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45)
2023(8529)
2022(6800)
2021(5952)
2020(4722)
2019(10440)
2018(9932)
2017(18940)
2016(9752)
2015(10880)
2014(10784)
2013(10376)
2012(9748)
2011(8605)
2010(8812)
2009(7890)
2008(7777)
2007(7120)
2006(6421)
2005(5558)
作者
(27354)
(22974)
(22810)
(21622)
(14579)
(10894)
(10339)
(8862)
(8676)
(8062)
(7940)
(7808)
(7488)
(7227)
(7184)
(6939)
(6636)
(6495)
(6480)
(6463)
(5597)
(5573)
(5491)
(5326)
(5123)
(5102)
(4966)
(4931)
(4487)
(4475)
学科
(50871)
经济(50820)
管理(25179)
(21417)
地方(19400)
中国(18398)
方法(15668)
(14932)
企业(14932)
数学(14178)
数学方法(14089)
(13007)
地方经济(10982)
业经(9735)
农业(9283)
环境(8807)
(8656)
(8075)
(8002)
(7290)
金融(7289)
城市(7111)
(6765)
贸易(6759)
(6427)
(6350)
(6248)
(6215)
银行(6207)
(6005)
机构
大学(135732)
学院(135407)
(59947)
经济(58587)
研究(51216)
管理(50253)
理学(42647)
理学院(42038)
管理学(41421)
管理学院(41149)
中国(37410)
科学(29754)
(29702)
(26843)
(24145)
中心(23579)
研究所(21790)
(21277)
财经(20883)
(20550)
师范(20402)
(19715)
经济学(19454)
(19166)
(18759)
北京(18541)
经济学院(17659)
业大(17247)
(16920)
师范大学(16820)
基金
项目(95961)
科学(77602)
研究(72387)
基金(70313)
(62172)
国家(61252)
科学基金(52817)
社会(49125)
社会科(46601)
社会科学(46590)
(37218)
基金项目(37168)
教育(32172)
自然(31793)
(31702)
自然科(31036)
自然科学(31031)
自然科学基金(30472)
编号(28061)
资助(26779)
(23177)
成果(22521)
重点(22349)
国家社会(21418)
(20850)
课题(20591)
(19958)
发展(19358)
(19059)
创新(18838)
期刊
(68927)
经济(68927)
研究(44941)
中国(31819)
(19168)
管理(18982)
学报(18278)
科学(18261)
教育(17170)
(17091)
大学(14444)
学学(13261)
技术(12374)
农业(11902)
(11363)
金融(11363)
经济研究(11091)
问题(10559)
财经(10160)
业经(10081)
(9003)
(7966)
资源(7751)
城市(7536)
图书(7464)
(6616)
(6571)
现代(6453)
世界(6449)
(6387)
共检索到2140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阳国亮  程皓  欧阳慧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影响区域协同增长的效果究竟如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本文采用1995—2015年中国289个地级市的样本数据,运用合成控制法分别检验了2010年开始实施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其周边区域和整体区域协同增长的影响,并运用安慰剂法、置换检验法对上述结果进行了有效性和稳健性检验。基于此,进一步从降低交易成本、人口流动和市场开放三个方面机制重点剖析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区域协同增长的内在机理。结论表明:2010年起实施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区域协同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不同层面来看,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其周边区域和整体区域协同增长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内在机理考察发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或增强市场开放促进区域协同增长产生效果显著;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人口流动和市场开放的共同作用可以显著促进区域协同增长,但通过人口流动的作用效果不佳。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乃全  吴友  
英国公投"脱欧"以及中国城市群稳步"扩容"双重背景下,区域联盟发展的经济效果究竟如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以1998—2014年中国208个地级市的数据为样本,以合成控制法为工具,检验并比较了中国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扩容对整体城市、原位城市和新进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采用安慰剂法和秩检验法、迭代法和PSM-DID估计对上述结果分别进行有效性和稳健性检验。在此基础上,以文献梳理、实地调研、理论推演为手段,剖析并验证了城市群扩容促增长的内在机理,即经济联系机制、产业分工机制、市场统一机制。结论显示:2010年长三角扩容对整个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就不同区域而言,此次扩容均显著促进了新进城市和原位城市的经济增长,且对新进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原位城市。就不同内在机理而言,此次扩容促增长的产业分工机制、市场统一机制对原位城市与新进城市均产生正向的推进作用,经济联系机制的作用则是两极分化,一方面能够正向促使原位城市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却反向延缓新进城市的经济增长。本文研究结论对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地域边界划定、经济一体化进程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乃全  吴友  
英国公投"脱欧"以及中国城市群稳步"扩容"双重背景下,区域联盟发展的经济效果究竟如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以1998—2014年中国208个地级市的数据为样本,以合成控制法为工具,检验并比较了中国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扩容对整体城市、原位城市和新进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采用安慰剂法和秩检验法、迭代法和PSM-DID估计对上述结果分别进行有效性和稳健性检验。在此基础上,以文献梳理、实地调研、理论推演为手段,剖析并验证了城市群扩容促增长的内在机理,即经济联系机制、产业分工机制、市场统一机制。结论显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和军  杨雪婷  
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是提升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效果的重要途径。借鉴最新研究成果,科学构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层次分析法(AHP)计算九大国家中心城市和沈阳的各指标综合评分,发现沈阳在社会服务功能上稍有优势,而在对外开放功能、区域辐射功能、文化创新功能上落后于九大国家中心城市,沈阳要成为继九大国家中心城市后的又一国家中心城市仍有一定差距。沈阳应以抓住"工业4.0"机遇、走数字化转型道路为契机,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企业发展为抓手,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经济效益为主线,以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为途径,以培养科技人才、引进高端人才为手段,提升其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旭阳  黄征学  
国家中心城市是城镇化进程与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的产物,具有较强创新、服务、集聚和扩散功能。2010年2月,《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提出建设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等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后,各大城市都在积极申报。已明确的国家中心城市在国内经济实力总体上比较强,但与纽约、东京、伦敦等全球城市相比,仍有差距。一是城市全球竞争力不强。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陈诗一   马倩倩  
环境污染严重与城市化滞后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两大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研究集聚与配置资源的最大区域性载体——国家中心城市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运用双重差分策略系统考察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显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显著增加了经济集聚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城市发展政策显著降低了城市PM_(2.5)浓度,从而改善了环境质量。另外,城市发展政策对长江三角洲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其他非国家中心城市具有经济促增与污染减排的辐射带动作用,但是对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与环境溢出效应较小。机制分析表明,以人口与产业集聚表征的规模效应、以产业结构衡量的结构效应、以污染排放强度代表的技术效应是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所在。因此,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发挥了经济绿色转型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应当持续推动经济促增与污染减排的绿色发展。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廖斌   杨昭   田彩红  
