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13)
2023(10514)
2022(8928)
2021(8509)
2020(6920)
2019(15379)
2018(15416)
2017(28594)
2016(15416)
2015(17095)
2014(16323)
2013(15843)
2012(14487)
2011(13204)
2010(13515)
2009(12725)
2008(12068)
2007(10924)
2006(9990)
2005(8969)
作者
(40516)
(34190)
(33613)
(31885)
(21240)
(16557)
(15162)
(13055)
(12963)
(11974)
(11531)
(11482)
(10711)
(10347)
(10222)
(10161)
(10159)
(9797)
(9646)
(9638)
(8496)
(8323)
(8170)
(8037)
(7737)
(7732)
(7534)
(7350)
(6795)
(6741)
学科
(60857)
经济(60692)
(49709)
(45308)
管理(34120)
农业(33248)
(25413)
企业(25413)
业经(21236)
中国(19041)
方法(16857)
地方(16320)
(13964)
数学(12571)
农业经济(12557)
数学方法(12375)
(12096)
(12094)
(10979)
理论(10648)
(10373)
贸易(10363)
发展(10122)
(10105)
(9995)
(9890)
(9833)
(9786)
(9653)
农村(9625)
机构
学院(204895)
大学(198830)
(81419)
经济(79485)
管理(76118)
研究(71049)
理学(64770)
理学院(64009)
管理学(62904)
管理学院(62511)
中国(55614)
(51594)
(42292)
科学(41986)
农业(38791)
(36575)
中心(35011)
(34905)
业大(34565)
(34151)
(31200)
研究所(31134)
师范(31014)
财经(27691)
(27011)
北京(26068)
(24935)
(24617)
(24437)
师范大学(24327)
基金
项目(133400)
研究(106147)
科学(105178)
基金(93902)
(80770)
国家(79548)
社会(68142)
科学基金(67926)
社会科(62966)
社会科学(62951)
(54850)
基金项目(49839)
教育(48002)
编号(47233)
(44451)
自然(40361)
自然科(39351)
自然科学(39343)
成果(38878)
自然科学基金(38623)
资助(35750)
课题(31882)
(30659)
(30413)
重点(29350)
(29211)
(27922)
(27442)
(27393)
国家社会(26943)
期刊
(107319)
经济(107319)
研究(63291)
(58138)
中国(51232)
农业(39377)
教育(30102)
学报(29994)
科学(29097)
(27326)
业经(24598)
管理(24276)
大学(24230)
学学(22139)
(22116)
金融(22116)
(18212)
技术(17746)
农业经济(14973)
问题(14879)
农村(14842)
(14842)
经济研究(13511)
(13051)
图书(12822)
财经(12598)
世界(12439)
社会(11422)
(10934)
经济问题(10751)
共检索到3295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纪荣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农村合作运动整体上在逐步发展、壮大,运行基本良好;作为先后倡导与推行农村合作运动的两种外在的主导力量民间社会团体与国家政权,在国家与社会的框架下交相更替;民间社会团体从最初的创导者地位逐步淡出,而作为国家象征的政府机构却几乎沿着一条与民间社会团体相反的趋势伸入;在此消彼涨间,虽曾一度相携合作,然而,农村合作运动最终为国家政府所控制,在总体上完全可以说是一种国家化的态势,从而影响到整个农村合作运动的健康发展。这不仅是华北农村合作运动区别于全国其它地区的典型特征,也是中国近代农村合作运动区别于西方纯粹自下而上式合作运动的最根本之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钟瑞添  李晓明  
文章认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广西省政府在民族地区大力推行农村改革与建设,推行"三位一体"制、倡导村民自治,举办农村合作事业、发展农村经济,推行义务教育和成人教育、以提高民众智识,倡导新的生活方式、改良陋俗,发展医疗卫生农林水利事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在某种程上促进了广西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发展,对今天的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兴文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周建波   张书海   刘昊宸   侯方泽  
<正>关税政策不仅与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国际贸易息息相关,而且还关乎一个国家的产业经济发展,甚至影响着一个国家的金融货币和政治外交政策的战略取向。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美关税政策改革便是这方面的最好例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关税政策改革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关税政策改革,指的是中国南京政府围绕实现关税权自主的系列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收回关税自主权、收回海关行政权和国定关税的改革以及关税征收单位配套改革四个方面。
关键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鹏  胡钢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调查和研究蔚然成风,蒋杰是这次农村调查运动的典范。他身体力行,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查,显示了"用脚做研究"的实证研究的作风。其调查内容广博而丰富,涵盖人口、自然环境、教育等各个方面,并意图以精确的调查分析中国农村的症结,以求达到改良农村的目的。这些调查推动了中国农村调查研究的本土化进程,使我们对民国乡村社会及其诸多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作用。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丽娟  
