的唯一性、地质资源的科学价值、景观的美学价值、文化遗产的象征性5个方面,在资源管理上通过定期评估考核的方式保障资源的公益性利用。国际保护地的代表性资源可为国家公园的建设和选取提供参考,具有国家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可作为国家公园建设的特色内容,在资源管理上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公众的国家公园公益性意识。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继平  
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是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和管理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教学文件。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谈到职业教育时强调"亮不亮,看质量",并强调"质量是有标准的,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教学标准体系建设对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持续建设,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基本形成了以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5个部分构成的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具有中国特色、比较系统的职业教育国家教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贾旻   王慧泽  
技能型社会建设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需求,技能型社会以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本质上具有技能性、构建方式具有开放性与合作性、辐射范围具有全民性与终身性等特征。以价值取向、实践取向和质量取向三个维度展现技能型社会建设标准,以明确技能型社会建设方向。并通过技能文化氛围的建设、社会主体的相互合作与职教一体化的发展,探索技能型社会建设路径,推动技能型社会的建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于帆  蔡锋  李文君  阿东  
在参考国内外主要海滩质量标准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论文根据我国海滩的具体状况,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海滩质量标准体系。标准体系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两类共54个因子,对不同开发程度的海滩实行不同的评分标准,最终将海滩分为钻石、金、银、铜及不及格5个等级。论文对山东和福建共6个不同开发程度(开发成熟,低度开发/未开发)的海滩进行了试点应用,结果表明,厦门黄厝得分最高,霞浦大京得分最低。同时解释所提出标准的适用性,并对海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出管理对策。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于启武  
本文认为,绿色供应链的标准体系结构包括五部分:绿色供应商选择、评价和控制标准,绿色产品标准,绿色设计标准,清洁生产标准和绿色物流标准。该标准体系及主要标准建立之后,原来比较模糊的"绿色供应链"就可以进行客观测量和科学评价,从而使"绿色供应链"从观念上升为科学。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术蕊  
华东师范大学徐国庆:专业教学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及开发策略建议一、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是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的基础我国已确立了现代职业教育这一建设目标,而专业教学标准是整个职业教育体系运行的基础,它在规范职业院校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一,它是规范职业院校教学的基础,有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纪远  邵全琴  樊江文  邓祥征  
中国西部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点而形成的生态地理单元,在中国乃至于整个亚洲地区的生态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西部地区是中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依然存在水资源失调,干旱灾害严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加剧,风沙灾害蔓延等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了整个西部地区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使自然灾害强度加剧并且频度增加,造成社会经济的突出损失、增加了社会发展成本、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方向。由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刻不容缓。鉴于此,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以及实施生态保护建设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