在中国生态环境改善进入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从消费端寻找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新增长点迫在眉睫。文章利用2011—2021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信息消费试点的城市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信息消费可以有效减少PM2.5浓度和CO2排放量,推动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且该结论在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机制检验表明,信息消费可以通过扩大绿色创新规模、提高绿色创新质量和加速绿色创新链升级产生绿色技术进步效应,通过产业结构转型、未来产业培育和数实融合发展产生产业优化效应,进而推动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3)异质性分析表明,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优化以及消费支撑水平提升将强化信息消费的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4)信息消费所产生的城市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能够进一步通过影响公共医疗支出和碳社会成本进而产生经济社会效益,且减污降碳协同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辐射径程约为200km。文章从挖掘减污降碳新动能、打通减污降碳障碍堵点、调节减排降碳强度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庄德林  吴靖  杨羊  晋盛武  
产业的协同集聚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产业政策,它对就业增长具有重要影响。从理论上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区域内和区域间就业效应,并基于中国31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会显著提升区域内总就业水平,而且对区域内制造业就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均具有促进作用;制造业集聚会促进区域内制造业就业增长,但也会抑制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增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区域内协同集聚总体上抑制了就业增长,它们的省际协同集聚对区域内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总体就业均具有显著的空间互补效应。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庄德林  吴靖  杨羊  晋盛武  
产业的协同集聚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产业政策,它对就业增长具有重要影响。从理论上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区域内和区域间就业效应,并基于中国31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会显著提升区域内总就业水平,而且对区域内制造业就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均具有促进作用;制造业集聚会促进区域内制造业就业增长,但也会抑制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增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区域内协同集聚总体上抑制了就业增长,它们的省际协同集聚对区域内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总体就业均具有显著的空间互补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素凤   李化夫   洪剑涛  
国家中心城市肩负着引领国家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使命。基于2003—2019年19个城市群20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城市群雾霾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显著降低了城市群雾霾污染,且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中西部城市、资源型城市和大城市的减霾效应更为明显;影响机制表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人口城镇化和加快城市群功能分工间接降低PM_(2.5)污染水平;此外,城市群一体化和城市环境规制正向调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减霾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相比于数量,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质量更有助于缓解城市群雾霾污染。基于上述研究,应积极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努力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持续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素凤   李化夫   洪剑涛  
国家中心城市肩负着引领国家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使命。基于2003—2019年19个城市群20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城市群雾霾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显著降低了城市群雾霾污染,且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中西部城市、资源型城市和大城市的减霾效应更为明显;影响机制表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人口城镇化和加快城市群功能分工间接降低PM_(2.5)污染水平;此外,城市群一体化和城市环境规制正向调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减霾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相比于数量,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质量更有助于缓解城市群雾霾污染。基于上述研究,应积极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努力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持续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和军  靳永辉  任晓聪  
国家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聚集体,是增强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的窗口和门户,在推动区域合作和共同繁荣方面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作为东北亚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战略节点,沈阳是东北地区经济的聚集体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驱动力,肩负着新一轮东北振兴领头羊的重任。在借鉴"世界城市"等经典衡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具有综合性和科学性的指标体系来评价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在内的13个主要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力,发现沈阳在经济发展、商贸辐射、对外开放与科技文化创新方面排名靠后,而在社会服务、政治级别方面排名居中,在13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近年来,为更好地服务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广州市物价局围绕"全国价格改革的试验地、服务全省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创新价格体制机制的先行者"的目标定位,坚持先行先试,改进工作方法,积极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和军  靳永辉  任晓聪  
国家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聚集体,是增强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的窗口和门户,在推动区域合作和共同繁荣方面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作为东北亚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战略节点,沈阳是东北地区经济的聚集体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驱动力,肩负着新一轮东北振兴领头羊的重任。在借鉴"世界城市"等经典衡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具有综合性和科学性的指标体系来评价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在内的13个主要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力,发现沈阳在经济发展、商贸辐射、对外开放与科技文化创新方面排名靠后,而在社会服务、政治级别方面排名居中,在13个主要城市中综合排名在第10位。同时,通过SWOT深入分析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优势和制约因素,还提出了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全面创新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元亮  
文章在系统分析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评价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构建了郑州市综合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仿真模型。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系统动力学分析了2003—2025年郑州市综合承载能力。结果显示:2003—2016年,郑州市综合承载能力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总体趋势,到2016年处在略微盈余状态。2017—2025年,设定的4种方案中,协调发展型发展方案基本能够满足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主要指标的需要,但同时必须兼顾环境保护型发展方案以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实现郑州市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提出转变城市发展模式、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等郑州市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