本文在厘清农村外、内生金融概念的基础上,运用近代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指出近代农村内生金融的发展有赖于农村外生金融的培育,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进而,从近代农村外、内生金融的历史经验中得出有益于当代的启示。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寅  
省级教育经费是一省教育发展的物质前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政府各省教育厅积极履行职责,在省级教育经费管理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注重探索多元经费筹措机制;重视经费管理机构组织建设;注重经费征收、保管、支付、会计和稽核监督等环节的制度建设;重视按一定标准分配经费。由此,民国政府省级教育经费管理呈现出筹措渠道多元化、经费管理组织化、经费管理法制化、经费分配标准化等特征。这一时期,各省教育厅为保障省级教育经费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对完善当前各省教育经费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余文君   隋福民  
以“福利比率”考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无锡农户生活水平,发现户均生活已达“糊口”水平,但农户个体间差距较大。一半以上农户无法维持生计,少数农户通过剥削等方式掌握大量生产剩余。同一农户的历时性研究显示贫困具有可延续性。生活水平的户间差异主要受土地占有量和家庭人力资本影响。家庭福利比率差异表明20世纪初地权更容易集中在有充足剩余资本的农户手中,有生计之忧的农户无法持续投资农业生产,从而加重贫困。从生产价值再分配过程来看,农业生产剩余并未被人口完全消耗,而主要集中在不事农业生产的地主手中。“高水平陷阱”将近代农业发展停滞归因于人口对农业生产剩余的消耗,在微观视角上难以成立。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强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孙智君  
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农村工业化"逐渐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一种重要思潮。1930-1949年有关"农村工业化"问题的期刊文献涉及的论域主要有"农村工业化"的内涵探讨、必要性分析、实施路径、保障体系等。思想界的中国农村工业化思想呈现出开放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特点。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许永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商业银行出于业务经营及服务社会的双重动机,曾进行过一场颇受时人关注的"资金归农"活动。这场活动虽然在战前农贷史上占重要地位,但数额微小、地域集中、竞争无序、干预合作社之组织与指导、注重对物信用、期限短促、手续繁杂、利率高于农业利润等为其运作的基本特点,凡此种种都是商业银行在系统性风险巨大特别是缺乏相应制度环境情况下的必然表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念超  崔军伟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时期乡村建设派都认识到农民问题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因而都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但"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事实反映出他们没有代表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他们关于农民问题的认识与实践为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连浩鋈  
粮食是主宰国计民生的主要元素,无怪自古以来之为政者皆以饱足民食为御国之道,而庶民则视五谷为神圣不可弃之物。所谓:饥饿之年天下必乱,丰收之年天下必平。历来如此。 广东地处热带,其位置又正在季节风带的前哨,故气温高而雨量多,宜于稻作。查该省之稻作,一般为双季水稻制,遍及境内的山谷底地、沿江冲积平原及滨海三角洲,常年收获,实属丰足。宋元两代,广东已有余粮运销至今福建、浙江等地。可惜,到了明中叶,广东产米已不敷民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魏明孔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我国经济史研究的黄金时期,仁人志士为中国未来发展道路在进行着艰难探索,其中对农户经济的调查与研究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农户农村调研中,“无保农户经济调查”与“卜凯农户调查”尽管调查者的背景不同,但其成果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深远,同时也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这种关注方兴未艾。正因为如此,当年农户经济调研者所在的单位即今南京农业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成为研究中国农户经济的重镇,当在情理之中。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玉茹  李进霞  
在中国经济史的研究中,生产、交换、分配等问题,都曾受到学术界广泛的关注,而消费问题则一度被忽视,尤其是关于近代农民的消费分析,成果不多。本文较为全面地分析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的消费结构,着重于农民生活消费的分析,同时涉及消费的来源、消费的营养结构、消费与收入的关系、不同耕种权的农民的消费差异等问题,力求揭示这一时期中国农民消费结构的全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