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05)
2023(6312)
2022(5523)
2021(5219)
2020(4409)
2019(9853)
2018(9762)
2017(18194)
2016(10078)
2015(11488)
2014(10934)
2013(10596)
2012(9957)
2011(8863)
2010(9130)
2009(8198)
2008(8036)
2007(7233)
2006(6665)
2005(5888)
作者
(27603)
(22785)
(22755)
(21744)
(14738)
(11289)
(10372)
(8875)
(8631)
(8201)
(8083)
(7754)
(7578)
(7251)
(7205)
(6887)
(6743)
(6684)
(6680)
(6504)
(5818)
(5562)
(5553)
(5528)
(5196)
(5132)
(5105)
(5059)
(4643)
(4544)
学科
(34605)
经济(34447)
管理(22997)
(21857)
(17759)
企业(17759)
(13914)
方法(11994)
中国(11612)
地方(10775)
(9812)
(9671)
业经(9601)
农业(8673)
数学(8282)
(8130)
数学方法(8110)
理论(7871)
(7869)
教育(5740)
(5724)
(5595)
(5423)
银行(5412)
税收(5239)
(5215)
(5197)
(5196)
金融(5194)
(5169)
机构
大学(131075)
学院(129380)
研究(48551)
(47813)
管理(46620)
经济(46538)
理学(39244)
理学院(38661)
管理学(37853)
中国(37723)
管理学院(37593)
科学(30635)
(29258)
(26013)
(24600)
(24482)
中心(23781)
(22851)
研究所(21994)
(20965)
师范(20811)
财经(19397)
业大(19338)
农业(18870)
北京(18327)
(17762)
(17472)
(17438)
师范大学(16994)
(16672)
基金
项目(87465)
科学(68866)
研究(65771)
基金(62921)
(56076)
国家(55131)
科学基金(46338)
社会(42175)
社会科(38546)
社会科学(38532)
(34262)
基金项目(33620)
教育(29976)
自然(29606)
(29270)
自然科(28849)
自然科学(28843)
自然科学基金(28342)
编号(27325)
资助(24490)
成果(23824)
重点(19991)
课题(19194)
(19088)
(18807)
(17566)
(17102)
科研(17030)
国家社会(16804)
大学(16413)
期刊
(60094)
经济(60094)
研究(42873)
中国(33396)
(22985)
学报(21677)
(21020)
科学(20467)
教育(19570)
管理(16627)
大学(16484)
农业(15309)
学学(14982)
(12180)
金融(12180)
技术(9943)
图书(9508)
业经(9310)
财经(9263)
(8529)
经济研究(8188)
问题(8075)
资源(8068)
(7945)
(7532)
书馆(7216)
图书馆(7216)
(6869)
社会(6175)
(6166)
共检索到2125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琦  
清代漕粮征运具有高度的政治性、严密的制度保障、强烈的指令性以及高成本等特性,这些特性对于地方社会构成了巨大的压力。清政府通过实施蠲、缓、改折等措施,对于制度进行调整,以舒缓民力,然而调整以不改变漕运"天庾正供"这一实质为前提,有限的调整根本没有触及本质问题。清代漕运的深层问题在于,其一,作为国家事务的特殊属性,其二,在制度范围内,存在多重利益关系,在漕运事务的运行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在追逐利益中制造出一系列矛盾和弊端,并逐渐导致各种利益关系的失衡,地方社会秩序由此受到深远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童旭  
明清国家法律规定了里社制,随着里甲赋役制度的变革,里社制却逐渐废弛,被民间"社会"与民间信仰所取代。"社会"在长期的祭祀活动中,因为社会关联形成集体意识,这种共识可对超出村庄、宗族的公共事务发布禁约,从而产生地区公共秩序。国家法律与乡村秩序相互影响,在国家法律下行之时,乡村秩序则自生自发地生成回应型规则,认识和协调二者之关系,对于乡村治理有积极意义。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宣柳  
从称名方式的角度观察,周代君臣秩序存在变化,并非完全等同于家族秩序。西周时期,王命称名方式以私名和官名为主,此时君臣秩序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家族秩序。春秋时期,王命多见亲属称谓,君臣秩序中“家”的因素大大加强。这一变化的动力在于权力下降的周王室面对新的政治环境,借用亲属关系加强其与地方诸侯国的联系,凝聚周人共同体和区分华夏、戎狄。将血缘视作一种“策略”,为进一步深化先秦家族组织研究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吴大新  
道德哲学家亚当·斯密的丰富遗产长期被片面地理解为"自由放任+夜警政府"。实际上,斯密的理论意在解决他所面对的建立"理想社会"的"时代课题"。斯密早年的理论表现为一种对新兴商业社会的"乐观的探索",认为以正义的法律为保障的"同感机制"和自由竞争能够"自发"地实现"理想社会";而晚年所观察到的由经济自由所带来的社会乱象促使斯密深思并大幅修正了其理论体系,表现为对"克己自制"的强调和从"夜警政府"的国家观向由"伟大的立法者"确立竞争秩序的新国家观的转变;这种"无奈的转折"根源于斯密理论对"起点不公"问题及早期对"吏容奸豪"倾向的"善意的忽视"。斯密之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无非是不同时代对同一"时代课题"...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赵公民  
随着国美、苏宁等全国性家电连锁业的崛起,形成了与厂家之间、与渠道成员之间的的多渠道冲突。从社会秩序视角来审视多渠道冲突,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预防渠道冲突的机制,设立高度灵敏的可操作性渠道冲突管理预警体系及其有效利用桥梁媒介,从而为解决家电销售的多渠道冲突提供了机会与可能。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田润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新世纪做出的一项重大决定。社会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文章指出建设良好的社会秩序首先要从理念上转变对秩序的认识;其次,要加强实践层面的落实。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韦鸿  
人类社会发展存在着社会秩序的转换,权力的扩张推动自然社会秩序转换为等级社会秩序,越过"贫困陷阱"。理性的增加促进等级秩序转换为市场社会秩序,越过"中等收入陷阱"。但等级社会秩序转换为市场社会秩序不容易,因为等级社会秩序转换为市场社会秩序需要权力收缩,归还由权力覆盖的自由,如果没有理性增加,归还的自由会衍生暴力,使社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如果权力不收缩,等级社会秩序因资源配置不适当、社会创新不足、维稳成本太高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规避"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增加理性,转变等级社会秩序为市场社会秩序。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赵万里  徐铁梅  
制度变迁是既有制度功能、政治压力、社会压力、文化演进、意识形态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素作用使得相对价格发生改变,从而出现了新的潜在利润,使获利成为可能。制度变迁是个体选择与集体行动在追求潜在利润过程中博弈的结果。好的社会秩序建立在好的制度基础上,而好的制度应形成利益结构引致的均衡点。制度设计的奥秘在于使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形成一种共赢共生的合力效应。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盛中  
一、社会秩序与安全统计的重要性与特殊性社会秩序与安全,是社会统计的一个重要领域。大多数国家在制定社会指标体系时包括联合国在内,都把社会秩序与安全专门列为一类。社会秩序与安全,广义地说,是指一定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的总的稳定状态;狭义地说,是指社会成员和团体的人身与财产安全不受侵害的保障程度,是社会中的个体的一种基本的权力与需要。与生理需要一样,安全是人的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徐怡   王勇   李广斌   于立  
古城保护更新涉及城市社会、物质空间环境等诸多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借助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力量不断推进的连续过程。基于社会秩序理论,结合社会资本理论,建立社会秩序下古城保护更新的分析框架,系统解构苏州古城保护更新实践的三个阶段内,古城保护与更新、社会秩序建构中社会资本的运作逻辑。进而提出思考与建议,包括控制公权力介入、促进整体规范环境优化,重视多中心均衡发展、强化公私社区共治,注重差异化需求满足、优化信任培育机制,最终走向“建构秩序和自发秩序”互构互融的古城保护更新实践。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洪秀  
"秩序"意指有条理,不混乱的状态,泛指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处于一种相对稳定、规则、和谐的态势之中。社会秩序是由人们生活其间的各种秩序构成的,如政治秩序、经济秩序、生活秩序等。推进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道德体系的构建,整治农村社会治安秩序,还社会一个公平正义的环境,离不开国家机关的力量干预和全面调控,这种外力助推应是当前稳定农村社会秩序急需的而又行之有效的方式。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周慧梅  
近代以来,随着国家权势介入并主导社会教育,作为其中心机构的民众教育馆,假址文庙、贡院、会馆、公园等地方公产作为馆舍层见迭出,而这些地方公产的文化象征意义多亦能与民众教育馆事业相得益彰。抗战结束后,各地民众教育馆回迁、恢复时亦循例而行,但不少地区却出现推诿或抵制等困局,其中以北平市第二民众教育馆迁址正阳门箭楼最具代表性,北平市警察局联袂社会局,借该馆附设电影院开幕例行检查契机,牵扯出"火警之虞"、"防务有违"、"影响社会治安"等社会秩序问题。根据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本文还原该事件始末。认为北平市第二民众教育馆附设影院风波不仅仅是箭楼城防作用及象征意义、票价盈利等问题,更是警察局与教育局等政府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旭东  张洁  
文化转型背景下,中国乡土社会的秩序正在发生变迁,并遵循着从"差序格局"到"文野之别"、再到国家权力下行的路径。在宏观层面上,中国乡土社会秩序在政治制度和权威关系、个体意识等方面均发生改变。民国以后,在国家权力不断渗透到基层乡村的一系列制度(保甲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中,呈现出村庄内生秩序和国家建构秩序的共存和调适的情形。文章从社会秩序的概念入手,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阐述:社会秩序在历史中的嬗变;社会转型期两种社会秩序(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过渡与并置的局面;以及试图描述文化转型进程中乡土新秩序的变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旭东  张洁  
文化转型背景下,中国乡土社会的秩序正在发生变迁,并遵循着从"差序格局"到"文野之别"、再到国家权力下行的路径。在宏观层面上,中国乡土社会秩序在政治制度和权威关系、个体意识等方面均发生改变。民国以后,在国家权力不断渗透到基层乡村的一系列制度(保甲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中,呈现出村庄内生秩序和国家建构秩序的共存和调适的情形。文章从社会秩序的概念入手,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阐述:社会秩序在历史中的嬗变;社会转型期两种社会秩序(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过渡与并置的局面;以及试图描述文化转型进程中乡土新秩序的变迁和文化调适的图景。最后提出人类学家应对乡村社会秩序变迁应该具有的态度,即理解乡村社会秩序的变迁需要重视文化的"粘合剂"作用以及我国传统礼俗社会的人情因素。理解乡村社会问题应具有更加包容的心态。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曹海林  
本文在对村落公共空间作出概念界定与理想类型划分的基础上,结合对苏北窑村村落公共空间演变的实地考察,提出了乡村社会变迁中村落公共空间的演变呈现正式公共空间趋于萎缩与非正式公共空间日益凸现的大致趋势。村落公共空间在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演变趋势正折射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及其性质所发生着的巨大变化,正式公共空间的萎缩引发乡村“捆绑式社会关联”的解体,非正式公共空间的凸现则带来乡村“自治性社会关联”发生的可能,乡村社会的整合不再主要是建立在外部的“建构性秩序”基础之上,而是更多的依靠乡村社会内部形成的“自然性秩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